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運,蘇曉虹
(華南師范大學 城市文化學院,廣東 佛山 528225)
歷史記載中,明清時期是災害頻發期,災難主題成了明清文學的核心創作主題之一,從中可以看出古人對災害的重視以及在災難中形成的災難意識。從地理角度分析,中國地域遼闊且海岸線長,地震、洪水等災害較多,是自然條件復雜的國家。在此環境下生存的人類,因缺乏有力的防御措施,對災害存在畏懼心理。從氣候條件分析,明清時期的氣候處于嚴寒的小冰期時期。氣溫在寒冷時段出現極值,導致明清時期頻繁出現極端氣象災害,嚴重影響了國家生活的正常運行。從生產方式分析,我國是一個以農立國的文明古國,在這樣的農業生產基礎上,農業的發展與自然環境相關聯,對自然存在著較大的依附性。在地理、氣候、農業等因素影響下,瘟疫災難主題成為了當時文人創作的熱門主題之一。
災害作為不能被人左右的自然異象,是人類史上的噩夢,它的破壞力給人類帶來嚴重的財物損害和極度的心靈創傷。作為一種語言藝術,文學以不同的形式記錄和反映現實生活,是精神文明現象。災害使人們被迫承受喪失家園和親人的悲痛,人類抗擊災害和重建家園過程中展現出對生命的捍衛和思考,為文學創作提供了創作素材。瘟疫和疾病,是每個人都可能會經歷的生命體驗,因疾疫而引發的情感、意識形態是一種扎根在人類生存本能中并沉淀在人類文化體驗深層的內涵和價值。以疾病、疾疫及其情感、心理體驗作為書寫對象的文學創作,有獨特的表達意愿和想要描繪的隱喻世界,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更為普遍的文學意義和社會價值。
明清以前,文學主題主要以擁護皇權和農事記載為主要敘事中心,隨著明清小說的出現,文學敘事的中心發生了轉移。明清文學中描繪瘟疫疾病災害的作品很多,而小說作為文學敘事的最高形式,是明清時期極具代表性的文學體裁,對明清出現的瘟疫災害的記錄較多且更為全面。按照語言形式可將小說分為文言文小說和白話文小說兩類。
明清時期的文言文小說作品多,瘟疫在文言文小說中提到的次數也很多,明代有《剪燈余話》《情史》等,清代有《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等。清代文學家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是文言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他的小說里大量描寫瘟疫,且種類繁多。如《蓮香》:“天下病尸瘵鬼,寧皆狐蠱死耶?”[1]226《錢卜巫》:“時方東作,病痞不能耕。既愈,天大旱,早禾進枯?!保?]120其中“瘵”“痞”均為疫。清代文言文小說復蘇再興,在瘟疫盛行的時代為中國文學的瘟疫描寫譜寫了尾聲。白話文小說在瘟疫描寫上晚于文言文小說,但在規模和影響上更為巨大。明代時期白話文小說進入繁榮盛行階段,白話文小說中多次出現“瘟疫”一詞。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第一回便提到了“疫”,第四十六回提到“瘴癘”,第七十四回提到“疥癩”[2]。清代有關瘟疫的白話小說更加廣泛。褚人獲的《隋唐演義》、竹溪山人的《粉妝樓》、文康的《兒女英雄傳》等均提到瘟疫,內容頗為精彩。張南莊在《何典》中描述道:“那形容鬼自從雌鬼不聽他好說話,嫁了劉打鬼,便腳指頭弗戳到他大門上。直等六事鬼寄到信,方才曉得雌鬼成了臌病——有數說的:瘋,癆,臌,隔,是閻羅王請到的上客——知道他死在眼前,不免看同胞姊妹面上,到來脧脧他。”[3]簡短的幾句話便提到了麻風、肺癆、臌脹等多種疾病,概括俱全,詳盡細致。
明清時期的中國重大災害頻發,新興的文學體裁增加了寫作母題,也開啟了中國史上災害文學敘事的新篇章。具體而言,明清時期的瘟疫災害敘事主要有以下三種:
第一是對水旱天災等自然災害引發的疾疫的描寫,如:“天災流行 ,非潦即旱?!保?]《西游記》中這樣記述鳳仙郡的旱災:“富室聊以全生,窮民難以活命。斗粟百金之價,束薪五兩之資。十歲女易米三升,五歲男隨人帶去。城中懼法,典衣當物以存身;鄉下欺公,打劫吃人而顧命,疾疫死者亦可食?!保?]142通過描述旱災時百姓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凄涼畫面,展現出水旱天災的嚴重性和明清時期社會的動蕩不安?!独蠚堄斡洝穼S河嚴重的水災也展開了描述,“那黃河水就像山一樣的倒下去了”[6],畫面感強,足見自然災害的兇猛嚴峻和對國家安定的破壞。
第二是對火災、兵災等社會災害引發的疾疫的描寫。據統計,明清共有30次明確的火災記載,而干燥的秋冬季成了火災的頻發期。順治十三年“神柱不火自焚”[7];光緒五年,“六月十六日雷火焚常平倉”[7]。火災的發生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而且,民間頻繁的祭祀和迎神賽會,也是引發火災的罪魁禍首。萬歷四十一年,績溪縣出現“城北白鶴觀內演戲,火災燒斃一百七人”[7]的悲慘事件。明清時期最為慘烈的屬道光六年的火災,“諸妓從煙焰中赴水死者數百人……嗣后疾疫貧病者眾?!保?]死傷人數眾多,也引發了瘟疫蔓延,可見災情十分嚴峻。清朝時期,中國實行“閉關鎖國”,而后遭到西方列強的入侵,戰情慘烈,民怨軍離。在此情形下,指揮官消極作戰,“散兵游勇水陸肆掠,難民、逃軍蔽江而下,商民遷徙一空”[9],出現了極其嚴重的社會問題。明清時期各地屢遭戰亂,百姓窮困潦倒、苦不堪言,由尸體引發的鼠疫、瘟疫也較為常見。
第三是對生存環境惡劣導致的瘟疫災害的描寫。在傳統社會里,由于環保意識和相關專業知識缺乏,人們對疫情的了解微乎其微,防治能力很低?!安恢v光線,僅蔽風雨。床與灶接,人與畜居。”[10]當時百姓的居住環境污穢且通風不暢,更加促進疫情的爆發。疫情一旦爆發便造成極高的傳染率和死亡率,成為危及性命的重要因素之一。“大荒之歲,必有疾疫”,疫情的爆發多數在水災、旱災、饑荒等災害之后,對百姓的危害性更大,可謂“舊傷未愈,新傷又增”。
明清時期瘟疫頻發,民不聊生,也誕生了許多有關瘟疫的白話小說,如明朝的《金瓶梅詞話》《水滸傳》《西游記》《三言二拍》等,清朝的《隋唐演義》《儒林外史》等。明代馮夢龍《喻世明言》卷一《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中提到:“興哥在家時,原是淘虛了身子,一路受些勞碌,到此未免飲食不節,得了個瘧疾,一夏不好,秋間轉成水痢?!保?1]《警世通言》卷二十二《宋小官團員破氈笠》中對宋金的癆病也有所描寫:“宋金痛念愛女,哭泣過哀,七情所傷,遂得了個癆瘵之疾。朝涼暮熱,飲食漸減,看看骨露肉消,行遲走慢?!保?2]染上瘟疫的病人食欲不佳,身體逐漸消瘦。醫療水平低下的當時,普通百姓對瘟疫瘧疾的惶恐不安,可見一斑。明清時期的白話小說記載的瘟疫災害信息,成為后人了解當時疫情和古人精神內涵的文字憑據。
“疫”在古代是一個寬泛的用語,對應現代醫學中的“傳染病”或“流行病”。縱觀歷史,瘟疫災害是亙古不變的主題,其破壞力、不可預料性不僅對自然環境造成破壞,還侵害人類社會的有序發展。即使在當代社會,人們對疫情依舊心生畏懼,無法避免疫情的侵害和感染。依托明清的瘟疫作品,可以發現明清時期瘟疫災害的文學呈現方式。
明清白話長篇小說的作者常使用比喻、對比、夸張等修辭手法,使句子更加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和藝術美感?!段饔斡洝返谒氖换貙懙溃骸爸宦牭冒私湓谀抢锖吡ê叩模曇舨磺?,卻似一個瘟豬。行者嚶的飛了去尋時,原來他吊在皮袋里也?!保?]536吊在皮袋里的豬八戒痛苦無力,宛若一只身患瘟疫的病豬。作者的語言十分生動,這種夸張的文學修辭手法,恰恰反映出了民間對于瘟疫流行的恐慌。
在明清白話短篇小說中,作者也經常采用這種暗喻和借喻的藝術修辭手法?!抖膛陌阁@奇》中對于“癩病”的描繪活靈活現:“玉樹亭亭,改做魚鱗皴皺;花枝裊裊,變為蠹蝕累堆。誰家女子恁般撐?聞道先儒以為癩?!保?3]原本明眸皓齒、膚若凝脂的絕世美女在感染癩后變為丑陋腥臭的丑物,運用對比和夸張的修辭手法,前后鮮明的外貌對比令人不寒而栗,深深感受到瘟疫的極大危害。馮夢龍在《醒世恒言》卷九《陳多壽生死夫妻》中提到:“肉色焦枯,皮毛皴裂。渾身毒氣,發成斑駁奇瘡;遍體蟲鉆,苦殺晨昏怪癢。任他兇疥癬,只比三分;不是大麻瘋,居然一樣。粉孩兒變作蝦蟆相,少年郎活像老頭。搔爬十指帶膿腥,齷齪一身皆惡臭。”[14]染上癩疾的人皮膚潰爛,即使是小孩子患了這個病也會像老人般奇丑無比,一身惡臭。
就修辭技巧而言,明清時期的白話小說中,很大比例的瘟疫描繪,不是實指自然界的瘟疫,而有貶義和咒罵的特殊含義?!督鹌棵吩~話》中有“你看我家那身不滿尺的丁樹,三分似人,七分似鬼。奴哪世里遭瘟,直到如今!”[15]12天生麗質的潘金蓮在武大郎和武二郎外表的鮮明對比下,將自己嫁給又矮又矬的武大郎比為“遭瘟”,言語中表達出對武大郎的怨恨和鄙視。在《金瓶梅詞話》中,落魄的陳經濟被別人咒罵為“瘟死鬼”:“如今晦氣,出門撞見瘟死鬼!”[15]1431因而,語言中的“瘟”,在文學作品中經常具有比喻性的功能,蘊含著情感上的痛恨、仇視、厭惡和冷漠。
明清白話小說生氣勃勃的修辭技巧,展示了中國古典小說精妙的藝術形式和美學韻律,其中對災害瘟疫的藝術表達多角度多層次地將社會瘟疫精彩地記錄在史冊中,供后人參考和研讀。
就人類生活的“需求層次”而言,人的生命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需求。這些需求存在先后順序,當較低的需求得到滿足后,才能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隨著明清社會的變化和發展,人們在安穩生活的基礎上有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和藝術需求,推動了明清白話小說中災害瘟疫的審美書寫,使其在情感、心理、觀念等方面都發生了明顯變化,進而促進了明清時期白話小說的發展和進步。
第一,“奇”“幻”相生的情節構造。作為觀念形態的白話小說,它的題材演變以及反映的內容,受明清政治、經濟、社會、宗教思想以及人們審美心理的制約和影響?!端疂G傳》故事開始的背景便是一場大瘟疫,《引言》中寫道:“天下瘟疫盛行”,全國各地都是感染瘟疫的百姓,社會處于一片動蕩慌亂之中。在社會動蕩的時局之下展開梁山好漢的故事講述,是歷史小說的代表作。而后明清時期出現了一種新的小說類型——神魔小說,神魔小說有別于以往記敘災害的方式,讓災害主題的描寫方式增添了一絲奇幻。崇奉道教的社會風氣和當時人們注重“怪”“幻”的審美心理使得《西游記》等神魔小說勃然大興。《西游記》中孫悟空的官號“弼馬溫”引人思考。這個官職在歷史上未出現過,是吳承恩的創造。明人謝肇淛在《五雜俎》中對其解讀,“置狙于馬廄,令馬不疫”,“溫”實則為“瘟”,“弼”又與“避”同音,用諧音的方法來暗示孫悟空“令馬不疫”的物種屬性?!段饔斡洝分袑暮σ咔榈碾[喻體現了當時瘟疫主題小說的奇幻。而后人情小說“不甚言靈怪”,描述世間炎涼,其中《金瓶梅詞話》最具代表性。第一百回中便有對瘟疫的描寫:“這春梅在內頤養之余,淫情愈盛,常留周義在香閣中,鎮日不出。朝來暮往,淫欲無度,生出骨蒸癆病癥。逐日吃藥,減了飲食,消了精神。”[15]1480而在清代,諷刺小說的產生、演變而至成熟,代表作品當首推“感而能諧,婉而多諷”的《儒林外史》。
第二,真假虛實的結合。受史傳文學的影響,小說在真實性上有苛刻的要求。在《水滸傳》中便多次出現“逼真”的字眼,如“語與事俱逼真”“妙處只是個情事逼真”。但小說又不同于史傳,它可以將生活與藝術進行真假虛實結合,將“真”進行變形處理,實現新的層次的超越。葉晝托名李贄對《水滸傳》第十回所作的回末總評言:“《水滸傳》文字原是假的,只為他描寫得真情出,所以便可與天地相終始?!保?6]而小說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神魔小說也是在以虛擬性、假定性的邏輯去書寫,使讀者在藝術氛圍下產生濃烈的興趣和天馬行空的想像。
小說是生活性和非生活性的藝術,白話文作為小說的組成部分,以真與假的形式體現出作者對現實生活的觀察和描述。在此大背景下,作家在自身素養上有嚴苛的追求,也要有發現、觀察社會現狀的眼睛。他們以文字的形式,將社會現象中思想觀念、情感變化表現得淋漓盡致,讓身處疫情的百姓得到精神寄托,讓后世讀者身臨其境,浮想聯翩。
第三,典型美的塑造。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將瘟疫變成一種可視的病態美,將因瘟疫而病亡的晴雯以一種美的方式呈現,有別于他人死亡哭喪的畫面。原本染上風寒的丫鬟晴雯因庸醫的誤判,染上了癆病?!皩氂裎堇镉袀€晴雯,那個丫頭也大了,而且一年之間,病不離身。我常見他比別人分外淘氣,也懶,前日又病倒了十幾天,叫大夫瞧,說是女兒癆,所以我就趕著叫他下去了。”[17]后晴雯不幸死亡草草而終,也錯過了見寶玉最后一面。寶玉對晴雯的離世痛徹心扉,做了一篇祭文《芙蓉女兒誄》來追悼晴雯。寶玉將晴雯視如凋謝的海棠,死后定成為芙蓉花神。這種祝愿為《紅樓夢》瘟疫描寫增添了一絲凄美。此時描寫的瘟疫一別以往丑陋的形象,以一種浪漫多情的典型美呈現在讀者眼前。
就文體學而言,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手段,通過典型人物和典型形象來展示社會風貌,通過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描述不同情形下的社會生活,反映一個民族特定時期的社會風俗和心理變化。小說的傳播給社會帶來了不可小覷的影響,可以改變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從而影響社會的運轉,使社會呈現不一樣的風貌。災害瘟疫的敘事表現出不同角度的哲學思考,給世人帶來思考和警示。
由于缺乏客觀科學的解釋,明清時期的民眾對瘟疫的認知度較低,他們大多認為瘟疫是上天對人類破壞自然行為的懲戒。因此,在大量白話小說中可以看到人們避瘟神、驅疫鬼的風俗描寫。明清時期的江南,“街頭巷尾 ,私人糞坑、垃圾、污水處處可見?;魜y、天花、傷寒、痢疾、瘧疾等傳染病不時發生”[18],臟亂的環境滋生了眾多瘟疫,瘟疫逐漸威脅人們的健康生活。在這樣的疫情環境下,“祖師簽授仙丹 ,祈禱極靈”,明清時期各地開始建寺立廟,如藥王廟、觀音廟等。人們為了防止疫情傳染致病,便四處游走求助于神明,進行燒香祭拜。人們的愚昧迷信程度雖深,但此類現象卻成為了當時流行的民間信仰。
明清白話小說中的瘟疫災害敘事頻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哲學和文化學的溯源:
首先,“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人類最基礎的需求是生理安全方面的需求。在變化莫測的大自然中,人的存在首先是為了生存。人類試圖憑一己之力控制自然,成為自然的主人。但大自然的力量是人類無法想像的,與自然搏斗抗擊,最后只會以失敗告終?!疤烊撕弦弧毕碌娜祟惻c自然是和諧共處的,順之,則其樂融融;逆之,則其悲戚戚?!都t樓夢》云:“清明靈秀,天地之正氣,仁者之所秉也,殘忍乖僻,天地之邪氣,惡者之所秉也?!保?9]眾多白話小說作者在對瘟疫的描寫中隱含著對人類的警醒,通過文字發聲,呼吁世人正確處理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實現天人合一,世界大同。
其次,讖緯迷信的影響。在醫術不發達的情況下,藥物和金錢缺乏,人們過分迷信,為了阻止疫情的發生和傳播,往往求助于神明?!顿惿裥小吩娦蛴涊d:“湖民染時疫,好事者倡驅癘之說,糜費萬金,一月乃止?!保?0]《雙林鎮志》曾有記載 :“卜卦測字,用牲物祈禱,延道士用鼓樂出假喪,或延道設醮禳星斗。”[4]染上疾病后,人們依托卜卦、祈禱等迷信行為,祈求通過此類方式驅趕疾病,可見愚昧迷信之深。部分小說作者雖然不認為求神問卜有多少特別的作用,但是限于知識水平,也沒有辦法提出更好的解決辦法,只能以“實錄”的精神記載下來并發出無奈的嘆息。
再次,衛生常識的極度缺乏。在教育水平偏低、醫學常識有限、醫療水平不高的時代,人們的平均壽命很低,健康成長的孩子有可能出現一夜病入膏肓的情形。雖然中國古代也有《難經》《本草綱目》《霍亂論》等醫書,對瘟疫進行了詳細的描寫,但是這些醫書傳播途徑不廣,且醫書中本身就包含著不少迷信謬誤的內容,很難對文學創作和普通民眾起到教育作用。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也不利于醫生等專業人才的培養,加大了衛生醫學常識傳播的難度。
綜上所述,明清時期災害和瘟疫頻發,直接影響到百姓的日常生活,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身體和心理。明清白話小說的作家們通過觀察、思考、記敘,運用文本展示了災害瘟疫的災難性后果,精巧地展示和體現了中華民族在逆境中的艱難掙扎和自強不息的精神,為后世不同時期的抗疫樹立行為典范,激勵人們積極應對、永不言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