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剛
(江蘇省徐州市樹人初級中學 221000)
初中物理其實是頗具難度的一門學科,大多數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倍感艱難,對于某些重難點,學生們紛紛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為了幫助學生們展開更加高效的學習,深度學習的模式漸漸運用到了初中物理教學之中.傳統教學之中,教師們會著重講授某些物理概念,學生們主要依據教師的講解進行知識的學習和記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增強,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但是通過深度學習,可以讓學生主動接受知識,加強學生對于物理知識的理解記憶,將知識全部串聯起來,發散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學習和運用能力.
1.教學方式單一
當前的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基本上大多數教師所采取的方式就是灌輸物理理論,全程重視概念,而且多以口頭講解的方式進行呈現,導致很多時候學生學習物理知識就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完全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因為他們只看到了表面理論,連質疑和探究環節都直接省略,直接影響到當前教學質量.因為初中物理課程中涵蓋了許多物理理論,所以教師主要在課堂中扮演了知識的“搬運工”的角色,將知識理念從書上搬到教學中,但是對于某些物理理論,教師并沒有進行充分驗證,所以有時候學生自己都云里霧里,不知道為什么會出現一些特定物理結論,而教師面對學生的疑慮總是采取統一回答:“這是固定規律,你們只要記住就行”.所以學生不會再進行深入思考,面對實際的物理問題,他們根本無力解決.
2.學生參與度低
再者,其實在初中物理中,課本上也涉及了許多物理實驗,但是某些教師為了完成自己的教學目標、節約教學時間,多數時候不會主動進行演示,而即便進行實驗探究,也比較敷衍了事,自己簡單操作,學生在旁觀看,那么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完全是被動的,他們自己參與的程度過低,所以他們永遠只能掌握皮毛知識,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物理綜合運用能力.更多的是為了應付考試.所以在當前的物理教學過程中,學生根本沒有從本質上進行探究,對于物理概念并不理解,只是基于教師的要求來記住理論,但是學生自身無法得到實質性提升,甚至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被直接抹殺.
深度學習作為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對于當前的教學可以產生明顯的實際作用.通過深度學習,讓學生們不僅僅是從簡單的表面理論知識出發,而是可以深入研究相關的知識邏輯體系,讓學生們對知識點可以產生深刻而全面的認知,讓學生們擁有更強的分析和學習能力.與傳統的學習相比,深度學習難度更大,需要讓學生將新舊知識進行串聯,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新問題,同時也能在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產生新的思考.深度學習不主張讓學生們僅僅學習單一的理論知識,而是需要學生進行思考,形成正確思考,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尤其是在初中階段,學生們對一切處于認知的狀態,可以展開深度學習可以讓學生們學習更加全面而系統的知識,同時產生正確的認知,積極注重地獲取知識,促進對知識的深層次理解.
初中物理本身具有一定難度,如果不讓學生們進行深度學習,那么學生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將無法順利解決新的問題,所以當前的初中物理教學實踐必須要以深度學習為基礎,所以接下來本文將針對于具體實踐提出幾點策略.
1.生活案例,增強學生參與度
要想促進學生深度學習,首先需要激發學生們對物理學習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參與度.比如教師們可以利用日常的生活案例進行課堂引入,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過程之中.比如在學習關于力的作用相關知識時,教師們就可以運用簡單的生活案例,比如司機遇到緊急問題時,會開始踩剎車,那么這是因為什么原因所導致?而一旦踩剎車,乘客也會隨著司機的操作而傾倒,這又是什么原因.通過這樣的生活化案例讓學生們對于物理知識學習產生興趣,積極投入到知識探究的過程之中.而教師學生們參與到課堂之中后,可以先講解一些基礎與“力”相關的知識,接著進入深層次延伸,比如重力、彈力、摩擦力等知識.通過一些實際的生活案例,來讓學生對其現象產生疑惑,借此誘發學生主動參與到現象探究的過程之中.
2.實驗探究,引發學生思考
如果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們僅僅采用口頭講述的方式陳述某些物理規律,那么整個教學沒有太大說服力,也無法讓學生們更加深入地進行學習和思考,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們可以適當展開實驗.比如在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相關知識時,教師們先拋出一個問題:“運動著的物體,如果受到的阻力由大變小,那么物體運動的路程會有怎樣的變化?”學生們做出對應的設想,接著教師提供相應實驗器材,讓學生們進行實驗探究,驗證自己的想法正確與否.準備斜面、木板、玻璃板、棉布和小車,將棉布鋪在水平木板上,讓小車從斜面上頂點處滑下,然后記錄小車停下時的位置,接著再依次將棉布換成玻璃板和木板,記錄下小車停下的最終位置,將三種情況記錄于表中.這時候學生們可以自主推出結論,“小車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車運動的路程將越長.這時候教師繼續讓學生們進行思考,如果小車在絕對光滑的水平面上運動,不受到阻力作用,那么它將出現何種狀況,這時候經過之前的實驗探究和思考,學生可以發現如果沒有阻力,且在光滑平面,小車將會作勻速直線運動.通過這一個實驗探究的過程,可以讓學生們更加直觀的發現規律,并且針對知識進行延伸探究,幫助學生擴大知識面.
3.問題引導,逐步掌握概念
其實物理教學中完全放任學生自我發展也不可行,因為學生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有限,所以教師們可以以提問的方式來幫助學生逐步掌握概念.比如在學習“壓強”有關知識時,學生知道這一概念壓力和受力面積有關,這時候教師提問“物體的壓強很好計算,那么同學們怎么計算自己站立時對地面的壓強呢?人對地面的壓力以及地面的受力面積要如何計算?”有的同學想到了用自己的鞋印進行計算,教師再繼續詢問實際的鞋底與地面的接觸面與圖示的鞋印是否相同?會導致壓強偏大或者偏小嗎?如果出現了偏差,教師再讓學生結合實際找出生活中采用何種辦法來增大或者減小壓強呢?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們通過問題引導,幫助學生更加清楚掌握概念,同時為學生提供思考空間,幫助學生更加全面掌握概念.
4.自主發揮,提供思考空間
在初中物理教學階段,我們發現存在一個很明顯的問題,也就是說有一些教師在教學階段,會先對學生提出問題,但是一旦學生沒有進行快速回答,他們就認為學生無法解答,為了讓自己的教學高效進行,他們就開始自問自答.但實際上學生沒有第一時間回答的原因也是因為學生在進行思考,而教師直接進行解答卻正好打破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沒有辦法再繼續思考下去.而學生沒有自我思考的空間,就無法展開對知識的深入學習,也無法明白某些物理問題出現的原因.所以基于此類情況的出現,在教學階段,教師不要為了盲目追趕教學進度,而直接壓縮學生思考的空間和時間,要為學生充分提供思考空間,促進學生物理思維的培養,只有不斷進行思考,學生的物理水平才會得到實質性的提高,所以教師一定不能揠苗助長,不能限制學生的發展空間.
5.學生為主,合理設計教學
經過觀察發現,某些物理教師在展開教學時直接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利用一些網上的“經典”課件來設計教學,完全忽視了時代在進步,學生的需求以及個體差異都會改變,完全利用以前的一些課件來展開教學,并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反而有些時候會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所以教師要研究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掌握程度,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合理設計教學環節,增強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學習以及運用能力,幫助學生展開高效率學習.
在當前的初中物理學習過程中,教師們不能簡單傳授一些基礎的淺顯物理概念,而是要深入挖掘教材內容,讓學生進行深入學習,進行更加全面的思考,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幫助學生提升物理學習的綜合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