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佩瑤
《一桌年夜飯》是一檔由人民日報數字傳播聯合億歐視也出品的明星探尋式美食紀錄片,以“時光巴士巡禮”的方式歷經2萬公里環中國而行,找尋具有濃厚家鄉味道的一桌年夜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營造新春歡樂氛圍。節目包括你在哪兒、家鄉味道、味蕾上的鄉愁、一道家鄉菜、記憶中的故事五大環節,還進行線上線下多維互動。該節目主要圍繞“家鄉”這個主題,邀請不同地方的流量明星來推薦自己家鄉的一道菜,展開“人”“情”“味”的敘事,有與以往美食紀錄片截然不同的特點呈現,無論從商業價值還是研究價值來看,都是一部值得分析的作品。
熱奈特敘事理論常被用于影視劇作品的敘事分析,其敘事學代表作是《敘事話語》和《新敘事話語》。在敘事視角方面,熱奈特用“聚焦”(focalization)的概念取代視點或視角的術語,并把聚焦分為三種類型:“無聚焦”或“零聚焦”,指敘述者比任何一個人物知道的都多,即全知的敘述者;“內聚焦”,指敘述者知道的同某個人物一樣多;“外聚焦”,指敘述者知道的不比任何一個人物多。在時間問題上,熱奈特區分了三種問題:順序、持續時間和頻率。順序問題指事件發生的順序與事件敘述的順序不一致,可能出現時間倒錯、倒敘、預敘等情況;持續時間指故事時間可能小于或者等于或者大于敘事時間,也就是說,敘事可能用相當多的篇幅來表現片刻的經歷,或者用很少的篇幅來表現多年的經歷,甚至省略一段故事時間;頻率問題指事件發生的次數與敘述這個事件的次數之間的關系。有可能敘述一次發生過一次的事件,或者敘述一次發生過多次的事件,也可能敘述多次發生過一次的事件。本文根據熱奈特敘事理論,對《一桌年夜飯》的敘事特點進行分析。
《一桌年夜飯》借鑒了短視頻的拍攝特點和時長,一集時長12分鐘左右,其中包括對當地年味的介紹和明星的訪談。以往的美食紀錄片,如《早餐中國》都是單線敘事,拍攝這家美食店鋪日常營業的起始過程,由店鋪老板講述故事,中間會采訪一些顧客。而《一桌年夜飯》采用雙線敘事的方法。第一條線是訪談線,主要關于當地過年的傳統,每一集的畫外音都由明星嘉賓來擔任,一開始由嘉賓介紹自己家鄉過年是什么樣子、年味有什么特點、當地年味的烹飪方式和傳統。比如在第一集中,明星黃景瑜一開始就說道:“故鄉的年夜飯,對我來說,必須有香煎炸魚這道菜,相對于黃花魚,最好的烹飪方式莫過于香煎油炸。”介紹完黃花魚之后,鏡頭轉換到當地專業廚師烹飪黃花魚的整個過程,還有黃花魚上桌后,當地人享用美食其樂融融的場景,這就是節目敘事的第二條線,也可以稱之為“人間煙火線”,這條線符合傳統美食紀錄片的拍攝方法。之后,鏡頭又會拉回第一條線,拍攝明星如何烹飪這道菜。總體來說,兩條線是相互交叉出現的。
這種雙線敘事是傳統美食紀錄片中不多見的敘事結構,主要采用普通的美食紀錄片拍攝和明星訪談交叉敘事的方式。有了明星的加入和明星親自下廚房的場景,無疑給紀錄片增加了看點和流量。從使用與滿足的角度來說,節目滿足了觀眾的好奇心理,也給紀錄片增加了層次感,豐富了內容。
敘事對象多樣化,這里的多樣化包含整體多樣和局部多樣。整體多樣化要從整個節目來看,節目的敘事對象主要是各個地方特色的年味美食,這些美食分布廣泛,南北分布比較均衡,主要包括遼寧、北京、天津、上海、湖南、云南、四川。局部多樣化表現在每一集的敘事對象多樣上。因為《一桌年夜飯》表達的重點是年味兒,所以一集可能介紹一道菜,也可能介紹兩道以上的菜,還可能介紹一種食材。比如第一集拍攝黃景瑜的家鄉遼寧丹東的年味兒,就是黃花魚,關于黃花魚的做法不管香煎還是油炸都能將黃花魚的鮮美發揮到極致。第十集講到郭德綱父子的家鄉天津衛的時候,不僅拍攝了賽螃蟹,還有天津衛羊肉湯、狗不理包子等美食,但核心的敘事對象只有一個,就是由明星嘉賓介紹并烹飪的那道年味美食。這樣選擇敘事對象符合拍攝主題,因為該節目的主題是年味,年夜飯桌上不可能只有一道菜,多種敘事對象會讓敘事內容更加豐富,且契合主題、主次分明,不會讓觀眾找不到重點。
現在的視頻逐漸趨于簡短化,短視頻越來越流行,不僅和現代人的閱讀習慣相關,也是整個時代的節奏縮影。雖然《一桌年夜飯》不是短視頻形式的第一個嘗試,但它的出現也可以反映一種趨勢,任何類型的視聽作品都在逐漸短視頻化。
節目中的每一集主要是由明星嘉賓的故事串聯起來的。比如第十集,郭德綱在談起天津的年味兒時說道,自從自己去了北京打拼,發現北京的年味兒遠遠比不上天津。隨后當郭德剛要帶其子郭麒麟去海洋公園時,郭麒麟馬上挎著一個籃子并調侃道:“小時候說去海洋公園其實就是去海鮮市場”,充滿了父子間的其樂融融和真實的回憶。說到家教,郭麒麟坦言:“其實你要習慣了規矩,就不覺得它嚴格,是不守規矩的人才會覺得規矩嚴格。”這就是大多數傳統中國家庭的教育方式,通過明星嘉賓的訪談表現出來不僅不會不接地氣,還會勾起很多人的回憶。明星這個群體是大家所熟知的,每年觀眾在家吃著年夜飯看著春晚,是明星仍然活躍在大屏幕上卻不能回家,或者說就算可以回家也只有在春節這個空檔,所以由明星嘉賓來講述自己對年夜飯的回憶不會顯得高高在上、格格不入,而是普通大眾對家鄉年夜飯最本真的記憶。
傳統的美食紀錄片大多都使用零聚焦的敘事視角,旁白以全知者的視角向觀眾講述,這也更符合傳統紀錄片的客觀性。不同的是,《一桌年夜飯》采用內聚焦的敘事方法,除了每集一開始的旁白開場,整集都是以明星嘉賓的視角去講述當地美食風俗和自己的美食記憶,雖然其中有訪談的形式,但主持人的問題和臺詞都被剪掉,剩下的只有明星嘉賓的回答。因為《一桌年夜飯》不僅在講美食,同時也在打感情牌,因此內聚焦的敘事方法很容易把觀眾帶入情境,引起情感共鳴。比如第二集霍思燕在回憶自己小時候在北京胡同過年時說道:“什么是過年呢?就是天開始冷了,突然有一天,胡同里就會來一個大卡車,街坊四鄰就會奔走相告,快來搬白菜啊!那時候我很小,那白菜在我印象里都是巨大的,像棵樹一樣。”在觀眾關注的內容里,只有一個敘事者,觀眾的注意力自然就跟著唯一的敘事者,很容易就進入一個畫面中,同時也會給觀眾帶來一種新鮮感,了解到北京的過年原來是這個樣子。
民以食為天,中華美食是中國文化中不可替代的瑰寶,近幾年美食紀錄片數量的驟增也是中國人民生活質量提高的表現,美食慢慢也變成了一種情感象征,是各色人物的精神寄托。《一桌年夜飯》表述的就是在外打拼的年輕人對家的思念,兒時的家鄉美食是一種精神寄托,為繁忙之余的人們尋找一片溫暖之所。就像其中一集片頭語:“心中的味道,常常與一道記憶有關。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味道,許久沒嘗到,總念念不忘。也許你是懷念一個菜,也許你只是想起了一個往事。”同時,《一桌年夜飯》也體現出美食紀錄片逐漸變成時代的一種象征,更加豐富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