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玲
話題類視聽新聞作品是指圍繞某一社會現象所做的新聞報道,其選題可以來自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多數對公眾生活有一定影響。該類作品涉及的是一類社會現象,關注面比事件類新聞作品廣,可以說是由眾多事件組合而成的,將它們串聯起來的是其本質,因此話題類視聽新聞作品的結構安排、信息選擇等方面決定了報道是否能觸及話題本質。
正如機器的各種零部件一樣,各個部分都在自己的位置上時,機器才能正常運轉。視聽新聞作品也一樣,通過篩選組合新聞素材,各部分在內在邏輯的表達上相互補充、照應,這樣才能使新聞作品的結構框架合理、有序,新聞作品才能抽絲剝繭,探尋到事物的本質。話題類視聽新聞作品的結構主要有三種:外部結構、內部結構和符號結構。
外部結構即新聞作品呈現出來的表面上的結構,包括開頭、中間、結尾等。外部結構可以讓觀眾清晰地明白該作品所要表達的內容有哪些,會有一條淺顯的邏輯主線貫穿整個作品。以《穹頂之下》為例,該作品開頭從微觀視角引出主題,以自身經驗說明為什么要調查霧霾,中間部分以“什么是霧霾”“它從哪里來”“我們怎么辦”三個問題貫穿始終,最后是總結:問題的解決要落實到社會實踐上來。這樣的結構安排能夠讓觀眾明白《穹頂之下》所探討的霧霾現象是怎樣的情況,它的現在、發展以及以后人們應該如何解決它。內部結構是指新聞作品以邏輯關系來排列素材,主要采用并列、遞進、因果關系等方法。CBS《60分鐘》的《Private Matters》就是以并列的邏輯關系來處理和安排素材信息的。該作品選取了若干類隱私泄露的情況,從個人、夫妻到公眾人物,從公司對雇員到國家對個人等,各種信息匯聚到同一個層面上來說明隱私泄露的問題。符號結構是按照新聞作品的聲音、畫面、字幕以及圖表等作區分的結構方式。作品中的符號一方面是能被感知的客觀形式,另一方面是意義的載體,語言符號與非語言符號一起讓新聞作品的意義表達更全面?!犊股氐木妗愤@部新聞作品中不僅有實地的醫院病患采訪、主持人的講解和醫生的專業解答,同時還截取了大量相關影片如紀錄片《藥物依賴》、電影《恐怖地帶》的片段。大量史料和同類材料佐證了新聞作品的觀點,以多樣的表達手段生動形象地講明了濫用抗生素的危害,加深了受眾的理解認知程度,有效避免了單一的視聽傳播效果。
除此之外,還可以觀察作品是否遵守三個原則。一是從其時間、空間、邏輯等看是否能恰當地反映新聞事實的內在聯系。時間上從古至今、從過去到現在;空間上對不同地域、不同階層進行比較;邏輯上要嚴謹,防止出現前后矛盾。二是從材料的取舍、先后、詳略等看是否能準確清晰表達新聞作品的主題。不可隨意堆砌材料,與作品有關的留下,與作品無關的舍棄。材料應按照輕重緩急的先后順序進行排列組合,講究詳略得當,勿全篇濃墨重彩。《你所不知道的西方媒體》先從政治家利用媒體開始,之后是狗仔窺探名人私生活,最后是媒體的竊聽丑聞,層層遞進,詳略得當,結尾引出“媒體的權力界限和如何對媒體進行監管”的結論,材料的有序安排讓新聞作品的主題清晰明了。三是從節奏、內容穿插、情感運用等看是否符合觀眾的接受能力與接收習慣。節奏不可過快,思緒不能太跳躍,讓觀眾跟不上節奏;也不可敘事過慢,消耗受眾觀賞的耐心。平鋪直敘的作品無法調動觀眾的積極性,恰當的內容穿插才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也會讓作品有一定的神秘感。情感共鳴會讓觀眾更能沉浸其中,這樣一來,觀眾對作品的接受度會大大提高。因此,好的結構框架加上上述三個原則,才能成就一篇好的新聞作品。
話題類視聽新聞作品涉及多種事物,而客觀事物的復雜性必然使得信息繁雜。信息論的奠基人香農(Shannon)認為,信息是用來消除隨機不確定性的東西的。如何使材料的信息消除歧義,傳達出主題思想,是話題類視聽新聞作品的作者所要思考的。作者通過整合多種信息,使新聞作品達到1+1>2的效果。
話題類視聽新聞作品所要做的就是滿足全方位的信息需求。從認識論的角度來說,信息有語法、語義、語用三個層次。其中,語法信息是最簡單、最基礎的層次,是認識主體感知或表述的事物運動狀態和特征的形式化關系,也就是說只表述其客觀狀態。例如在《抗生素的警告》中,抗生素的科學原理與基本常識就屬于語法信息。語義信息指主體能夠領悟事物的運動狀態及其變化方式的邏輯含義而獲得的信息。語用信息是最完全、最實用的層次,是指主體能夠判斷事物運動狀態及其變化方式的效用而獲得的信息,比如《抗生素的警告》中在醫生看來,抗生素只有在正確的場合下使用才能發揮作用,而在部分普通大眾眼中,抗生素儼然靈丹妙藥。信息選擇的目的是傳達作品的主題思想與情感態度,《Private Matters》所傳達出的情感態度就是每個人都有權利保護自己的隱私不被侵犯。該作品從小處著手,如以個人住址、工作等一些信息的泄露為開始,進而延伸到夫妻、竊聽迷和公眾人物,最后是組織對個人隱私的侵犯。它的主題是很明顯的:將信息進行組合,一一呈現,最后點題,即如何監督以防止個人隱私泄露。
“敘述角度體現的是一種敘述者和所敘述事件的表述關系?!睌⑹鲆暯且卜Q敘述聚焦,是指敘述語言中對故事內容進行觀察和講述的特定角度。法國結構主義批評家熱奈特(Genette)拋開以往的“人稱”而采用“聚焦”一詞來研究敘述視角,并將其分為零焦點敘事、內焦點敘事和外焦點敘事三種。零焦點敘事即全知視角,它是指敘述者比任何人物都知道得多,這種敘述視角最大的優勢就在于視野無限開闊,靈活自由,對事物可以進行全方位的敘述,敘事樸素明晰,觀眾能夠一目了然;但也正因為其全知性,所帶來的強烈的主觀性就成為其缺點。內焦點敘事即敘述者所知道的同人物知道的一樣多,敘述者只借助某個人物的感覺和意識,從其視覺、聽覺及感受的角度去傳達一切,如敘述者是旁觀者、目擊者等,因為敘述者身臨其境,故可信度高、親切性強,但會只局限于敘述者自己的所見所感。外焦點敘事也稱觀察視角,即敘述者僅向讀者敘述人物的行為和語言,無法解釋和說明人物隱藏的一切,其敘事直觀,客觀色彩突出,但會造成認知不全面的后果。
三種視角有利有弊,而為更好講清事物的發展變化,三種視角結合運用會讓作品的主題更加深刻,觀眾也能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質?!犊股氐木妗吠ㄟ^運用有限視角敘事來闡明作品的主旨,調查記者和當事人(如主任和醫生)兩者交叉進行講述,既讓觀眾明白了抗生素的科學原理、歷史發展,又全面剖析了抗生素濫用的社會原因,全方位的敘述與當事人講述的高可信度使調查報道更有說服力,主題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
對于話題類視聽新聞作品,應從結構安排、信息選擇、敘述角度三方面進行分析。合理的結構安排會讓作品的主題表達更有力,更能反映出事實的本質;信息選擇的排優組合可以滿足觀眾全方位的信息需求;多種敘事角度的融合能讓作品的客觀性、新聞性、故事性實現有機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