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艷
(武漢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開展“四史”教育和“大思政課”的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政課改革創新,6月19日,由中宣部理論局、教育部社科司指導,武漢大學主辦,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承辦的“偉大抗疫精神與大思政課”理論研討暨學習交流會召開。武漢大學黨委書記韓進、中共湖北省委教育工委專職副書記孔祥恩、教育部社會科學司副司長宋凌云出席會議并先后致辭,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沈壯海主持了開幕式。全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專家、高校思政課教指委專家、全國高校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育部高校思政課教師研修基地負責人、教育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導委員會專家指導組專家、高職高專院校思政課建設負責人,以及部分中央主要媒體理論版、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期刊聯盟刊物、重點新媒體負責人等約200人參加會議。
韓進在致辭中介紹,武漢大學一直致力于“大思政課”的探討與研究,打造以“互聯網+跨學科+思政課”為特色的思政融合品牌,打破學科壁壘以整體合力為“大思政課”提質增效,開設一系列思政選修課,進一步拓寬“大思政課”教育的課堂渠道。他指出,舉辦這次交流會,一是為了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政課建設的重要講話精神;二是通過交流,促進全國高校在思政課建設上的共同進步與發展。
會議認為,近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馬克思主義學院取得長足發展,各項工作也邁上新臺階,同時,新階段對馬克思主義學科和馬克思主義學院發展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
圍繞馬克思主義學院高質量發展,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會主任徐光春指出,要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學科、馬克思主義學院在高校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在舉措上要扎實推進,著力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基本方法講明白,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講深講透,加強馬克思主義學科的學科體系、教材體系、話語體系、評價體系建設,堅持從內容、形式、方法上改進和創新馬克思主義學科的教育教學。
圍繞加強和改進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教育部社會科學司副司長宋凌云指出,各地各高校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3·18”重要講話精神,在思政課建設上取得了明顯成效。今后,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還應從提升管理水平、深化思政課改革創新、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學科建設,以及處理好教學與科研關系等方面抓好落實。
與會者認為,要從政治高度和戰略高度,充分認識辦好新時代“大思政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準確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思政課”建設重要指示的精神實質和核心要義。
對“大思政課”核心要義的理解,教育部社會科學司副司長宋凌云指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思政課”的重要指示內涵豐富、意義重大,核心要義是充分調動各方面資源用于思政課建設,思政課一定要與社會實踐和現實生活相結合。這進一步拓展了思政課建設的視野和格局,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和黨的教育方針的本質要求,為新階段思政課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他還指出,要準確理解和全面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思政課”的重要指示精神,結合偉大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以及各種革命精神,將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統一起來,調動各種資源,突出實踐教學,既在課堂教學中注重聯系實際把理論講深講透,又要走出校園,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現場教學,全面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和水平,確保立德樹人、鑄魂育人工作不斷取得明顯成效。
關于“大思政課”建設思路,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王易,分享了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高精尖創新中心在疫情防控期間上好思政課的做法和經驗。她提出,要持續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的建設,持續探索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助推思政課教學改革,持續推動共建共享格局的體制機制建設,從大平臺里找突破,從大數據中找規律,從大展示中找質量,從大協作中找力量。
在分論壇環節,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王剛代表第一分論壇總結發言,將討論中達成的共識概括為五個方面,“大思政課”建設非常必要,建設要有問題意識,教學內容應當具有綜合性,教師應當在推進“大思政課”建設中起主導作用,教學手段應當多樣化。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徐蓉代表第二分論壇總結發言,提出正確理解“大思政課”之“大”應該把握四個“大”,即課程之大,時代之大,實踐之大,學術之大。“大思政課”課程體系建設應緊密結合現有思政課體系,同時應建設拓展型的新型思政課選修課程體系。河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蔣占峰代表第三分論壇總結發言,如何做好“大思政課”,首先要做大先生;其次,“大思政課”要匯聚大資源;再次,“大思政課”要開展大練兵。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馬前峰代表第四分論壇總結發言,指出社會是校園教育的延伸,“大思政課”就是要把思政課堂與社會課堂、行業課堂結合起來。同時,“大思政課”的建設思路,一定要貼近實際,與行業對接,開展職業思政,拓展資源凝聚平臺。
與會者一致認為,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豐富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內涵,是“大思政課”的重要資源。會議交流了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的成效經驗。
圍繞武漢抗疫就是一堂“大思政課”,中共湖北省委教育工委專職副書記孔祥恩指出,2020年抗疫歷程,氣壯山河感天動地,鑄就的偉大抗疫精神是時代強音和遠航燈塔,這正是湖北100多萬在校大學生最鮮活最生動最深刻的思政課教材。湖北省委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政課建設的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系列工作有新進展,學科平臺有新優勢,隊伍建設有新提升,教學改革有新成果,抗疫大課有新探索。
圍繞在時代中創新思政教育,湖北省教育廳思政社科處處長趙耿指出,湖北省教育廳思政社科處積極推動各高校以故事講述為契機,組織129所高校收集本校師生的抗疫故事,讓每一名師生都能成為書中的主角,讓每一個人的抗疫行動都能成為鮮活的教材,形成人人宣講人人受益的良好氛圍。同時以課程建設為抓手,打造出武漢大學“偉大抗疫精神”首門省級本科素質教育選修課程,并積極倡導“一堂思政課就是學校的一張名片”,推動學生思政、教師思政、課程思政、學科思政、環境思政等建設工作。
圍繞“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沈壯海指出,講好“大思政課”一定要關注鮮活的實踐、生動的現實,這是青年大學生的理論之源、信念之基、是非之度、情懷之根。“善用之”的根本要義在于理論與實踐的貫通、歷史與現實的貫通、中國與世界的貫通、學校與社會的貫通、小我與大我的貫通,核心關鈕在于圍繞問題展開對話,基本路徑在于以波瀾壯闊的實踐為課堂、引生動鮮活的實踐進課堂。最后,他還介紹了講好抗疫“大思政課”的武大探索,把抗疫戰場變為現實課堂、把抗疫故事用作教育素材、把抗疫元素融入文化建設、把抗疫精神融入課程教學。
會議認為,以習近平總書記就“四史”教育和“大思政課”建設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切實將“四史”教育深度融入思政課教學與研究,是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迫切要求。
圍繞一個深得人民擁護的強大政黨是如何煉成的,中央黨校原副教育長、一級教授韓慶祥指出,歷史是教科書、清醒劑、是最好的老師,要把“四史”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學,其中黨史是重點,要結合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來學習。他還用“十條路徑”闡釋了一個深得人民擁護的強大政黨是如何煉成的,即強調并堅持黨的初心和使命,強調并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本質,強調并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根本立場和價值取向,強調并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發展道路,強調并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制度和體制,強調并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建設和執政能力建設,強調并堅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強調并堅持中國共產黨的責任擔當,強調并堅持中國共產黨為實現理想目標而努力奮斗的偉大志向,強調并堅持加強對黨員干部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和培訓。
圍繞加強“四史”學習之間相互聯系的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中歐東亞研究所原所長吳恩遠指出,通過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的學習,才能明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根據時代條件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運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和國際共運史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發展實踐,緊密聯系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奮斗歷程,可以闡述為什么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
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顏曉峰以“習近平‘湘江戰役之問’的深刻啟示”為題進行“大思政課”案例分析,指出思政課教師要有“三尺講臺、萬里江山”的大襟懷,“大思政課”要把握大時機、運用大課堂、提煉大主題。他梳理了黨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的百年奮斗史和豐富經驗。他提出,新的征程要繼續弘揚傳承長征精神和湘江戰役精神,要戰勝新的重大風險挑戰、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勝利,就需要把中華民族偉大精神、黨的偉大精神作為“大思政課”的靈魂和主線。
圍繞“三史合一”的百年輝煌,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陳錫喜指出,中國共產黨百年輝煌是苦難輝煌,是社會革命、自我革命、理論創新的“三史合一”。圍繞不同階段社會革命的任務推進黨的自我革命,用自我革命造就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保障社會革命任務的實現,進行社會革命和自我革命需要有馬克思主義指導和理論創新,社會革命和自我革命的實踐又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圍繞中國共產黨領導推動的百年社會變遷,南開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新生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百年變遷,建立起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體制,形成以追求公平正義、共同富裕為目標的社會基本結構。可以看到,新冠疫情的暴發,我們能夠做到舉國上下齊心協力抗擊疫情,正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完善和發展社會基本結構的過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
本次學習交流會是中宣部理論局和教育部社會科學司指導的有關高校舉辦的“大思政課”系列學習交流會之一,通過與會專家學者的深入研討,進一步統一了思想認識,增強了行動自覺,確保“大思政課”建設走深走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