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少鋒
紀錄片的“兩情”是指紀錄片的情感和情節。
情感能夠感染和感動人,催人淚下,激動人心,澆灌人心靈深處的塊壘。“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對此,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早已講得很清楚了。
情節吸引人而生動曲折,跌宕起伏,引人入勝,一波三折,牢牢抓住眼球,不看完不聽完絕不罷休。情節到了高潮處,“欲知后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明清章回小說家們早已深諳街頭說書藝人吸引市井百姓的獨門秘籍。
情感營造與情節設置成為眾多電視節目運行理念和操作層面上創新的一個流行時尚,也是紀錄片創作的重要兩翼。
在紀錄片中追求“兩情”,比在新聞節目中強化“兩情”更加恰如其分,也更加理所當然。與新聞節目相比,紀錄片在布局謀篇、起承轉合、閃轉騰挪、鋪排渲染等方面更加游刃有余,留給創作者在情感營造、情節設置上更多施展才華的空間。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央視《東方時空·生活空間》欄目倡導“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可以說是新聞故事化的發軔期,創作上多見紀錄片的紀實手法。后來,央視的《講述》《探索·發現》等欄目則可以說是國內欄目化生產的紀錄片較早踐行紀錄片“兩情”說的標桿,影響甚廣。
如今,許多學者從畫面出發討論紀錄片的情感營造,比如強調在拍攝過程中有意識地捕捉情感畫面,攝錄有個性的同期聲,或者在后期制作時調動編輯手段,凸顯畫面的矛盾沖突以突出情感因素。這些觀點無疑都是正確的,特別是對于一些社會類紀錄片和自然類紀錄片而言,由于在拍攝過程中常常可以碰到大量鮮活的畫面,有些畫面甚至極具視覺沖擊力,情感因素就蘊藏其中,攝錄者所要做的就是做好預判并及時捕捉這些畫面。
比如,紀錄片《幼兒園》中有一段內容反映一個男孩周末時焦急等待媽媽來接自己回家,一個人坐在傳達室里東張西望、坐立不安,媽媽最后一個來到學校接他回家。創作者張以慶通過不同景別的一組鏡頭表現了男孩的寂寞無助,暗示了男孩平日里喜歡欺負別的小朋友的行為其實是因為缺少親人的關愛,想引起大人對他更多的關心。又比如,央視九套播出的紀錄片《非洲》中的一集有三處飽含溫情的小片段,其中一個是大象家族往水源地遷徙,一頭小象精疲力竭,倒地不起,瀕臨死亡,象媽媽留下來守護在一旁,不斷試圖讓小象站起來繼續前行,所有努力都沒有成功,小象最終死掉了。創作者用鏡頭展現了這個小片段,特別是一些特寫鏡頭極富感染力,讓觀者感同身受。再比如,BBC制作的紀錄片《王朝》第二集《帝企鵝:頑強生存》中,攝制組通過大量鮮活的畫面展示了暴風雪下頑強生存的帝企鵝,特別是片子捕捉一只企鵝媽媽帶著小企鵝用盡全力從冰溝里爬上來的鏡頭令人動容,讓人印象深刻。
這些成功的例子告訴我們,在一個面上的敘述中,一定不要忘記著力尋找、發現一些小的細節和一些點上的內容,要注意捕捉一些蘊含情感的鏡頭,這樣才能讓觀者留下深刻印象。
在一些歷史人文類紀錄片中,由于畫面的天生缺失,即便是情景再現的搬演,這樣的畫面畢竟也是隔了一層,因此在這種類型的紀錄片中營造情感的難度就會大一些。對此可以采用解說詞來達到營造情感的效果,或者說發揮解說詞在情感營造中的積極作用。很多時候,解說詞本來就承擔著主體對客體的情感體現,亦即創作者對表現對象的態度、傾向與評價。
比如紀錄片《敦煌》第十集《守望敦煌》的片尾解說:“雨過天晴了,就在墓地和莫高窟之間搭起了一座清晰的彩虹,仿佛要向人們訴說什么。在墓地的對面,正是莫高窟北區蜂房般的僧侶們修行的狹小洞窟,它們也曾是當年畫工們居住的地方。那些沒有留下姓名的無名的大師們,在畫出了令后代兒女驕傲的不朽作品之后,卻終年居住在這低矮的洞子里。病了、傷了、老了,直到默默地死去。千百年來,他們的魂靈同樣守護著這座世界上最大的古代藝術畫廊。”這些解說詞于敘述中蘊含情感,盛贊為敦煌守望的無名畫師。有了前期的內容鋪墊,情感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得以升華。有時候,娓娓道來的樸實語言也有內斂的情感,比如《桂林石刻》第二集《千年的開拓》中有一段解說:“公元826年,李渤的哥哥李涉被謫往南海,途經桂林,在南溪山留下了石刻精品《玄巖銘并序》。銘文贊美了南溪山的美景,并對李渤開發南溪山一事贊不絕口。一年后,李渤風恙求代,因病離別桂林,罷歸洛陽。離開桂林后,李渤再也沒有回過桂林。公元831年,李渤病故,終年五十八歲。”
解說詞對情感的營造往往是在整個片子的布局謀篇、起承轉合過程中實現的,它是一種水到渠成的表達,倘若一上來就“為賦新詞強說愁”,效果勢必大打折扣,畢竟觀眾還沒有進入情境。
除了用解說詞營造情感,還可以采用其他的采編手段。歷史人物類紀錄片《梁思成林徽因》的編導胡勁草就提供了情感塑造的更多可能。她在《影像中的情感塑造——紀錄片<梁思成林徽因>的創作背后》一文中展示了三種手段。首先是“時空錯亂”的影像。“將歷史敘事放進現實世界去關照。那些現實的影像和歷史事件中的情節碰撞而產生的互動是最能打動人心的地方。”胡勁草說,將觀眾的思緒帶入歷史故事本身,讓“歷史”和“現實”碰撞,“坐在后期機房剪輯臺前,面對可能被你放置到屏幕上的任何一種影像元素,你會發現,情感傳遞的方式無所不在”。其次是字幕中蘊蓄的情感。胡勁草認為:“電視屏幕上的字幕,功能是解釋、說明,但應不止如此。字幕其實是影像的一部分,字幕特別的使用和影像一樣會帶來特別的信息傳遞、甚至升華到情感傳遞的效果。”最后是為詩歌傳情達意。胡勁草說,片中那些精心挑選出來的詩歌,那些經過精心“制作”的詩歌,它們在片中存在的目的,就是要去展示“心所觸無所不是美麗”的林徽因的內心世界,展示離我們生活有些遙遠的詩歌的“美”。
紀錄片不是故事片。紀錄片的情節不存在于前期拍攝中,更多在于后期剪輯中。紀錄片在前期拍攝時不能導演情節,不能人為設置情節,否則有違紀錄片的真實性原則。但是紀錄片要想好看,也不應該一味拒絕情節,排斥情節。紀錄片不能虛構情節,但不應排斥情節化敘事。所謂紀錄片也要講故事,說的就是這個理。
一般而言,社會類紀錄片和自然類紀錄片在前期拍攝時很難預先設置想當然的情節化敘事,因為在事件發展過程中到底會出現怎樣的情況,創作者往往無法預料,反而常常會在后期剪輯時利用手中拍攝的畫面調整前期構想,甚至重新布局謀篇,用畫面制造懸念,凸顯沖突,以完成情節化敘事。相比較而言,歷史人文類紀錄片在預先設置情節化敘事上要容易得多,因為要講述的內容早已發生,畫面與內容完全可以分別處理,創作者要考慮的主要是如何使片子更具吸引力。
比如八集海洋文化紀錄片《走向海洋》以曹操北征烏桓大勝,于班師途中賦詩《觀滄海》開篇;第一集《海陸鉤沉》以2007年8月在北冰洋冰面下爆發的一場權益之爭為切入點,展開敘事。因為這些內容早已存在,用哪些,怎么用,在前期都是可以預先設置和選擇的。
紀錄片的情節化敘事要和撰稿與布局謀篇結合起來。比如,紀錄片《敦煌》在整體思路上以講故事為創作理念,講述敦煌的發現者、開拓者、破壞者、守護者、舞女、畫家等多組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具體在每一集中通過設置不同的情節,引入敘述。又比如,紀錄片《親歷桂林解放》全片采取五條線索并進的方式,講述五個人物的經歷:一是最早進入桂林城的解放軍張武魁;二是帶領解放軍進入桂林城的桂北游擊隊員董勛;三是中共桂林城工委宣傳委員郭其中;四是桂林學生、地下黨員,后來和張武魁步入婚姻殿堂的孫中屏;五是桂林市民曾廣良。他們五個人以各自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視角見證了桂林解放,各自的人生也因桂林解放而發生了變化,有了交集。
預先設置敘事內容,往往需要創作者尋找一個好的切入點,設置一個推動事件發展的情節,以完成紀錄片的情節化敘事。比如歷史人文紀錄片《船政學堂》第一集的開篇楔子,就是以林則徐與左宗棠湘江夜談的情節為切入點,引出左宗棠、沈葆楨主持創辦船政學堂,以期“海國圖夢”的故事。創作者撰寫了這樣一段解說:“夕陽西下的時候,左宗棠急匆匆趕到了湘江邊。也許是求見心切,左宗棠身子一晃,一腳踏入了江水中。神交已久但素未謀面的兩代人,在一片笑聲中打開話匣子,開始了一段關于中國近代海防大格局的徹夜長談。”左宗棠身子一晃,一腳踏入江水中,湘江夜談情節中的這個細節活靈活現,宛如眼前真真切切的一幕。值得指出的是,湘江夜談這個情節并不是虛構出來的,在歷史上真實存在。在這個真實的情節中,設置左宗棠一腳踏入江水中這個細節,很能刻畫人物形象。
紀錄片要情節化敘事,就要尋找到一個好的切入點,一個好的切入點往往是和細節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什么是細節?
黃仁宇寫有《萬歷十五年》一書,相對于近280年的明史,這一年就是細節。
祝勇在《辛亥年》一書開篇寫道:“當郭維先的姐夫單太和在臘月的寒風中叩開北京外城棉花胡同八條的院門的時候,他不會想到,他給這座城市帶來的是死亡的消息。三個小時后,他就在他妻弟的這座宅院里斷了氣。他死時猙獰的表情令郭維先永生難忘。”辛亥年前的這個切入點既是預先設置的情節,也是整個故事敘述中的細節。
《中國青年報》“冰點特稿”在汶川地震一周年時有這樣一段文字:“這一年來,始終縈繞在我們心頭的,是一些無法按捺的牽掛和思索:災區曾經和正在發生什么?父母們的眼淚干了嗎?孩子們的新教室結實嗎?鍋里有肉嗎?每個細節都讓我們牽腸掛肚。”這些有待回答的一個個問題就是接下來記者將要發掘、采寫的一個個細節。
二十集紀錄片《桂林石刻》中的《刻石工匠的故事》這集從兩千余件桂林石刻中選取唯一由刻石匠人自己創作的摩崖石刻作品切入來講述刻石工匠的故事,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細節。
紀錄片《桂林百年辛亥四牛圖》中寫康有為桂林講學、蔣翊武桂林受難、馬君武桂林求學和孫中山桂林督師,相對于百年辛亥而言,這些內容也都是細節。
《辭海》中說細節是“文藝作品中細膩地描繪人物性格、事件發展、場景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組成單位”。鐘大年在《紀錄片創作論綱》一書中說:“在一部作品中,細節是十分重要的,細節像血肉,是構成藝術整體的基本要素。真實生動的細節是豐富情節、塑造人物性格、增強藝術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作者用以表情達意的有力方法。”
我們說,細節是紀錄片“兩情”的基石。它既參與營建紀錄片的華麗大廈,也起到畫龍點睛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