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 鑫 胡一葦
2020年12月20日,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媒介融合研究基地第二屆主任委員會暨2020縣級融媒體建設巴山論壇在重慶舉行。本屆論壇由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媒介融合研究基地、重慶師范大學聯合主辦,重慶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重慶新聞學院)、重慶廣大融媒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時間碎片新媒體文化傳媒公司承辦。來自國家廣電總局科技司、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四川大學、西南政法大學、西南交通大學、云南師范大學、四川外國語大學、甘肅省廣播電視總臺、重慶市潼南區融媒體中心、重慶市江津區融媒體中心等政府、高校、業界的專家、學者與一線精英共聚一堂,深入探討媒體融合背景下縣級融媒體的新機遇、新起點與新征程。
媒體融合自2014年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以來,已取得卓然成效。從“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到“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再到如今的“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媒介融合進程呈現出縱深化發展的態勢。《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第四點提出:“省級和地市級的廣播電視媒體要與縣級融媒體中心建立長效協調的發展機制,落實標準規范,提高省級、地市級廣播電視機構對縣級融媒體中心的技術支撐。”在該次論壇上,專家學者面對新時代媒介融合大背景,多面向探討媒介融合新機遇。
抓緊技術迭代新機遇,推動廣播電視媒體跨界整合。國家廣電總局科技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孫蘇川從技術層面系統盤點了國家關于媒體融合的各項文件,深入解讀科技發展對廣播電視媒體融合發展的深層內涵和重大意義。她認為,面對困難和挑戰,傳統媒體需要轉變觀念,特別是縣級融媒體要“彎道超車”,“去邊界”,不僅內部深度融合,還要與其他領域跨界“融合”,開展新業務、新思路,不斷拓展廣播電視媒體發展新空間,不斷提升內生創新能力,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才能在激烈的競爭和擠壓的夾縫中闖出一條生路。
探究“信息人”生成新邏輯,拓展媒體融合觀察新視角。云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副院長杜忠鋒從技術對人的異化視角出發,闡述了媒介融合語境下“信息人”的生成邏輯與實踐空間,為學界研究媒介融合提供全新視角。在互聯網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當下,人類與信息技術越來越密不可分,“信息人”的概念也便由此誕生:智慧城市中,身體被智能技術和信息浸潤并作為信息的人,其研究問題包含生成邏輯與實踐特征。與“賽博格化的人”和“賽博人”對比,他認為“相較‘賽博格化的人’和‘賽博人’而言,信息人是‘身體+智能技術+信息’的可能,是技術身體的信息化”。
盤點縣級融媒體建設實踐,全方位深入剖析媒體融合關鍵問題。十九屆五中全會給媒體融合帶來了新的思考。中國社科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黃楚新立足“十四五”規劃,分析《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的重要指示:“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做強新型主流媒體,建強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他認為媒體融合要縱深發展,應從可感知的需要、競爭和政治的壓力、社會和技術革新等方面解讀媒介融合的原因。
整合與融合,媒體融合中外比較引深思。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傳播系教授、國際中華傳播學會前會長洪浚浩認為,媒介融合是一個大的趨勢,可以借媒體融合,打造新興主流電視傳播。他將我國和美國的媒體融合進行比較分析,指出我國和美國在融合上的不同:美國將媒體融合分為分整合和融合兩個部分,我國則將整合和融合融為一體。此外,我國還具有技術整合、制度方面的優勢。
從取消縣級報刊、保留縣級廣播電臺,到縣級臺取消自辦頻率頻道,再到縣級臺網分離,縣級媒體曾經歷過一段曲折發展的路程。新時代下,媒體融合成為縣級媒體的全新起點。凝心聚氣的輿論陣地、本土化信息樞紐的全新形態功能,從“輸血”到“造血”的全新經營模式,媒體融合的“三重挑戰”等方面的理性思考成為對縣級融媒體實踐的理性探討的幾個焦點。
中國社科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黃楚新以“為什么要媒體融合”發問,立足“十四五”規劃,縱深分析2020年縣級媒體融合的新功能,即:縣級融媒體是基礎凝心聚力的輿論陣地,是匯聚本地政務、生活、服務等多重信息的本土化信息樞紐,是“媒體+”格局下的典型范例,是落實“造血”、自主發展的媒體先鋒等。重慶廣大融媒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尹華煌以“創新融合智聚未來,全力打造融媒體平臺”為主題,介紹了市級技術平臺的功能及建設計劃,即“指揮調度、宣傳管理、內容監管、通聯寫作、內容交換、數據分析、培訓指導”七大功能。
從經營模式來看,重慶市潼南區融媒體中心黨委書記、主任、高級編輯米照奎以“先行先試破立并舉,融合融智四力共進”為主題,圍繞“全過程推動,為媒體融合搭建新架構”“全鏈條改革,為媒體發展增添新動力”“全方位升級,為媒體服務拓展新領域”三個方面進行演講。在“融為一體,合二為一”的目標指導下,潼南區融媒體中心實現了從“輸血”到“造血”的變革,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最終在變與不變中擁抱融合。潼南區融媒體中心創新拓展“媒體+產業”,按照“立足優勢、選準項目、重點突破”的思路,深耕“媒體+教育”“媒體+文創”“媒體+節會”“媒體+電商”四個主攻方向。同時,“媒體+電商”依托80萬粉絲集群,打造了潼傳電商、積分商城,引導用戶變客戶、讀者變消費者。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蔣曉麗認為,融媒體建設面臨三重挑戰,這三重挑戰立足于國家戰略、社會變遷和媒體自身變革等現實背景,挑戰即是契機,是媒體實現自身融合功能的激勵之所在。意識形態在社會整合當中結構性地位的變化,以及媒體關系的變革,導致媒體一方面要繼續承擔意識形態背后的國家利益的傳播功能,另一方面要承擔社會結構豐富所帶來的國家和社會的改變,滿足社會各領域的訴求和表達。
面對全新視域下的全新思路與挑戰,甘肅省廣播電視總臺二級高級編輯、廣告經營管理中心主任魏文楷提出,變革是媒體人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改革是媒體人不得不做出的慎重選擇。作為媒體融合中的重要一環,縣級融媒體在體制建設、媒介技術、發展模式、平臺建設等多個方面為媒體融合發展提供了新路徑。
就體制建設來看,光明日報社重慶記者站站長張國圣以重慶部分區縣融媒體中心為例,做了主題為“區縣融媒體中心在應急狀態下‘三務’功能的拓展”的報告。張國圣歸納了縣級融媒體的特點,指出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存在內部體制僵化、經營理念落后等一系列現實問題。他從實踐中總結了四條發展建議:基層輿論陣地凝心聚力,堅守疫情防控最后一公里;打造本土信息樞紐,推動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發力“媒體+政務服務”,完善基層治理體系;加強自我造血能力,探索縣域融媒體模式。同時,甘肅省廣播電視總臺二級高級編輯、廣告經營管理中心主任魏文楷圍繞“‘十四五’期間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思考與建議”提出要加強總體格局規劃,避免重復建設。
就技術應用來看,國家廣電總局科技司副司長孫蘇川提出,要以互聯網思維優化媒體資源配置、發揮信息聚合優勢和視聽的專長,打造技術先進、用戶眾多的新型傳播平臺,各地廣電媒體要向資源整合、服務地方、協同發展的方向邁進,省地市級的廣播電視媒體要與縣級建立長效發展機制。最后,她表示,當前媒體融合已進入深水期,面對困難與挑戰必須轉變觀念,抓緊技術革新,開發新業務,不斷提升創新能力,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才能闖出一條生路。
從平臺建設來看,西南交通大學人文藝術學院教授石磊從消費視角進行分析,認為媒體融合就是生產融合產品,融合產品只有被消費者接受才能產生效益,具有現實意義。他進一步提出融合產品要滿足受眾的需求,引導新的消費業態、消費模式,使融媒體中心成為一個消費平臺。同時,重慶市綦江區委宣傳副部長、區融媒體中心主任孫萍認為,媒介融合的第三維度是拓展平臺空間,提升媒體融合發展高度,綦江區融媒體打造“六個一批”,即重點打造一批、托管運營一批、著力團結一批、對外拓展一批、線下統籌一批和積極打造一批,提升了媒體融合的發展高度。重慶廣大融媒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尹華煌提出,在指揮調度、宣傳管理、內容監管、通聯寫作、內容交換、數據分析、培訓指導七大功能下,將縣級媒體建設成一個集宣傳管理、內容共享、資源匯聚、技術支撐、運營賦能的于一身的平臺。
就人才建設方面,重慶市綦江區委宣傳副部長、區融媒體中心主任孫萍認為,媒體融合第五維度是壯大人才隊伍,延伸媒體融合發展長度。綦江區融媒體中心采取“助力渴望成才”“推動努力成才”“確保皆可成才”“達到盡展其才”等舉措培養媒體融合人才,延伸媒體融合發展長度。重慶市巫溪縣融媒體中心將盤活人力作為優化體系的手段,采取三級采編播發體系,節約人力資源,同時建立了優勞優得的考評體系,激發了融媒體人員的創作活力。
就內容來看,重慶市綦江區委宣傳副部長、區融媒體中心主任孫萍認為,要加大內容改革,推進媒體融合發展深度。綦江區融媒體中心通過全面升級生產能力、創新內容分發、推進內容集聚等舉措推進媒體融合發展深度。重慶市潼南區融媒體中心黨委書記、主任、高級編輯米照奎圍繞“先行先試破立并舉,融合融智四力共進”提出,內容建設需打造爆款全媒體產品,例如潼南傳媒的“成渝光影突擊隊”。
針對如何實現深度融合,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蔣曉麗認為,媒體深度融合需要兼顧兩個方面的任務:一是以政治意識形態整合,要始終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信念”,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確保媒體作為意識形態載體的功能的發揮;二是基于社會變革的利益訴求的發展方向,充分尊重不同階層群體的利益訴求,在協商和利益表達中達成一致。在媒體深度融合的當下,國家利益、社會各種利益、自身利益應該形成差異化的格局,不同屬性的媒體之間在功能與義務層面上應各有側重,各司其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