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真
美國心理學家皮特·沃爾特等人在《懸念:概念化、理論分析和經驗研究》中提出懸念是觀眾選擇和評價媒體產品的主要標準①。懸疑劇區別于其他類型電視劇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依靠懸念推動敘事,讓懸念貫穿全劇,引起觀眾對劇中人物關系、人物命運等謎團事件的關注,具有緊張刺激的體驗,讓觀眾沉浸在整個劇情發展過程中。近年來,懸疑劇憑借獨特的敘事方式獲得廣大受眾喜愛,出現了《白夜追兇》《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摩天大樓》等高質量精品化的現象級作品。2020年被稱為懸疑劇的“大年”,多部劇晉升網絡劇排行榜50強。據統計,2020年第三、第四季度,懸疑劇呈井噴之勢發展,20多部懸疑劇上線,受眾翹首以待②。2021年懸疑劇熱度不減,吸引了各路制作方競相加大投入。
新媒體環境下,媒介話語的變革、數字技術的發展、傳播方式的革新幾乎徹底改變了人們的觀影習慣和審美水平,于是懸疑劇新的敘事方式應運而生。本文分別從互動性敘事、開放性敘事、去中心化敘事三個方面探討懸疑劇的敘事方式。
英國受眾文化學者戴維·莫利指出:“技術形態的改革必然會導致媒介形態的變化,從而引發內容形態的變革。”③新媒體環境下,互聯網作為一種新的傳播媒介,最顯著的特征就在于互動性,互動性已經成為區分新舊媒介之間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傳統懸疑劇往往是由編劇導演決定劇情內容,觀眾作為局外人被動接受。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依托互聯網這一能夠自由發表言論的平臺,創作者可以獲得受眾的反饋,調整接下來的懸念設置、情節走向,保持受眾持續的觀賞興趣。懸疑劇敘事的重點在于說好懸疑,正如美國作家羅伯特·麥基所說的:“懸疑劇中制造懸念的手法,除了交代那些基本的信息之外,為了吸引觀眾的眼球,還必須扣押關鍵信息。”④
彈幕是一種即時評論系統,是一種能夠將自己的想法留言同步在正在播放的視頻上,具有簡短性、平等性、互動性等特征,每一條彈幕都將成為未來懸疑劇敘事的新動力。根據彈幕的數據分析,受眾認為演員是吸引觀看的重要因素,刺激燒腦的情節留住受眾持續觀看,多樣化的觀影需求滿足觀眾的獵奇心理。因此彈幕的敘事功能比較明顯,彈幕敘事影響下的理想觀眾其實是敘事領域“理想讀者”的一種衍生:是一種觀影再生產的過程,而“理想觀眾”則具有這種再生產的能力⑤。如今彈幕的發展已經成了眾多網絡藝術的一部分,成為移動設備上看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不同于觀看過程中即時評論的彈幕,播放平臺的評論區、官網微博等各大網絡平臺互動可以是短評,也可以是長篇評論,表達的是受眾在觀看懸疑劇后整體的心理感受。這種互動方式不僅可以使受眾之間通過點贊留言等方式進行互動,形成虛擬的交流群,也可以使創作者根據受眾發出的評論,獲取受眾對劇情的反饋。這就是很多懸疑劇采取周更模式的原因所在,導演并沒有將全部劇集都拍完,其制作團隊會根據受眾的留言反饋,對人物命運、情節發展等進行修改。網絡劇用戶的持續關注度也在互動的環節中體現出來,互動性越強,用戶的關注度越高,網劇的影響力越大,用戶與網劇的黏性也就越強。
在文學領域,率先提出敘事文本的開放式結構的是安伯托·艾科,開放式結構是文本架構突破了完整的、封閉的內容結構,且“使讀者能夠參與情節的建構”⑥。也就是說,開放性結構的小說文本打破了傳統線性敘事的模式,沒有明確的故事結局,給讀者充分的想象。新媒體環境下的互聯網自身具備開放性的特點,從而給予基于互聯網平臺制播的懸疑劇同樣的開放度與自由度。
隨著互聯網發展誕生的大數據技術收集了所要分析領域的最新數據、多樣數據、真實數據,其數據分析的結果成為引導懸疑劇敘事的重要方式。技術應用改變內容生產,顛覆了傳統電視劇的創作方式。
美國2013年播出了懸疑劇《紙牌屋》,其運營團隊通過了解受眾上網喜好、觀看視頻點擊暫停、重復、退出等相關數據統計后才制定了拍攝方案,它是一部“大數據算出來”的網絡劇。《紙牌屋》典型的成功案例開辟了網絡劇運用大數據創作的先河。如今國內各大視頻網站也都建立了自己的影視數據庫,如愛奇藝的“數據研究院”、騰訊旗下的“企鵝智酷”、優酷土豆旗下的“優酷指數”等。近年來,國產懸疑劇《河神》《白夜追兇》在劇情創作的過程中參考了受眾觀看各類題材網劇時情緒點的大數據統計,對每集劇情的節奏、轉折點都安排得“恰到好處”。因此,懸疑題材網劇開始利用大數據技術,在堅持深耕精品的基礎上,對用戶分眾群體特性進行研究,逐漸融合多種元素走向垂直細分領域,全方面、多維度地覆蓋網絡用戶。
“懸念是懸疑劇中懸而未決的情節,是觀眾對于故事劇情的疑問,通過想象自行參與其中,因此引導觀眾參與劇情敘事的過程是必要且重要的。”⑦與傳統懸疑劇正義戰勝邪惡的大團圓式結局相比,懸疑劇出現的開放式結局更具懸念,能夠帶給受眾更多的想象空間。開放性結局是指在劇集結束時,對于劇中某些人物命運、人物關系、貫穿全集的謎團等問題,創作者沒有給出明確的結果,或是創作者根據與受眾之間的互動,設置兩個結局。這有助于受眾融入敘事文本中,主動參與網劇結局的討論,類似于中國畫中的“留白”,讓人意猶未盡、回味無窮。2021年播出了懸疑劇《司藤》,該劇創作者根據與受眾在播放中的互動,設置了兩個結局,受眾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結局觀看,具有全新的體驗。
去中心化是隨互聯網發展所形成的一種新型社會關系形態和內容生產形態,是相對于“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網絡內容生產過程。去中心化敘事是基于創作主體多元化、傳播渠道多樣化、受眾審美年輕化等特征,擺脫了傳統懸疑劇中心化、集中式的宏大敘事,轉向快節奏、碎片化、短劇集、網狀化的敘事。
傳統懸疑劇追求完整的故事情節,在種種矛盾沖突的推動下刻畫人物性格、表現時代特征,大多在30集以上。懸疑網劇則快速將受眾帶入到劇情中,營造緊張氛圍,高密度的情節吸引受眾注意力,以至于受眾無法選擇倍速或跳播,大多在20集以內,符合當下年輕人碎片化的觀看方式。《中國視聽新媒體發展報告》中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用戶喜歡通過互聯網看劇的重要原因一是自主選擇性高,二是敘事節奏快,不斷吸引觀眾的注意力,短時間內出現多個故事的高潮點,抓住觀眾的關注點,帶來源源不斷的緊張感和刺激感。而懸疑劇在眾多網劇類型中憑借嚴謹縝密的懸念設置和較為深刻的思想內涵,獲得廣大受眾的喜愛。
小體量、短劇集、緊湊的敘事節奏讓用戶獲得強烈的懸疑快感、極大的心理愉悅,也逐漸引領懸疑題材的網劇市場。2020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10號文件鼓勵30集以內的優質劇集創作。例如,《隱秘的角落》是一個只有12集的小體量網劇,每一集時間長短根據劇情需要設定,最長的一集70多分鐘,最短的一集30分鐘,并且每一集都有一個小標題為單集主旨,時間長度都是根據劇情的需要進行設定。
網狀化的表達是依賴于互聯網平臺呈現出的一種發散性的特征,是迥異于傳統線性敘事的一種方式,是在無數主線的基礎上無限向外延伸的,是去中心化的。網狀敘事特征類似于瑪格麗特·萊恩在《新敘事學》中提出的觀點:敘事是從一條情節線索移向另一條情節線索的過程,其形式標記是撥回敘事時鐘,跳到另一時間和地點⑧。也就是說,網狀化的懸疑劇中,人物沒有固定的男主女主,內容沒有連貫的故事情節,沒有所謂的中心,而是有了無數個中心。《靈魂擺渡》自開播以來到現在已三季,每一季都有一個總的敘事主題,每一季的每一集都聯系較少、相對獨立,有自己的故事和主題,受眾可以隨時隨地看一集,即便是斷斷續續地觀看,也不受影響。
新媒體環境下,懸疑劇作為一種新興的藝術樣態,經歷了從自娛自樂到嘗試創作再到專業制作的發展過程。懸疑劇打破了傳統的敘事方式,將受眾話語權無限放大,形成了互動性、開放性、去中心化的敘事方式。在新媒體技術迅猛發展的當下,各大網絡視頻平臺力求更全面地滿足不同圈層受眾的多樣化需求,將更高的網絡文化內涵融入到作品中。未來,隨著懸疑劇市場不斷垂直細分,懸疑劇必將打造出更多符合網絡受眾審美標準的敘事方式。
注釋:
①Peter Vorderer,Hans Jurgen Wulff,Mike Friedrichsen.Suspense:Conceptualizations,TheoreticalAnalyses,and Empirical Explorations[M].Taylor:Francis,2013,12-16.
②劉妍.守正創新的2020年網絡劇[N].中國藝術報,2021-01-13(003).
③[英]戴維·莫利.電視、受眾與文化研究[M].史安斌 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135-156.
④[美]羅伯特·麥基.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M].周鐵東 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263-280.
⑤張智華.論中國網絡劇發展[J].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20(06):125-132.
⑥[意]安伯托·艾柯.開放的作品[M].劉儒庭 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86-198.
⑦李文紅.國產懸疑片類型化藝術之路[J].電影文學,2016(18):16-18.
⑧[美]戴衛·赫爾曼 主編.新敘事學[M].馬海良 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