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帆
鄭克魯先生曾經說過:“在世界文學的大花園中,法國文學是一朵奇葩,占有異常獨特的地位。”[1]文學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瑰寶,是一種內部精神多年的積累,能帶領人們穿越時空的界限,品味多樣人生。外國文學是外語學習者了解目標語言國家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時也是檢驗外語學習者對目標語言掌握程度的重要綜合手段。因此,外國文學課程歷來都是高校外國語言學習的必修課,一般被安排在大學三年級。通過前兩年基礎課程的培養,學生已經具備了基本的文學鑒賞能力。上好這門課,不但能培養學生的文學鑒別能力和欣賞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對其他專業課形成有效補充。法國文學可以說是語言和文化的重要載體,對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有重要作用。當前,我們處在前所未有的信息化時代,互聯網的出現為我們生活工作學習的各方面都提供了新的思考維度。面對這樣的“互聯網+”新時代,高校的法國文學教學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互聯網已成為現代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實用工具。
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它已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聯網正日益成為人們生活、學習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為進一步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的創新發展,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時代意味著網絡學習資源的開放和極大的豐富[2]。這種資源的豐富體現在法語學習的補充上就是法國文學電影資源的豐富。隨著越來越多的小說和戲劇被拍成影視作品,這些影視作品能最大限度地還原小說場景,使抽象的句子得以具體化、生動化、趣味化,并在無形中降低難度,易于學生理解。影視作品能通過有聲有色的場景設置和演員的精彩演繹,使學生對作品所反映的時代精神有更直觀的了解,對作品的意義有更深刻的感悟。自古以來法國文學佳作輩出,經常是電影劇本的靈感源泉,許多經典的法國名著被數次搬上大銀幕。這些豐富的媒體資料都是豐富和改革高校法國文學史課堂內容的重要基礎。教師可以在法國文學課堂上進行電影視頻的播放,使學生們可以直觀地接觸到原汁原味的法語文化,同時,聲光影兼具的法文原聲還可以鍛煉學生的法語聽力。教師也可以在進行電影視頻播放之前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視頻,這樣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增加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使得學生能夠在觀看文學電影視頻的同時積極地思考問題,自主地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來,活躍課堂氛圍,再通過教師的講解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互聯網+”時代提供的法國文學電影資源的合理運用將為傳統法國文學教學帶來新的收獲,是新時代人才培養必不可少的環節。對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探索是高校法國文學教學改革的關鍵所在,應該成為法語教育工作者關注的重點,這是新時代賦予法語教育工作者的利器。對高等學校的法國文學教學進行改革以適應新時期社會發展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
同法國文學一樣,法國電影佳作輩出。電影經常從文學作品中汲取靈感,這為比較電影和原作,衡量兩者的優劣,審視電影創作者的創作意圖提供了空間。電影是一種綜合了圖標、索引、符號的藝術,當然,在電影中圖標因素更占優勢[3]。電影和語言在個人個體化和社會化中的作用相似,因為二者都能夠在動作和圖像創造方面產生啟發。作品本身并不是美學目標,對作品的認知結果才是美學目標。電影由于其綜合屬性,更接近口語而不是書面語。但是,電影可以使用多種表達形式:言語、模仿、動作、歌唱、音樂、書信、對話、評論、字幕等。文學并不像電影一樣直接作用于所有感官,而是通過語言作為媒介。語言是文學的材料;相反,電影是聲影符號的組合。
美國作家George Bluestone認為電影借鑒了許多學科,比如戲劇、音樂、芭蕾動作等。電影在光影構成方面與繪畫也相似。但是Bluestone最想強調的是電影獨一無二的優點和獨特的性質。他找出了電影和小說的不同之處:小說是一種語言,而電影首要的是視覺(與圖片相比,音樂和對話處于次要地位)。但是最主要的區別在于起源、受眾、制作方式和審查要求:小說的受眾(作者是單一個體)有限,而電影的受眾更廣。電影作為一種工業產品是為大眾設計的,審查也更嚴格。此外,小說在變成電影的過程中也會流失一部分小說元素:表達比喻、夢想和概念意識的言語被不同的空間、視覺影響和拍攝原則所取代。
既然文學電影有如此多的優點,就可以顛覆現有的文學文本教學,用電影資源取而代之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電影的這些優點只起到對文學文本的補充作用,不能替代文學文本提供給學生的重要作用——閱讀功能和想象空間,正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電影的詮釋功能也不是完美的。文學作品的主題會以不同方式被搬上大熒幕。一些主題跟原著差不多,另一些主題有輕微改動。盡管文學作品的總體信息在電影的改編版本中能夠得以保存,但還是有一些在文學作品中強調的主題會在電影版中被邊緣化以法國當代暢銷女作家安娜·戈華達的小說《在一起,就好》為例,首先,故事的主人公弗蘭克和卡米耶之間的愛情是電影的中心主題,但是在小說中這個主題是與其他許多重要主題共同存在的,并不完全是一部喜劇小說,也不完全提供給讀者一個純浪漫愛情故事,小說版是二者的結合,原文中幽默元素也占據了重要位置。其次,雖然孩子跟父母之間的關系在小說中并不是主要主題,但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之所以會處于現在的窘境跟他們糟糕的家庭不無關系,小說中詳細地描述了主人公的過去背景,使讀者能夠形成一個完整的信息鏈,是小說構思的一部分。但是電影版忽略了家庭關系,把原小說變成了一部浪漫愛情片,主人公的背景交代的也并不十分詳細,因此,這一部分對觀眾來說就變得很神秘。當然,小說作為文字表述,電影作為視覺表述,是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主題漸變是由兩種藝術方式的獨特性質決定的,小說的對話不可能清楚明確地描述出對話者的全部模樣、手勢、周圍環境等,電影的無限空間使導演能夠根據自己的想法實現表達。同時,內心獨白或者人物心理描寫這樣的結構在文學作品中很容易表達,但是對于電影的創作者和演員們來講可能就很具挑戰性。在電影改編過程中出現的這些改變不意味著這兩種藝術形式是相互矛盾的,相反,某一種藝術形式中缺少的表達手法會出現在另一種藝術形式中,因此,能夠創造出對文學作品原著新的解讀維度,使這兩種藝術形式能夠實現互補。
在“互聯網+”時代提供的資源背景下,文學電影和文學文本相結合的方式可以為學生提供詳盡的時代和文化體驗。比如,法國著名作家馬賽爾·普魯斯特的長篇小說《追憶似水年華》開篇提到的瑪德琳蛋糕,文本閱讀中學生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到底是什么樣的蛋糕會對作者產生如此大的影響,讓作者的思緒如流水一般,誕生了這樣一部意識流的偉大著作。閱讀時,學生只能盡量想象這種蛋糕的形狀,但是在電影中卻一目了然。
雖然文學作品無論是在規模長度還是在描述空間上都比電影占據更多的優勢,但是有時電影中的細節處理卻能夠令故事情節更加合理。法國當代著名女作家安娜·戈華達的小說《在一起,就好》講述了四名性格迥異的人物的故事,命運安排他們在巴黎一棟公寓里相遇。年輕的卡米耶具備繪畫天賦,但卻是個清潔工。她很孤獨,長得瘦弱,害怕拿起畫筆,對生活懷有恐懼。菲利貝爾心地善良,是歷史愛好者,但是對于他那貴族出身的父母來講,他就是個失望的存在。他的共同租客是弗蘭克,乍看之下二者完全不同。弗蘭克很粗魯,說話聲大,對別人很不友好,他只對一個人很溫柔,就是他的奶奶波萊特,他每周一都去看望奶奶。波萊特上了年紀,記性也不好,經常摔倒,但是一直隱藏身上的青紫,害怕被迫離開自己摯愛的花園。在摔斷了股骨頸之后,她不得不待在養老院,然而她卻非常討厭那個地方。這三個年輕人從來沒有經歷過真正的家庭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他們發展出了友誼,互相幫扶,重新振作,開始享受人生,實現各自的夢想。在電影版《在一起,就好》中有一處場景是這樣的:當卡米耶醒來時,發現費里貝爾在她床邊放了一雙拖鞋和一張紙條,這些小細節深得卡米耶歡心,她不由得笑了起來。但是,書中沒有關于卡米耶這一臉部的細節描寫。這說明電影作為一種試聽手段擁有足夠的空間,去展示文本中沒有提及的描寫,而且在增加描寫的同時,還不會中斷文本的連續性,給了文本更加合理的詮釋和新的展示空間。
關于費里貝爾和蘇西兩人的愛情在電影版和小說版中的處理方式也不盡相同。電影中對兩人初次見面的描寫非常細致,是在費里貝爾工作的明信片店,鏡頭給了費里貝爾特寫,他仔細打量女孩;而小說中兩人的相遇是通過卡米耶和費里貝爾的對話展現的,費里貝爾只是提到有一個女孩,并沒有涉及到更多的細節。由此可以看出,電影版本對兩人關系的處理更加浪漫和合理。
聲光影的結合,是對學生法語學習的全面檢驗,因為電影包含法語學習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聽力。人類的語言習得主要通過大量的可理解信息輸入實現,而聽是獲取可理解語言輸入的重要途徑[4]。聽直接影響到了說,只有聽得懂,才能夠正確模仿,達到熟練正確應用法語交流的目的。這是一個緊密的連鎖反應,不能像傳統法國文學教學一樣,把文學課與其他法語訓練割裂開來,只進行文本賞析。現行法國文學教學模式多為文本閱讀,不過像其他外語習得的過程一樣,法語各類知識的累積和學習過程從來都不是單一的模式能夠完成的,外語學習不應該把語法、口語、聽力、文學等科目割裂開來,而是應該聚集在一起,這些命名不同的課程的中心思想只有一個,就是學好法語。正如學習法國文學時,沒有良好的語法基礎就無法閱讀文本一樣,法國文學從來都不單單只是傳授考察學生的文學知識,而是學生對于法語的綜合運用能力的體現。過于注重文本的作用,會忽略法語學習過程中其他能力的鍛煉。而加入電影資源則會極大地豐富法國文學學習渠道的多樣性和趣味性,尤其會為提高學生的法文聽力能力帶來新的學習思考維度。眾所周知,法語學習中的一大問題就是聽力能力和文本理解能力的脫鉤。因為在法語口語中,語速快,吞音等現象十分普遍和突出,連音聯誦規則繁復,時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對文本的理解沒有問題,但是同樣的文本放到視頻中卻完全聽不懂。視頻結合文本的教學方式也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聽力練習。所以在法國文學教學中,應進行全方位訓練,這種全方位訓練是結合了外語學習各個方面的圓化教育思維的體現,是一種綜合了語法、詞匯、聽力、書寫的教學手段。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文本賞析和電影賞析之余,把電影片段和文本片段表演出來,要求學生盡可能地仿照劇中的語氣、音調。這種電影補充文學的手段無疑對學生法語技巧的綜合提高有很大幫助。
電影的類型有很多,戰爭、科幻、情感、喜劇、恐怖、懸疑等。每一種影片都有不同風格的電影配樂貫穿其中,為烘托電影的情感氛圍和感情基調等諸多方面服務[5]。文學電影有一個文學文本無可比擬的優勢:音樂性。時代在發展,教師現如今面對的大學生已經不是80后、90后、00后已經成為了大學生的主力軍。時代在變,學生的思維也在變,要找到一種契合當代大學生的新穎教學手段吸引他們才是教學研究的方向。音樂在電影藝術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沒有音樂的電影是不完整的電影。小說《在一起,就好》故事的轉折是費里貝爾、卡米耶和弗蘭克一起把波萊特從養老院接回來。小說中使用了一段長對話來描述這個決定,而電影減少了這段對話,這種簡練手法幫助延長了之后的場景,導演也在這一場景中使用了音樂烘托歡樂的氣氛。這種使用音樂烘托氛圍的手段是電影所特有的,即使小說作者也使用音樂描寫,也與在電影中觀眾實際感受到的音樂效果不同。
對“互聯網+”時代提供的這些文學電影資源需要合理利用,把電影直觀、立體的特點和文本連貫性的特點結合起來,以文本為主、電影為輔作為基準點,全方位培養學生對法國文學的興趣,提高學生文本賞析的水平,增加對法國文學的了解。當然,在電影選擇方面,對教師而言是一項巨大的工作。綜上所述,在大學法國文學教學的創新研究中,應該全面深刻認識到法國文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一篇文學作品可以通過“互聯網+”時代提供的多渠道途徑輸入給學生,這種不同路徑的語篇輸入,會使學生產生與以往不同的理解,也會帶來不一樣的教學效果。這是把書面文字立體化的過程和轉變。在“互聯網+”時代,就如何正確選擇應用適合法國文學教學的資源,如何處理語篇和影像之間的關系等問題仍需努力。就法國文學教學而言,還需尋求更具創新性、更具靈活性的思維空間和路徑,并獲得最佳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