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濤
(江蘇省連云港市東海縣平明中學 222342)
在新課標的教學中,應該更加著重于對新方法學習的多樣性,以此來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推動學生的全方位學習發展.對于當前存在的對學生有阻礙的“應試教育”現象應該進行全面的整頓,新改革已經刻不容緩,應該將探究式教學作為改革和發展的主要目標.新改革應該建立在啟發式、發現式的基礎之上,并且集課堂活躍與發展潮流為一體,此方法適用于實現高素質和創新的新改革.
1.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新改革的探究式教學著重于學生自主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或者是假設進行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靈活運用教師給出的引導及條件,得出自己的答案并且驗證.此種教學方式與傳統的教學有很大的不同,傳統的物理教學是在已知的實驗基礎之上對學生進行教學傳輸,而此種方式對教學所需的引導過程已經形成了思維定式,教師也只是重復地教學生使用固定的實驗器具做固定的教學實驗,此種方式極少數可以使學生有自主的思考空間,而進行主動的實驗探究.因此探究性教學實驗不僅可以使學生學習到實驗知識,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與探究能力.此方法是將實驗作為學生學習的主體,學生在教師提出問題的引導下可以自主地去進行假設.而如何去驗證學生的假設則需要學生去自主設計實驗并且完成實驗,在實驗的過程中來尋求答案.在探究性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主要負責提出問題,調動學生積極性,并且給出適當的引導,讓學生自主去探究需要做什么實驗,如何讓其完成實驗.在學生的原有學識基礎之上,大膽地假設去探究教師提出的問題答案,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自主掌握實驗方式及規律,這種方法對學生的自主思考探究能力會有有效的提升.
2.突出教學的探究性
物理教學的基礎是實驗,在實驗中觀察探究實驗現象,以此來得出結論,因此實驗是物理教學的重中之重.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得出的結論在外界的社會中是已經被證實的,但是在學生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探究過程.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會與外界證實方式存在相似探究方式,因此在一部分已知的內容中,教師可以通過傳統的方式來對學生進行傳授,對已經被證實的結論進行解析,可以引導學生對實驗中遇到的困難進行解決,也可以在課堂中對學生在社會中遇到的物理難題進行引導實驗,在探究實驗中通過解析及分析來獲得正確的物理答案,在此過程中學生得到獲取知識的新途徑,在探究性實驗過程中訓練自主思考能力,是物理教學中尤其重要的環節.
1.對科學探究課題的具體目標進行分析
探究課題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學生發現問題并且自主得出答案的課題,另一類是教師在教學中提出的問題課題.而在這兩種課題中,教師提出的課題需要對探究的過程進行具體解析,在教學過程中對問題及引導做出合理的規劃.因此,教師提出問題并且做出引導,和學生自主思考解決問題占據同等重要的地位.雖然在蘇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對學生有自主思考的問題沒有太多,但是教師也應該在教學中著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具體引導學生的方式是什么,例如做“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教師先不對學生提出講解,準備好實驗所需的器材,三杯不同密度的溶液,和體積不同的物體.先將一種物體放入不同的密度的溶液中,學生會發現浮起的高度不同.教師在將同一種密度的溶液中放入不同體積的物體,學生也會發現浮起的高度不同,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思考,浮起的高度與什么因素有關,學生可能會提出與液體密度有關或者是溫度,再或者是物體的體積,然后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一一驗證.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提出問題并且驗證的目的是使學生擁有自主的思考能力,激發學生的實驗興趣,由此來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及提升.
2.引入課題激發猜想
在此環節的重點即帶領學生通過一些與個人生活相仿的案例或者是情境,來讓學生通過這些實例中存在的特點提出物理問題,進而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在引發問題時,需要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問題情境,所謂問題情境主要是指在一些相對困難的情況下,學生需要通過自身的方式,去尋求解決的辦法,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下迅速參與到問題探究中,這樣是便構建物理課堂情境的主要方式.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教師可以結合每節課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內容,通過提問的方式來激發學生內心的好奇,讓學生主動參與的問題的答案尋求之路上,與此同時還可以將這些問題情境設置為與學生當下階段發展相符的內容,特別是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并不具備較為完善的思維邏輯能力,所以教師在為其設置問題情境時,可以根據課堂或者是實驗中學生感興趣的現象來為學生呈現,讓學生在一種真實且親近的情感下體驗探究的樂趣.例如在學習《靜電現象》這一課程,學生在初次聽到靜電現象這一物理概念時,勢必會出現迷茫的情況,所以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通過與自身相近的情境來向學生講述關于靜電現象,可以讓學生準備氣球,學生將氣球吹鼓并在頭發上進行摩擦,隨后讓學生將氣球放置在玻璃上,學生會看到氣球懸掛在玻璃上,教師利用這一現象提問“為什么氣球被懸掛在窗戶的玻璃上了?”隨后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與探索.學生帶著求知欲去探尋氣球被懸掛的原因,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結合已有知識,并借助邏輯展開推理,得知到氣球懸掛的原因是受到摩擦力的影響.
3.重視學生的假設
在初中物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提出問題并且做出假設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在思考問題中得到探究的樂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出了假設,無論假設符不符合實際,在主觀意識中一定有支撐假設的觀點或者想法,教師都應該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正確的引導,學生對問題的假設可能存在以下情況:(1)假設符合實際并且正確;(2)假設不符合實際但是正確;(3)假設不符合實際并且錯誤.例如在驗證動量守恒時,學生可能會根據實際做出如下假設: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在不受到外界影響時會一直相互作用;等質量的兩個物體一個靜止另一個對其進行碰撞會產生相同的力;動量守恒會發明出永動機.以上假設有符合實際的,也有正確的和錯誤的.在教學過程中如果不經過明確的實驗來探究,則不能驗證假設是否成立.由此也可見,如果一名同學能夠根據問題提出多種假設,那么這位同學的獨立思考能力比較強;如果一名同學能夠在許多不同的假設中挑出比較合理的假設,那么這位同學一定具有很強的思維邏輯能力;相反如果有同學提出比較明顯錯誤的假設,教師也不應該對其進行批評,而是應該在引導實驗的過程中予以糾正.
4.讓學生親歷探究的過程
在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方案設計、數據分析以及結論評估等過程中,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獨立空間,不能代替學生包辦相關事項,特別是在驗證假設的過程中,教師切記不能向學生提框架或者是詳細的思路,而是需要通過引導的方式,帶領學生可以從全方位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從而尋找最佳的設計方案,通過此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多向思維,還能夠有效培養學生思維創新能力,特別是在學生動手操作的這一過程,學生通過具體的時間可以總結出具體的問題.學生在遇到難以判斷或者是疑惑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向其提供適當的輔助,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地進行結論推理,從而達到最佳的探究效果,若是將探究轉變成一個單一的程序,而不是一條預設的路徑,這會嚴重影響到學生的創新能力,為此教師需要認識到這一教學弊端,為學生盡可能多的供自我思考以及動手操作的條件.
物理學科教學中主要以實驗為主,因此做實驗是物理教學的重點,而探究性實驗教學不僅是物理教學的必備技能,也可以促進學生的多方位發展.由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并且結合現有的器具對學生進行深入明確的教學引導,以興趣和實踐為基礎,充分激發學生的實驗和學習興趣,在學習中體會物理的魅力,以此來推進學生的全方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