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華大學 廖峻霈 王盛 冉雨鑫
國際化是指國與國之間進行文化、經濟等方面的交流;會展業國際化是指中國會展業發展融入國際會展業發展的環境中進行文化交流和經濟輸出。會展業作為新興服務行業中的黑馬,具有優化產業結構并帶動經濟增長的特點。在會展業被提出“4法”即專業化、國際化、市場化和品牌化以來,會展的國際化發展探索從未止步。“一帶一路”經濟政策的提出,加深了經濟帶沿線國家的貿易合作關系。對于會展業的國際化,同樣也要秉承開放、包容的合作精神,實現真正的“引進來,走出去”,打破會展貿易壁壘,拓寬會展市場空間,優化會展市場結構。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要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塑造國際合作的倡議抉擇,意味著在國家倡議層面我國會積極推動中國經濟的國際化發展進程。
近年來,西博會、廣交會等國際性展會的成功舉辦,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影響力。不可否認的是,會展業國際化發展可以整合市場資源、引進現代化技術、促進形成現代化城市的服務體系。同時,各大城市成功舉辦國際性會展,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帶動關聯產業的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城市的步伐。會展業的國際化發展可以提高國家在國際圈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在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可以掌握更多的話語權,屹立于未來國際市場上。
我國的會展業國際化發展道路任重而道遠。首先,目前我國會展業的國際化認可標準存在一定的畸形,例如參會的外國人達到一定比例就被稱為是國際性會展業,這與UFI認可的會展業是否具有國際化認可標準存在一定差異。其次,我國具有UFI認可的國際性會展數量較少。在高素質人才匱乏、設施不足、市場秩序建立不健全等會展業國際化發展的現狀下,尋找改進方法促進我國會展業國際化發展的進程迫在眉睫。
我國會展業國際化要跨上更高的臺階,意味著中國的會展業要審時度勢去糟粕取精華,塑造更多的國際會展元素以達到國際化會展水平標準。2020年全球都受到疫情的影響,世界經濟衰退,全球經濟增速未達到預期,使會展業國際化發展成為趨勢所指[1]。我國會展業一直在向國際化道路前進,經過40年的不懈努力已有顯著成果,比如國際范的展館有上海新國際展覽中心、鄭州會展中心[2]。會展業國際化發展不僅對拉動經濟持續增長有積極作用,而且也能促進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和健全,同時還能整合資源、助推城市的國際化發展[3]。隨著“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亞信峰會等一系列重要會展活動的召開,明確了中國會展業國際化發展在新時代的大背景和大趨勢下,要從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方面出發,推動我國會展業站到了世界舞臺中央[4]。
會展業是中國以獨特的文化元素向世界遞出的一張“名片”。目前中國會展業國際化進程加快,但是和國際舉辦知名會展的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不足,整體大而不強,服務品質方面仍需要提高。會展業品牌意識建立不強,雖然有高規格的展會舉辦,但整體仍傾向地方性、區域性的會展。會展業在內陸地區城市仍缺乏具有國際意識和組織管理國際化策劃的復合型人才,沿海和內陸的會展業國際化發展不均衡[5]。同時會展業的整體設施和城市的服務功能融合也有不足,比如相關的餐飲業、交通化便利也存在短板問題。
綜上所述,目前要想提升會展業國際化水平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本文針對我國會展業國際化發展存在的短板,從改變傳統國際化會展觀念、提高服務標準、建立健全管理體系、優化市場結構及人才培養入手,為我國會展業國際化進程提供參考。
隨著經濟全球化,會展業的國際化需求也越來越迫切。但是目前國內符合國際標準的會展展館不多,承辦國際化會展的能力不足。根據《2019年度中國展覽數據統計報告1.0》的展館數據,我國會展場館主要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展館數量多但是規模小,無法承辦大型國際會展;二是大型會展場館與交通無法密切接軌,與城市的周邊設施服務水平融合不足。國際化場館的需求大,但建設資源要素緊張,未來的展館建設方向勢必要向國際化方向轉型。
隨著經濟全球化,我國的會展業發展也逐步邁向國際化層面。但同發展成熟的會展強國相比,我國仍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我國主要的國際化會展仍是政府主導舉辦的,市場在會展國際化發展中的作用被弱化。根據2018年單展規模100強項目主辦數據,國有企業及政府占34%,國際主辦機構占32%,而民營企業主辦僅占12%。大多數國際會展的舉辦都需要經過政府,審批手續復雜。政府的高度參與,抑制了會展國際市場本來的活力。政府的定位偏差,導致我國會展國際市場發展受阻。
我國會展業一直都存在從業人員缺口大的問題。2008年上海的會展數據顯示,其可供近六萬人長期就業,而實際從業人員僅2.5萬。隨著會展業面向國際發展,會展行業整體對更加專業的復合型人才需求也變得更大。但是由于我國的會展發展起步時間晚,人才培養體系還不夠完善,院校與企業之間的銜接不夠密切,人才流失嚴重。根據首屆長三角會展人才招聘會上反映的信息,相比剛畢業的會展專業學生,企業更愿意錄取英語、信息技術的專業人才。這是因為現在學校培養的幾乎都是會展高端人才,而企業真正大量需要的實用人才卻求之無門。院校培養的人才與行業需求互不適應。人才是推動會展行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專業人才的匱乏阻礙了會展國際化的快速發展。
根據國際展覽聯盟的標準,國際化會展必須要獲得國家有關部門的認可并且參展的外國商展觀眾要達到一定的比例。這些要求使得舉辦一場國際化會展的成本高昂,普通的會展企業沒有能力負擔。雖然會展行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經濟增長,但是行業本身的資本積累還遠遠不夠,只開展會展業務的企業融資能力弱。根據現有的上市企業,比如勵展2012年的會展營收只占公司營收總額的13.96%。多數企業無法負擔投入較大的活動開發。資本的不足約束了會展市場整合資源的能力,限制了會展國際化的自由發展。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深入發展,會展行業的發展也更加成熟,會展活動的舉辦也更多樣。而會展活動的積極發展對會展場館的專業性、設計性、功能性都提出了新的需求[6]。一般而言,國際化的會展要求更大規模、更多元以及更專業的會展場館。因此一線城市的會展場館應該依照新的標準建設,而且還要加強對二三線城市會展場館的建設。主要可以通過和互聯網的結合建設數字展廳,運用VR技術增加會展的互動交流;在規模較大的場館里實現分區,根據不同需求使用不同區域;在場館建設時聘請專業團隊,設計更有特色的場館吸引會展企業辦展。
現代會展業本來就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物,要使會展業更好地發展就應該借鑒成功國家的經驗,如被國際協會聯合會評為世界第五大“會展之都”的新加坡,其目前的繁榮與當地政府積極的執政理念密不可分。新加披的會展業有完善的管理體系,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管理不同的會展活動;政府還有針對性的政策和扶持資金,系統性的推廣計劃等;而且政府與企業協調到位,有機結合,形成了一套統一而協調的市場運行機制。同是亞洲國家,新加坡的經驗有很強的參考價值。未來我國要發展會展國際化也勢必要實行屬于自己的市場管理策略。
未來的國際化會展是更加密集的高端服務業,對人才有著更高的要求,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針對行業專業人才缺口大這個問題,當務之急是完善國內的會展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首先是培養院校應該推進國際間的教育交流,加強與境外高水平院校的合作。其次是院校與企業之間應該加強聯系,除了理論水平教學外還要注重實踐,培養適合行業發展的人才。最后是行業整體要重視珍惜人才,提高人才待遇水平。院校和企業之間應該加強合作,共同建設行業人才隊伍。構建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注重實用人才、高端人才的基礎培養,還要引進海外會展人才,共同打造復合型人才,使得會展行業未來能夠發展得更好。
雖然會展國際化帶來了巨大的全球經濟利益,但是會展活動也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企業一般難以負擔高昂的前期投資。而現在國內上市的會展企業很少,融資比較困難。我們可以參照業界龍頭——法蘭克福展覽公司的模式,由政府控股但是運營自由,產品展覽專門化。隨著經濟的全球化,著重投資產品及其他市場。我們也可以利用現有資本成立有國際影響力的會展企業,打造業界標桿。尤其是疫情期間,世界經濟下行,我們應該抓住機會進入國際會展市場。發展線上會展國際化模式,掌握線上國際會展市場的主動權,逐步深入國際化市場,促進會展國際化的發展。
會展的本質在于推廣展覽的商品,促進展商與買家之間的交易合作。國際化會展的重點也應該是促進國內外貿易的交流合作。從定義上認識會展國際化。根據UFI(國際展覽聯盟)的標準,首先要通過有關部門的認可,其次是外國直接參展商不少于總數量的10%,外國觀眾不少于總觀眾的5%。從根本上認識“國際化”,目前我國已經有很多行業走在世界的前端。我們在學習外國經驗的時候也要關注自己的長處,和外國展商融合交流,促進國際合作。發展國際化的基礎是文化自信,會展行業要發展國際化更要保持初心,不偏離本質,才能更好地發展會展國際化。
在“十四五”規劃的節點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會展業是我國培育國際新競爭優勢的重點行業。本文從目前我國會展業國際化發展所面臨的短板即高復合型人才匱乏、會展品牌意識不足等方面出發,提出了改變傳統觀念、吸收培養高復合型人才和提高服務標準,以及更開放地去擁抱國際化發展的建議,以進一步加快我國會展業的國際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