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舒楠
以《國家寶藏》為代表的文博探索類文化綜藝節目憑借深厚的文化內蘊,在兼顧節目經濟效益的同時更加注重節目的社會效益,成為我國當前綜藝節目市場的中流砥柱,在精神引領層面持續發力。此類型節目也對主持人提出了高要求。主持人的語言既要通俗易懂,能夠拉近節目與普通受眾的心理距離,又要具有文學底蘊,從知識層面引導受眾。
節目主持人的個人魅力與主持特色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一檔節目的整體風格,甚至是一檔節目的“核心靈魂”,觀眾通常會將某檔節目與該節目的主持人緊密結合在一起。因此,主持人的語言風格對整體節目風格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是評判整體節目優劣的重要標準之一。本文以《國家寶藏》為例,對張國立的語言風格進行分析,為文化類綜藝節目主持人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啟示。
《國家寶藏》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各地博物館聯合推出的一檔文博探索節目,目前第三季節目已于2020年12月6日播出。節目采取板塊式的敘事手法,每期介紹各地博物館推選的三件國寶級文物,每件文物又分為“前世傳奇”和“今生故事”兩大板塊。作為三季節目的“001號講解員”,張國立對節目板塊之間的銜接、節目效果的完整呈現,以及電視媒體的文化傳播效力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一檔文博探索類綜藝節目,《國家寶藏》以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見長。主持人語言風格中的知識化展現是節目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能夠使節目更加貼合文博探索類節目的整體基調,提升節目的觀賞性,滿足觀眾對知識性內容的需求。
《國家寶藏》中,“001號講解員”張國立的語言風格中知識性的展現主要表現為以科普性的語言串聯起節目各板塊,以及對節目內容進行深入淺出的解讀。張國立能夠自如把握古文與現代語言之間的銜接轉換,并且將介于文言與白話之間的知識性內容轉化為口頭語自然流暢地表達出來。如在《國家寶藏》第一季節目中,張國立介紹湖北省博古館推薦的文物越王勾踐劍時說:“公元前494年,吳越交戰,越國敗。勾踐屈身侍吳淪為天下笑柄。回國后,勾踐臥薪嘗膽,然而復仇強國之路,又何其是漫長艱辛。是再次屈尊,與楚結盟,還是休養生息以自強,大夫范蠡與扶同各持己見。王者之劍,是終得出鞘展赫赫天威,還是鋒芒盡收,匿藏于亂世。若劍有靈,它必定很想知道自己的命運,這一次,讓我們跟隨勾踐劍,一起去看看它的前世傳奇。”介于文言和白話之間的語言,簡明扼要地介紹了春秋末年的歷史背景,為后續段弘毅等人表演文物的前世傳奇進行鋪墊,展現了節目深厚的文化內涵,緊密貼合節目整體基調。
但是,語言風格中知識化的展現并不是賣弄學識,也不是枯燥無味的說教,而是主持人通過語言技巧將知識性與藝術性深入融合,使觀眾在享受節目帶來的愉快和美感的同時了解一定的歷史文化知識,從而達到節目寓教于樂的效果。語言中的知識性與藝術性的巧妙融合離不開主持人自身科學文化素養和生活經驗的積累。作為國家一級演員、導演、制片人,張國立具備一定的科學文化素養,又因為塑造過許多成功的熒幕角色為大眾所熟知,其中不乏古裝形象和近代人物形象,如《康熙微服私訪記》和《宰相劉羅鍋》中的康熙皇帝、《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的紀曉嵐、《草莽英雄》中矢志反清的同盟會成員唐彬賢等。正是由于具有塑造古代、近代人物角色的經驗,因此張國立在擔任《國家寶藏》這一大型文博探索節目的“001號講解員”時更加容易把握住歷史文物與現代人之間的情感紐帶,以情動人,使觀眾在強烈的民族認同感中接收知識性內容。
當代社會學家吉登斯(Giddens)認為,儀式感與傳統文化之間存在關聯性。他曾指出:“傳統使我們再次回到時間這一主題上。它是一種途徑,通過它,過去在現代中生活著,從而塑造著未來。”①吉登斯認為傳統文化依賴禮儀,具有重復性,因而也具有一定的經典性。儀式感的建立離不開主持人的語言表達,具有儀式感的語言表達,能使觀眾對文化意義和文化價值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如《國家寶藏》中,每一集節目“001號講解員”張國立都會以固定的語言和觀眾互動進行開場,即張國立向觀眾們提問:“我們是一個年輕的節目,我們到底有多年輕呢?”現場參與錄制的觀眾集體伸出五根手指并回答:“上下五千年。”具有儀式感的語言互動能夠使現場觀眾和熒幕前的觀眾產生代入感,迅速進入節目營造出的敬畏歷史和文化的氛圍。值得注意的是,語言風格的儀式感并不意味著脫離受眾群體,單純追求儀式效果。這種具有儀式感的語言溝通是主持人與觀眾的雙向交流,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儀式感的建立往往無法由節目主持人單獨營造,還需要現場觀眾乃至熒幕前的觀眾共同參與。
在電視節目的傳播過程中,電視臺通常會帶給普通觀眾一種天然的、高高在上的疏遠感,普通觀眾往往以仰視的視角來看待二者的關系。主持人親切的語言風格是拉近電視節目與觀眾之間的心理距離,增強電視節目的親和力的重要因素。
要使語言給人以親切的感覺,主持人首先要對自身與觀眾之間的心理距離有明確的定位。主持人與觀眾的關系過于疏遠,便會加劇電視節目對觀眾造成的高高在上的壓迫感,使節目的傳播效果大打折扣;過分親昵則會使觀眾覺得虛假,從而產生不適感。兩者之間最恰當的距離應該是保持在“知心朋友”的范圍內②,語言中的親切感也應在相互平等的閾值內。即主持人與觀眾地位平等,既在節目內容上擁有共同語言,又能在思想情感上產生共鳴。張國立在《國家寶藏》節目中非常注重與觀眾互動交流中親切的口語表達,經常以對待老朋友的口吻與觀眾進行互動。如節目中《伏羲女媧圖》的“前世傳奇守護人”尼格買提為張國立帶來了家鄉新疆的烤馕作為禮物,張國立揭開包裹著烤馕的布片后,順勢面向現場的觀眾說:“來,我們一起說出它的名字吧。”現場觀眾集體回答:“馕。”隨后張國立拿起烤馕咬了一口,并面向觀眾感嘆:“真香啊。”此舉贏得了現場觀眾的一片笑聲。整個互動過程猶如在和老友拉家常,使觀眾產生“原來主持人和我們這些老百姓一樣”的親切感,充分調動起節目現場的氣氛和觀眾的收視興趣。
主持人語言風格中的親切感有多種表現形式,不僅是面對受眾,在面對節目嘉賓時,主持人在語言方面表現出親切感同樣非常重要,一名成熟的節目主持人通常能夠通過親切的語言使節目嘉賓快速融入節目。需要注意的是,主持人在面對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節目嘉賓時,其語言中親切感的展現方式也有所不同。比如,普通嘉賓在面對陌生的演播室環境時通常會比較緊張,張國立在面對普通嘉賓時,經常采用拉家常的語氣,較多地使用“啊”“呀”“哎呦”等語氣助詞③,同時配合表情、肢體動作等副語言,以增強與嘉賓的交流感,緩解普通嘉賓面對鏡頭的緊張感。在面對已經習慣鏡頭和演播室環境的演員嘉賓、明星嘉賓時,張國立則采用更為活潑的方式傳遞親切感。如在第一季節目中介紹楚國的酒案時調侃雷佳音“喜歡小酌幾杯”;在央視主持人尼格買提作為“前世傳奇守護人”出現時,開玩笑道“你一個人說吧”(指讓尼格買提來主持節目);湖南衛視主持人何炅參加節目時,用長沙話跟何炅寒暄等。以朋友之間開玩笑的方式和嘉賓互動,增強了節目的趣味性和看點。
語言風格的儀式感和親切感并不對立,反而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張國立語言風格中的又一大特色就在于儀式感與親切感之間的靈活轉換,具有儀式感的語言營造出的莊嚴氛圍中蘊含著親切感,將儀式感以親切、“接地氣”的語言表達出來。《國家寶藏》節目中,張國立在頒發國寶守護人印信時的總結語就是語言風格中儀式感與親切感相融合的典型體現。例如,在為辛追墓T形帛畫的守護人頒發國寶守護人印信時,張國立總結道:“從李建館長和毛婷婷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湘博的幾代人都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用不同的方式在踐行著讓文物活起來這一件相同的事。他們都是歷史和文化的傳承者,每件文物都是中國故事最好的講述者。”在這一具有強烈儀式感的環節中,張國立所采用的語言風格中既帶有莊重嚴肅的態度,又給觀眾溫和親近的感受;既充分體現了頒發印信這一環節的儀式感,又用自身語言風格的親切化力量中和此類儀式化內容的生硬感,將嚴肅的宣言變為“自己的話”,而不是填壓灌輸給觀眾。節目所弘揚的主旋律價值在張國立如同老友般親切溫和的語言以及他擲地有聲的、莊嚴的、儀式化的語言風格中真正深入觀眾的內心,使觀眾在欣賞歷史文化之美的同時也接受著主旋律思想的熏陶。
通俗化,是指將專業性較強的內容變得通俗的過程,在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中表現為將文化知識轉變為觀眾更愿意接受的游戲、競賽、戲劇等形式。在當今信息化社會的時代背景下,文化朝著產業化、商品化的方向發展,越發沉重的生活壓力促使人們更需要從精神世界中汲取娛樂性強的內容,以電視為代表的“熱媒介”成為大眾娛樂消遣的首選。不可否認的是,一味地追求娛樂消遣必然會造成社會的無思性,正如美國學者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提出的“娛樂至死”危機。媒體工作者不能一味地迎合受眾的需求,而應承擔起社會責任,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作出既具有深層文化影響力,又能夠讓受眾樂于接受的電視節目。通俗化是當前電視節目發展不可避免的趨勢,文化類綜藝節目的誕生就是專業信息通俗化發展的產物。
文化類綜藝節目創作及傳播的難點在于“變雅為俗”,即將專業性、知識性較強的歷史文化內容進行通俗化表達,便于觀眾理解。主持人語言風格的通俗化是節目通俗化表達的重要途徑,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對主持人的文化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意味著主持人要對專業性較強的科學文化知識具有十分深入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夠進一步將其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就本文的研究重點《國家寶藏》而言,張國立語言風格中的又一大特點在于他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去解釋專業性的知識內容。如在介紹木板漆畫時,國寶的“今生故事講述人”、中南民族大學講師張志綱運用到了“春蠶吐絲描”等觀眾難以理解的專業名詞來表達“用大漆作畫”這一已經失傳的傳統技藝的復制難度。此時張國立補充道:“這個經驗恰恰也說明了一個再淺顯不過的道理,傳統的技藝丟掉容易,再撿回來可就難了。”用最簡單直白的語言讓觀眾清楚地了解了木板漆畫的價值所在,同時恰到好處地起到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娛樂教育功能,引發了觀眾對中華民族文化智慧的無上敬意和強烈的文化自信心。
作為《國家寶藏》的“001號講解員”,張國立實際上扮演著節目主持人的角色。身份的轉換不僅帶給觀眾一定的新鮮感,同時,其獨具特色的語言魅力也讓觀眾深切感受到主持人的語言風格對節目形象塑造和節目品牌傳播的重要意義,對當今的播音員主持人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觀眾的審美品味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變化。在靈活度較高的文化類綜藝節目中,主持人不可一味地追求吐字發聲的華麗,還應該注重思想的傳遞和情感的表達。刻意塑造聲音的質感反而會給觀眾不真實、不自然的感受,也容易使觀眾將注意力轉移到主持人個人聲音技巧的展現上,難以融入到節目的氛圍中。平實自然的聲音能夠帶給觀眾親切熟悉的感受,更加適合像“001號講解員”這樣在節目中采用模糊身份的主持人融入節目。
當前,綜藝節目市場呈現出垂直細分的發展趨勢,各種圈層垂直類綜藝節目層出不窮,覆蓋范圍非常廣泛。綜藝節目市場的垂直細分意味著節目正在朝著專業化方向發展,因此也要求更多專家型主持人的出現。尤其是在文化類綜藝節目中,主持人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才能言之有物,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
主持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節目的整體形象,因此其風格定位一方面需要和節目的整體基調保持一致,保證節目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主持人的語言風格也需要和角色形象保持一致,如《國家寶藏》中張國立以觀眾或嘉賓的朋友形象出現,其語言風格就要親切幽默,符合友人的狀態。對于當今的主持人而言,保持自身風格定位與節目定位的一致性是節目品牌形象塑造和傳播的基礎。
語言是主持人創作的基礎,主持人的語言風格一定程度上也體現著其自身的道德品質、文化底蘊和專業能力。同時,作為國家語言文化的標桿,主持人的語言風格對普通話的傳播、推動民族語言文字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國家寶藏》“001號講解員”張國立將文博探索與電視媒介有機結合,通過口播、與觀眾互動、與嘉賓交流等多種形式充分展現了語言的魅力,為主持人語言風格的塑造與轉換提供了良好的參考。
注釋:
①張志忠.文化良知、儀式感、詩性語言及其他——余秋雨散文藝術研究[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4):64-70.
②張頌.中國播音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192.
③傲蕾.演藝專業人士在文化類節目中的主持風格研究——以張國立主持《國家寶藏》為例[J].電視指南,2018(1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