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經營
(河南質量工程職業學院 科研處,河南 平頂山 467000)
自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后,高校相繼開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新時期高校的育人觀念發生了變化,意識形態領域的工作越來越被關注,思政育人就愈發顯得重要。教育工作者越來越認識到思政教育是一個系統的整體的育人過程,倡導三全育人[1]。于是高校通過打造精品思政課堂,提升教師隊伍思政素養,豐富校園文化,力爭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
2014年上海市實施教育改革并逐漸形成了課程思政的概念,開設一批具有中國特色的系列課程;2017年6月,教育部充分肯定了上海“課程思政”做出的成績,同時也指出,上海為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提供一套有價值、可推廣的樣板[1]。2018年多個省份的高校都開始嘗試課程思政改革,最初都是從某一門課程開始,探索挖掘本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接下來有不少高校開始探索某一個專業如何開展課程思政改革,相對于上海高校做出的改革成績,很多高校課程思政改革并不深入,甚至只是改個名稱、貼個標簽,思想教育和專業授課仍是兩張皮,最終結果是喊喊口號,立個項目而已。上海模式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為上海多所高校擁有國內其他高校所不具備的優勢資源,師資的優勢、資金的優勢,都是國內很多高校望塵莫及的。所以各地高校要對標自身條件,探索適合自己的課程思政育人模式。2020年教育部發布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了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要求和內容重點,并對專業課、公共課、實踐課的育人內容都做出了具體的安排,同時對高等職業學校也提出了要求,高職院校要結合高職專業分類和課程設置情況,落實好分類推進相關要求。在教育部的指導下,高職院校也要積極行動起來,切實做好課程思政改革,對照教育部的要求,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扎實開展課程思政改革。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高職院校應積極挖掘自身優勢,做好課程思政建設,讓教師、學生、學校三方協作,發揮好各自的育人作用、實現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構建三全育人大格局[2],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我校經過幾年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套適用于高職院校的育人模式。通過黨團建設培養一批優秀學生干部,發揮優秀學生的引領模范作用;組建一支大思政教師隊伍,充實思政教育隊伍成員;打造精品校園文化,開辟思政育人沃土;籌建特色社團,優化思政育人載體;完善公共課程思政育人體系,扎實推進課程思政改革。即打造集“學生干部、思政教師、校園文化、特色社團、課堂教學”五位一體的課程思政育人模式。
以黨建帶團建,努力打造一支思想積極、素質過硬的優秀學生干部隊伍。通過黨團課、優秀學生干部能力提升訓練班來提升學生干部整體素質,特別是通過對學生干部基礎能力的培養,到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再到個人整體素質的飛躍,使學生干部隊伍素質過硬,切實發揮橋梁作用,切實發揮青年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功能,也使他們在眾多青年學生中真正發揮排頭兵的示范引領作用,在學生中營造積極向上、擔當有為的成長氛圍。學生干部在整個思政育人中起到的作用是以點帶面,一個學生干部輻射一個宿舍、一個班級,在青年群體中產生共振效果。
通過優勢資源組合,吸收藝術類、教育類、管理類的優秀青年教師加入思政育人行列,通過培訓進修的方式提升學校思政教師隊伍素質;通過改革思政課教師評價機制和加大思政課教師激勵力度,從制度根源上破解師資難題,同時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后備人才培養工作。實際工作中我們將思政課教師、黨政領導、輔導員、青年骨干教師吸納到這支隊伍中,定期開展專題培訓,送本校教師出去學習或者請進大咖提升本校師資實力[3]。存“道”才能精“業”、修己才能育人,通過形式多樣的交流培訓豐富教師的知識,給老師吸收轉化的時間,讓教師在課堂內外言行一致、思想統一,守好各自的責任田,做好學生的領路人。
教育部推出了眾多精品校園文化品牌項目,這些都是高校開展文化育人的優秀載體[4]。我們可以把這些精品校園文化品牌項目充分利用起來,提升校園文化品位,讓生活在校園里的青年學生感受文化的熏陶。
我校立足校園文化建設,開展經典文化傳承活動,實現文化浸潤。經典文化傳承包含了“經典文字誦讀”、“經典歌曲傳唱”“經典文化論壇”等系列。每個月份確定一個主題,讓學生的第二課堂生活多樣化。端午節,我們弘揚屈原的愛國精神;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等傳統節日,我們通過宣傳、介紹節日文化,通過古代詩詞佳作賞析、吟誦,實現我們的文化浸潤,提升文化自信。在國慶、九一八、一二九等具有歷史紀念性的日子,我們開展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母校的故事、紅色經典歌曲傳唱等活動,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
對在校生開展經典悅讀活動。閱讀經典書籍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之所以選取經典書籍,是因為它們具有深刻的思想道理、具有權威性。通過開展悅讀書香活動,倡導閱讀文化。實際工作中為了方便學生,我校在每個系部設立小型圖書閱覽室,免費為學生開放,每月召開讀書分享會。通過閱讀經典讓學生理解人性、理解生活、理解世界。讓書籍滋養心靈,讓書籍充實生活,讓書籍給予個人力量,真正通過讀書啟迪心智,培養思辨能力,提升學生個人素養。
社團是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實現思政育人的載體。我校對學生社團工作十分重視,對特色社團給予相應的經費支持。我校現有學生社團26個,譬如“電商協會”“電器維修協會”“旅游文化協會”“美家設計協會”“書法繪畫協會”“動漫協會”“青年志愿者協會”等,對于有高職特色的學生社團,將特色專業社團與教研室對接,系部專門安排專業課老師開展業務指導,定期對社團成員進行專業知識培訓和問題答疑。在社團管理方面,由學院團委統籌管理,每年對社團創新活動給予專項經費支持。目前社團規模不斷擴大,特色社團活動越來越受到社會和學生的好評,社團人數占到全院人數的19%。
公共基礎課方面將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形勢與政策、國防教育、就業與創業指導、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素養、藝術欣賞、普通話、應用文寫作、演講與口才等課程納入大思政課程范疇[5],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明確學時要求,對這些課程要求教師集體備課,打造精品課程。除此之外,我校立足質量特色,開設了質量通識課程《質量法律法規》和《質量管理》。這些課程分布在六個學期中,每門課程的考核要求也各不相同,以期達到全程育人的效果。為了確保課程思政落到實處,我們前期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對公共課教師集體培訓,讓教師形成思政教育是關乎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戰略工程”,在個人觀念上突破傳統思政育人的局限,讓教師充分認識到思政育人是一個體系,每一位教師都有責任參與到思政育人過程中,每一門課都有必要達到思政育人的效果。我們邀請思政名家對教師進行理論培訓,確保教師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為了應對融合難的問題,我們組織教學實踐經驗豐富、效果顯著的教師從資源挖掘、教學設計、元素融入到言傳身教等進行面對面示范、一對一評析;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案例設計比賽、說課比賽,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改、以賽促建,切實解決課程思政挖掘什么元素、如何融合思政元素的難題。二是我們找到了幾個突破點作為思政育人的實踐,即提升文化自信,提升學生個人修養。在提升文化自信方面,我們主推母語文化,要求普通話測試、口語表達測試、美文鑒賞測試;在個人修養方面,我們通過傳統文化講解,通過對坐姿、站姿、接人待物等方面多形式的考核,使學生在語言藝術和行為規范方面確實有了很大提高。
課程思政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三全育人縱深發展的關鍵環節,所以我們必須以教師為突破口,實現思政改革,切實提高教師的思政意識、思政素養、思政情懷;切實改革教學評價機制,晉升激勵機制,課程協同機制;切實提升教學內容思政元素的科學性、思政意識融入的有機性、思政體系的系統性,著力實現育人與成才的統一性。
課程思政改革首先要注重頂層設計,統籌推進。首先,把握課堂主陣地,課程、學時安排要科學,每個學期都有側重點,三年培養期結束形成一個合力,公共課是人文精神培養,專業課是工匠精神的提升,實踐課是家國情懷的厚植[6]。其次,注重第二課堂的輔助效果,依靠豐富的活動、社團的管理,讓學生發揮特長,實現價值。第三,環境浸潤,實現校園文化、身邊榜樣的引領和熏陶。最終形成全員全程全課程的協同育人環境。充分發揮教師、學生的各自專長,發揮課程的優勢,發揮各部門的職能,形成協同體系,同心同向育人。
課程思政建設沒有固定的范式,高職院校必須結合自身的條件,從主觀上重視,制定能落地實施的措施方案,才能讓課程思政不流于形式。近十年來我們從評估到診改,再到現在的課程思政,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進行人才培養。
課程思政理念是高校人才培養觀的轉變。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只關注學生的知識,家庭學校都陷入了焦慮,家長拼命地給孩子創造條件,報各種輔導班,高中階段把時間按分鐘來計算,拼分數,就是把孩子當作一個機器一樣高效運轉,其實,我們的教育偏離了初衷,教育首先是育人,先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才能成為人才。課程思政凸顯了育人功能,把育人放在首位,強調育人與育才的協同融合。這是教育改革的進步,特別是高職院校育人任重而道遠,學生在校三年時間,要完成人才的成長,是需要很多社會力量共同支持的。國家對高職教育的重視,也是對高職教育改革的肯定與支持,課程思政必將會成為人才培養的主流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