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心成
(新疆克州教育局教研室 845350)
1.學習興趣不高,缺乏學習動力
學習興趣與學習動機是促進學生學好一門課程的內在因素,也是促進學生學會學習的必要條件,大量實踐證明,大部分學困生在物理學習中都缺乏濃厚的學習興趣、明確的學習目標以及遠大的理想,在物理學習中很少主動動腦思考問題,甚至還會存在厭學心理.這些問題的存在會導致高中生逐漸喪失對物理學科的學習動力,導致學習成績下降,若是得不到有效地疏導,將會使高中生在物理學習中出現惡性循壞的現象,嚴重阻礙高中生的物理學習.
2.學習方法不當,學習成果低效
據相關調查顯示,有超過一半的學生認為自己并未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而導致這一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師只是“授之以魚”,而并沒有教授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高中生在物理學習中缺乏實踐參與、親身體驗以及合作探究的時間,大部分學生都是聽教師在講解物理知識,沒有形成活躍的、靈敏的、辯證的、創造的思維.物理學科中包含了許多概念性的知識點和計算公式,部分高中生因為物理基礎不甚理想,在步入高中階段之后,面對難度更高的物理學習,若是沒有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就會導致高中生在物理學習中理解遲緩、知識零散無序,難以構成完整的知識網絡結構,導致學習質量下降.同時,教師的物理教學方法有待提升,我們發現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在物理教學中希望通過理論講解的方式傳授物理知識點,對物理實驗教學的重視度不高,有時候物理實驗的開展僅僅是教師一人操作,學生只是“觀眾”,這樣的教學模式難以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物理知識,也讓物理實驗教學失去了其本身的魅力,增加了高中生物理學習中的阻礙.
3.課業負擔過重,缺乏課外學習時間
與初中階段相比,高中生需要學習的知識數量與知識難度都有所增加,特別是高中生面臨著高考的壓力,學習負擔更重.雖然,在素質教育全面實施的背景下,教育部門以及學校領導、教師都在打著“擺脫應試教育”、“拒絕以分數論成敗”、“培養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人”等旗號,但是卻并未完全走出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仍然認為提升分數才是第一要務.在這種情況下,高中物理教師會在教學中加大教學難度、拓寬物理學習的視野,甚至有些知識已經脫離了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給學生布置了大量的課后作業,繁重的課后作業限制了高中生自由學習的空間與時間,學生們為了完成每日的作業、周考、月考、模擬考等各種考試,逐漸淪為了考試的機器,有了問題沒有時間解決、沒有時間討論,從而導致問題越積越多,這是造成高中生物理學習困難的原因之一.
1.提高認知興趣,產生內在學習動機
大量實踐證明,學生學習困難問題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是否存在內在學習動機有很大的關系,當學生對于所學課程具有較為濃厚的認知興趣時,其學習質量與學習效率都會得到明顯的提升.因此,教師在指導高中生走出物理學習困難的學習問題過程中,應以提高學生的物理認知興趣為切入點,通過在物理教學中融入趣味因子,點燃高中生對物理課程學習的熱情,激發高中生對解決物理問題的強烈愿望,產生內在學習的動機,讓高中生的物理學習更加積極主動,這是帶領高中生走出物理學習困難狀態必不可少的環節.以《彈力》為例,對于高中生而言,他們在初中階段已經簡單地接觸過了有關彈力的知識,但是對于彈力的理解僅僅停留在感性認知以及理論基礎的層面上,高中階段的《彈力》內容教學希望可以在學生的感性認知上通過實例講解、實驗操作等方式,促進學生對彈力知識的理性思考.為了激發高中生對彈力這一知識點的探究興趣,教師可以先讓他們觀察課本中的生動插圖,說一說他們都在做什么?這些動作的實現需要什么力的支撐?因為教材中給出了多幅生動的插圖,將彈力的內容更加直觀地展現在了學生們的眼前,學生們通過色彩鮮明、生動形象的圖片觀察,勾起了回憶,建立了知識之間的聯系,確定了本節課學習的主題是彈力.接下來,教師可以組織“射箭”游戲,讓學生親身體驗“彈力”的作用,并設置問題引發學生思考:(1)是在什么力的作用下箭才飛出去的?(2)這個力是如何產生的?(3)這個力的大小和方向是怎樣的呢?通過在課堂導入中的趣味學習活動組織以及懸念問題的設置,引發學生對物理學習的內驅力.
2.加強方法指導,提升學習成效
想要讓高中生真正地走出物理學習的困境,其根本在于讓學生掌握正確的物理學習方法,提高高中生的學習能力與思維品質,使得高中生在脫離了教師這個“拐棍”的時候,也可以獨立、自主地學習物理,同樣也可以透過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完成學習任務,這也是物理教師教學的最高境界.那么,就需要教師在日常的物理教學中給學生提供更多自主合作學習的機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總結出符合自身學習特點的學習方法,以此提升高中生的物理學習力,提升物理學習的成效.如在“牛頓第一定律”的概念教學中,教師不能直接地將這一概念的靜態結論講述給學生,而是要通過引導與啟發讓學生在主動的談及中發現并總結牛頓第一定律的概念與定律.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探索“牛頓第一定律”的概念中給學生們布置以下幾個探索性的問題,譬如:(1)亞里士多德曾對牛頓第一定律給出了定義,那么他所提出的觀點是否正確呢?如果不正確,又錯在哪里呢?(2)伽利略對科學的研究做出了哪些貢獻?(3)笛卡兒對伽利略的表述作了哪些改進?(4)牛頓又是如何補充與完善亞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兒等前人的理論的?(5)牛頓第一定律揭示了什么自然規律?以層層遞進的問題設置,引發學生在問題的解答中逐漸接近物理概念,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對物理概念的理解與記憶程度,同時也讓學生在物理文化的探索中鍛煉了學習能力與思維能力.
3.合理安排課業,給學生更多探索學習的機會
面對著高中物理教學的現實情況,以及教育部所提出的“增效減負”、“降低難度”、“重抓基礎”等主張,需要高中物理教學更新教育觀念,認識到成績的提升雖然是課程教學的目標,但是卻并不是唯一的目標,除了提升學習成績之外,讓學生獲得終身發展的能力更為重要.與小學、初中生相比,高中生的學習壓力明顯增加,面對似乎永遠也寫不完的作業,很多學生都會產生負面的學習情緒,且大量重復的、機械的習題訓練,會出現許多的無用功,不僅不會帶領高中生走出物理學習的困境,甚至還會出現適得其反的效果.為此,教師應適當地安排課業,無論是在課上還是在課下的指導中,都要關注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以及物理學習發展的需求,讓學生在有針對性的練習中提升物理學習的效率,也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實踐物理,相互之間合作分析、辯證討論物理問題.以《牛頓第一定律》為例,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為:(1)讓學生了解到阻力對于物體運動的影響,從而理解牛頓第一定律;(2)能夠從物理現象的直觀觀察中提取出抽象規律,并對其進行分析與總結歸納,鍛煉學生的推理能力;(3)組織實驗操作活動,能夠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并樹立嚴謹的科學態度.但是因為學生們的物理基礎好壞不同,若是在物理教學指導中以同樣的標準要求學生,難免會出現優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的問題,因此教師應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采取分層指導的方法.如在作業布置中,給物理基礎較差的學生布置難度稍微低一些的基礎性習題,讓學困生以扎實基礎為起點走出物理學習困境,給中等生布置的習題應結合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讓這部分學生在習題的解答中查缺補漏,完善知識結構,而優秀生的作業布置可以適當地拓展與延伸.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將習題訓練的作業形式改成課后的小組合作實驗探究活動,讓學生們在課后共同完成一個物理實驗的探究過程,這樣學生們不僅重溫了課堂知識,也可以從物理實驗操作中獲得更多的體驗與感悟.
結語:綜上所述可知,高中生物理學習困難問題產生的原因,為了帶領高中生走出物理學習的困境,需要教師從問題的根源入手,對癥下藥,通過激發高中生物理學習內驅力、優化物理教學指導方法、合理布置課業等途徑,提升高中生的物理學習質量與效率,讓高中生愛上物理課程、學會學習物理,促進高中生在物理課程領域中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