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乾峰 安 成
隱喻不僅是語言修辭手段,更是人類的一種思維方式,在英語經濟新聞中被廣泛使用。著名學者束定芳認為:“隱喻是所用語言字面意義與語境發生沖突時所選擇的與語境相符的另一種理解。”實際上,隱喻指的是借用一個領域中人們所熟悉的概念或者事物來說明或者闡述另一個領域里人們不太熟知的概念。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使各國經濟遭受了較大的打擊,相關的英語經濟新聞成了人們認識世界經濟、解讀世界經濟和建構世界經濟的重要窗口。本文通過收集China Daily 2020年3—8月的經濟新聞,分析新聞中的隱喻特點,呈現經濟領域的認知結構和規律。
在《我們身邊的隱喻》這本書中,認知語言學家萊考夫(Lakoff)和約翰遜(Johnson)系統地闡述了隱喻的概念,并將其分成三大類,即本體隱喻、結構隱喻和方位隱喻。
第一,本體隱喻。在本體隱喻認知現象中,最基本、最常見的隱喻就是人體隱喻。所謂人體隱喻,就是用具體的人的認知來表征抽象的概念。因為人對世界的認識和認知是由近及遠、從具體到抽象的。我們總是把自己的身體器官作為觀察和了解周圍事物的標準和工具,把人體的感官認知經驗應用和投射到對別的相對抽象對象的認知上。在經濟新聞中,我們可以將經濟體概念化為看得見的人體感官來認知和理解,讓新聞報道更生動易懂,增強讀者的理解力,并產生人體感官共鳴。
第二,結構隱喻。所謂結構隱喻,是指以某一種概念的結構來構造另外一種概念,將談論某種概念的各方面特征的詞語用于談論另一概念。這兩個概念的認知域是不同的,但它們的結構保持不變,即各自的構成成分存在著有規律的對應關系。在經濟新聞語篇中,結構隱喻普遍存在,如戰爭隱喻、交通隱喻、天氣隱喻等等。
第三,方位隱喻。它又可稱為空間隱喻,是參照空間方位組建的一系列隱喻概念,是一種將空間方位投射到非空間概念上的隱喻認知。空間方位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概念。上下、前后、高低等空間方位是人們通過身體體驗獲得的具體概念,它們可以投射到一系列抽象概念上(如社會地位、時間、數量等),形成用空間方位詞表達抽象概念的語言表達式。在經濟新聞語篇中,借助方位隱喻,許多抽象概念更易于被廣大讀者理解和接受。
人體隱喻是以人的身體部位來比喻其他物體。在英語中,最初的基本詞中有許多表示人體部位的詞,人類把對自己身體的認識形成概念域作為源域(source domain)映射到不熟悉的目標域(target domain)上,以此達到認識事物的目的。這種隱喻派生方式可能與人類特有的認知思維模式有關。因為人類總是用身體去感受和感知大千世界,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在經濟新聞語篇中,人體隱喻也非常常見。
涉及“眼睛”這種人體第一視窗的有許多鮮活的例子,如“Chinese property developers see net profits decline in 2019”“Hoteliers unable to see light at the end of the tunnel”,反映出我們身臨其境地看到金融危機給房地產、酒店旅游業帶來的巨大影響。但是,同時可以從這兩個表述(“BYD unveils blade-shaped battery to improve range,safety”“'Home economy'sees growth from outbreak”“Hubei farmers look to net crawfish bonanza”“Logistics firms eye charters for growth”)中看到,汽車制造業受到金融危機影響,企業上代表比亞迪等開始走創新之路,揭開新能源,打開新市場;同時室內瑜伽、插花等室內經濟也開始增長、突破;湖北農民開始瞄準農業新增長點;物流業開始開辟包機業務。這說明經濟人都在努力地化“危”為“機”。
除了眼睛,我們的頭、臉也代表著我們的認知,如“Catering sector faces challenging times as restaurants close doors”“Cinemas facing steep losses as audiences dwindle”,餐飲業和室內電影等娛樂業也受到重創,是我們必須面對(face)的殘酷結局。但是同樣,危重有機,我國醫療企業加大產能、加足馬力,除了滿足內需,還支援、供應全球各國,共同應對金融危機,如“Almost 60,000 medical supplies headed to Portugal”“Listed firms unmask inner strength to meet need”。
當然,跟經濟體一樣,靠的是全產業鏈,不掉鏈,我們的身體除了頭部,其他部位也同樣有明顯的感知,如“Education sector records 86% jump in search volume”“China's foreign trade firms quicken pace to resume production”“Consumption sector to shake off impact soon”“Fitness apps shaping up for big momentum”“Foreign brands race to resume operations in China”。教育行業在特殊時期異軍突起,網絡在線課程受眾率翻了好幾倍;外貿行業、消費行業、外商企業、健康產業都開始加緊、加快恢復產能,積極應對這場危機。
從上文可知,人體隱喻頻繁出現在經濟新聞語篇中,整個人體從頭到腳都可以被映射到人體周圍無生命的經濟新聞世界中。這種隱喻映射模式屬于低級的認知模式,但卻是人類認知發展過程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認知模式。通過人體隱喻,我們能切身體會經濟領域各行業的動態變化,從而讓商人、企業家和政策決定者更好地捕捉商機,轉變觀念,制定政策,共同應對金融危機。
和人體隱喻一樣,方位隱喻也是人類認知的基本手段之一。人類運用具體、清晰的方位概念去認知一些抽象的、不熟悉的新聞概念,是與一些方位詞(如上下、里外、前后、深淺、中心邊緣等)相關聯的,空間方位來源于人與物理環境的相互作用。方位隱喻是指參照空間方位而形成的一系列隱喻概念。在經濟新聞報道中,方位隱喻主要反映經濟體呈現“up”還是“down”的現象。如More is up,less is down,向上表示數量多,向下表示數量少。方位隱喻的認知絕非字面意義,而是人類通過自身豐富的聯想和生活體驗,用形象的方位詞來探索和認知新聞世界。這類隱喻非常常見,通過系統全面分析金融危機下的經濟狀態,我們可以用“the worldwide economy shut down as people stay home……”這個句子來表述。其在各行業的具體表征如下。
航運業中,各國嚴格管控入境人員,并對每個航空公司進行了航線管控和數量限制,如“pandemic as most airlines cut down their international flights”。在房產業,國內各地相繼封城,限制人口聚集,所以這個行業也受到巨大影響,如“Real estate investment was about 1.01 trillion yuan in January and February,down 16.3 percent year”。旅游業方面,“slowing down entry of visitors and closing the venue to new arrivals.”“Sales slide on slippery slopes of virus-hit ski venues”,景點關閉,游客數量陡減,相關銷售業績下滑明顯。在汽車制造業方面,“China's car output,sales plunge in Feb”,可見這一行業營業額大減,受到的影響較大。當然,金融危機中也有幾個行業快速興起,營業額、影響力快速上升。首先是在線教育,新東方、騰訊課堂、猿輔導等在線培訓機構給了宅在家的孩子繼續學習、查漏補缺的機會,如“China's online education platform Yuanfudao announced on Tuesday it has raised$1 billion in its latest round of financing”等。其次是線上訂餐、線上購物、線上買菜等網絡平臺消費受到普遍歡迎,如“mobile shopping using smartphones soared 31.1 percent over the year”等。最后是醫療行業,口罩、面罩、消毒液、防護服、呼吸機等防疫抗疫用品供不應求,國內企業紛紛加大產能,滿足需求,如“the demand for test kits has also soared dramatically”等。
結構隱喻就是用一種較為具體、熟悉的概念的結構去建構另一種相對抽象、陌生的概念,如“商場如賭場”“人生是旅途”“時間就是金錢”等。在經濟新聞報道中,結構隱喻主要體現為交通隱喻、戰爭隱喻和天氣隱喻等。
交通隱喻主要體現為“亮紅燈”“開綠燈”“加速”“減速”等形象的結構以此闡述經濟動態變化。經濟如同一駕馬車、一輛行駛的汽車,它有著動態的發展模式和路線,所以在新聞中,人們常用交通來映射經濟,如“New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speeding up to offset economic slowdown”“Car plants greenlighted to resume work in Wuhan:official”。從中可以看到,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增加企業和政府投資,可以刺激經濟、激發活力;許多城市為了確保經濟正常運作,對防護措施做得規范、全面的規模以上企業開綠燈,以此穩增長、穩就業。
在戰爭隱喻方面,人們通常認為戰爭意味著暴力、沖突、對抗和輸贏。為了凸顯經濟商業領域的殘酷競爭,人們常用“沒有硝煙的戰場”來映射商業經濟。面對國際金融危機,企業為了求生存、獲利潤,與時間賽跑,與病毒斗爭,矛盾十分激烈,如“Bookstores struggling in crowd-shy period”反映出書店在此次危機中受到重創,正在努力掙扎;“After a long,unrelenting battle,all the flowers are about to bloom”,經歷曠日持久的戰斗,鮮花市場開始慢慢繁榮,逐漸恢復了往日的生機。
在天氣隱喻方面,人類接觸最早、最頻繁的對象之一是大自然的天氣變化。變幻莫測的天氣現象對人類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人們也常常用大自然中的天氣變化來映射經濟現象。如“China's mobile gaming industry taking world market by storm”,“Global beverage giant weathers outbreak setback”,凸顯出我國的移動游戲產業在這次危機中受到歡迎,呈風暴式增長。
概念隱喻在經濟新聞語篇中普遍存在,為讀者所熟悉。通過具體的人體隱喻、方位隱喻和結構隱喻,我們能看到經濟新聞的認知視角和構思,并能很好地解讀動態的經濟情況,讓讀者直觀地認識經濟、熟悉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