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媛
(南京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理論譬如一面旗幟,政黨理論則具有更為鮮明的導向意義。馬克思恩格斯寫作《共產黨宣言》,展現出理論在與實踐相結合中不斷發展、在批判錯誤思潮中深化發展、在指導無產者運動中引領發展的邏輯脈絡,即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的開放性、批判性、階級性等。站定新時代這一歷史方位,聚焦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和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
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在與實踐結合并不斷發展中獲得持久生命力,主要表現為能夠在與實踐相結合中不斷創新。
著眼現實條件、借鑒已有經驗,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的重要基礎。一是著眼現實條件促進理論發展。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曾就無產階級如何在革命勝利后利用自己的統治來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的措施進行謀劃:在國家財政方面,通過國家銀行把信貸集中在國家手里、剝奪地產并把地租用于國家支出;政治方面,廢除繼承權、實行普遍勞動義務制;經濟方面,把全部運輸業集中在國家手里、按照共同的計劃增加國家工廠和生產工具來開墾荒地和改良土壤;教育方面,對所有兒童實行公共的和免費的教育、將教育與物質生產結合起來等多項措施。這些舉措與當時歐美各國的社會狀況和無產階級斗爭的要求相適應,是可以在最先進的國家普遍采用的。但資本主義又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資產者與無產者的矛盾也愈加激化。特別是無產者在每一次分散斗爭中逐步走向聯合,并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上述先進國家的社會狀況以及無產階級斗爭的形勢已有很大變化。故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由于最近25年來大工業有了巨大發展而工人階級的政黨組織也跟著發展起來,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實際經驗而后來尤其是有了無產階級第一次掌握政權達兩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實際經驗,所以這個綱領現在有些地方已經過時了?!盵1]由于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歐美國家資本主義的弊端進一步暴露出來,工人政黨也逐步發展起來,原來《共產黨宣言》中那些具體措施立足于如今革命形勢會有完全不同的寫法了。這就是說,具體措施的制定應隨著現實條件的發展不斷變化。
二是要借鑒已有經驗促進理論的發展。1871年,法國無產者舉行武裝起義并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它以人民武裝代替常備軍、以民主選舉代替官僚制度,打碎了資產階級的國家機器,在無產階級的革命歷史上有著特殊的意義。為此馬克思恩格斯在寫作1872年德文版序言時明確指出:“特別是公社已經證明:‘工人階級不能簡單地掌握現成的國家機器,并運用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2]歷史上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斗爭就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進行的暴力革命,但這種革命也是從取得經濟領域反抗勝利開始的,之后才在封建政治基礎上逐步建立起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而巴黎公社革命創立了由全體人民掌握公共權力的政治形式即“公社”,是一個非國家機器式的、“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國家”,但它可以使全體勞動者在經濟上獲得解放。所以無產階級取得革命勝利后必須用巴黎公社式的政治形式取代舊的國家機器。如此,黨的理論在已有革命經驗的基礎上又獲得發展。
教條主義是理論發展的一大障礙。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對德國“真正的”社會主義的教條做法進行過猛烈的批判,反對照抄照搬現成革命理論,更反對將理論搬到不適合的地方。當時,德國的某個社會主義派別即所謂“真正的”社會主義,力圖將法國的社會主義文獻搬到德國來??墒堑聡臈l件與法國的條件大不相同。法國已經完成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無產階級下一步的任務是反對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德國卻還沒有進行資產階級革命,當務之急是發展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德國資產階級尚屬于進步的、革命的階級。在這種情況下,將法國的社會主義文獻搬到德國來,所產生的作用是抑制資本主義發展,打擊資產階級,維護和支持封建主義的經濟政治制度,這顯然是一種歷史的反動。因而馬克思恩格斯將德國的這種社會主義歸于“反動的社會主義”之類,還明確指出:“德國的哲學家、半哲學家和美文學家,貪婪地抓住了這種文獻,不過他們忘記了:在這種著作從法國搬到德國的時候,法國的生活條件卻沒有同時搬過去。在德國的條件下,法國的文獻完全失去了直接實踐的意義,而只具有純粹文獻的形式”[3]。
就東方國家如何革命這一問題,馬克思恩格斯沒有囿于俄國民粹派提出的理論主張,而是在《共產黨宣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對俄國革命和世界革命的發展進行更為深刻的思考。當時俄國民粹主義盛行,民粹派認為:俄國實現社會主義比西方更容易,主張建立“農民、農村的社會主義”,認為俄國可以由現有的農村公社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只要依靠農民的力量就完全可以推翻沙皇專制制度,而不經過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不需要依靠無產階級的力量。馬克思恩格斯沒有受限于上述觀點并認為,如果俄國馬上爆發推翻沙皇制度的革命,且這場革命能夠推動和激發全歐洲的革命,使西歐各國無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并能夠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那么在西歐社會主義的影響和幫助下,俄國革命也能由民主革命轉向社會主義革命,俄國也能同西歐國家在大體相同的時期內走向社會主義社會。這就是他們在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所說:“假如俄國革命將成為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的信號而雙方互相補充的話,那么現今的俄國土地公有制便能成為共產主義發展的起點。”[4]可以看出,只有走出教條主義的思維限制,理論才能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地方實現真正的發展。
政黨的理論在與實踐相結合中不斷發展,也在批判各種錯誤社會思潮中進一步深化。亦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言:“這些形式,這些意識形式,只有當階級對立完全消失的時候才會完全消失?!盵5]
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具有鮮明的批判性,首要的是在批判中突出正面引導原則,即共產黨人一刻也不能放棄“向全世界公開說明自己的觀點、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圖”[6]。19世紀,歐洲無產者一次又一次的反抗斗爭終于引發了資產階級的恐慌。隨著共產黨人領導工人運動不斷發展,資產階級開始從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對共產主義進行污蔑。一方面,污蔑共產黨人要消滅個人勞動所獲的財產、消滅人的個性和自由、助長懶惰之風;另一方面,污蔑共產黨人要消滅一切教育、實行“公妻制”、消滅民族和祖國。對此,馬克思恩格斯都予以回擊并闡明政治主張,即共產黨人要消滅的只是資產階級私有制及依附于私有制的各種資產階級異化關系。除此之外,當時還存在著其它迷惑性社會思潮和為了進行革命而與資產者聯合的情況,德國共產黨人就曾加入資產階級反對君主專制、反對封建地主的隊伍中。對此,馬克思恩格斯敏銳地提出,這是在為無產者鍛造能夠推翻資產階級統治的銳利武器,在這個過程中,“共產黨一分鐘也不忽略教育工人盡可能明確地意識到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敵對的對立”[7],并以此將黨的理論鍛造的更為有力。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對各種“社會主義的和共產主義的文獻”進行猛烈的批判,使他們無可遁形。
首先,批判“反動的社會主義”。一是批判封建的社會主義。這種社會主義以英國和法國貴族為代表,為資產階級推翻的那個舊社會高唱“挽歌”,也到處發布控告資產階級剝削的“謗文”,又參與到對工人階級的暴力行動中,企圖延續舊社會剝削的“回音”,還用冠冕堂皇的言辭“恫嚇”參與反抗斗爭的無產者。他們代表舊社會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想要回到封建社會中去,維護自己作為貴族的利益。馬克思恩格斯用戲謔的語言進行抨擊:“每當人民跟著他們走的時候,都發現他們的臀部帶有舊的封建紋章,于是就哈哈大笑,一哄而散?!盵8]二是批判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這種社會主義以法國的小資產階級為代表,搖擺于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一方面因為害怕被取代失去獨立的地位想要回到舊社會中去,另一方面想要維持自己既已占有的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直接回到舊社會中去。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了其反動性和空想性:“這一思潮在它以后的發展中變成了一種怯懦的悲嘆?!盵9]三是德國的或“真正的”社會主義。這種社會主義以德國的一些知識分子和哲學家為代表,產生于資產階級無情的壓迫中,思想極其復雜。一方面,他們因為仇視資產者的壓迫而想要急于效仿法國的革命,直接將法國的共產主義思想以“閹割”的方式搬到德國來,完全忽視了對具體社會形態和發展階段的考察。另一方面,也擔心無產者的反抗會致使自身利益受損,變成了鎮壓工人起義的“毒辣的皮鞭和槍彈的甜蜜的補充”。馬克思恩格斯予以批判:“現今在德國流行的一切所謂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著作,除了極少數的例外,都屬于這一類卑鄙齷齪的、令人萎靡的文獻?!盵10]以上三種思潮都違背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違背了唯物史觀的基本規律,是反動的社會主義。其次,批判“保守的或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它以資產階級中的小改良家為代表,鼓吹資本主義社會是極其美好的,只要資本主義的私有制和雇傭勞動不要資本主義固有的周期性經濟危機,只要資本主義制度不要制度中內含的解體性因素等。他們還聲稱:自由貿易,保護關稅,單人牢房等,都是為了工人階級的利益。馬克思恩格斯譏諷到:“資產者之為資產者,都是為了工人階級的利益?!盵11]這是一個多么荒謬的論斷。第三,批判“批判的空想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它以圣西門、傅立葉、歐文等人的思想體系為理論武器,倡導禁欲主義和平均主義,看不到無產階級解放的物質條件,也看不到無產階級的革命作用,只能是空想。在以上批判中,馬克思恩格斯單刀直入且毫不留情,顯現出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的深刻批判性。
理論批判既要原則堅定,也要策略靈活,“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12]。具體說來,在法國,共產黨人“擱置”斗爭,與社會主義民主黨聯合起來反對保守、激進的資產階級;在瑞士,共產黨人與激進派“又聯合又斗爭”,一方面與激進派中法國式的民主社會主義者聯合起來進行反抗資產階級壓迫的斗爭,另一方面又與激進派中的資產者進行斗爭;在波蘭,共產黨人與革命民主主義者“聯合”起來,支持他們發動的民族解放運動以反抗封建統治;在德國,共產黨人又“全身心地加入”到了資產階級的革命行動中,但只是為了反對封建的專制君主、土地所有者和小資產者等的剝削勢力??偟目磥?,由于每個國家的具體國情和發展階段不同,共產黨人所采取的斗爭策略也大不相同,但有一點不變:“共產黨人到處都支持一切反對現存的社會制度和正式制度的革命運動……到處都努力爭取全世界民主政黨之間的團結和協調?!盵13]在《共產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又申明這一主張:“很明顯,對于社會主義文獻所做的批判在今天看來是不完全的,因為這一批判只包括到1847年為止;同樣也很明顯,關于共產黨人對待各種反對黨派的態度的論述(第四章)雖然在原則上今天還是正確的,但是就其實際運用來說今天畢竟已經過時,因為政治形勢已經完全改變了,當時所列舉的那些黨派大部分已經被歷史的發展徹底掃除了”[14]。
《共產黨宣言》是黨的理論與無產者運動相結合的產物,闡明了無產者的歷史使命、揭示了無產者運動的發展趨勢、明確了無產者運動的前進目標,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的價值旨歸。
無產者具有最徹底的革命態度,既要“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也“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15]無產者的歷史使命就是要用暴力革命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政權,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解放全人類。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通過對資本主義發展中各個階層的分析,論述了無產者的歷史使命是在資本主義發展進程中逐步鍛造的。從14世紀開始,早期資本主義萌芽經歷了簡單協作、工場手工業、機器大工業等生產力發展階段,社會中出現了不同層次的分化。一是“舊社會最下層中的消極腐化部分”,他們被裹挾到無產者的運動中來,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由于他們的整個生活狀況,他們更甘心于被人收買,去干反動的勾當?!盵16]二是“中間等級”,以小工業家、小商人、小手工業者、農民等小資產者為典型代表。一方面,他們想繼續維護自身“小資產者”的地位而不愿看到無產者的反抗;另一方面,又厭惡“大資產者”的剝削而加入到無產者的反抗中。因而,馬克思恩格斯將其劃歸為保守的、反動的力量。三是無產者,只有他們才是真正革命的階層。他們不會因為被收買而放棄斗爭,也不會因為革命中的階段性勝利而輕易動搖,更不會想要再次回到過去被壓迫的窘況中。在資本主義發展進程中,無產者進行的“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政權”的運動也在不斷壯大,直至解放全人類。這正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所闡明的無產者的歷史使命。
理論的科學性在于能夠揭示實踐的發展趨向。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是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理論成果,剖析了無產者在嚴酷壓迫中從分散走向聯合、從經濟斗爭到政治反抗,直至取得革命勝利的發展趨勢。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進行了詳細揭示:首先是工人分散的經濟斗爭。在無產者聯合起來成為階級之前,它們的分散斗爭往往都會在政府的鎮壓中失敗。但這種失敗并沒有打散工人們的斗志,反而使他們走向聯合。在無產者聯合進程中,資產者與無產者的矛盾進一步激化。接著是無產者聯合的經濟斗爭。工人們從分散的經濟斗爭中逐步聯合起來,并在資產階級的鎮壓中變得更加強大、堅固和有力,進而爭取自身的政治權益。接下來是無產階級聯合的政治斗爭。一方面,有了聯合起來進行經濟斗爭并取得勝利的經驗,無產者的聯合斗爭更為緊密和頻繁,并形成了能夠帶領無產者進行革命的工人政黨;另一方面,無產者也從資產階級反抗封建貴族、小資產階級、外國資產階級的斗爭中受到了政治教育。就這樣,無產者在每一次革命運動中積累寶貴經驗,在解放全人類的進程中解放自己,這正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所揭示了無產者運動的整體發展趨勢。
明晰而堅定的目標使理論之樹根深蒂固。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就曾談到無產者運動的最近目的和長遠目的。最近目的,要改變一無所有的貧困窘況,就是要“使無產階級成為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由無產階級奪取政權”[17]。資本主義大工業越是發展,資產者就越是想要追逐更大的剩余價值,無產者就會遭受更加殘酷的剝削?!皠趧印毕窳畠r“貨物”一樣賣出,但大工業的推廣致使工人們變成了依附于機器的“奴隸”,大工業的進一步發展甚至也剝奪了工人當“奴隸”的機會。商業危機期間,無產者更是在這場“瘟疫”中逼近“死亡”的邊緣。因而,共產黨人要領導無產者進行革命,首先就要改變無產者貧困潦倒的生活狀況,必須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滿足無產者最基本的物質生活需要。長遠目標,是滿足自身發展的精神訴求,就是要建立一個可以使每個人都獲得自由發展的“聯合體”。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列出了計劃采取的措施,無不是在為人的自由發展創造所必需的物質和精神條件。所以說,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就是要指導無產者運動,解放他們的“鎖鏈”并給予他們“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