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東萊
新媒體的興起與發展,對農村建設發展造成了巨大影響,廣泛體現于多個方面,包括經濟、文化、風俗、教育等。其中,新媒體“直播”更是給農村經濟建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更對農村形象構建產生了較大影響,直接關系到農村未來的建設與發展,有必要進行深入探索。
新媒體“直播”有著擴張速度快、滲透領域廣、共存共享、實時互動性強、構建平等話語權等特點,使其能夠在各個領域得到有效應用。
在農村經濟建設和發展方面,新媒體“直播”往往需要和電子商務、物流貿易相結合才能充分發揮作用,通過直播營銷農產品、推介農產品品牌、宣傳種養過程、宣傳地方政府的實時活動等,帶動農村農業快速發展,打通農業產業上下游渠道,讓農產品能夠在網絡環境下受到全國乃至全世界各地人們的喜愛,推動農產品銷售水平的顯著提升,打造知名的農產品品牌。
除此之外,近年來農村經濟建設發展還強調對旅游經濟的開發,利用農村在自然景觀、農業體系、生態系統等方面的優勢構建新型旅游體系,將農業與旅游進行深度結合,打造獨具特色的旅游模式。而新媒體“直播”在此過程中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多樣化的直播渠道,向廣大消費者展示別具一格的農村旅游模式,吸引廣大消費者,并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在直播+農村的過程中,應當充分意識到新媒體“直播”所處的變革階段,積極推動“直播+”發展,同時注重緊跟直播的“技術升級”,以擴大影響力,做好科學規劃與管理,實現新媒體“直播”對農村經濟建設作用的最大化。
即便可以通過電視、廣播、電影等多種渠道認識農村,但是城市居民對農村的了解依舊較為片面,而且更多地體現在簡單了解上。很多農村場景都不能直觀地得到體現,這使農村形象變得極為模糊,往往只是城市居民的簡單認知與自我想象,導致農村形象過于空洞和抽象。而在新媒體“直播”的助力下,可視化將成為一種跨媒體的構建與傳播方式,通過直觀的視頻、圖像乃至數據等展現農村的方方面面,將農村作為傳播客體,實現對自然物質以及大眾意識的廣泛傳播,將繁雜的農村相關內容形象化,更加準確有效地完成農村形象構建與傳播。
在傳統的農村形象與傳播模式中,農村體驗很容易被單一化,接受者要么只能了解農村風土人情的一部分,要么只對農村農民行為、農村歷史文化、農村旅游景點等有部分了解和體驗,片面性較為嚴重。與此同時,不同主體在農村體驗中必然會結合自身經驗、想象等,進而對農村產生截然不同的認知差異,這種差異符合客觀事實,也符合農村形象構建與傳播需求。事實上,在農村形象構建與傳播中,打造多元化的農村體驗是重中之重,唯有如此,方能充分吸引不同主體。
在新時代背景下鄉村振興理念無疑是指導農村建設發展的核心理念,相應地,新媒體“直播”也需要對此進行全面傳播,指導農村形象構建。事實上,不管是官方通過微博、微信等端口進行宣傳,還是各方媒體以及自媒體對農村內容進行宣傳、報道,都對鄉村振興理念的貫徹實施高度重視,致力于構建和宣傳新農村形象,打造“生活政治”,以實現從宣傳到傳播的視域轉變,注重融媒傳播并構建多元媒介形象,建立監測機制以把握輿情動向,充分發揮新媒體優勢,助推新農村建設。
伴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推進,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也為農村改革拉開了序幕,并且改革重心逐漸朝著以勞動力、資源、土地向城市輸出為主的方向推進,這固然取得了巨大的改革開放成就,但也使得農村困局愈發嚴重,出現了集體經濟衰退、村莊空心化等問題。城鄉差距逐漸拉大,并且廣泛體現于經濟、文化、教育等多個方面,處于優勢的城市獲取話語權,農村則被排除在主流話語體系之外,而且新媒體“直播”中這一現象依舊沒有得到顯著改觀。以快手直播為例,專攻下沉市場的快手直播聚焦于農村以及小縣城等地區,被主流話語體系貼上低俗、獵奇等標簽,更像是大眾對農村文化的惡意曲解和肆意狂歡,對農村形象的構建有著一定的消極影響,有待改變。
正所謂“文化就是日常生活”,脫離了生活實際的文化必然難以正常支撐和發展,也不能真實體現文化的內涵與外延。在現代流行文化的沖擊以及新媒體“直播”的影響下,商業資本使農村文化產生了異化,不少直播中的農村生活都脫離了真實的狀態,而是以迎合觀眾優越感與獵奇心理為主要目標。在商業邏輯下,農村只是資本的一部分,農村新媒體“直播”也只是娛樂和逐利的工具,這與新農村建設以新媒體作為工具的初衷背道而馳。被商業資本異化的農村新媒體“直播”所構建起的農村形象脫離了農村真實情況,并不能真正在農村形象構建與傳播中發揮積極作用,有必要對該現狀進行改善。
新媒體語境下農村建設發展需要農村形象作為重要的基礎支撐,進而為農村吸引更多資源,創造更為良好的環境和條件,推動農村形象的良性傳播。圍繞農村打造相應的品牌,有助于農村吸引、爭奪、擁有、控制與轉化資源,爭奪、占領與控制市場,并為廣大農村居民提供福利。因此在新媒體“直播”中,加強農村自我形象的合理構建變得十分重要,需要官方、各方媒體及自媒體等共同合作,在復雜的媒介生態環境下探索農村自我形象的強化路徑。
新媒體“直播”中,農村形象建構與傳播的基礎和關鍵在于內容,優質的內容能夠吸引更多觀眾,推動農村形象的大范圍傳播。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新媒體“直播”內容必須脫離商業資本的完全控制,要更加貼合農村實際情況,不能一味地生產迎合觀眾需求或者吸引商業注意的內容,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保障農村形象構建效果。堅持反映農村真實生活與文化,全面覆蓋農村經濟、文化、教育、生產、生活等領域,是建構和傳播農村自我形象的關鍵所在。
新媒體語境下農村形象存在較為明顯的離散化和局限性問題。各方媒體都能產出不同的“直播”內容,這使得觀眾對農村形象的認知始終較為離散和局限,難以直觀、全面地了解農村的真實情況。對此,要充分利用官方在地位、資源、組織、宣傳方面的優勢,整合各方新媒體,做好規劃,一起探索科學合理的新媒體“直播”模式,統一觀眾對農村形象的認知,打造農村品牌,助推農村發展。
新媒體“直播”已經變得十分普遍,只有構建農村特有形象,才能充分展現獨特之處,進而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地方政府需要發揮主導作用,積極挖掘農村特點,將農村特色與新媒體“直播”特點進行深度融合,適當考慮受眾需求,合理生產獨具一格的“直播”內容,最大程度地發揮農村形象在傳播過程中對受眾的吸引作用。
綜上可知,新媒體“直播”對農村經濟以及形象建構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可以說是新時代背景下農村建設發展的重要渠道。在基于新媒體“直播”建構與傳播農村形象時,應當充分考慮多方面因素,致力于打造和傳播高度統一、內容充實、獨具特色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