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鋒
《擺脫貧困》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制作的大型政論專題片,一經推出便引發(fā)了國內外社會的熱烈反響,成為我國脫貧題材紀錄片的典型代表作之一。該片緊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講述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決勝脫貧攻堅戰(zhàn)的現實故事。《擺脫貧困》積極創(chuàng)新脫貧題材紀錄片的形態(tài)品格,在敘事章法、影像美學和價值傳遞三方面都有創(chuàng)新獨到之處,值得細致探究。
在文學領域,敘述章法的構成涉及敘述在時空中的運動變化①。運用至紀錄片創(chuàng)作中,敘事的趣味性和有效性需要考慮敘事的節(jié)奏、線索和視角。
所謂敘事節(jié)奏指的就是影像畫面的連續(xù)與情節(jié)邏輯聯系的敘述進程,一般體現在不同影像時間銜接上的快與慢,情感的濃烈與平緩,不著痕跡的剪切與刻意的轉場中②。在紀錄片《擺脫貧困》中,各式各樣的影像素材穿插糅合在一起,雖然風格不一,但內容都圍繞故事的主線進行呈現。片中既有黨和國家領導人下鄉(xiāng)調研的手機影像,也有充滿年代感的黑白紀實影像;既有高清莊重的各級政府官員發(fā)言及訪談的畫面,也有貧困地區(qū)群眾艱苦生活環(huán)境的真實寫照……這些影像素材風格迥異、畫質參差,但在創(chuàng)作者的編排下卻又自然舒暢地銜接在了一起。節(jié)奏是萬事萬物都講究的律動規(guī)則,井然有序的節(jié)奏讓人舒坦安心,給人心理上的預見感,有一步推三步之效。《擺脫貧困》整體節(jié)奏張弛有度,有生動的呼吸感。該片的敘事節(jié)奏不像傳統(tǒng)政論片那樣一路高歌猛進,而是連綿起伏地講述了脫貧攻堅過程中涌現的一個個感人至深的小故事。所采用的通常是從發(fā)現問題到克服困難,再到解決矛盾的敘述邏輯,這種一波三折、起承轉合的敘事節(jié)奏賦予了片子更佳的吸引力和更強的可觀性。
常規(guī)的敘事大都基于一定的敘事線索,猶如寫作講究正敘、倒敘和插敘一樣,電視紀錄片的線索也可以有多條。明線和暗線、主線和支線同時穿插進行,能夠增強影片的層次感和豐滿度。紀錄片《擺脫貧困》的主線、支線互相牽引,交叉行進。作為政論片,其主線是我國脫貧攻堅政策的出臺歷程,支線則是各級黨員干部、群眾為擺脫貧困所做出的努力和犧牲。明線是對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的呈現解讀,暗線則重在講述習近平同志從政之路的篳路藍縷。例如,片中通過講述上世紀70年代知青習近平插隊陜西農村的經歷,描畫出施政者的心路歷程——“和貧困打交道的日子讓青年習近平明白,貧困是一直以來壓在中國人民頭頂上的一座大山……”這條暗線穿插于片中,時隱時現,成功塑造出習近平同志崇高的個人形象,同時也將我國脫貧攻堅政策出臺的思想積淀和前因后果和盤托出。
泰勒將敘述者本人視為“調節(jié)視角的中介”,認為對不同敘述者的選擇也就是對視角的選擇。選擇的可能性僅有兩種,一種為“直接敘述”,即全知敘述;另一種為“間接敘述”,即個性化的視角③。《擺脫貧困》結合“直接敘述”和“間接敘述”兩種視角,利用解說詞和同期聲共同推進敘事,二者或述或評,避免了一味宣教的空洞乏味。通常解說詞引出某貧困地區(qū)扶貧工作的進展情況后,其后便會補充相應的同期聲,力求從多方面印證上述情況。例如,在講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導致我國扶貧工作難度加大,但各地依舊積極響應時,就創(chuàng)新性地將各地扶貧工作者的同期聲剪切在一起,用實踐者的話語來勾勒故事的全貌。
【解說詞】
疫情之下,兩支隊伍逆流而上,一支是從全國各地匯集湖北的抗擊疫情的醫(yī)療隊伍,一支是奔向全國各地貧困村的扶貧大軍。
【同期】
廣西田東縣扶貧干部:我現在在長途汽車站,今天早上我們發(fā)車發(fā)了9班。
山西省臨汾市科技企業(yè)辦公室負責人馮曉玲:現在就是招工比較困難,然后人社局幫我們在網上線上招聘。
湖北省宣恩縣萬寨鄉(xiāng)鄉(xiāng)長張艷麗:雖然說受疫情影響,但是收購茶農的鮮葉不低于去年的平均價格。
(片中解說詞和同期聲節(jié)選)
縱觀全片,解說詞娓娓道來,基于一種全知全能的“上帝視角”主導著敘事。解說者雖不參與到故事中,卻早已知曉一切,是話語權的掌控者。而對某個人物的采訪同期聲則屬于個性化視角,被采訪者只講述自己所知道的內容。紀錄片所選取的訪談對象大都是扶貧工作的參與者、當事人,其陳述正是佐證解說詞的有力材料。
在紀錄片《擺脫貧困》中,既出現了大篇幅的紀實性畫面,也有著大量意涵豐富的象征性畫面,呈現出多樣且深刻的影像之美。
一般而言,政論片帶有強烈的政治理論色彩,具有結構嚴謹、語言莊重的特點。這類紀錄片以紀實影像為主,畫面真實有力,卻缺少編導演繹的藝術美感。而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是人類的基本認知方式,是人們談論和思維抽象概念的認知工具④。《擺脫貧困》充分運用紀實畫面,深入實地考察,在真實還原扶貧工作一線艱苦環(huán)境的基礎上,還拍攝了大量富含意蘊的空鏡和景物特寫,豐富了紀錄片的人文底蘊。片中反復出現具有很強指代性和關聯性的意象畫面,如日出東方、云海翻滾、國旗飄揚、幼苗生長等。這些象征性畫面預示著扶貧工作的順利開展,加上解說詞的配合講述,能在不經意間給受眾以啟發(fā)。
航拍、延時攝影現已成為紀錄片的常用拍攝手法。《擺脫貧困》中也大量使用了航拍鏡頭和延時攝影,但卻獨富新意。片中在介紹貧困地區(qū)人民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時,常用航拍畫面將貧困地區(qū)的現實環(huán)境呈現于熒屏之上,以此直觀地表現脫貧攻堅工作之艱辛。例如,第三集介紹貴州山區(qū)貧困生楊光福上學不易時,就用了航拍鏡頭來表現奶奶送楊光福上學所走山路的崎嶇漫長。畫面中,祖孫兩人的身影隨著航拍畫面的拉遠越來越渺小,在綿延不盡的大山背景下顯得孤苦無依。這帶給受眾強烈的心靈震撼,仿佛隔著屏幕也能感受到貧困地區(qū)人民的心酸與無奈。
電影理論家馬塞爾·馬爾丹指出:“畫面是電影語言的基本要素,而運動真實是電影畫面最獨特和最重要的特性。”⑤運用到紀錄片創(chuàng)作中,精心設計的畫面包裝對強化敘事也有著重要作用。《擺脫貧困》重視雕琢細節(jié),通過字幕嫁接的方式優(yōu)化呈現效果。以往的紀錄片在展示數據信息時,慣用的手法是將畫面切換成純色背景,再將數據一一羅列其上。這種生硬的呈現形式極為機械,很容易打斷受眾對畫面的接收,造成頓挫的收看體驗。《擺脫貧困》則匠心獨運地將字幕植入嫁接到畫面中,形式新穎且毫無違和感。受眾在觀看過程中能輕松自然地抓取最核心的數據信息。例如,第八集在講述某貧困地區(qū)家庭輟學人數由20萬變?yōu)?時,數據字幕從操場跑道上浮現出來,仿佛成為現場環(huán)境的一部分;又如,在展現歷史資料時,文獻上的某一段語句會被金色字體重點描摹出來。這種細節(jié)處的包裝設計創(chuàng)新往往能使人眼前一亮,同時也大大提升了紀錄片的畫面質感。
《擺脫貧困》克服了傳統(tǒng)政論片啰嗦冗余、強行灌輸的價值傳導方式,通過講述中國共產黨黨員個體的小故事來描摹先進黨員的人物群像;通過展現全方位、多層次的扶貧舉措來傳遞中國的大國擔當,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
政論片首先服務于政治,是對黨和國家政策方針的真實記錄。《擺脫貧困》在介紹扶貧政策的同時,串聯式地講述了許多扶貧干部的先進事跡。這其中有逢山開路,帶領村民走出大山的人大代表鄧迎香;有幫助村民勤勞致富、移風易俗,最后卻病倒在扶貧一線的退伍軍人王新法;有放棄優(yōu)越條件,扎根貧困山區(qū)治病救人的管醫(yī)生;還有在扶貧途中不幸遇險的脫貧攻堅楷模黃文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不論多么宏大的創(chuàng)作,多么高的立意追求,都必須從最真實的生活出發(fā),從平凡中發(fā)現偉大,從質樸中發(fā)現崇高。”⑥紀錄片《擺脫貧困》沒有刻意標榜,而是將中國共產黨黨員奮斗于扶貧一線的事跡串聯在一起,真實有力地勾勒出全體中國共產黨黨員扎根群眾、心系群眾的先進形象。
盡管《擺脫貧困》中展示的扶貧工作范圍極廣,但整體節(jié)奏依舊和諧有序。從政策層面上看,該片展示了中國在醫(yī)療、就業(yè)、住房、教育、交通、飲食等眾多領域推出的系列扶貧舉措;從地域層面上看,片中不僅展現了中國眾多省市地區(qū)的扶貧工作,還創(chuàng)新性地將視野拓展至國際,介紹了中國對巴布亞新幾內亞、緬甸、老撾等國家的扶貧對口援助措施,凸顯了中國整體脫貧難度之大、扶貧力度之強和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的責任與擔當。
《擺脫貧困》聚焦中國扶貧工作,在處理海量繁雜的信息方面有著獨到的技巧。該片通過主線和支線、明線和暗線的交織牽引,搭配收放自如的視角轉換,深入詮釋了中國脫貧攻堅政策。紀錄片的整體節(jié)奏綿延起伏,加上影像呈現方式的考究和創(chuàng)新,讓人沉浸其中、沉思其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yōu)秀之作。
注釋:
①傅修延.試論敘述章法[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1991(03):67-72+77.
②肖平.紀錄片歷史影像的制作基礎以及實踐理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11.
③R.Taylor.文學的組成成分[M].倫敦:麥克米倫出版社,1981:74.
④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⑤[法]馬塞爾·馬爾丹.電影語言[M].何振滏 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2:1.
⑥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