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程程
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保護與傳承陷入困境的當下,現代互聯網技術造就了一些非遺數字化保護與傳播的新方式,打破了非遺保護與傳承和現代化傳播之間的界限,短視頻就是非遺數字化傳播的新方式之一。手藝類非遺短視頻打破了非遺傳統的傳播模式,建構了非遺線上展示空間。通過短視頻展示非遺手藝,讓手藝被更廣泛地“看見”,發揮社交媒體的優勢,使非遺“碎片化”“場景化”傳播,與觀者在虛擬空間中互動,對非遺傳播具有潛移默化之功,從而有效解決非遺手藝的當代存續問題,提升我國手藝類非遺的當代活力。
數字化時代下,技術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在多樣化、碎片化信息爆炸式增長的今天,人們逐步走向“數字化生存”,即生活場景網絡化、虛擬化,人們生活、學習、交流等生存活動不再受地域與時間的限制。數字化媒介也改變了非遺手藝傳播的路徑,給非遺的展示提供了新的手段與無限的空間,使其傳播不再受時空制約。
手藝指手藝人用雙手對材料進行處理,手藝類非遺指目前在我國非遺名錄中分類為傳統技藝的506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包含制陶、織造、染造、營造、鍛造、釀造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統傳播方式大都為口耳相授、世代傳承。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具有獨特的地方風格,表達了勞動人民的美好訴求,且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在機械化生產的今天,手藝難以抵御規模化生產的沖擊,一刀一鑿的工匠精神逐漸被人們所忽視,傳播現狀堪憂。隨著非遺保護工作的推進,非遺保護工作者開始運用錄音、錄像、多媒體等數字化手段對非遺進行記錄。而短視頻屬于數字化影像傳播方式中的一種,是移動時代出現的一種新的文本創作方式。2017年,短視頻開始興起。憑借具有視覺性的畫面,短視頻作為信息傳播載體的價值越來越被認可。根據CNNIC發布的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用戶規模達8.88億,占網民整體的94.5%①。移動互聯網時代,受者更傾向于接受碎片化內容,傳者也青睞于生產流程簡單的短視頻,這在手藝行業也不例外。手藝類非遺短視頻是以非遺手藝制作過程以及手藝作品為主要展示內容的短視頻。因此,使用短視頻進行非遺手藝傳播具有一定可行性。
手藝類非遺短視頻改變了傳統的非遺手藝傳播方式,在滿足展示需求的同時也在適應著網絡文化形態。它們通過幾十秒甚至幾秒的影像進行“碎片化”敘事,將非遺手藝的制作過程、制成的作品的特征濃縮表達,內容具有較強的趣味性,且上傳方式便捷,手藝人更新頻率高。總而言之,與傳統非物質文化資源博物館和口耳相傳的傳統傳播方式相比,短視頻制作周期短、傳播速度快以及傳播范圍廣的特征,降低了手藝類非遺的傳播成本。
2017年是手藝類短視頻成為互聯網行業“風口”的一年,這一年出現了“李子柒”“阿木爺爺”“手工耿”等優質手工類短視頻自媒體;同時,抖音、快手等社交類短視頻應用紛紛推出扶植手藝人成長的流量政策,許多非遺手藝人也加入到短視頻創業隊伍中,成為手藝類短視頻自媒體中的一員。手藝類非遺短視頻的創作主體可以分為非遺手藝人、專業團隊以及普通用戶三類。分析其創作的短視頻,總結出手藝類非遺短視頻均具備三種特點。
1.手藝展示的直觀性。非遺手藝人在創作的同時,由他人或自己架設的設備拍攝短視頻片段,再通過短視頻應用進行簡單剪輯,直接上傳至短視頻平臺,直觀、快捷地介紹一種非遺手藝作品的制作過程或分期介紹制作過程中的不同環節。
2.內容的話題性。手藝人或者專業團隊根據短視頻投放目標平臺的特性,進行前期策劃,拍攝腳本設計,最終用一個或多個時下熱點話題引出非遺手藝與產品。例如,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郎佳子彧在抖音和快手平臺上同步更新與時下流行元素有關的面人作品,得到了廣泛網友的關注。他在捏傳統面人時融入動畫電影、籃球明星、名牌球鞋等年輕人耳熟能詳的流行文化,制造傳播話題點。其中,他做面人版潮鞋“Nike Swoosh”的短視頻在抖音上得到了15.2萬的點贊。
3.人群的普適性。短視頻應用降低了非遺傳播的門檻,每個人都有創作非遺短視頻的可能,普通用戶在生活中遇見非遺手藝制作現場,出于興趣將其拍成短視頻上傳。這類短視頻的主要內容為拍攝素材直接上傳,或利用短視頻平臺上傳濾鏡、音樂等功能對視頻、圖片進行簡單加工后進行非遺手藝作品展示。因此,平民化的內容生產與分享式傳播,可以讓傳者和受者在平臺限定的57秒或15秒內將一項非遺手藝完成展示與接收。
理解當今社會可以使用場景作為結構性視角,媒介的延伸給傳者和受者帶來新的“在場”,也改變了受眾對傳播內容與傳播方式的認知,以及對時間和空間的理解。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各行業都趨向于數字化轉型,直播、短視頻、云課堂等線上活動的普及,使人們對“數字化生存”產生了更深切的體會。在信息化社會,如何更有效地開展非遺傳播,推進非物質文化產業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技術讓現實世界的真實場景平移到手機中,形成虛擬場景,而用戶的觀看、互動等參與是一種“在場”,親眼看見、聽到的感覺使受眾在虛擬時空中身臨其境地感受非遺手藝。媒介場景論與場景“五力”切合了短視頻媒體傳播的特點,建構起傳受雙方在物理地點上不直接接觸的虛擬信息環境,維持人們的信息傳播和互動交往。
場景原指拍攝電影的場地和布景,約書亞·梅羅維茨繼承和發展了戈夫曼的擬劇理論和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將媒介技術和社會行為聯系起來。他于1985年出版的《消失的地域》中提出了媒介場景理論,認為媒介場景理論產生了新的情境:信息系統。隨著人類傳播技術新的發展,手機、社交媒體與移動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與交流溝通的最重要渠道。“場景”一詞在互聯網領域得到了大量應用。2014年,羅伯特·斯考伯和謝爾·伊斯雷爾在《即將到來的場景時代》一書中指出,“未來的25年,互聯網將進入新的時代——場景時代”,又進一步提出了“互聯網場景時代”的場景“五力”:移動設備、大數據、傳感器、社交媒體、定位系統,并將時間、空間以及背后的人際活動整合為場景理論包含的元素②。
彭蘭教授界定了移動時代用戶場景構成的四個基本要素:空間與環境、實時狀態、生活習慣、社交氛圍。譚天教授提出了三個場景建構的維度:滿足欲望、響應需求、創造價值,即從人性、社會和文化三個層面思考③。
1.滿足欲望:滿足受眾體驗需求。非遺手藝與短視頻結合主要產生于近三年。2017年,抖音、快手興起,使手藝人對自我呈現的渴望有了一個出口,非遺手藝通過短視頻這一新形式出現在大眾視野,促使非遺通過短視頻的形式慢慢進入大眾的生活,并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展。手藝類非遺短視頻是傳統文化新媒介傳播與知識普惠的生動實踐。非遺短視頻作為移動時代出現的一種新的文本形式,改變了人們傳統的手藝展示、口口相授的傳承方式,使受眾觀看匠人制作,滿足受眾深度體驗需求的同時,也在改變著網絡文化形態。
2.響應需求:將線下店鋪搬至短視頻平臺。社交媒體是建立在互聯網技術之上的互動社區,它最大的特點是賦予每個人創造并傳播內容的能力。當今是以視覺傳播為主的移動社交時代,短視頻不僅是一個記錄生活的平臺,更是手藝人展示作品的窗口,使他們的作品不局限于當地。短視頻通過剪輯手法建構起短暫而濃縮的非遺手藝制作場景,帶給受眾身臨其境般的視覺體驗。場景“五力”建構了一個互聯網上的店鋪,手藝人將非遺手藝制作場景以及作品展示從線下搬至線上,重新建構了傳者和受者的時間、空間距離。
3.創造價值:建構非遺傳播新場景。移動設備的更迭為短視頻的順暢傳播開拓了硬件基礎,用數據將傳者和受者連接起來,形成共生的時空、社交關系和心理氛圍。大數據使受眾可以快速獲得與非遺手藝相關的視頻社區信息,找到興趣相投的受眾群體。
快手大數據研究院2019年發布的“非遺”報告顯示,快手里每3秒鐘誕生一條非遺視頻。2018年,有252萬名用戶發布了1164萬條非遺視頻內容,累計獲得5億次點贊。2020年1月,抖音發布的《2019抖音數據報告》顯示,抖音已成為中國最大的知識、藝術和非遺傳播平臺,藝術類視屏全年播放量超5431億次,1372個國家級非遺項目中,已有1275個登錄抖音,國家級非遺全年被點贊數量達33.3億次④。快手于2020年3月開啟“尋找快手手藝人”,8月又專門為手藝人開設了快手非遺學院,使用直播、短視頻公開課的形式教手藝人們拍攝、上傳他們的手藝類非遺短視頻。以竹編手藝人賬號“非遺文創鴻茗閣小管”為例,這位手藝人在抖音和快手上各有400多萬粉絲,他把傳統手藝的制作串進一個個具有矛盾沖突的短視頻小故事里,建構了非遺傳播新場景。
當下對非遺的傳統性保護已是不勝枚舉,但利用短視頻作為媒介發揮非遺手藝的文化傳播力可謂是一個新的方向。從一個個非遺手藝短視頻中,可以發現非遺手藝傳播的方式演變和遞進軌跡,以及它對中國社會的反哺與影響。非遺手藝的傳播與保護已經融入新的場景,傳播手段日益數字化。短視頻豐富了手藝類非遺的傳播途徑,是繼文字、圖片、語音后的一種新的文本創作方式,有助于手藝人展示非遺手藝,且滿足了手藝人的社交需求,形成了立體多樣的數字化傳播。因此,在中國非遺保護與傳承陷入困境的當下,使用短視頻展示和傳播非遺手藝,建構線上展示空間,突破了非遺傳統傳播模式的桎梏,延長了非遺手藝的生命周期,在受眾需求多樣化的條件下,實現了內容的高效精準傳播,使發端于農業文明的非遺手藝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得以延續。
注釋:
①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中國網信網,2020-09-29.http://www.cac.gov.cn/2020-09/29/c_1602939918747816.htm.
②郜書鍇.場景理論的內容框架與困境對策[J].當代傳播,2015(04):38-40.
③譚天.理念融合場景算法——聚焦新媒體創新四個關鍵節點[J].媒體融合新觀察,2020(05):4-8.
④彭蘭.移動視頻:一種手段、多種表達[J].傳媒觀察,2020(07):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