◆曾彩霞 尤建新 / 文
[作者簡介]曾彩霞,博士、同濟大學法學院工程師;尤建新,上海市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研究中心總顧問、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國數據創新中心(Center for Data Innovation)于2021年1月發布了針對美國、中國及歐盟三地的人工智能最新發展報告——《中美歐人工智能比較》。該報告從人才、開發、研究、應用、數據和硬件六大指標體系對中國、歐盟、美國人工智能現狀進行了比較。報告顯示,盡管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持續發力,但美國仍然保持整體領先。特別在人才、硬件以及法律法規等生態基礎方面,我國嚴重落后于美國和歐洲。
從發展生態的視角來看,美歐已經開始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鼓勵數據的共享和流通,包括建立數據交換標準、要求開放應用程序接口等。雖然歐盟在發展的各單項指標上都未能占據領先地位,但在規制研究和實施方面已經展現明顯優勢。由于人工智能的開發需要大量數據“喂養”,歐盟的規則優勢可能對中美人
美工智能未來的開發產生重要影響。
相比較而言,我國雖然在數據和應用方面占據優勢,但這種優勢主要來自于人口紅利以及公民對數據隱私保護意識薄弱。近年來,這種優勢正在遭遇挑戰。隨著數據隱私糾紛案頻發,以及GDPR的實施,我國消費者對個人數據保護的意識正逐漸提高,特別是數字化轉型,將加快促進個人信息保護和數據安全等規則的進一步完善。
從中美歐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現狀對比來看,我國不僅要在人才和硬件方面加快補短板步伐,更要關注夯實以下幾方面的數據生態基礎。
首先,確保豐富的本土數據供給。從中美歐人工智能發展現狀來看,我國目前的優勢主要體現在應用和數據上。我國能否一如既往地保持數據優勢,將決定我國人工智能能否得到長足的發展。從2017年順豐和菜鳥數據爭奪戰、華為與騰訊的數據之爭、阿里巴巴的“二選一”事件,到前不久“杭州人臉識別案”可以看出,我國數據矛盾已從企業間不正當競爭的商業利益矛盾轉移到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社會利益矛盾。如果這種矛盾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將對數據供給市場產生消極影響。消費者對企業收集數據行為的不信任,以及個人隱私權益無法得到法律保障的話,將大大降低消費者供給數據的動力,從而抑制我國數據市場的發展。這將最終影響人工智能乃至整個數字化轉型的進程。因此,我國應盡快頒布個人信息保護法,給予消費者維權渠道。
其次,開拓國際數據供給渠道。從中美歐人工智能現狀發展來看,雖然我國具有數據競爭優勢,但優勢主要體現在本土數據上。實際上,從全球市場來看,美國才具有絕對的領先地位。目前,全球搜索引擎服務市場、社交網絡服務市場幾乎都被美國企業所占據。這就意味著美國實際上控制著全球大量的消費者數據,這些數據最終將反哺美國人工智能的開發進程。如果我國要在人工智能領域與美國展開競爭,需要在確保目前本土數據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開拓國際數據供給渠道,盡快完善數據跨境的相關法律法規研究,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合作。
第三,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和多邊組織對人工智能數據倫理規則的制定。從《中美歐人工智能比較》中可以看出,歐盟人工智能在各個指標中都處于劣勢,但歐盟在過去五年積極制定各方面的規范。歐盟一方面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和多邊組織的規則制定,另一方面吸納國際組織和多邊組織規則,實現國際數據倫理規則與歐盟自身數據倫理規則的融合,為歐盟人工智能未來的發展提供了法律穩定性和政策指引。目前,我國在規范領域以及國際參與方面都處于劣勢,對我國人工智能的未來發展高度可能產生消極影響。對此,我國應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和多邊組織人工智能數據倫理規則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