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嘉慜
2020年是法制宣傳教育第七個五年規劃的收官之年。中央宣傳部、司法部在《關于在公民中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的第七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中指出:“充分運用互聯網傳播平臺,加強新媒體新技術在普法中的運用,推進‘互聯網+法制宣傳’行動。”探討如何在新媒體平臺進行普法傳播,提升普法效果,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40億,手機網民規模為9.32億,占總體網民的99.2%。法制宣傳教育陣地重心逐漸轉移到手機移動端,面對手機用戶閱讀習慣、方式的改變,普法模式也該有所創新。
筆者從2020年起在蘇州新媒體聯合會實習,持續關注蘇州市各區及縣級市普法公眾號運營動態,每月分析各公眾號傳播指數與創新特色,掌握一手資料,例證豐富。本文選取蘇州市各區及縣級市11家普法公眾號2020年1月至8月的案例、數據進行分析。
新媒體環境下,用戶注意力稀缺,碎片化閱讀取代了先前時代的系統閱讀,如何吸引注意力成為研究熱點。
“常熟七五普法在線”和“張家港普法”兩家公眾號多次進入蘇州市普法類月傳播指數榜單前三,前者設置“綜合執法”“每日一案”“法眼看劇”等經典欄目,后者設置“小司說法”和“熱點”兩個精品欄目,且都用大括號標出,放置在標題最前方,有利于用戶查找有效信息,節省時間。
此外,“每日一案”和“小司說法”欄目都整編熱點案例,通過生動的語言和圖片回顧案例,解讀有關事件。這兩個欄目更新頻率較高,每月推出相關欄目文章20余篇,有利于增強用戶黏性,培養閱讀習慣。
1.用好本地案例。新聞的接近性是傳統新聞價值的要素之一,強調新聞應盡量縮小與用戶地理和心理上的差距,因而不難理解,普法公眾號運用本地案例更能吸引用戶關注。挖掘、傳播本地案例中有價值的信息,有利于將法治思維延伸到用戶的生活中。新冠肺炎疫情期間,3月10日和16日“張家港普法”推出《嚴厲打擊!張家港曝光3起“問題口罩”案件!》和《【小司說法】張家港一女士因疫情取消婚禮,商家卻不退定金!結果……》兩篇文章,分別關注了疫情期間非法生產、銷售口罩的問題和糾紛,從本地案例入手,解讀各種亟待解決的問題。
2.鏈接有關法條。普法公眾號的目標是結合有關案例,以用戶樂于接受的方式普及法律知識、提升法律素養。回歸法律本身,明確、清晰地指出某案例涉及的法條能夠增強說理的權威性和信服力,多家公眾號都養成了這個意識。
3.借力影視熱點。影視劇與用戶日常生活緊密相關,每段時間都會涌現幾部熱劇,普法公眾號運營者可深入影視劇情節,剖析其中的法律問題。此舉將法律與娛樂相結合,輕松可讀,能夠吸引用戶的注意力。“常熟七五普法在線”推出了“法眼看劇”系列文章,3月18日的《熱點丨大火電視劇〈安家〉里的這些頭疼問題,教你用法律一招解決》以劇情引出,運用相關法律條例解釋問題,最后又回扣劇情。“尚法昆山”對《安家》《如果歲月可回頭》《我是余歡水》三部熱播電視劇進行解讀,推文結構也類似。
普法公眾號需要重視本地典型案例,增強內容的接近性,但是也要有適宜的呈現方式與之配合。“園區司法行政”3月31日的《蘇州工業園區發布第一批行政執法典型案例》介紹了區域內的典型違法案例,內容也源自本地,但文章版式單一,更像是公文摘要,也沒有“劃出重點”,因此傳播數據并不算高。
公眾號運營者需要提升排版美感、增加傳播形式,以提升用戶體驗感。普法視頻相對圖文類推文更容易讓用戶停留觀看、理解。“相城普法”8月19日的《【“七五”普法回眸】無聲的力量》在視頻中呈現了區域內的普法進展與成果,除了第三方解說詞加配套畫面的剪輯模式,視頻制作者還邀請一線人員出鏡分享,使用其原聲,講述個體故事,內容豐富。
引導用戶參與能夠加深其對特定內容的理解,有利于普法宣傳教育工作的展開。“相城普法”7月3日的《亮相!這些品牌你pick了嗎?》位列當月榜單閱讀數首位,該推文通過趣味的H5形式展現“七五”普法以來區域內的普法亮點,用戶可以直接掃描二維碼進入界面查看,操作簡便,設置的投票環節有利于與用戶進行互動,增強用戶對區域內普法工作的了解。
WCI是經過復雜嚴謹的公式推導出的具體指數,相較于其他指標,能夠更權威地反映微信公眾號的整體傳播力、影響力以及發展走勢,科學體現微信公眾號整體運營情況。它是將公眾號推文獲得的閱讀數、點贊數、頭條閱讀數、頭條點贊數等原始數據套入一系列公式之中,從而推導出來的標量數值,是將運營活躍度與文章傳播情況綜合衡量的結果。2020年1月至8月,蘇州市各區及縣級市普法公眾號WCI指數均值約389,兩極分化情況嚴重,疫情期間傳播指數較高。
“張家港普法”“常熟七五普法在線”和“尚法昆山”在蘇州市各區及縣級市普法公眾號中表現突出,以WCI指數為依據的榜單中名列前三。
從文章數量來看,這三家公眾號發文數量并不排在首位,而“太倉普法”和“吳江鱸鄉普法”兩家公眾號每月發文數量都位列前二,但傳播數據并不高,表明二者推文質量有待提高,在追求豐富信息的同時同樣需要精心打磨內容。
從閱讀數、點贊數和在看數來看,三者本應成正比發展。粉絲規模、標題質量、文章數量等直接影響公眾號閱讀數,而點贊數和在看數代表用戶的一種認可和欣賞。8個月來,“常熟七五普法在線”閱讀數均值排列第三,而點贊數和在看數始終位居首位,說明該公眾號推文內容能夠滿足用戶心理預期。
從平均閱讀數來看,“尚法昆山”領跑榜單,幾乎每月的平均閱讀指數都占據首位,這和該公眾號的文章質量成正比。相對地,“尚法昆山”每月原創推文比例最多,關注時事熱點。“吳中普法”在原創推文比例上也不遜色,但質量參差不齊,傳播數據并不突出,有待改進。
轉載文章的傳播數據較低,讀者對其興趣度普遍不太高,建議在轉載時適當加以“本地化”改編,增強閱讀興趣。同時,各公眾號應聯系當地實際案例,增加原創推文的數量。轄區內各地普法活動、典型人物和案例等,皆可做成原創內容。建議組織“原創班底”,探索、開發原創內容,打造地方普法特色品牌。
地方普法公眾號的推文閱讀、互動和轉載還需和線下的普法活動結合起來,一方面,增加活躍粉絲、鞏固粉絲黏性;另一方面,可以在活躍粉絲的加持下,反哺文章的閱讀量。例如“常熟七五普法”的【綜合執法】專欄,堅持通報常熟各板塊司法條線的線下工作,突出工作與百姓生活的密切聯系,將其作為與市民互動的線上窗口。再如其線上活動《紅包來了》也是鞏固粉絲的一種方式。
缺少互動和參與的單向傳播容易讓用戶產生教條感,新媒體普法公眾號不僅是科普法律的平臺,更是一個受傳二者平等溝通的平臺。促進雙方互動,運營者可以有意識增加投票、評論有獎環節,一方面可以增加推文的轉發量和閱讀量,另一方面能夠給予用戶被尊重的感受,加深對某一話題的了解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