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杰,林麗萍,江小奇,吳強
1.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福建 福州 350003;2.福建中醫藥大學,福建 福州 350122
腹痛是指胃脘部以下、恥骨毛際以上整個部位發生以疼痛為主的病癥[1]。腹痛病名見于《素問·氣交變大論》:“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民病腹痛。”在《傷寒雜病論》中,腹痛為疾病的一個癥狀。書中所載許多治療腹痛的方劑,至今仍被臨床廣泛應用[2]。筆者統計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治療腹痛類病癥的選方用藥,以期發現其用藥規律,為臨床用藥提供依據。
《傷寒論》條文中,涉及腹痛的方劑共12首,包括小柴胡湯、小建中湯、大陷胸湯、大承氣湯、桂枝加芍藥湯、桂枝加大黃湯、黃連湯、桃花湯、真武湯、通脈四逆湯、四逆散。
《金匱要略》條文中,涉及腹痛的方劑共21首,包括甘草粉蜜湯、烏梅丸、附子湯、芎歸膠艾湯、當歸芍藥散、當歸生姜羊肉湯、枳實芍藥散、下瘀血湯、大承氣湯、當歸建中湯、土瓜根散、紅藍花酒、小建中湯、附子粳米湯、大建中湯、厚樸三物湯、大黃附子湯、大烏頭煎、烏頭桂枝湯、奔豚湯、大柴胡湯。其中附子湯未給出具體方藥,故予以剔除,不做論述。
《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涉及腹痛的方劑共33首,剔除無具體方藥之附子湯,及重復的小建中湯和大承氣湯,共30首方劑。
2.1 《傷寒雜病論》治療腹痛的藥味數、方劑、頻率分析通過對上述30首治療腹痛的方劑進行數據整理和分析,發現藥味最多10味,最少2味,大多為3~7味藥物,方劑有大陷胸湯、四逆湯、桃花湯、甘草粉蜜湯、當歸生姜羊肉湯、下瘀血湯、厚樸三物湯、大建中湯、大黃附子湯。4味藥物方占13.3%,分別為通脈四逆加芍藥湯、大承氣湯、四逆散、土瓜根散;6味藥物方,占13.3%,分別為小建中湯、桂枝加大黃湯、當歸芍藥散、當歸建中湯。7味藥物方占13.3%,分別為小柴胡湯、黃連湯、芎歸膠艾湯、烏頭桂枝湯。3~7味藥物的方劑占總方劑的80.0%。
2.2 藥物頻數、頻率分析通過對30首方劑中藥物的整理和分析,可知共有藥物143味,去掉重復的藥物后,共有44味藥物。按頻數降序排列,發現頻數超過3次的藥物共有16味,占71.6%。頻數超過10次的藥物為芍藥與炙甘草。
對治療腹痛前16味藥物的組方特點和功效進行分析可知,《傷寒雜病論》中治療腹痛多用補法、瀉法及和法。補法見于補脾益氣、調和營衛的小建中湯(膠飴、桂枝、芍藥、生姜、大棗、炙甘草),扶陽救逆的四逆湯(生附子、干姜、炙甘草);瀉法見于峻下熱結的大承氣湯(大黃、枳實、厚樸、芒硝),瀉下逐水、峻下破結之大陷胸湯(大黃、芒硝、甘遂);和法見于和解少陽、調理三焦氣機的小柴胡湯(柴胡、黃芩、半夏、炙甘草、大棗、人參、生姜),疏暢氣機的四逆散(柴胡、枳實、芍藥、炙甘草)。補法主要用于治療“不榮則痛”的慢性疼痛;而瀉法多用于治療“不通則痛”的急性痛證;和法主要通過和解表里,使氣機升降出入通暢,從而調整陰陽平衡[3-8],以治療腹痛,即“陰陽自合者,必自愈[9]”。見表1。

表1 《傷寒雜病論》治療腹痛30首方劑中藥物頻數、頻率統計結果 次
2.3 《傷寒雜病論》治療腹痛藥物性味、歸經分析
頻數較多的前16味藥物中含有生甘草與炙甘草,考慮兩者的歸經及四氣五味相差不多,故合為一藥進行性味、歸經分析。因此,只對15味藥物進行討論[10]。具體結果見表2。
2.3.1 藥物四氣分析 由表2可知,性“寒”“微寒”藥物占33.4%;性“溫”“微溫”“熱”“大熱”藥物占60.1%;性“平”藥物占6.7%。另外,“寒”性藥物頻數統計為1次,“微寒”藥物頻數統計為4次,“溫”“微溫”“熱”“大熱”藥物頻數統計為9次。由此可知,張仲景治療腹痛用藥中,善于運用溫熱之品,溫熱藥物多能補陽通陽,促進氣血運行,體現了仲景用藥注意“暢通陽氣”的思想[11]。若需使用寒涼之藥,偏向于運用微寒之品,以防藥物過于寒涼損傷脾胃,體現了其“祛邪護胃,以防傷正”思想[12-13],見表3。
2.3.2 藥物五味分析 張仲景治療腹痛的藥味以甘味、辛味、苦味,分別占53.3%、53.3%和26.7%。甘味藥物最多,體現了“不榮則痛”的中醫思想,見表4。
前15味藥物中無咸味和淡味藥物,表明腹痛類疾病較少運用軟堅散結及淡滲利水之品。但通過30首藥物方劑分析,仍有少量運用芒硝、茯苓等淡滲利水藥物,可見張仲景用藥注要辨證論治,體現了張仲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學術思想[14]。

表2 《傷寒雜病論》治療腹痛使用頻數前15味藥物性味、歸經統計結果

表3 《傷寒雜病論》治療腹痛藥物四氣統計結果 次

表4 《傷寒雜病論》治療腹痛藥物五味統計結果 次
2.3.3 藥物歸經分析 《傷寒雜病論》治療腹痛的藥物中,歸脾經的藥物最多,達80.0%;其次是心經,占60.0%;再者是胃經和肺經,占46.7%,見表5。由此可見,腹痛病位主要在脾、胃。同時與心、肺密切相關。

表5 《傷寒雜病論》治療腹痛藥物歸經統計結果 次
通過統計分析《傷寒雜病論》中30首治療腹痛的方劑,可見張仲景治療腹痛以補法、瀉法及和法為主。《傷寒雜病論》認為,腹痛病因為“不榮則痛”“不通則痛”,運用甘味藥補益氣血,緩急止痛,運用苦辛溫藥物調暢氣機。同時注意保護胃氣,謹防寒涼藥物傷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