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偉強
國家形象作為一個整體的符號表達和國家綜合實力的表征體系,不僅是國家的自我表達,更是國家主體之間的活動以及群體內與群體外的關系。國家形象是公眾對一個國家的綜合評判和總體印象。因此,國家形象的好壞一定程度上依靠于話語的主動建構與傳播。提升國家形象對鞏固我國在國家事務中的地位具有重要作用。國家形象是通過話語建構和傳達的。話語是基礎,但也是重要的媒介,我們可以通過不同的話語來探索國家形象。
構建良好的國家形象,對于促進國家發展、維護國家安全、增強綜合國力和競爭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新聞媒體是研究國家形象的有效、直接渠道。中國的發展要求我們加強話語體系建設、創新傳播方式、提高傳播效果。本文基于“一帶一路”的熱門話題,以《中國日報》“一帶一路”新聞語篇為例,從韓禮德系統功能語法的及物性系統理論角度來研究中國國家形象的構建。
韓禮德的系統功能語法是語篇分析的基礎和重要的分析工具。語言是人們在現實世界中行為的經驗反映,系統功能語言學為系統功能語法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持。一是解釋語言是如何使用的,二是語言成分可以通過語言功能來傳達。韓禮德系統功能語法中的元功能包括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概念功能包括經驗功能和邏輯功能,其中的經驗功能表現為語言對人們在現實世界中的各種主客觀經歷或經驗的表達,主要由及物性系統體現。換言之,對語篇進行及物性分析,可以發現其構建的經驗片段及其邏輯關系。在語言系統中,用來表達人類經驗的手段是及物性系統(韓禮德),及物性是語言表達的基礎和核心,各種身份或形象的建構可以通過及物性選擇來實現。
及物性過程包括物質過程、心理過程、關系過程、行為過程、言語過程和存在過程。韓禮德對及物性理論給出了全面的解釋,認為通過及物性系統來識解經驗,應建立一個以過程為中心的理論框架。及物性系統由三個及物性成分組成:過程、每個過程中的參與者和環境成分。及物性是一個強有力的分析工具,它可以為同一事件提供不同的分析方法,展示說話者如何表達外部世界的現實。作為一個經驗元功能系統,及物性過程為解釋人類對正在發生的事情的經驗提供了語法資源。
及物性是《中國日報》“一帶一路”新聞語篇中中國國家形象建構的語義表征。本文旨在分析及物性在《中國日報》“一帶一路”新聞語篇中是如何分布和實現的、在《中國日報》“一帶一路”新聞語篇中是如何構建中國國家形象的以及構建了怎樣的中國國家形象。基于以上三個問題,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首先采用定量的方法,借助UAM語料庫工具3.3軟件,分析及物性成分(過程、參與者和環境)的分布,提取高頻詞、短語或從句來分析及物性在《中國日報》“一帶一路”新聞語篇中的實現。然后,基于及物性成分在《中國日報》“一帶一路”新聞語篇中的分布和實現,分析中國國家形象的建構。
研究過程:提取及物性過程中的高頻實現過程動詞和與“中國”和“一帶一路”搭配的間接成分,將與“中國”和“一帶一路”搭配的高頻實現動詞劃分為相應的及物性過程,探討“中國”和“一帶一路”在及物性過程中的功能作用,通過過程路徑分析中國國家形象的構建;通過相關搭配中嵌入的“中國”和“一帶一路”的分析,結合具體實例分析中國國家形象的構建。
語料來源:《中國日報》是海外讀者了解中國的主要途徑之一,也是構建中國國家形象的重要平臺,在建構和傳播中國國家形象上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基于關鍵詞“一帶一路”,選取《中國日報》20篇關于“一帶一路”的新聞報道作為研究語料。選取的語料每篇報道的標題中明顯出現關鍵詞“一帶一路”,時間跨度為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
在韓禮德系統功能語法中元功能的概念功能中,過程、過程參與者和與過程相關的環境是實現概念功能的及物性系統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本部分將根據研究問題,對及物性系統的數據進行描述,包括過程分布、參與者分布和環境分布。通過UAM語料庫工具3.3提取過程、參與者和環境成分,針對這些詞匯偏好分析及物性系統的實現。
根據韓禮德(2001)對及物性過程的分類,利用UAM語料庫工具3.3從文本中計算出及物性過程的數量和分布,得到清晰的及物性統計數據。在及物性系統中,過程是中心,也是語義組織和經驗實現的紐帶。在《中國日報》“一帶一路”新聞語篇中,及物性過程的分布為416個,占25.91%。過程句中,物質過程從句有232個,占14.73%。物質過程是及物性中最大、最具多樣性的范疇。《中國日報》的“一帶一路”新聞語篇主要采用物質過程,其次是關系過程、言語過程、心理過程和存在過程。《中國日報》“一帶一路”新聞話語中的物質過程從句比較突出,占總數的14.73%,可以客觀地反映中國為“一帶一路”發展做了什么,已完成的工作和將要完成的工作。新聞話語的特征是陳述現實世界中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事情,這與物質過程的特征是一致的。這表明《中國日報》新聞報道反映了中國對“一帶一路”的實際行動。
物質過程描述的是實際行動,一般由行動者、過程動詞和目標組成。及物性系統是面向過程的,是語義組織與經驗實現之間的橋梁。根據韓禮德對及物性過程的分類,及物性過程有六個過程。在對及物性過程統計描述的基礎上,重點分析物質過程和關系過程的實現。
《中國日報》“一帶一路”新聞語篇中使用頻率較高的物質過程動詞的實現方式為:“co-construct,realize,participate,provide,advance,put forward”等。這些詞是動作詞,以“一帶一路”為背景,表明中國已采取實際行動,并將與其他國家一起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關系過程在《中國日報》的“一帶一路”新聞語篇中占有很大比例。關系過程表現了不同事物之間的關系,反映了對客觀事物的解釋和對各種關系的理解。“一帶一路”新聞主題語篇中關系過程的實現,被“一帶一路”的主題所圍繞。在《中國日報》“一帶一路”新聞語篇中,每一個關系過程都有其獨特的建構身份的功能,這些關系過程通過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來說明中國與世界的關系。
在及物性過程參與者中物質參與者所占比例最大(25.91%),其次是關系參與者(10.67%)、心理參與者、言語參與者和存在參與者,這進一步表明及物性過程對《中國日報》“一帶一路”新聞語篇參與者有直接影響。
參與者是及物性系統的角色成分,是過程的支持者。《中國日報》“一帶一路”新聞話語中物質參與者的實現,都圍繞著“一帶一路”這一主題。《中國日報》使用的物質參與者實現情況為:中國、倡議、合作、投資、項目、建設、國家等。在物質參與者中,行動者的實現有:China、initiative、project、Chinese、country 等。目標的實現主要集中在倡議性、安全性、建設性、合作性。這些均表明中國愿與各國合作,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并在某些領域采取具體措施。
環境成分是及物性系統框架不可缺少的部分,決定了及物性語義表征的評價成分。韓禮德認為環境是一種附加的次要過程,附屬于主要的過程,但體現了一種關系過程或言語過程。
《中國日報》“一帶一路”新聞語篇中環境因素的分布依次為位置(12.67%)、原因(4.71%)、程度(2.25%)、角色(1.36%)、方式(5.96%)、隨伴(3.78%)等。就環境因素而言,位置比其他任何間接因素使用頻率更高,其次是方式、原因。這符合新聞語篇的報道特點,體現了新聞報道的具體性和客觀性。
本文選取“中國”和“一帶一路”作為構建基點詞,提取出與“中國”“一帶一路”搭配使用的高頻實現過程動詞及相關聯詞,將高頻實現動詞劃分為相應的及物性過程。在統計“中國”和“一帶一路”在每個及物性過程中搭配高頻實現詞的基礎上,探討過程從句中“中國”和“一帶一路”的功能作用,分析中國國中國國家形象是如何構建的,以及構建了怎樣的國家形象。
從及物性過程的分布來看,物質過程在及物性過程中所占比例最大。在這方面,主要考察“中國”和“一帶一路”兩個詞在其對應的過程從句中的功能作用,并結合高頻實現詞來分析中國國家形象是如何通過及物性過程路徑來構建的。
例 1:The initiative has made great steps forward.
例 2:The Belt and Road will gradually reduce the economic gap.
與“中國”和“一帶一路”搭配的詞都是實際行動動詞,揭示了《中國日報》對“一帶一路”的支持。例1中,“倡議”在物質過程中扮演積極的角色,強調倡議在其發展過程中所取得的成就。例2中,“一帶一路”充當執行者,通過使用特定動詞來表達明確的目標。通過對具體過程的分析可以發現,“中國”和“一帶一路”與“已經做”和“將+動詞”搭配在一起。“中國”和“一帶一路”都是物質過程中的積極參與者,實際行動表明中國是一個積極負責的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把中國和沿線各國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互利共贏基礎上開辟更廣闊的合作空間。
“中國”和“一帶一路”這兩個詞主要作為載體角色出現在《中國日報》“一帶一路”新聞話語中。在《中國日報》“一帶一路”新聞語篇中,“中國”一詞在關系過程中出現3次,“一帶一路”在關系過程中出現8次。韓禮德認為,關系過程開啟了語言的潛能,可以表達事物的特征,識別事物的同一性。
例3:It is more than the Marshall Plan and that China's gain is not other’s loss.
例4:China is a very reliable partner that we wish to learn from.
在例3中,載體為“一帶一路”,屬性為“不同的”,意為中國的“一帶一路”與美國的“馬歇爾計劃”不同,中國的收獲不意味著他國的損失。例4中,“中國”充當載體,“可靠伙伴”表明它是中國的權利屬性。在建立關系的過程中,主要以“中國”和“一帶一路”為載體和身份,通過歸因過程闡明它們各自的屬性,以表明其所有權,并通過身份識別過程來解釋其含義。《中國日報》在“一帶一路”新聞話語中使用的關系過程,表明“一帶一路”倡議使參與國都可以獲得實質性收獲,是中國發展自身經濟、與其他國家合作共贏、塑造中國客觀國家形象的正確決策。
通過對環境成分的分析,發現位置和方式在《中國日報》“一帶一路”新聞語篇中使用頻率較高。通過提煉出“中國”和“一帶一路”在倡議中嵌入的高頻相關詞,從環境路徑來探索《中國日報》國家形象構建。通過分析發現,“一帶一路”與介詞Through搭配,“中國”一詞與介詞搭配更為突出。
例5:China is offering a new chance to achieve this common ambition through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例6:As the initiative is aimed at pursuing shared benefits for all parties involved.
“中國”和“一帶一路”這兩個詞與介詞搭配構成了環境成分。在例5中,“Through”表示“一帶一路”倡議是實現共同目標的一種方式。在例6中,“AS+從句”解釋為什么我們需要發展“一帶一路”。強調中國愿意通過“一帶一路”與更多國家建立合作關系,這是構建中國積極國家形象的延伸。根據文本目的的需要,《中國日報》“一帶一路”新聞話語圍繞“中國”和“一帶一路”語境展開。
1.作為倡導者和維護者的國家形象
“一帶一路”倡議反映了行為者在國際關系中尋求合作的愿望。作為共同未來的積極倡導者,中國呼吁所有國家積極面對全球發展帶來的困難,共同應對挑戰,實現互利共贏。《中國日報》也建構了中國的維護者形象,如“促進世界和平與穩定”“無論發展到何種程度,都不會稱霸”等。中國將自己定位為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以維護世界和平為己任。
2.作為貢獻者和合作者的國家形象
在報道中可以找到構建作為積極貢獻者國家形象的典型表達,例如“積極改善”“有效促進”“重要貢獻”等。這反映了中國為全球發展做出貢獻的意愿,中國積極投資“一帶一路”,增加了世界各國雙贏的可能性。同時,中國主流媒體通過話語建構了可靠合作者的國家形象,如“會致力于”“持續”“積極配合/支持”等。作為一個包容、開放、負責的合作伙伴,中國始終堅持謀求共同發展。
3.作為幫助者和分享者的國家形象
《中國日報》通過使用一些典型的表現形式來建構作為沿線國家幫助者的國家形象,如“創造當地就業機會”“旨在解決不平衡”等。顯然,中國媒體高度肯定了“一帶一路”的價值和意義。“一帶一路”倡議的最終受益者屬于沿線國家。此外,中國媒體通過“一帶一路”話語構建了利益共享者形象,這反映了中國與其他國家分享利益和發展的決心與信心。
本研究基于韓禮德系統功能語法分析框架,對《中國日報》“一帶一路”新聞語篇進行及物性分析,通過討論及物性過程的分布及其實現形式,展現出及物性理論在“一帶一路”新聞語篇中所塑造出的中國形象。研究發現,《中國日報》通過對“一帶一路”的報道,為世界提供了一個認識中國的新視角,構建了一個“有擔當、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傳遞出中國愿與各國共建“一帶一路”,進而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期望。作為世界各國了解中國的重要外宣平臺,《中國日報》營造了正面、積極的新聞語篇語境,加強了“一帶一路”對外話語體系的構建。
在今后的“一帶一路”話語體系建設中,我國媒體要加大“一帶一路”倡議的宣傳力度,掌握媒介話語權,爭取信息傳播的主動權,通過構建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內核的國際話語體系,使“一帶一路”新聞話語在實踐中不斷融入合作、發展、共贏的理念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