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慶科
建設性新聞是西方學者提出的概念,但是與我國倡導的“建設性輿論監督”“輿論監督與正面宣傳相統一”等理念不謀而合。國內學者唐緒軍認為,建設性新聞引入積極心理學,強調“積極”和“參與”兩大重點。所謂“積極”,即運用積極心理學,在新聞生產中以正面報道為主,給人以向上向善的信念和力量;即便是揭露問題的報道,出發點也是為了解決問題。所謂“參與”,指媒體作為平等的一員與其他社會成員一起共筑美好生活①。
傳媒具有公共性,這就要求媒體為多元社會中各種利益群體提供意見表達和溝通的平臺,發揮“制造社會共識”功能②,增益公共理性,促進理性對話③。《人民日報》積極發揮新型主流媒體的作用,以建設性新聞理念為指導,在“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相關報道中引入積極心理學,既揭露了當下糧食浪費現象的嚴重性,又推動理性對話,促進多元主體參與到浪費問題的社會治理中去。
在2020年8月11日至10月10日這三個月內,分別以“節約”“浪費”為關鍵詞,在《人民日報》報紙、微博、微信、抖音這四個平臺進行內容篩選,剔除無效樣本后,剩余有效樣本96條。其中,報紙共有60篇新聞報道,微博31條,微信3篇,抖音2條。在三個月的時間周期中,發表96條報道,可見“厲行節約、反對浪費”議題的重要性。
新聞是人們了解世界的窗口,窗口的大小、朝向、形狀、位置等不同,我們看到的東西也不同④。《人民日報》通過96篇報道,制定了節約為榮、浪費為恥的道德評判框架。其主題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針對性地聚焦浪費問題,如鄉村宴請浪費、旅游團餐浪費、自助餐廳浪費、外賣浪費等具體化的浪費現象;二是介紹節約糧食的背景,受疫情和自然災害的影響,世界各國面臨糧食安全問題,節約糧食對我國而言具有居安思危的價值;三是強調形成制度約束強化監督,如強調開展專項立法制止餐飲浪費;四是呈現世界各國、各行業、各部門的節約方案,介紹了科學配餐、提高餐飲質量、推出小份餐、鼓勵餐后打包等具有參考意義的舉措;五是報道浪費現象減少的社會效果。
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首先轉發“紅星新聞”的深度調查稿件,關注畸形吃播現象,分析吃播造成的糧食浪費問題及其安全隱患,以及吃播人設背后的產業鏈,最后給出頭部短視頻平臺關于畸形吃播的治理措施。隨后發布“32字倡議”圖片新聞報道,提出科學點餐、餐餐光盤、餐后打包等具體化的節約措施。最后,通過短視頻《為什么媽媽從小教我們“吃干凈、別浪費”》形象展示了水稻生產的復雜過程,并介紹了當下受疫情、蝗災等災害影響導致世界糧食減產、面臨糧食危機的現狀,以詳盡的背景介紹,闡釋“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必要性。
@人民日報微博發揮移動媒體即時性的優勢,率先進行報道,如發布話題#我國每年食物浪費相當逾3000萬人口糧#,運用數據可視化、直觀化地表現糧食問題的嚴重性,并發出接力傳遞#我承諾拒絕餐飲浪費#,進一步提出具體的節約方案,從“今日不剩飯”做起,在全社會形成互相監督的氛圍。此外,發布人民微評批評浪費現象,提出要在全社會形成“以浪費為恥”的觀念,并建設性地提出亟須建立制度約束和獎懲機制解決飲食浪費問題。
《人民日報》發揮報紙的深度報道優勢,在2020年8月12日的頭版頭條連發三條反對浪費糧食的新聞。首先,從政策層面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飲食浪費問題的指示,強調當下的餐飲浪費問題尤其嚴重。其次,發表評論,從中華民族崇尚節儉的傳統美德、糧食安全的重大意義以及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的實現之年三個層面,以全面翔實的背景介紹節約糧食的重大意義。最后,在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報道中,積極引入各方的觀點,呈現不同行業、不同群體的解決方案,推動協作治理。針對旅游業團餐“大盆米飯大盆湯”導致的餐飲浪費問題,介紹了各景區的調整措施,如提供“半份半價、小份適價”等靈活、精細化的供餐形式。《為避免浪費,重慶餐飲單位想了不少招》這篇報道為餐飲行業提供了可參考的解決措施,如推出小份菜,餐廳可以在餐前引導適量點菜;以光盤優惠券作為獎勵,激勵食客做到不浪費;針對餐后剩菜問題,服務員主動鼓勵食客打包。
技術賦權之下的液態新聞業時代,用戶可以參與到新聞生產的過程中。未來的新聞業是對話的時代,傳播者和用戶是平等的,在對話中可以對新聞進行核實糾正,但前提是公民應具有更高的媒介素養。建設性新聞與杜威參與式民主的積極受眾觀一脈相承,強調賦權于民,吸納用戶參與協同治理社會問題。
《人民日報》采用微動漫、短視頻、條漫等多種呈現形式,運用平民化、年輕化的語言,在微博、微信、抖音等移動平臺上立體化傳播“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人民日報發起“光盤挑戰大賽”,一方面,以轉發打卡抽獎的形式實現病毒式傳播,擴大傳播力;另一方面,胡歌的參與為活動帶來名人效應,形成樂隊花車效應,促進更多人轉發參與,傳播力影響力進一步擴大。不僅如此,@人民日報還發布了“說唱版我是光盤我驕傲”以及“70秒魔性說唱光盤行動”,將節約糧食的行動指南編成年輕人感興趣的Rap形式進行傳播。移動媒體端注重吸引年輕人加入問題治理,全媒體聯動促進全社會理性對話,參與協作提供更全面、更具針對性的方案,推動治理“糧食浪費問題”。
《人民日報》關于“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報道契合建設性新聞理念,以積極正面的情感,立足于當下各行業、各部門存在的飲食浪費問題,但不局限于批評、揭露問題,而是面向未來,聚焦解決方案。針對輿論場中出現的“剩一粒米做一道選擇題”“教官手抓學生剩飯吃掉”等現象,@人民日報微博及時進行輿論糾偏,批評此種形式化的節約現象,避免形成不良效應,阻礙節約問題的治理進程。最后,通過報道浪費減少效果,表現社會治理的良性效果。同時,對媒體報道效果進行預估,推測報道可能使公眾產生糧食恐慌,提前在報道中用數據說明我國糧食儲備充實。不刻意制造對立,而是以包容的視角塑造官方、商戶、百姓多元主體的共同體,實現各方利益相得益彰。及時監測輿論場中的非理性因素,快速進行輿論糾偏,防止輿情激化后產生負面影響。
后真相時代,情緒喧囂。智能推薦加劇了信息繭房效應,導致群體極化,網絡民粹主義思潮泛濫。過于單純強調“扒糞”、批評揭露問題的報道會加劇社會不信任,增加凝聚共識的難度。《人民日報》關于“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報道實踐為主流媒體參與社會治理提供了一套可參考的策略。揭露飲食浪費問題,但不一味批判,而是注重針對具體行業提供個性化方案,聚合官方、商戶、老百姓的建議舉措并進行推廣,推動全社會學習。
注釋:
①唐緒軍.建設性新聞:社會治理的媒體擔當[J].新聞與寫作,2020(02):1.
②李良榮,張華.參與社會治理:傳媒公共性的實踐邏輯[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04):31-34.
③胡百精.概念與語境:建設性新聞與公共協商的可能性[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9(S1):46-52.
④[美]蓋伊·塔奇曼.做新聞[M].麻爭旗,劉笑盈,徐揚 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