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
目前我國關于“電視音樂節目”最早的定義來自于《宣傳輿論學大辭典》,其認為電視音樂節目即“以各種音樂、歌曲表演為基本構成框架,運用電視的特殊技術和藝術手段加以制作,通過電視屏幕播出,給觀眾以音樂鑒賞的音樂節目”①。我國電視音樂節目的開端為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每周一歌》,此后《CCTV中國青年歌手大賽》《超級女聲》《我愛記歌詞》《好聲音》等應運而生。
《2019騰訊娛樂白皮書綜藝篇》顯示,2019年衛視綜藝播出量繼續下滑,降至79部,但頭部綜藝出現聚焦效應,其中13部收視率破1,平均網絡熱度和收視率均呈上揚趨勢。2019年衛視綜藝收視前十榜單中,僅《好聲音2019》《我們的歌》兩部音樂類節目上榜,網絡綜藝(包含衛視網播綜藝)也僅有兩部音樂節目上榜。綜藝節目口碑前十榜單中僅有《樂隊的夏天》(網絡綜藝)以及《我們的歌》(衛視綜藝)兩檔音樂類節目上榜。2019年衛視音樂節目共10部,較上一年下降7部;網絡音樂綜藝則從2018年的10部上升到2019年的17部②。
大部分電視音樂節目內容偏大眾流行歌曲,相比之下,網絡音樂節目注重受眾的精細化運營,針對小眾圈層用戶進行內容創作,如《中國有嘻哈》《即刻電音》《這就是原創》等都是在音樂領域進行垂直深耕,挖掘小眾內容。
媒介生態環境變動,長篇電視節目生存空間無限壓縮。《嗨唱轉起來》以傲人的播出數據與較強的商業價值博得電視界的關注,這一現象需以詳盡的框架予以論證。本文從節目本體、傳播渠道、制作團隊三個方面探討其創新發展路徑。
1.傳播語境的迎合:類短視頻的碎片化內容模式。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8.88億,占整體網民的94.5%;短視頻用戶8.18億,占整體網民的87%③。短視頻強社交、個性化、碎片化的特點契合了當下傳播發展的整體性語境。《嗨唱轉起來》將短視頻碎片化的表達方式融入電視,將網絡時代的用戶心理大屏化投射,通過這一理念性的底層革新將節目內容輕量化呈現。相比于其他電視節目模塊式的敘事,該節目依據主題展開,讓看似碎片化的內容在典型化的電視節目語體下達成融合。節目用類似抖音的舞臺布置進行場景化沉浸式傳播,將短視頻的用戶主導選擇性思維納入節目場景設計,即時激活用戶的主導性感知。主持人不斷強調現場觀眾選擇的重要性,現場觀眾是場外觀眾的替代參與者,現場觀眾的參與一定程度上也滿足了場外觀眾的參與需求。
2.情感訴求的相投:電視情懷的游戲化藝術呈現。筆者對12期節目中演唱的曲目進行分析,發現大部分曲目會有以下兩個特征之一:一是抖音或網易云音樂平臺熱曲,二是易激發觀眾懷舊情懷。例如,第一期《我愿意平凡的陪在你身邊》《少女沒有腰》《野狼disco》《好嗨喲》;第二期《起風了》《東西》《全部都是你》《帶你去旅行》;第五期《那女孩對我說》《心如止水》《可不可以》《我的滑板鞋》;第八期《學貓叫》《野狼disco》《芒種》《體面》;第十二期《多想在平凡的生活擁抱你》《我曾》《小摩托》等均為抖音或網易云熱曲。除大量平臺熱曲之外,節目中很多嘉賓都為網絡平臺紅人。以第一期為例,王七七、郭聰明、斯外戈、嚴少辰均為抖音紅人。兩個平臺的火爆歌曲及紅人自帶的流量在電視上實現跨平臺轉化,“短視頻+電視”的內容在播出時能夠二次吸引關注,擴大節目的傳播范圍,為節目的收視助力。
傳播隔閡及知識鴻溝的存在,使當下越來越多的人不愿意接受新鮮事物,在對當下流行音樂的接收上則以“愛聽老歌”的形式體現。該節目的主題偏向于情懷路線,全季12期節目(不包括第13期特別節目)中,共有4期節目主題涉及懷舊:第二期主題“一首歌證明你老了嗎”;第四期主題“讓人念念不忘的影視金曲”;第六期主題“嗨唱青春”;第九期主題“嗨唱影視金曲”。每次節目播出時微博熱搜都會有相關詞條,“黃雅莉再唱蝴蝶泉邊”“鄭元暢Ella重聚”“許紹洋再唱花香”“張柏芝再唱星語心愿”“林志穎再唱十七歲那年的雨季”等。情懷設置是這檔節目的重點和亮點,但只是恰當提及,并未全面覆蓋、過猶不及。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首次提出媒體融合戰略;2019年1月,中央再次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在媒介融合的整體語境下,綜藝節目的創新也應從融媒體發展的時代背景入手。《嗨唱轉起來》在微信、微博、抖音均擁有官方賬號,網絡同步直播,同時開啟的彈幕功能使電視媒介觀看者的共時性祛魅。當前語境下,媒介融合并非僅僅為形式的融合,其背后也彌合了不同媒介形式針對的不同受眾群體的鴻溝,而當前綜藝節目市場上少見“合家歡”節目的出現正是由于既有媒介形式的分化性發展帶來的受眾群體的外在性割裂。
新媒體時代,受眾變被動為主動。移動媒體的發展改變了人們使用媒介的方式,碎片化、娛樂化、快餐化是當今移動視頻應用的特點。受眾使用網絡視頻應用主要出于獲取信息、娛樂消遣及社交方面的需求,《嗨唱轉起來》則從形式、內容上都滿足了受眾。
現階段,我國諸多電視節目均實行制播分離模式。雖不少制播分離的節目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制作公司與播出公司的體制性差異還是將綜藝節目的播出與制作過程放置于兩個場域,其外部呈現就是當前部分節目的文本質量下滑。《嗨唱轉起來》調用了湖南衛視諸多知名人士,制片人安德勝及其團隊曾經參與制作《幻樂之城》《百變大咖秀》,總導演歐陽宇有12年《快樂大本營》制作經驗,湖南衛視還從創新研發中心抽調了一批人員,分配到節目的模式研發及制作執行中。《嗨唱轉起來》的成功與成熟的節目制作團隊息息相關。
1.“短視頻+電視”融合表層化。《嗨唱轉起來》在節目宣傳及播出渠道上的融合已取得較大成效,但內容融合仍有欠缺。該節目的選曲很大一部分為平臺熱曲,選取的嘉賓也多為網絡平臺紅人。但是這檔電視節目與抖音及網易云音樂進行的內容融合仍浮于表面,僅僅是將平臺熱曲放到電視上演唱播出。大屏與小屏用戶之間存在差異,直接將短視頻內容搬到電視上進行展示并不能完全吸引短視頻用戶,小屏內容進行大屏化呈現也并不只是更換場景對內容進行表達,“短視頻+電視”內容的有機結合是未來需要著重探索的方向。
2.“全民交互音樂”的中空理念化。《嗨唱轉起來》的定位是“原創全民交互音樂綜藝”,目前來看,只做到了原創及全民,交互并沒有深入。該節目的交互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從抖音及網易云音樂兩個平臺上進行節目內容選取,且舞臺布置與抖音場景類似;(2)節目中第二輪由現場觀眾投票;(3)網絡平臺互動。這樣的交互并不是全方位的。當下受眾掌握主動權,交互產生的參與感對于建立用戶黏性十分重要,并進一步影響節目的存亡。因此,節目與受眾間的交互在現代的綜藝節目制作中仍需化為理念性的重視。
1.垂直深耕,不斷創新。同質化嚴重是當前電視音樂節目的一大現象,節目的創新至關重要。近年來,網絡綜藝節目朝著垂直細耕、精細化運營發展。《中國新說唱》《即刻電音》《這就是原創》等小眾題材音樂節目的成功證明了網絡音樂節目垂直細分的正確性;《幻樂之城》《聲入人心》《金曲撈》等衛視音樂節目的成功說明了對電視大屏音樂節目細分的可行性。但目前電視音樂節目的垂直化細分并不廣泛,未來仍需深入探索。
2.場景化沉浸式傳播,加強代入感。《嗨唱轉起來》的舞臺布置類似抖音使用場景,給觀眾較高代入感,使其沉浸其中,這在無形中增加了用戶黏性。場景化沉浸式傳播在其他類型的電視節目中也有應用,如《國家寶藏》每期邀請幾位明星扮演文物,說出自己的“前世今生”,給觀眾極強的代入感,增強了節目效果。
3.簡化節目結構,培養和引導受眾。《主持人大賽》因節奏明快、賽制簡潔、質量頂尖,一經播出便收獲一致好評。對比某些注水且規則繁瑣的節目,簡潔明了的賽制及優質的內容才應成為節目制作的標準。為迎合受眾喜好,許多節目內容泛娛樂化,但近年來《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類綜藝節目的高收視率及高口碑表明受眾是可以引導及培養的。在內容娛樂的表象下,電視娛樂節目的內核應該為價值引導。《嗨唱轉起來》曾邀請奧運冠軍蔡赟,探討奪冠背后的辛酸,也曾邀請背井離鄉的廚師,聽其描述異鄉打拼的不易,鼓勵勇敢追夢的少年。電視音樂綜藝未來的發展方向應回歸到培養與引導受眾上來。
在電視音樂節目舉步維艱的大環境下,節目本體、傳播渠道及制作團隊三方合力造就了《嗨唱轉起來》的耀人成績。碎片化的形式、精準的節目內容,在大屏與小屏的互動中擴大了傳播范圍,優秀的制作團隊則是這一切背后的支撐力量。“爆款”的維持及創造,需要借鑒優秀網絡音樂節目的成功經驗,實現電視與網絡的有機融合。
注釋:
①姚星陽.中國電視音樂節目的融媒傳播策略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15.
②騰訊.2019騰訊娛樂白皮書——綜藝篇[EB/OL].騰訊網,2020-01-07.https://ent.qq.com/zt2020/whitePaper19/index.htm.
③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0-09.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009/P020200929546215182514.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