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昱奇
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要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新對外宣傳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因此,對外講好中國故事,推進國際社會對我國的認同,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成為現階段我國發展的重要任務。紀錄片自身存在的直觀、真實、生動等特點,使其具有獨特的文化傳播優勢,而其文化折扣率低、情感折射率高的特性也促使其成為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渠道。文化移情理論是跨文化傳播中的一個重要理論,文化移情能力會影響傳播、交流的質量。本研究以文化移情為理論依托,以國內外優質的跨文化紀錄片為研究對象,從跨文化角度出發,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一些新思路。
移情在心理學中的解釋是指人們在某種活動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把屬于人的知、情、意移入審美對象中,使審美對象仿佛也具有了人的情感。隨著跨文化交流的不斷發展,移情概念逐漸應用到跨文化領域。20世紀90年代,高永晨提出了文化移情的定義,即指交際主體自覺地轉換文化立場,有意識地超越本土文化的俗套與約束,置身于另一種文化模式中,如實地感受、領悟另一種文化。美國學者Larry A.Samovar曾提出,文化移情可以從認知與情感兩層面來思考其理論的構建。從認知層面來看,文化移情是指跨文化交際者要認識到文化具有差異性,區分母語文化與異文化,解讀后者包含的思維方式、行為規范、風俗習慣等盡可能多的文化元素,實現文化認知位移。從情感層面來看,文化移情是指一方在認識到另一方的情緒與心態后,要設身處地地體驗對方的情感,與對方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基于文化移情的理論架構,本文從認知與情感兩方面分析跨文化紀錄片對外傳播的具體策略。
知覺作用是移情產生的心理基礎,指大腦通過感受器官對外界材料進行加工后,所獲得的對于外界事物多方面屬性的整體認識。人在感知外界的過程中并非全盤接受外界的任何信息,而是依靠審美知覺對這些信息進行處理,這也就是人類審美知覺的選擇性,它是產生移情的重要因素。這種選擇性是由人的主觀意識(審美經驗、審美期待等)與客觀事物(對象的形態、內容等)共同決定的,因此,讓受眾的期待視野與紀錄片內容相吻合,主客相適才能更好地實現移情作用。
期待視野指的是欣賞一部文學作品時讀者的文學經驗構成的思維定向或先在結構。跨文化紀錄片的創作目的是獲得更多觀眾的認可,在潛移默化中向受眾傳達一定的文化與信息。因此,跨文化紀錄片創作者必須關注受眾的期待視野及其領悟程度,從受眾的角度去創作作品。
考慮到中西方受眾期待視野的差異,我國在創作跨文化紀錄片時應當關注到西方受眾的審美期待。從審美心理的角度來看,中國大多喜愛圓滿與喜劇,而西方推崇恐懼與悲劇,而且在西方悲劇中還充滿著仇恨、謀殺、一悲到底、魚死網破,強調“借引起恐懼與憐憫而使人的情感得到凈化”。因此,選取那些過程沖突不斷并以悲劇為結尾的內容可能更容易滿足西方受眾的期待視野。《1937南京記憶》紀錄片是一個從國際視角講述中國故事的好作品,在國際上受到了高度認可。該片中,對張純如故事的介紹以一種過程震撼、結尾悲慘的形式呈現出來,契合了西方的審美,引起西方受眾的共鳴。該片首先在開頭部分通過對他人的采訪來呈現張純如的陽光美麗,再介紹其為了呈現南京大屠殺真相而展開的追蹤采訪,最后才將其深陷南京大屠殺的夢魘中無法自拔,最終選擇自殺的悲劇結局交代出來,直擊人心,令人震撼。
相似聯想是指根據事物間的某種相似點由此及彼的一種思維過程,它是產生移情的橋梁紐帶。而自然對象在人的美感意識中之所以會產生移情現象,是由于自然對象的特征與人的感情、性格、活動存在著某種相似或相近之處,這種相似性在人腦中容易引起同一條件的反應。因此,紀錄片中選取有內在聯系或類似的特征,有利于引起受眾的相似聯想,并使受眾在大腦中產生同一反應,繼而產生移情效應。
挑選中西文化中的共性元素,首先要挖掘二者之間共通的方面,將其作為紀錄片的主題,減少受眾在解讀外國文化時所產生的誤解,擴大共通的意義空間,再在其中穿插想要傳達的民族文化信息,以便更好地向世界呈現中華文化之美。例如中西方文化都十分注重對他人的關愛,孔子提倡仁愛,西方推崇博愛,由此可見,“愛”是中西方的一個共性元素。在央視跨文化紀實節目《中國緣之中國愛情》中,“愛”是其貫穿始終的主題,而且在講述愛情故事的同時,還將中國的春節文化、婚俗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穿插其中,讓西方民眾在潛移默化中加深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了解。
其次是選擇具有普適性價值與意義的題材,即全人類共同面對且關注的問題,如環境問題、社會問題、人口問題、衣食住行等,讓受眾在中國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引起情感共鳴。“食色性也”,食乃人之本性。無論是何種民族、人種,飲食都是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因此“飲食”主題的紀錄片帶有一定的普適性,這也是《舌尖上的中國》火爆海外的原因之一,而且這部紀錄片中所包含的家庭、親情、自然等元素也具有一定的普世價值觀,能夠吸引大部分的海外觀眾,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中西文化之間的隔閡。
人的心境,即人對于現實所產生的一種持久而深沉的情緒狀態,在移情現象產生的過程中起到了舉重若輕的作用。心境屬于感情情緒的范疇,當一個人處于某種心境中時,他往往會以同樣的情緒狀態看待一切事物,使其對事物的反應都帶上特定的情感色彩。當受眾沉浸在某種場景中時,會經歷一種身臨其境的體驗,會以連接內心世界的方式觸發鏡像神經元,體驗到某種情感情緒,產生某種心境,并產生移情的效果。
在場敘事是指構建出一個現實情境與虛擬在場相交融的場景,讓受眾在觀看節目的同時產生特定的心理狀態,營造出一種“在場感”。這種在場感能夠使文化變得鮮活生動、真實可感,更容易引起西方受眾的觀賞興趣,讓西方受眾從“我”的視角來體會歷史文化,產生文化角色移情效應,更好地實現跨文化傳播效果。打造在場敘事,首先可以選取數字再現這種十分生動的方式。例如在紀錄片《大黃山》中,導演采用數字再現的方式,利用3D建模技術將徽派建筑進行還原,讓受眾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其內部構造。其次是可以利用影像、資料這種具有準確性與嚴謹性的方式來對事實進行還原,使受眾產生身臨其境的“在場感”。例如在《1937南京記憶》關于張純如的一集中,選取了大量張純如生前的視頻、同期聲、其對幸存者的采訪視頻以及相熟之人的口述等原生態的素材,用最簡單樸素的方式來還原事實真相。
文化移情是既立足本土文化又超越本土文化基礎之上的跨文化對話和交往,旨在于本土文化與異質文化之間建立雙向協調、雙向互饋和雙向建構的機制。因此,構建文化移情既不能完全固守本民族文化,又不能完全放棄民族文化,而是要找到一個適度、平衡的移情狀態。因此,堅持貫徹適度原則是實現文化移情的重要方式。若要堅持貫徹這一原則,傳播者應當承認文化的平等性和互補性,反對民族文化中心主義,克服文化交流中的定勢與偏見。與此同時,傳播者應當在了解并且超越自身文化的基礎上去體驗對方的文化,使二者和諧相處。傳播者可以短暫地停止對本土文化的探索,但絕不可以完全丟棄本民族文化的立場,完全陷入他人的文化模式中。
適度的文化移情主要是指要適度地推銷和表現自己,即主動在客體面前暴露自己,既不能自卑或過分自謙,又不能目空一切,應力求如實地把自己推介給客體,與傳播者進行平等的溝通對話,并得到其接納和認同,這是主體在跨文化傳播中讓客體有效地認識自己的條件和途徑。一直以來,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反恐行動與新疆問題充滿了誤解與偏見。針對這一現狀,中國推出了“涉疆三部曲”,主動在世界面前揭示新疆現狀,如實地把中國新疆所面臨的恐怖主義問題、反恐工作以及付出的慘痛代價呈現給受眾,獲得受眾的認可與信任。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的《中國新疆反恐前沿》《幕后黑手——“東伊運”與新疆暴恐》《巍巍天山——中國新疆反恐記憶》這三部涉疆反恐紀錄片,一經發布便引發了極高的海外熱議。而這三部紀錄片就很好地貫徹了適度原則,向海內外觀眾講述了中國涉疆反恐不為人知的一面。在傳播真實的新疆故事、回擊西方的誤解和抹黑的同時,也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社會,理解中國政府的治疆理念與政策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