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樹濤
2020年第三季度,廣東衛視播出益智綜藝《見多識廣》第二季(以下簡稱“《見多識廣2》”)通過綜藝答題秀的方式,比拼廣東知識,弘揚廣東情懷,禮贊廣東成就,講好廣東故事,影響甚至改變了廣大受眾對廣東形象的認識,對廣東形象進行了創新性塑造,也贏得了收視率和觀眾口碑的雙豐收。自播出以來,該節目收視率0.35%,市場份額1.5%,同時段在省級衛視中排名第5位;總到達率7.27%,累計收視人次1.72億。
傳統媒體面臨著傳播力下滑、影響力下降的問題,但電視媒體在受眾中依然具有較高的公信力,《見多識廣2》的成功就是一個明證。
地域形象是某個地域在他者視域與自我視域的雙重審視下通過不斷的交流而形成的一種綜合認知。“廣東形象”是多種多樣的,例如經濟第一大省,常住人口最多的省份,毗鄰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粵語文化流行等。就算是廣東人對廣東的認識也是五花八門的。作為主流媒體,廣東衛視有責任和義務去樹立和傳揚良好的廣東形象。
但是,地域形象是多種多樣的,從哪方面入手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見多識廣2》節目組經過周密的市場考察和調研,選取了“文化”這一絕佳的切入點。長期以來,廣東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強大優勢,使廣東一直給人以“經濟強文化弱”“有實力無底蘊”的尷尬印象。尤其是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的增強,全國各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距不斷縮小,這種“文化沙漠”的錯誤印象越來越成為廣東增強軟實力和提升影響力的短板。《見多識廣2》以“增強廣東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地位”為宗旨,用“文化+競技”的模式為“你不知道的廣東”提供了更全方位的答案。
酒香也怕巷子深。嶺南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里具有獨特魅力和深遠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囿于廣東人和廣東媒體低調、務實、平和的特點,嶺南文化之美、廣東文化之美并不為外界所熟知。《見多識廣2》承擔起主動傳播和主動塑造嶺南文化的責任,通過益智答題的形式,深挖了很多極富廣東特色的題型,在競技之間潤物無聲地進行了文化傳播。嘉賓蒙曼這樣評價《見多識廣2》:“它是我們了解嶺南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真正激起人們的桑梓之情,家國情懷。”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見多識廣2》對題庫進行了精心設計,觀眾通過一道道充滿了濃郁“粵味兒”的題目,在恍然大悟間品讀廣東魅力。《見多識廣2》的題目涵蓋了語言、美食、名勝古跡、節日、文學、人物、發明、藝術、民俗等元素。比如,有題目問到“用紫外線照射我國最新版護照中印有丹霞山的頁面,會出現哪個廣州地標的圖案?”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使用到護照,但似乎很少有人關注,原來上面的圖案竟然是廣州的五羊雕塑,讓人迅速學到了新知識。再比如,觀眾最感興趣的粵語方言題在《見多識廣2》中也占了很大的比重,“哪個帶‘鼠’字的俗語是形容人很‘呆’的?”既巧妙地契合了2020年是鼠年這個主題,又可以讓人長知識。
《見多識廣2》對廣東知識進行了一次大掃描、大巡禮,充滿文化元素的題目俯拾皆是。通過節目的傳播,一個嶄新的、充滿文化氣息的“廣東形象”慢慢顯現和定型。通過傳播嶺南文化、塑造廣東形象,《見多識廣2》探索出了一條以文化情懷為內核講好中國故事的創新路徑,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目前電視文化節目的創作空白。
《見多識廣2》對節目模式進行了升級,吸取了其他益智類綜藝節目的優點,更有自己獨特的亮點,走出了不一樣的創新路徑。
《見多識廣2》通過三個方面把建立與受眾的情感鏈接放在核心位置。
首先是對競技性進行全面提升,制造娛樂爆點。《見多識廣2》在賽制方面進行了全面升級,除了常規模式還有刺激的“榮耀模式”。常規模式,即兩兩對壘;榮耀模式,則是以一敵三,一旦勝利,獎勵將翻倍。賽制的升級就意味著競技性的升級,受眾在節目過程中情緒高度緊張,隨著選手的表現會不自覺地角色代入,腦海里的知識儲備高速運轉,竭力解答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題目。節目中出現“榮耀模式”時,這種情感鏈接更是達到了極點,節目現場的年輕觀眾連連表示:“真是太刺激了!”
其次是對選手進行精挑細選,使文化“活”起來。《見多識廣2》通過“人”來承載和傳播文化,讓文化“活”起來,通過具體的“人”樹立廣東形象。節目中,黃飛鴻第六代傳人葉仲銘邀請嘉賓蒙曼共同完成了一次“醒獅點睛儀式”,生動展現了嶺南舞獅文化的精氣神;師承葉問之子葉準的董崇華,8秒擊破80個氣球,將廣東南派武術的快與準表現得淋漓盡致;身著客家服飾的“客家三寶”演唱自己原創的新客家山歌《客家山歌刮出名》,三人在舞臺上一唱一和,千年客家文化讓觀眾心向往之;“無人機指揮官”石哲元表演無人機燈光秀,描繪出一幅幅嶺南標識的畫卷:粵音人物、舞獅頭像、帆船造型、雄鷹展翅……當然,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怕哭花護目鏡”的廣東援鄂護士朱海秀,她和男友一起來到節目現場,講述她在武漢的戰疫故事,頻頻觸動觀眾淚點。人與人的情感鏈接是最直接的,觀眾從他們身上看到了鮮活的廣東文化;他們猶如一個個閃光點,映照出一個嶄新的廣東形象。
最后是題庫形式多樣,讓文化時尚起來。《見多識廣2》邀請廣東各地的基層工作代表以及與廣東相關的明星、學者共同組成強大的出題團,內容包羅嶺南萬象,各具地域特色。但節目組沒有僅限于用文字呈現題目,而是每一道題的出題方式都力求形式多樣化,角度包含情景演繹、沙畫、民意調查、圖片、視頻、宏觀/微觀猜想等,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二度創作,讓內容生動起來,讓文化時尚起來,全力觸動被網絡文案和煽情音樂攻陷的“低頭一族”的情感神經。
《見多識廣2》用緊張刺激的賽制、高密度的知識量、生動的形式吸引受眾,讓受眾產生共情、共鳴、共振,潛移默化間接納了節目建構的廣東形象。
《見多識廣2》傳揚嶺南文化,講好廣東故事,建構廣東形象,是電視媒體作用于社會的改造,是對文化和社會產生的一種重新建構,代表了國內電視綜藝節目的功能創新。國內益智類、文化類綜藝節目這幾年受到觀眾的廣泛喜愛,但這種“慢綜藝”和高對抗、高強度的“快綜藝”其實都是媒體娛樂休閑功能的體現,滿足受眾不同的情感需求,契合受眾不同的生活態度。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發生深刻變化,以及國內媒體融合進入向縱深發展的2.0時代,綜藝節目除了提供娛樂休閑方式,也能夠發揮價值引導、思想引領的作用。
“十四五”規劃提出,文化發展要“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在這樣的背景下,主流媒體必然要被賦予更多的期待和更高的要求,新聞節目和文藝節目的界線不再涇渭分明。這兩年,《將改革進行到底》《輝煌中國》《必由之路》《雄關》等政論紀錄片和《在一起》《功勛》《石頭花開》《我們的新時代》《脫貧先鋒》等時代報告劇不斷涌現,文藝創作越來越凸顯出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見多識廣2》對廣東形象的宣傳和建構,預示著國內綜藝節目創作理念也在主動轉向。
“每種藝術作品都屬于它的時代和它的民族,各有特殊環境,依存于特殊的、歷史的和其他的觀念和目的。”①傳統媒體面臨著傳播力下滑、影響力下降的問題,但電視媒體在受眾中依然具有較高的公信力,能不能利用好這個優勢,對文化和社會進行主動建構和改造,對傳播環境和受眾進行主動服務和引領,決定了未來電視媒體的生存發展。
注釋:
①[德]黑格爾.美學(第一卷)[M].朱光潛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