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絢
數據顯示,中國移動互聯網活躍終端的數量已經突破10億,到2025年中國還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5G市場。隨著移動端成為用戶接觸互聯網的最主要方式,人機互動、機器間傳播以及更加智能化的媒體場景將會越來越多,建立在數據、算法、萬物互聯和深度學習邏輯之上的智能把關、智能媒體生態的圖景正在加速形成。同時,隨著用戶閱讀習慣、閱讀場景的變革及媒介消費方式的轉變,移動端新聞聚合平臺不斷進入大眾視野,出現了一批代表性軟件,如今日頭條、一點資訊、財新、新湖南等,新聞傳播業界也隨之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基于上述現狀,研究智能把關模式在新聞聚合類平臺的應用與優化等問題極有必要,既能著力關注目前人工智能、智能把關模式與新聞傳播工作的貼合程度,又能從中窺探出應用過程中的問題,對此進行深入思考,提出相關落地建議。
在互聯網、移動端時代下,除了傳統的把關人之外,一些新的把關人及把關機制也相繼出現,如智能把關模式。卡芮·芭茲萊納昂總結了網絡語境中多元化的把關機制,具體包括:編輯機制、導向機制、審查機制、安全機制、增值機制、成本效應機制、基礎設施機制、用戶互動機制與規制機制。靳戈認為,“把關人”的形態在網絡時代發生了重大變化,社會計算、個性定制、搜索引擎、網絡社區等形式都代替了傳統把關人。伴隨這一變化,以傳統意義的“把關人”為基礎的一系列社會管理措施也面臨弱化和失效的風險,作為社會管理者的政府重新開始對新型“把關人”加以改造和控制。
本文中提及的智能把關模式主要是指應用于新聞聚合類平臺中的“人工智能把關模式”,實質為“算法把關模式”。在以聚合類新聞客戶端為代表的一些新興媒體中,把關的過程是人機協同作用,把關人由人向機器側重,文章如何創作,機器的參與起指導作用;文章是否能夠發布,機器的決定占主導作用。算法工程師們會對用戶行為數據進行分析,將用戶的喜好進行分類,為用戶推薦匹配的內容,還能總結出與用戶有類似喜好的人的其他喜好,然后將資訊推送到個人主頁,由此形成“算法把關”和“算法推薦”。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智能把關模式在新聞內容創作環節中目前還未能做到準確地識別“何為優質內容,何為拼湊內容”這一工作,所以智能算法把關所能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主要體現在算法幫助設置標準化標題以及提供高閱讀量稿件特征兩方面。眾所周知,新聞聚合類平臺日均發布海量稿件,不同類型的新聞標題會有不同的要求、特色和范式。由此,智能把關模式可以幫助作者設置標準化標題,從而有效規避不當標題和“標題黨”的誕生,幫助新聞記者更好地查漏補缺。另外,智能把關系統還能提供高閱讀量、高點擊量稿件的行文結構特點,能夠給予作者相關提示,呈現全媒體、新媒體時代的新聞稿件篇章規則,幫助新聞更大范圍地傳播。
在新聞內容審核環節,智能把關及算法把關模式開始凸顯出重要的作用,通過“內容庫”和“表現形式”的精準識別高效率地篩選、攔截、撤回內容有偏差的新聞稿件。首先,幾乎所有新聞聚合類平臺都具備“內容庫”這一智能審核程序,當需要發布的新聞稿件中出現“內容庫”中包含的關鍵詞、關鍵數據、關鍵句、主題時,算法會自動識別標紅,并且判定文章不合規范,即審核未通過,返還至作者個人端口或者系統未通過欄目中。其次,智能把關模式在此環節中也會自動判別稿件的“表現形式”是否符合稿件類別及主題,對稿件中的文字、圖片、視頻、H5、超鏈接等進行自動檢測,對使用了不當“表現形式”的文章進行規范化提示,并且也判定為審核不通過,重新交還相關工作人員進行處理。最后,智能把關模式還可以自動撤回已發布稿件,對已經發布至新聞聚合類平臺上的稿件進行二次識別,及時處理已發布但仍有關鍵位置需要核對的新聞內容,對部分稿件進行二次保障和審核。
比如,新湖南客戶端在新聞內容審核環節的智能把關模式,能夠二次審核由人工審核完畢后發布至每個頻道的稿件,可以進行自主撤回及內容錯誤標紅,為此類新聞聚合類平臺的內容審核提供了便捷的新把關機制。此外,今日頭條平臺的內容審核智能把關模式也值得探析。今日頭條及部分其他平臺現有的新聞內容審核以機器審核為主,人工審核為輔,審核一般發生在3-5分鐘內,最遲不會超過24小時。在具體的審核流程上,智能把關模式充分發揮技術特色,遵循機器初審、人工終審的機制。
智能把關模式在新聞內容分發、個性化新聞推送方面是各新聞聚合平臺負責此項工作的主力軍。一般情況下,移動端新聞聚合類軟件會在用戶完成注冊首次進入界面時,讓用戶自己選擇感興趣的新聞話題,讓用戶自己給自己想接觸到的新聞類別貼上“標簽”。不僅如此,用戶首次進入平臺后新聞聚合類軟件會申請訪問用戶的地理位置,進行更有針對性的地理位置場景化推送,推送同城資訊及新聞事件,從而更好地把握用戶的需求。
比如,“財新”APP在用戶首次進入界面時提供金融、公司、宏觀、政經、世界、觀點、文化、圖片、視聽、科技、地產、汽車、銷售等選項,會讓用戶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類別進行關注。用戶選擇完成后的這些專題會顯示在軟件主界面頂端的橫軸上,讓用戶能夠清晰且自主地查看相關內容。不僅如此,“財新”軟件還會根據用戶的瀏覽痕跡,為用戶定制推薦個性化內容。此外,“澎湃新聞”移動客戶端會識別用戶所在位置,進行地理位置專題推送。如果用戶位置顯示身處湖南,該軟件主界面橫軸上則會顯示“湖南”專題新聞,可供用戶進行查看和選擇。
在新聞內容創作階段,智能把關模式的參與雖然能夠規范標題的表達,提示高閱讀量文章的特點,甚至在未來有望發展成能夠參與內容創作的機制,但在此階段“算法指導”的創作思想需要引起警惕。目前,部分新聞聚合類平臺內容作者熟知自媒體、新興媒體平臺的“游戲規則”,為了迎合算法把關的特點,開始不加判斷地運用“模版化”寫作模式;為了賺取點擊量和閱讀量,不惜犧牲新聞專業主義和新聞從業者的個人行文風格及特點;為了尋求“高效率產出”,放棄精雕細琢的工匠寫作精神,對傳統內容生產的價值選擇造成扭曲,破壞了原有的價值標準。
現有的智能把關模式在內容審核環節基本依據“內容庫”中的內容來對海量稿件進行審核,但初審階段主要使用智能算法進行篩選看似公正,實際上也會出錯。相關人員對“智能內容庫”進行編寫和輸入時,只能設置關鍵語句和主題,并不能考慮到更加全面的情況,無法根據具體情況的不同做出可調節可變動的處理。雖然新聞內容最后會經過人工的再一道審核,會彌補一些智能審核的缺陷,但智能審核攔截的那些稿件,也會有錯攔錯刪的風險。
其次,如前文所提及,許多新聞聚合類平臺在內容審核方面只采取一套標準,即選用“機器初審,人工復核”的方式進行稿件的篩選,未考慮不同類別、不同主題的新聞稿件的獨特性,沒有針對稿件性質的不同去設置不同的智能審核模式,導致此環節的智能把關模式針對性減弱,不利于不同類型稿件的甄別與發布。
筆者認為,個性化智能把關確實會造成用戶接觸新聞的視野受限,但不會形成信息閉環這個程度如此深的“繭房化”效應,智能推送會造成“信息繭房”這個說法過于夸張。在個性化新聞算法推送的浪潮中,研究某類平臺時,我們便可以認為表面上是智能把關模式增加了我們的接觸選項,實際上是在用一種“默不作聲”的方式限制了我們的接觸視野。“表面多元化”的獨特新聞推送勢必會限制大眾在此軟件上接觸不同新聞內容的范圍,對用戶瀏覽新聞的視野也有一定的影響。表面的繁榮熱鬧,確實會有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和困擾。
誠然,許多研究表明,智能推送看似為每個用戶量身定制屬于自己的新聞移動客戶端,事實上造成了我們接受信息的“信息繭房”,用戶除了能夠瀏覽自己感興趣且符合所在場景化特點的新聞內容之外,再想去接收其他類別的信息,則有一定的接觸難度。但筆者認為,個性化推送雖然會造成受眾接觸到的內容范圍有限,但智能推送會造成“信息繭房”這一觀點確有言過其實之嫌,佐證此觀點的原因有二。第一,就算“日報式”個性推送存在“你看到的,就是你想看的”現象,但用戶是有意識、有選擇、有主觀性的個體,想接觸興趣之外不同的信息的話,用戶會主動地去進行了解和搜尋,并不會失去接觸不同信息的能力和機會,智能把關及算法的力量未見得有如此強大。而且用戶的興趣是會轉移和變化的,并不是一成不變、從頭到尾地只對特定的一些話題感興趣,在一定程度上用戶是可以自己決定自己接受新聞內容的種類和范圍的。第二,基于第一點所述的用戶在互聯網時代下能夠搜尋并接觸到諸多方面的信息這一點已是事實,受眾便能或主動或被動地在很多“不設標簽”的不同軟件中、不同社交平臺上、不同渠道里接觸到自己興趣之外的內容,甚至由于接觸渠道多,用戶在每個渠道中的興趣表現都不同,所以關于新聞聚合類平臺的算法推送一定會造成受眾的“信息繭房”的說法有待商榷。
筆者認為未來的智能把關模式在新聞內容創作階段所發揮的功能應該被弱化,新聞從業人員應增強自己寫作的專業性和個性,不能對算法有所依賴。無論人工智能及把關模式如何發展,內容創作方面的主要權限仍應掌握在內容創作者的手里,從而保證新聞內容生產的質量和新聞客觀性。誠然,機器人寫作等智能算法模式已經出現,但我們必須要看到新聞報道的文體和功能獨特性,要避免標題自媒體化、寫作模版化、文章流量化等問題出現,合理運用高新技術,盡量做到理智選用、科學使用。
關于新聞內容審核環節,智能把關模式應該在人機協同的前提下進行方案的調整,應當根據不同類型稿件的性質區別,制定不同的人機共同參與方案。各新聞聚合類平臺可以根據平臺自身的特點,設定不同類型稿件的人機審核機動比例(如人工審查:機器審核=40%:60%),或者調整不同性質新聞報道的人機把關先后順序。比如,時政類新聞可以由機器初審后再交由人工復核;社會民生類新聞可以先進行人工核查,再由機器核驗;專業領域性報道應主要由人工審核,機器為輔助查漏手段等。
在最后的環節新聞內容分發上,也存在可以進行優化的方面。除了個人興趣和地理場景,新聞聚合類平臺還可以通過關聯用戶的社交賬號和圈層軌跡來進行針對性推送。通過多維度、全方位的新聞推送,充分了解用戶的需求,才能盡力做到“合適、合情、合理”推送,才不會引起受眾的疑問和方案。不僅如此,在智聯網發展的背景下,新聞聚合平臺可以通過智能預測,判斷出用戶的興趣發展態勢,從而擴大范圍進行內容推送,又或者可以推送用戶本不感興趣的部分內容。比如,瑞士報紙NZZ開發了一款名為“The Companion”的APP,這款APP通過機器生成推送個性化信息,與眾不同的是,算法能夠保障在每一次給讀者所推薦的信息中,至少有一條信息不是讀者原本感興趣的領域。
今天的智能把關、智能媒體時代對于所有媒體從業者和研究者來說,不一定是最好的時代,但一定是最新的時代,我們所有人都站在了一個時代與另一個時代、一個生態與另一個生態的分界線上。媒體的智能化和算法化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它給傳媒產業和傳播研究帶來了源源不斷的紅利,但它也的確給當前處在轉型中的媒體傳播領域和中國當下的文化、經濟、社會乃至政治造成了諸多的難題。無論是機遇還是挑戰,都強烈地沖擊著現有的信息生產模式、內容消費方式、生活工作狀態、傳播倫理觀念和社會管理制度。我們在享受智能把關模式、智能媒體帶來的所有紅利的時候也必須學會思考和預測,為它未來的優化發展進行更深層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