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炎炎 韓 映
“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這一概念最先由美國教育學家Dewey于20世紀初提出,此后有更多國外學者加入了關于思辨能力構成結構界定的討論,并對“思辨能力”一詞進行了多方位、不同角度的定義。國內外語界對“思辨能力”這一概念的關注始于黃源深教授1998年對“思辨缺席癥”的探討。黃源深教授在其系列文章中指出,中國英語專業學生在碰到需要提問、爭辯、推理和論述等問題的時候,有時無話可說,有時邏輯不清晰,不能明確表達自己的想法。他把這種因缺乏分析、綜合、判斷、推理、思考、辨析能力造成的現象稱之為“思辨缺席癥”[1]。2009年,我國著名學者文秋芳教授在與專家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將“critical thinking”這一概念譯為“思辨”。根據中國學生的學習和思維發展特征,在借鑒已有的定義模型基礎上,文秋芳教授提出思辨能力應當是認知能力(包括分析、推理、評價)和情感特質(即好奇、開放、自信、正直和堅毅等)的統一體[2]。
國內外對思辨能力的定義眾多且各具特色,但所有定義都脫離不了思辨能力本身的特質。思辨能力指的是思考能力和辨析能力。思考是大腦對輸入的信息進行處理的過程,辨析是對處理后的信息進行辨別、分析、推理、判斷并得出結論的過程。英美文學經典作為英語學科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程,與英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有深刻的內在聯系。本文在對思辨能力的概念和內涵進行探究的基礎上,從英美文學經典與思辨能力培養的關系入手,探討如何有效地將二者融合于課堂教學中,以期在提高學生英語語言學習技能的同時,達到激發和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教學目的。
當今國際競爭已從資源競爭逐漸演變為科技人才競爭,中西方教育界均越來越重視對大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西方許多高校將思辨力培養列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更有如牛津、劍橋等世界著名高校把思辨能力測量作為選拔新生的一個重要參考依據[3]。近年來,國內教育界也逐漸加大對大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的重視程度。教育的核心目標就是為社會培養人才,而大學教育不僅要重視知識的傳授,還要注重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由于外語專業本身的特殊性,對外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培養學生思辨能力是英語學科探究自身縱深發展、不斷創新進步的要求。語言與思維能力有著天然的內在聯系,二者是一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統一體。語言作為思維的工具,在人們形成概念、進行表達、判斷和推理直至將表象上升成個人的認知,并最終形成新知識體系的過程中,扮演著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語言作為一個符號中介,從誕生之初便與思維密不可分[4]。因此,語言水平的高低決定了思維能力的高低,思維能力的發展反過來又可以促進語言水平的提高。然而,近十多年來,國內外語界有愈來愈多的學者指出,與其他文科專業學生相比,英語專業畢業生被認為普遍存在知識面窄、思想缺乏深度、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不足的缺陷[5]。英語專業學生普遍缺乏發現、分析并解決問題的思辯能力這個現實,讓我們不得不正視英語學科在學生思辨能力培養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反思英語學科在發展中對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忽略,并重新把對學生的思辨能力培養放到一個重要的位置上。
其次,加強對英語專業學生的思辨能力培養符合新時代的人才訴求。思辨能力本身具有普遍應用性,任何專業的學習、實踐和創新都離不開思辨能力[6]155,而英語專業因為其跨文化、跨語言的特點,與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的關系更密切。英語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較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具備一定相關領域從事業務工作基本能力的學生。但隨著社會對人才要求的逐漸提高,對英語專業學生個人能力的需求也逐漸呈現多元化的特征。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英語專業人才培養只有不斷創新、探索,把專業技能培養與思辨能力培養結合起來,才能適應社會對高校培養人才的要求,為社會輸出合格的英語專業人才。
最后,思辨能力是一種可遷移的能力,既適用于學習,也適用于工作。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既有利于幫助學生加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引導學生打開自己的思維視野,跳出自身的文化局囿,從不同視角審視和鑒賞不同的文化現象和文化要素。這種能力遷移到工作中,可以幫助學生更客觀、公允地看待和處理事務,避免狹隘和極端化。因此,加強對英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必定能讓學生受益終生。
自黃源深教授指出外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薄弱這一問題之后,國內越來越多的學者紛紛參與討論并呼吁將思辨能力培養融入到外語教學中。經過學界近20年的努力,思辨能力培養已經成為外語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國內高校英語教育界也在思辨能力培養和教學方面達成了基本共識[7]9。但是,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在思辨能力培養的具體實踐過程中,各種問題也不斷涌現,這不僅限制了英語教學的進步和發展,也深刻影響了學生英語語言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提高。
在教學改革的大背景下,全國各高校都在積極推進英語學科的教學改革,思辨能力培養成為了外語界關注的一個重點。經過眾多學者多年的共同努力,將思辨能力培養融入到英語教學中已從一句口號被真正落實到了課堂實踐中。盡管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越來越得到關注和重視,但由于思辨能力這一概念既籠統又十分抽象,因此,其培養目標也難以測量。一些關鍵問題,如從思辨能力的定義到思辨能力培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從思辨能力與外語語言能力培養之間的關系到如何將二者融為一體等,既無統一的答案,又無統一的參照標準。在此情況下貿然開展與思辨能力有關的教學活動,就不乏一些貼著“思辨能力”的標簽,實質上卻流于形式的教學活動[8]。教學實踐內容和方式依然圍繞傳統教學目標進行,其教學活動的設置也是一種有名無實的思辨能力培養實踐,沒有達到培養和提高學生思辨能力的目的;有的則純粹為了思辨而“思辨”,將思辨能力培養放到一個過高的位置,完全忽略了英語語言教學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這一根本目標。這些流于形式的教學活動不僅不能幫助學生轉變對語言學習的認識,激發學生對語言課程本身及其所承載的文化內容進行思考和分析,從長遠來看,也不利于英語語言教學的縱深發展。
課程設置是將思辨能力培養和英語教學改革有機結合的一個關鍵環節。語言與思辨能力之間有著天然的內在聯系,語言本身承載著其獨有的文化、價值觀、世界觀和思維方式[9]。因此,語言的學習不僅包括對學習語言本身,還包括學習其獨有的文化、價值觀、世界觀和思維方式。這些內容的學習都必須要用到思辨能力來認識其概念和本質、分析其成因和背景、理解其差異和重要性。但是,長期以來,英語的語言功能如語言與文化功能、語言與心理功能、語言與認知功能等往往被弱化,甚至被忽視,這也使得英語專業課程在設置上顯現出工具化、實用化的特點,缺乏人文學科強調的人文關懷,也忽視了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因此,在設置思辨能力培養課程時,應充分考慮語言與思辨能力間的天然聯系,同時兼顧語言能力培養和思辨能力培養。
要將思辨能力培養有機融入到英語語言教學中,既要強調課程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的重要性,還要把教學方法放到同樣突出的位置。對教學方法的選擇是探討如何將思辨能力培養融入課程設置中的關鍵一步。目前,英語語言教學中使用的教學方法相對單一,更傾向于使用傳統講授式教學方法[6]156,即以教師為中心,課堂教學內容往往是圍繞固定的語言知識點進行,老師講解,學生記憶并完成相應訓練,其教學活動設計也常以選擇題、復述題、文章或段落背誦以及對話練習等形式為主,較少涉及到需要運用思辨能力的分析、概括、討論和評價等形式。因此,學生在知識的輸入和輸出上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學生有吸收知識的機會,但是在課堂中進行報告、分析、辯論、探討的機會卻非常少。這種傳統講授式教學方法不僅壓縮了學生課中思考和辯論的空間,還打消了其課后進行質疑、探索、分析、評價和辯駁的積極性。
孫有中教授在談到英語專業課程測評與思辨能力培養時曾指出:英語專業課程測評存在測評形式單一、測評內容淺層以及測評標準含糊等幾個方面的問題[7]4。在以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為出發點的英語專業課程的設置中,作為課程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課程測評是檢測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情況的重要手段,應給予重視并完善相應的課程測評機制。
在英語專業課程設置中,課程考試測評是最常用的一種測評方式,其本質就是對學生語言能力的階段性測試。測試的題型往往以客觀題為主,主觀題為輔;測試方式通常以選擇題為主,能發揮主觀想法的翻譯、思考、寫作等題型僅占小部分分值。這種課程測評方式注重對階段性語言技能掌握的考察,其考察的重點停留在學生對某些語法和詞匯的記憶、運用和理解等較淺的層面,而對課程所蘊含的的人文性、思辨性等較深層次內容的考察缺少足夠的重視,對學生在某一問題上的討論、分析、評價和創造能力的考察也極少。
文學作品是一種精神財富,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背景和深刻的人文思想,堪稱人類靈魂的教科書。英美文學經典是英美眾多文學作品大浪淘沙后流傳下來的文化精華,作品從不同角度描述了英美國家不同社會歷史背景下的人民以及他們的生活,盡管這些作品聚焦的時代和問題有所不同,但每一部作品都以其獨特的筆觸反思著人類、社會乃至世界的本質。讀者能從作品中窺見中世紀宗教權威的威嚴、文藝復興時期對高尚情操和個人才華的贊美與追求、浪漫主義時期對人與自然界和諧相處并最終回歸自然的探索等。英美文學經典給讀者提供了跨時空體驗和理解異域文化的窗口,通過這些窗口,讀者可以在文學世界找到精神寄托。英美文學作品中討論的人生價值和意義、展現的人性光輝和黑暗等能為讀者學會辨別是非善惡、提升倫理道德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因為英美文學經典文化背景獨特、體裁豐富,學生對這些經典作品的學習、閱讀和欣賞必須基于對作品本身的體裁和風格的了解基礎上方可進行。英美文學經典作品繁多,所涉及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社會文化等內容也不盡相同。要對這些作品涉及的內容進行區分和比較、理清概念并將其進行區別、分析和歸類,學生就需要對新知識進行解構與重構,將新舊知識進行比較、結合,以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和對新知識的內化。學生的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在一次次的解構和重構中得到加強。
英美文學經典體裁與敘事視角異常豐富,對其進行學習和欣賞的過程就是學生在不同文本間暢游、以不同視角審視問題的過程。隨著學生對不同文本、不同敘事視角的了解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入,學生會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將不同文本進行比較,會對不同的敘事視角提出質疑,甚至會提出自己的假設,經過不同的視角來觀察和闡釋作品中描述的事件,并對自己的觀察進行分析和論證,進而得出自己的結論。學生對文本本身或是文本的敘事視角進行質疑、假設、闡釋、分析、論證和總結的過程其實就是思考、辨證思維在起作用的一個過程。
對英語專業學生來說,閱讀英美文學經典也是拓展自身人文知識的一個絕佳選擇。通過閱讀作品中蘊含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知識,學生可以認識、理解和積累不同的人文知識,進而開拓人文視野和提高審美情趣。在拓展人文知識的過程中,學生需要不斷地運用自己的思辨能力,對新的知識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和評價。如學生從《大衛·科波菲爾》《霧都孤兒》等查爾斯·狄更斯的一系列作品中了解到19世紀中葉維多利亞時期英國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從美國作家赫爾曼·麥爾維爾的《白鯨》中學會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艾麗斯·沃克的《紫色》中認識到不同社會背景下女性自我意識覺醒的掙扎。對英美文學的閱讀和欣賞要求學生不斷打破對英美文化中某些事物的固有印象,不斷地思考在閱讀中看到的不同的生活狀態、宗教信仰、個體命運與社會文化,分析現象和事實背后的深層次原因,總結自己在閱讀中獲得的人文知識,深化自己在閱讀過程中收獲的審美體驗。英美文學經典塑造了大量勵志、勇敢、正直的小說人物形象,這些人物形象不斷思考和探索自身與周圍環境乃至世界的關系,以不屈的姿態和各自的困難作斗爭,努力超越挫折、不幸和苦難。這些帶著正能量的人物形象不僅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養成樂觀、積極、向上的人格特質,還有助于啟發學生積極、主動去探索人物的內心感受和情感變化,并在對作品內容進行反復解讀、論證、推理和賞析的過程中,逐漸提升全方位的自主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形成自己對作品的觀點和看法,做出具有個人特色的評價。學生的思辨能力也會在這個解讀、論證和形成評價的過程中得到加強。
將思辨能力培養有效融入英美文學課程教學中的首要前提是要明確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目標。英美文學經典蘊含豐富的哲理,對社會、人類以及文化等各方面都有深刻而獨到的理解,其道德教育功能、美德教育功能和思辨培養功能都應得到重視。教師在制定英美文學課程教學目標時,務必明確英美文學經典課程不僅要向英語專業學生傳授具體知識,還應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語言學習方法,培養他們積極甄別事實與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基于此教學目標,英美文學課在注重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譯等基本技能的同時,還需通過營造自由、和諧、活躍的思辨環境來挖掘和激發學生提出質疑、分析問題、檢驗推理、總結經驗的能力,引導學生以開放、包容的心態來判別不同論點、信仰和價值觀。另外,英美文學課程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學涵養,加深對思辨式教學理念的認識,強化自身思辨意識和思辨能力,堅持以教學目標為指導進行教育教學活動,認清自己在課程教學中的定位是教學組織者,有意識地把思辨活動過程的主導權交給學生,幫助和引導學生進行辯證思考。
對英語專業來說,將思辨能力培養融入語言教學中,首先應從學科專業課著手。“在培養學生思辨能力方面,學科專業課程能夠大有作為。學科專業課以學科知識為依托,比較易于設計任務,使學生在運用所學知識或理論分析解決問題過程中鍛煉思辨能力。”[10]要在英語學科專業課程中融入思辨能力培養,就要克服英語專業在課程設置上一直存在的重技能、輕人文、少思辨的傾向。英語學科專業課程設置應該在強調英語語言技能的基礎上,加強對人文素養和人文關懷的重視程度,充分利用語言與思辨能力間的天然聯系,強化英語語言學習的其他功能,尤其是語言與文化功能、語言與認知功能。可以開設一些關注人文修養和人文成就的西方哲學、英美經典文學等課程,更有利于思辨能力訓練的如社會語言學概論、西方文論選讀、文化研究理論、國際關系理論等理論性課程和以激發、強化學生思辨能力為目標的英語演講課、英語辯論課等指導性課程。通過這些課程,利用英語的跨學科學習和研究英語國家的語言、文化、風俗習慣、社會經濟等內容的本質和特點[6]156,來鼓勵和幫助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勇于探索,敢于辯論。
要在英語專業課程中突出思辨能力的培養,必須改變當前英語專業單一的教學方法。在沿用傳統講授式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可以綜合運用合作式教學法、反思式教學法、提問式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課堂教學也要打破以往只關注語言知識點的講解、記憶和使用的傳統,把如何有效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多角度分析和討論問題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具體的教學環節中,可以結合英美文學經典的特色,在課堂設計中加入凸顯思辨能力的主題辯論、情節討論、角色扮演和閱讀總結等內容,引導學生對作品體現的文化現象本身及其背后的原因進行深度思考,幫助學生深刻理解作品的文化意蘊和人文思想,從而增加人文知識、提高人文素養、拓展思維空間、調動“思考-探究-辯論”的積極性,以激發學生的思辨潛能。
對所有課程來說,作為教學反饋的重要環節,課程測評對教學的反撥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針對目前測評形式單一、測評內容淺層以及測評標準含糊等問題,可將課程測評與思辨能力考查結合起來,對測評手段和評價模式進行改革和完善。
1.明確思辨能力的評測標準。以標準為依據,有針對性地從邏輯性、相關性、靈活性等方面來設計測評試題,并相應地增加思辨性測試題型所占的比重,將能讓學生發揮思辨能力的主觀題如文學作品讀后感、作品解析等題型的分數增加到合理的范圍內,以確保試題能有效地檢測到學生質疑、分析、推理、論證和評價等各方面的能力。
2.將終結性考試與形成性考試相結合。為避免“一考定成績”、否定學生思辨能力成長的現象出現,可以將終結性考試與形成性考試相結合,在凸顯思辨能力培養的課程中構建以思辨能力培養為導向、課內外相結合的測評模式,即加大平時成績的比重,將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和課后作業的測評放到更重要的位置。課后作業形式要力求多樣化,如作文、翻譯、學習報告、讀后感等,以便更直接、明了地了解學生思辨能力的水平,并有針對性地提供指導和幫助,促進其學習和成長。
總之,從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角度看,思辨能力不僅關系到學生未來的發展,還關系到國家和社會未來的發展。在英語專業人才培養中,思辨能力培養的缺失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這對英語專業課的課程設置和課堂教學提出了巨大的挑戰。針對英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缺席的現象,授課教師應結合英美文學課程本身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既要增設思辨能力培養的環節和內容,又要不斷改變自身對思辨能力培養的認識和理解,通過提高自身人文素養、職業技能,改變單一的教學方法,豐富課堂互動、思辨方法環節,在教學中滲透人文思想,幫助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辨析。同時,高校應在本校辦學特色的基礎上,制定更明確的思辨能力培養目標,不斷完善與思辨能力培養有關的課程設置、創新測評手段和評價模式,構建最適合、獨具特色的思辨培養模式,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思辨活動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更廣闊的空間,把思辨能力培養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