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建紅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實驗初級中學 215100)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中應堅持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讓學生走出機械記憶、死記硬背、題海戰術的學習誤區,能夠在自主學習以及學生之間的相互討論中,活化學習方法,吸收知識、強化能力,以助力學生在學習中解答疑惑,攻克學習的難關.“自學指導,結對互講”的模式提出及其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是教師教育理念更新的直接體現,其有助于發揮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自學的機會,同時在結對互講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僅是一名學習者,也扮演者“小老師”的角色,在結對互講中通過問題的講解獲得了成就感,學會了相互討論問題,講解知識,表達數學,在結對互講中實現以優輔差、共同進步的效果,可以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對于初中生的數學學習以及今后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1.“自學指導,結對互講”的概念
“自學指導,結對互講”的模式實施,是堅持以“學”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主張學生在自主學習中能夠通過同伴之間的合作互動,相互的問題討論,達到解決疑惑的目的,其中的“自學”是指學生的自主學習,“指導”的主體是“結對”的對象之間的相互指導,“結對”是指由兩名學生組成的合作學習關系,“互講”就是“結對”對象之間的相互問題講解.由此可見,“自學指導,結對互講”是一種“一對一”互助學習的方式,可以讓學困生在“結對互講”中脫“困”,讓優秀生在“結對互講”中更“優”.
2.“自學指導,結對互講”的優勢
(1)以“優”帶“差”.在“自學指導,結對互講”中學習者指導的主體是學生,為了保障“結對互講”的順利進行,教師在“一對一”的對象選擇上會更加傾向于一個“優生”加一個“差生”的搭配方式, 這樣的“結對”關系可以起到利用“優生”監督“差生”的作用,激勵“差生”的學習心理,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
(2)營造輕松的學習環境.大量實踐證明,學習環境與學習質量存在密切的關系,但是在傳統的數學課堂中,部分初中生雖然存在疑惑,但是因為課堂緊張的學習氛圍、壓抑的課堂環境,加之擔心問出的問題過于簡單,而被教師責備、受到同學的嘲笑,而選擇隱藏疑惑,長此以往困惑越積越多,造成了學生數學學習難的局面.而“自學指導,結對互講”模式的實施,可以為學生營造出更加輕松的、開放的學習環境,“結對互講”的對象是自己熟悉的、關系要好的同學,他們會更加容易敞開心扉,說出疑惑,認真“互講”.
(3)為學生提供更多展示的機會.成就感是激勵學生更好的學習的“潤滑劑”,在“自學指導,結對互講”中學生通過對“結對”對象的指導、講解,幫助同伴解答疑惑,可以從中獲得成就感,克服自卑、厭學的心理,減輕學生的社交焦慮感,實現學生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是一種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的有效方式.
1.在課前預習學習中自主學習,提出疑惑
“自學指導,結對互講”的第一步就是學生的“自學”,在預習環節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們自主學習,以“自學”為前提,在自主學習中能夠獨立地思考,初步掌握課本中所講解的知識點,并記錄下疑惑.這里面說指的“疑惑點”記錄并不單一指向學困生,而是指全體學生.為了讓學生的課前自主預習目標更加明確,避免學生們出現盲目學習的情況,教師可以給學生發放導學單,要求學生完成課前預習學習的任務,能夠清晰地梳理出預習學習中發現的知識與問題,為“自學指導,結對互講”的學習活動實施奠定基礎.
以《正數與負數》的一課為例,教師布置了這樣的預習學習任務單:(1)什么是正數?什么又是負數?(2)正數與負數是如何產生的?(3)0是正數還是負數?(4)你能舉出生活中有關“正數”和“負數”的例子嗎?(5)在本次預習學習中,你有哪些不理解或未解決的問題,請記錄下來,并與同學相互討論.此時,學生們首先完成了自主學習的任務,經歷了獨立思考的過程,但是有相當一部分學困生在自主預習學習中,有許多不理解的內容,那么此時學困生可以尋找與其“結對互講”的同伴進行問題的討論,如對于“0”是正數還是負數的問題討論中,平時數學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通過課本內容的學習,對“0”的界限進行劃分,并給學困生講解“0”的特殊性,指導學困生通過正數的概念以及負數的概念,分析“0”在整數中的特殊性,可以讓“學困生”認識到“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而對于“結對互講”過程中,兩人都沒有解決的問題,會將其帶入到課堂的學習中,提升學生課堂聽講的針對性,促使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更加集中,希望自己可以在課堂聽講中理解這一沒有解答的問題,并給對方講解.
2.在課堂新知學習中結對幫扶,合作互動
課堂是學生知識學習的主戰場,自課程改革以來,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基本已經走出了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模式,教師也逐漸認識到數學教學應面向全體學生,避免“優生獨舞”局面的發生.在以“自學指導,結對互講”為導向的背景下開展數學新知講解教學活動,需要教師給學生提供合作互動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結對”的學習小組建立基礎上,通過合作探究實現數學新知的構建,促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同伴的幫助下,攻克數學學習的難點.
以《從問題到方程》的一課教學為例,這是學生在初中數學學習中對方程這一模塊內容的初步接觸,學好本節對于學生后續的二元一次方程學習、指數、函數等內容的學習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們以“結對幫扶“的形式完成新知的探索,解決教師在課堂提出的問題,如教師首先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我的上學之前的年齡是我今年年紀的2/5,之后我上學的時間是我現在年齡的1/3,如今我走出校門,已經在教師這個崗位上工作了8年,那么同學們你們誰能夠計算出我現在是多少歲呢?”在問題情境創設之后,要求學生們結對討論,相互指導,例如其中一對學生中的學困生這樣說到:“我們是不是要找到其中存在的相等關系,才能列出方程式,解答問題.”這個思路的提出,讓另一名同伴找到了思路,二人開始找到教師所給出的條件信息,設教師今年的年齡是“x”,將列出方程式,輕松地解答了這樣問題.在問題解答之后,教師要求學生們總結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引導學生合作分析一元一次方程的特點,這樣的自學指導、結對互助學習方式,實現了學生數學知識、概念、定理的自主構建,其所達到的效果是教師單向灌輸所無法實現的,通過“結對互講”的方式,提高了對數學新知的理解程度.
3.在課后復習鞏固中自學指導,結對互講
課后學習同樣是學生學習的重要環節,是學生對課堂學習結果的檢測,也是對所學知識的進一步梳理、鞏固,以達到進一步提升數學學習效果的作用.在過去的課后復習學習中,教師只是簡單地學生布置了課后習題,之后要求學生們完成作業后,第二天將作業本交上來,教師批改.由教師一人批改作業有兩個弊端:第一,是無法鍛煉學生的錯題修正能力,第二,難以讓學生發現自身的知識漏洞.而在“自學指導,結對互講”的模式下,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們兩人一組,在課下相互批改對方的作業完成情況,對對方的錯誤進行講解,并指導同學改正錯題,讓每一名學生都有擔任“小老師”的機會,在相互評改、相互講解中實現共同的發展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