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珮
長期以來,經濟新聞報道都是新聞媒體的“軟肋”,其具有專業要求高、閱讀難度大等特點,再加上新媒體“可視化”“快餐化”“碎片化”等閱讀方式的沖擊,使得傳統媒體的經濟新聞報道面臨著重大挑戰。如何搭上全媒體時代的順風車,借助技術優勢快速實現“破圈”轉型,成為當前業內外人士需要深入思考與探究的重要課題,也是本研究的出發點與落腳點。
客觀來講,當前經濟新聞報道的信息服務能力較弱,尤其是信息化建設滯后帶來的可讀性欠佳問題較為突出。一方面,經濟新聞報道的服務載體單一,使得其表現形式、內容形態不夠豐富,無法滿足年輕受眾的個性化閱讀需求。另一方面,許多經濟新聞報道與受眾生活脫節,未能發揮其服務生產生活的優勢作用,導致整體適切性弱化。換句話說,許多經濟新聞報道過于強調形式新穎,忽略了內容品質,本末倒置,受眾黏性較低。此外,許多經濟新聞報道過于強調宏觀架構,大量專業詞匯枯燥堆砌,加大了受眾的理解難度,學術化敘事范式與全媒體時代受眾的個性化、淺層化閱讀訴求存在本質背離。整體來講,當前經濟新聞報道受形式、內容、敘事等因素的影響,可讀性欠佳。
目前,大多數經濟新聞報道還沿襲著傳統模式,專業嚴肅的語言表達、宏觀抽象的寫作范式、理論假設的框架機制等,顯然與當前受眾的審美偏好形成了較大沖突。客觀來講,經濟新聞報道嚴肅有余、創新不足,特別是在信息技術應用上明顯不夠,導致其創作思路模式化、報道形式僵硬化、新聞內容枯燥化、傳播渠道單一化,很容易令受眾產生審美疲勞。近年來,雖然許多媒體在經濟新聞可視化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大多以靜態信息圖表為主。雖然呈現方式更加多元,但可視化程度較低,受眾依然處于被動接收狀態,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審美疲勞。另外,傳統媒體經濟新聞的制播過于強調專業生成,受眾無法有效參與到整個過程中,特別是在傳播端受眾參與缺位,嚴重影響了經濟新聞的傳播力建設。
全媒體時代,依托信息技術所形成的多元交互機制,極大地改變了新聞報道的傳送模式,為新聞媒體傳播力建設提供了更多支持。但就現狀來講,我國經濟新聞報道普遍存在交互性缺位的問題。一方面,經濟新聞報道與其他新媒體平臺的交互性不強,未能形成有效的矩陣傳播效應。如第一財經與阿里巴巴聯手打造的商業數據庫網站“CBNDATA”,是“DT財經”經濟新聞生產的根本依托,但其只是簡單地提供商業商品數據,沒有和新媒體平臺進行有效聯動,服務范圍有限,移動端受眾的參與優勢、渠道的聯動優勢都沒有得到體現,使得新聞報道活力無法得到充分激活。另一方面,經濟新聞報道內在交互元素單一,延展性不強。即便是數據新聞生產大戶的財新網“數字說”,也有80%是靜態數據呈現,動態數據新聞占比較低,能夠令受眾眼前一亮的交互式數據新聞少之又少,更不用提傳統媒體經濟新聞報道的交互性建構了。
經濟新聞報道一直都是媒體的“軟肋”,單純的圖文敘事太過單調乏味,專業術語晦澀難懂,對受眾吸引力不強,但若過于強調可讀性,就很容易破壞專業性本位,丟失經濟新聞報道的優勢價值。可見,如何有效平衡可讀性與專業性的關系,在增強可讀性的同時,還能發揮經濟新聞深層引導的功能,無疑是全媒體時代經濟新聞報道改革的重中之重。實踐表明,經濟新聞報道要想實現全媒體“出圈”,就要善于融入可視元素,促進閱讀范式、敘事模式的革新,以增強市場適切性和受眾貼合性。
從目前業內的相關實踐來看,《經濟日報》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推出的經濟新聞作品《“數說70年”數據新聞可視化系列短視頻》,就是成功應用可視化元素的范例之一。可以說,該新聞短視頻作品完全是以當代年輕群體作為受眾而打造的,通過可視化手段將經濟數據轉化為受眾喜聞樂見且通俗易懂的多媒體元素,成為經濟新聞數據化報道的有益探索和創新產品。作品從經濟發展的六大方面入手,如消費、飲食、生態、外貿等,通過具有縱深感的敘述角度,以及頗具話題性的敘述內容,全面再現了在新中國70年發展過程中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各方面的改善過程。不同于傳統經濟新聞報道中的靜態數據呈現,其通過數據與圖像的交互貼合,豐富了數據的表達維度,增強了信息傳達的精準性,有效解決了數據單調性問題,同時確保了經濟新聞報道可讀性與專業性的平衡。動態數據呈現不僅突出了分項數據,而且增強了數據對比性,明確了數據發展趨勢,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向受眾傳達海量信息,確保受眾從全局視角對整體的新聞內容進行把握,增強了受眾的閱讀體驗。
需要重點指出的是,在經濟新聞報道的可視化呈現中,須合理把握和平衡好可視化復雜程度和新聞深淺度,簡單新聞要簡單的可視化呈現,復雜新聞則要復雜的多媒體呈現,否則可能會起到反效果。例如,在財新傳媒曾推出的《10美元能買多少面包?全球城市生活成本排行榜發布》中,文字部分和可視化部分被分割開來,受眾只有完成文字部分閱讀后才能進入可視化部分,但可視化部分都是數據圖表的簡單堆砌,背離了受眾的閱讀習慣,使簡單新聞變得復雜,反而削弱了作品的可讀性。
全媒體時代,媒體在開展經濟新聞的采寫與制播中,需要通過多維聯動,在激活內部創新力的同時,全面提高外部傳播力。一方面,媒體要加強生產層面的互動,通過優勢互補、整合資源,構建結構化經濟數據庫和非結構化數據庫,以及快速完成用戶數據的積累。具體來講,要深入挖掘和整合專家庫、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第三方平臺、消費者組織、企業等數據信息,構建開放化、共享化的經濟信息平臺。在此過程中,要注重對數據監控中心的構建,在高效獲取網頁開放數據的同時,注重對媒體內部資源的實時整合,進而為后續經濟新聞的服務延展夯實基礎。
例如,英國《衛報》在數據平臺的多維建構方面成功打造了由內容應用API和數據商店構成的開放數據平臺。前者是一個能夠實現內部高度共享的新聞報道程序,后者則是能夠進行多維互動的數據中心,不僅涵蓋了政府、非政府組織、科研機構的元搜索引擎,而且包含了谷歌數據新聞最原始的數據。兩大服務中心已成為《衛報》經濟新聞生產的根本依托,無論是數據的豐富性還是深廣性,都確保了新聞內容的多維性、專業性,這也是其得以成功的重要保障。目前,國內《第一財經日報》與阿里巴巴在數據共享上達成的合作,實際上就是傳統媒體經濟新聞報道通過外部聯動進行信息化轉型的一次重要實踐。
另一方面,媒體要加強傳播層面的互動,通過跨平臺合作實施“跨界”運營,積極打造“爆款產品”。首先,要加強與受眾廣、影響力高的平臺合作,促進受眾的合理導流,如智庫平臺、都市精英群體平臺、知識分子群體平臺等。其次,要加強與公益項目的合作,拓寬經濟新聞曝光渠道。同樣以財經數據新聞為例,其與環保組織、動物保護組織等多家NGO(非政府組織)組織達成合作,依托具體公益項目提高新聞產品曝光度,在提高經濟新聞傳播力的同時,還拓展了品牌社會效益空間。
當然,除了上述相對宏觀的互動外,經濟新聞報道還要注重微觀層面的互動,即注重與受眾的多維交互。特別是全媒體時代語境下,必須深入了解年輕受眾的新聞閱讀需求、習慣、特點、喜好、方式等,通過他們喜聞樂見的短視頻、動畫、圖片開展社會化、社交化傳播,在雙向交互中增強產品的受眾黏性。如當前許多經濟類媒體開設了直播、短視頻等板塊,打造了許多點擊量過億的“爆款”,效果十分顯著。可見,在經濟新聞生產報道實踐中,必須注重全過程化、多維度、縱橫性的交互,通過數據共享、跨平臺運營、受眾深層交互來全面提高經濟新聞的傳播力。
全媒體時代,經濟類媒體必須借助深度融合的轉型契機,促進經濟新聞制播的深度融合,以進一步增強其滲透性,這一路徑已經被證實是可行的。
以《經濟日報》為例,其明確樹立了做大移動終端、做實傳統革新、做好未來創新的發展思路,充分利用新媒體形態和平臺渠道,積極打造全新的傳播格局,全力培育經濟新聞報道的技術優勢與平臺優勢,有效促進了深度融合轉型。目前,該報已經構建了集移動客戶端、社交媒體、第三方短視頻平臺等為一體的傳播矩陣,同時開發了以可視化產品傳播為主的“中經視覺”網站和相應App,以及致力于財經信息服務和理財服務的高端客戶端“趨勢App”,在深入整合內部優勢資源與力量的基礎上,全面實現了立體化、深層化矩陣傳播。同時,該報超前布局移動傳播領域,打造了網站移動視頻直播平臺“中經云端”,為其大型經濟新聞的直播報道提供了根本支撐。此外,該報還利用商業平臺,協同微博、微信、抖音等第三方媒體開展跨平臺、多形態的運營,如開通注冊的頭條號、一點號、抖音號等多達數十個賬號,切實增強了其在社交媒體、年輕受眾群中的滲透性。
全媒體時代,經濟新聞報道必須順應時代變革,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做好內容、形式、體制、技術等維度的深層革新,全面激活經濟新聞采寫與制播的內在活力,切實提高創新力、傳播力、影響力,為實現其時代轉型與可持續發展夯實基礎。具體來講,經濟新聞報道要從三方面入手進行精準優化,包括融入可視元素,增強可讀性;實施多維互動,提高傳播力;促進深度融合,增強滲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