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華
“三言二拍”成書于社會經濟和政治都處于轉折點的明代中后期,是我國古代白話短篇小說的經典之作,在明代話本與擬話本小說中成就最高。“三言”,即馮夢龍編著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說集的總稱,每集收錄小說40篇,共120篇,絕大部分為改編。“二拍”是指凌濛初在崇禎元年到崇禎五年創作的小說集《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每集40篇,共80篇(其中有1篇雜劇,1篇重復,故實有78篇)。
“三言二拍”用通俗生動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真實、矛盾復雜的明代社會,描寫了形形色色的人群,塑造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士人形象十分突出。在近200篇的小說中,約有160篇都描寫到士人形象,多角度、多側面地表現了當時明代的社會狀況及明代士人的風貌。其中有不少作品的題材取自前代,作者借明人之情之理之生活改編而來,也有不少作品直接寫明代士人。
中國的“士”的概念古已有之,自從孔子以來便形成了一個連續不斷的傳統,士“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1]104士人的精神風貌最能反映一個時代的特征,而士人更是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康熙字典》稱“士”為“四民士為首”[2]。《辭海》上對“士”的解釋是“古代統治階級中次于卿大夫的一個階層,如士大夫;舊時指讀書人,如士子等。”[3]《漢書·食貨志》中說:“學以居位曰士。”[4]《禮記·曲禮》中說:“列國之大夫,入天子之國,曰某士。”[5]由此可見,“士”作為一種身份來講,更多的是指四民中地位最高的一個階層,包括在朝為官的士大夫以及尚未獲得功名的讀書人在內,皆可稱其為“士”。
傳統社會中“士農工商”,士人居四民之首,其地位與作用可見一斑,他們的精英地位使得他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追求一直是世風所向。“三言二拍”作為市井文學的代表自然也塑造了一批為正統社會所贊美的傳統士人形象,如知恩圖報的鮮于同、舍命全交的羊角哀、破琴絕弦的俞伯牙、忠臣烈士沈煉,優雅浪漫的秦少游等。他們真摯的愛國之情、他們感恩的心靈、他們珍貴的友誼、他們的優雅浪漫,超越了世俗的局限,這些普通士人所具有的典范的精神品格在小說中得以高揚,產生出一種動人心弦的力量。
受傳統封建等級社會思想意識影響,“三言二拍”作者在敘事中充分彰顯忠以奉上、忠君愛國的忠觀念。中國古代士人往往“以研習儒學經典為手段,以參與政治為最佳生活選擇,以道德修習和實現‘內圣外王’理想為最佳人生設計”[6]。他們極度崇拜以君、父為代表的社會政治權威,在個人道德修養上“崇圣”,在社會行為上主張追循“王道”理想。他們有著崇高的社會政治理想和道德精神,更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獻身精神。如《沈小霞相會出師表》中塑造的沈煉,即傳統士人中忠君愛國的典型形象。小說開篇先行描寫嚴嵩黨派的勢力、狠辣與專橫,作為反抗者的艱難可想而知。但此時的沈煉出場了,他忠貞、悲憫、剛毅、果敢。小說中的沈煉有文經武緯之才,濟世安民之志。他也同多數文人一樣,希望通過科舉走上仕途從而施展自己的抱負,但嫉惡如仇的性格可能注定了他不適合當一名政治家。他生性伉直,不肯阿諛奉迎,在公宴上為馬給事打抱不平,沈煉“揎袖而起,搶那只巨觥在手”,“聲色俱厲”地表明自己無所畏懼,“揪了嚴世蕃的耳朵灌去”,然后“擲杯于案,一般呵呵大笑”[7]431-432。沈煉的英勇瀟灑讓人大快人心。嚴世蕃愕然,而后裝醉辭去,馬給事與一眾官員更是“面如土色”“到替他捏兩把汗”[7]431-432。他明知嚴氏父子“朝廷寵信甚固”,“言而無益”,也要奏他一本,上書招來的是“重打一百,發去口外為民”[7]431-432。到了保安,他依然故我,面對面地上書揭發嚴黨楊順禍國殃民的罪行,最后被設計謀害致死。小說作者以高度的政治熱情歌頌了沈煉的反權奸的斗爭,塑造了一位大義凜然,嫉惡如仇,不計個人利害安危而百折不撓的忠君愛國的英雄人物形象。
此外,《游酆都胡母迪吟詩》通過胡母迪游酆都的所見所聞,頌贊忠良,抨擊奸佞。褒揚了精忠報國的岳飛、一門忠孝的文天祥,抨擊了賣國求榮的秦檜等奸臣。《鬧陰司司馬貌斷獄》情節類似,描述書生司馬貌醉酒后寫了《怨詞》指責天道不公,閻羅將他拘到地府,責令他在六個時辰內審結漢初屈殺忠臣等四宗積案。司馬貌以忠佞為判,予以果報,充分肯定了“忠節無比”的彭越、“忠言”進諫的蒯通、“盡忠劉家”的紀信、“忠勇”的樊噲等,使忠臣得以好報,而殘害忠良者受到惡報。小說雖然描繪了一個幻想的天地,讓主人公作了虛幻的道德的最后審判,但我們從中也不難看出,作者始終強調忠君。君是國家的代表,所以忠君在一定程度上也就表現為忠于國家,而忠君愛國是傳統士人最本質的精神追求。
鴉有反哺之義,羊知跪乳之恩;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盡管施恩者未必是要求得回報,但是受人恩惠卻是無論如何不能遺忘的,這是做人的最起碼的道德品質。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士人精神之所在。《喻世明言》卷7《羊角哀舍命全交》講的就是一對異姓兄弟知恩圖報的感人肺腑故事。故事說的是春秋時名士左伯桃生不逢時,“養成濟世之才,學就安民之業”[7]78,卻年近四旬未曾出仕。后來聽說楚元王崇仁重道,招賢納士,遂前往投奔,路遇另一文士羊角哀。兩人情投意合,遂結為異性兄弟,共同投奔楚元王。誰知風雪載途,又食水將盡,只夠一人獨活。左伯桃為成全羊角哀,把食水衣物偷偷留與羊角哀,自己卻在枯木中凍餒而死。后來羊角哀終于到達楚國,拜為中大夫,厚葬左伯桃。但是夜里羊角哀卻夢到左伯桃前來哭訴,說因墓地與荊軻墓相鄰,被荊軻欺凌甚苦。為報義兄施衣讓食之恩,羊角哀自刎而死,助左伯桃打敗了荊軻,也成就了一段異性兄弟的千古佳話。
“羊左之交”千百年以來一直被人稱頌,“雞黍之交”同樣感人肺腑。《喻世明言》卷16《范巨卿雞黍生死交》中生動刻畫了張元伯與范巨卿的生死之交。兩人都是到洛陽應試的秀才,在一間旅舍中張元伯遇到了奄奄待斃的范巨卿,元伯隨即央人請醫用藥調治,盡力相救,巨卿漸漸康復。雖然兩人都誤了考期,但他們都不介意,并結為兄弟,相約次年重陽節再聚于張元伯家中。元伯具雞黍以待,從早候至夜間,卻只迎到了巨卿的鬼魂。原來是巨卿為了不失信于救命恩人元伯,以身相殉,讓鬼魂駕著陰風來赴雞黍之約。這種超現實方式的相見已然讓人為之動容。而現實中的元伯卻不遠千里奔喪吊唁,同樣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以身殉友。這是對恩德友情最動人的報答。
如果說“羊左之交”“雞黍之交”都有極度理想化的影子,那《警世通言》卷18《老門生三世報恩》則充滿了現實色彩。故事講述的是飽學之士鮮于同八歲舉神童,“胸藏萬卷,筆掃千軍”[8]203,但卻仕途淹蹇,57歲時被愛少賤老的蒯遇時屢屢錯取,從此一帆風順,官運亨通。鮮于同為人至誠,知恩必報,雖然恩公蒯遇時曾經刻意不舉鮮于同,但鮮于同卻不忘蒯氏提攜之恩,在蒯遇時下獄時一力周旋,使其被從輕發落。在蒯遇時家官司纏身時挺身而出,秉公斷案,并親自教授其孫,資助讀書應試,后其孫終高中。鮮于同不忘恩公無意的舉拔,其對恩公的回報至誠動人。
重情重義、真情相傾是文人士大夫的傳統品格。《醒世恒言》卷1《兩縣令競義婚孤女》講述高縣令和鐘離縣令心存為官之善,重情重義,竭力為孤女月香撮合婚姻的故事。月香的父親石璧是一個清正的好官,單吃德化縣中一口水,聽訟明決,政簡刑清,民安盜息。因一夜倉中失火,燒損官糧千馀石,石璧被削職并要求賠償,而將家私變賣也未盡其半,于獄中郁病而死,而十歲的月香和十六歲的養娘也被判官賣。好在曾受過石璧活命之恩的賈昌買下月香和養娘,在家好好供奉。賈昌是生意人,經常不在家,賈昌之妻又不甚賢惠,又將月香與養娘變賣,養娘被賣給了張家外甥,月香被賣給了鐘離義衙內做陪嫁丫鬟。在月香睹物思情時,得以對鐘離義訴說心事。鐘離義就與原本要結為親家的高大尹商量延后嫁娶之期,先為月香擇婿。高大尹聽聞施義舉欲為兒子求娶孤女月香,最后鐘離義將月香嫁給了高大尹的次子,自己的女兒嫁給高大尹的長子。如果說賈昌是知恩圖報的善人,那么兩位縣令爭著撫養一個清廉縣官的遺孤,充分顯示了士人超越世俗的真情與奉獻。
《醒世恒言》卷2《三孝廉讓產立高名》寫的是三兄弟友愛相親的故事。故事發生在東漢光武年間,在會稽郡有許家三兄弟,父母早逝,家里留下了一些田產,兄長許武白天帶著仆從耕作,晚上給弟弟講書。為了更好地照顧教誨兩個年幼的弟弟,他拒絕娶妻。許武的孝廉名號傳到皇帝耳中,便下達詔命,讓許武入朝為官。幾年后因擔心兩個弟弟,便辭官歸鄉。許武回鄉后知道兩個弟弟并沒有荒廢學業,家事也比以前好了許多,感到非常欣慰。先為兩弟弟定親,后自己娶妻,同時要求與兩兄弟分家。令人驚訝的是,一向德行非常好的許武在分家時居然全無謙讓之心,大有欺凌之意。眾人甚是不平,但是兩個弟弟卻全以孝悌為重,以為理之當然,絕無半點不平。于是鄉民覺得許武兩個弟弟不與兄長爭利,重義輕財,是真的孝廉。當許武的兩個弟弟被皇帝征召,做到九卿的高位時,許武勸他們急流勇退。二人歸家,許武宴請鄉親父老,告知自己年少成名,壓了自己弟弟們的風頭,只有出此下策才能讓自己的弟弟發揮他們的才能。現在希望將田產歸還給兩個弟弟,至此,眾人才明白許武先時析產的一片苦心。三兄弟對田產交相推讓,許武將所得良田之半立為義莊,以贍鄉里,兩兄弟也都各出田產相助。在那樣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三兄弟都能友愛相親、兄友弟恭、重義而輕財,均舉孝廉實在難能可貴。
《警世通言》卷1《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更是家喻戶曉,故事講了身居上位的俞伯牙從小就酷愛音樂,他彈起琴來,琴聲優美動聽,猶如高山流水一般。有一天,俞伯牙遇到樵夫鐘子期,鐘子期感嘆俞伯牙的音樂“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這就是著名的“高山流水”。二人成為超越貧富貴賤的知音。鐘子期死后,俞伯牙沉痛至深,摔琴絕彈,認為世上已無知音,便把唯一的愛好也拋卻了,這樣超越功利、地位的真情怎能不讓人動容!
即使在世態紛繁、物欲膨脹的社會中,士人作為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承者,依然不斷地演繹和實踐著中國文化的優雅。我們仔細閱讀“三言二拍”中關于士人的描寫,就會發現他們仍然保持著那份優雅浪漫的藝術情懷。他們常常邀三五好友或于春暖花開之日,或于秋高氣爽之時,賞清風明月,觀自然風光,感生命之樂,抒己之懷抱。或是吟詩聯對,盡展真才實學。
《醒世恒言》卷11《蘇小妹三難新郎》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古靈精怪的蘇小妹在新婚之夜題寫三首詩句,要求少游作答,答對方準進入洞房,否則罰在外廂讀書三個月。第一首詩:“銅鐵投洪冶,螻蟻上粉墻。陰陽無二義,天地我中央。”[9]164-165少游知是蘇小妹嘲笑他假扮化緣道人一事,于是答詩“化工何意把春催?緣到名園花自開。道是東風原有主,人人不敢上花臺。”[9]164-165第二首詩:“強爺勝祖有施為,鑿壁偷光夜讀書。縫線路中常憶母,老翁終日倚門閭。”[9]164-165少游輕松猜出四人分別是孫權、孔明、子思和太公望。第三題為對聯“閉門推出窗前月”[9]164-165,少游在東坡的啟發下答出“投石沖開水底天”[9]164-165。少游絕非浪得虛名之輩,憑借才思,闖過三關,與蘇小妹共度良宵。別樣的闖關游戲透露出十足的優雅浪漫,小說固然是展示了蘇小妹的才情,但同時也表現出是士人的真才實學贏得了女子的芳心。《警世通言》卷29《宿香亭張浩遇鶯鶯》中的張浩在桃李正芳、牡丹花放的仲春時節,“喜園館新成,花木茂盛,一日,邀山甫閑步其中,行至宿香亭共坐。”[8]376飲酒賦詩,偶遇前來觀賞牡丹的鶯鶯,遂訂下百年之好。賞景游玩、吟詩作賦、偶遇愛情應該是士人特有的優雅浪漫。
小說中的士人固然享受世俗的物質生活,但精神生活方面,他們吟詩作對、游玩賞景、競才斗識,將生活細節藝術化,追求一種浪漫情懷與優雅人生的呈現。
“忠君愛國”是傳統士人最重要的精神品格。在中國古代社會,君不僅是指某個個體存在,也含有國家之意,所以忠君在某種角度上就是愛國。傳統士人所表現出的在天下安寧時與奸臣權相的斗爭,如沈煉;或是在民族矛盾激烈時為反抗異族侵略而慷慨赴死,如文天祥,都是他們愛國精神的最直接體現。千百年來,傳統士人以責無旁貸的擔當精神鑄就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正是有一代又一代勇于擔當的愛國士人的存在,才使我們的中華文化得以薪火相傳。也正是因為我們祖輩都接受愛國傳統教育,我們才能克服重重困難,沖破各種障礙,中華民族才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10]生為中國人,死為中國魂,愛國是一種自發的、自然的感情,是一種深入人心的歸屬感。當代知識分子弘揚愛國精神,必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偉業,讓個人夢想與中國夢同頻共振。孔子曾經說:“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1]150弘揚愛國精神必須要有責無旁貸的擔當情懷,培育家國情懷,以“位卑未敢忘憂國”的精神為勉勵,立足當下,奮力前進,把愛國情、強國志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中去。勇擔民族復興大任,不負時代使命,做新時代的奮斗者。
飲水思源、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更是士人的精神之所在。“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來而不往非禮也”,這些話語無不在告訴世人,要做一個學會感恩的人,這其實就是一種最樸實的感恩文化。對于施恩者來說,可以不要求對方給予回報,但對于受惠者來說,卻應永遠記住對方的好,要常懷一顆感恩之心,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以某種方式加以回報。老門生三世報恩是鮮于同全力報答恩師的知遇之恩,羊角哀舍命全交是羊角哀舍命幫助死去朋友擺脫欺凌,竭力報答朋友的忠義之恩,范巨卿以死踐張元伯的雞黍之約是全力報答朋友的信義之恩,……在我們現今的社會中,或許早已不需要像羊角哀、范巨卿那樣用一種決絕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但從他們的身上我們依舊能學到很多。感恩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感恩也是對他人的尊重。應該說感恩是一種情操,一種境界,一種素質,作為當今的知識分子,我們要常懷感恩之心,感恩社會,回報社會。
俞伯牙對鐘子期的真情相傾讓我們見證了超越貧富貴賤的知音情誼的偉大。兩縣令競義婚孤女,讓我們感受到了超越世俗的仁愛助人的精神。三孝廉讓產立高名的故事讓我們感受到了親情的無私與偉大,故事主題是宣揚孝廉,但作者本意應不只于此。故事結尾詩:“古人分產成弟名,今人分產但囂爭。古人自污為孝義,今人自污爭微利。孝義名高身并榮,微利相爭家共傾。”[9]21句句將“今人”與“古人”相比,即使在當下,依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傳統士人重情重義的優良傳統一直是我們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元素。“情比天高,義比海深”,在千百年的傳承中經久不衰,無疑是彰顯了情義的可貴。在當今的社會,或許人們認為“情義”二字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甚至懷疑真情厚誼的真實存在,然而在抗洪搶險中,在抗震救災中,在抗擊疫情中,“情義”二字是連接人與人的紐帶,是生命垂危時的精神支柱。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提到:“中華民族歷來重真情、尚大義。……當今社會快速變化,人們為工作廢寢忘食,為生計奔走四方,但不能忘了人間真情,不要在遙遠的距離中割斷了真情,不要在日常的忙碌中遺忘了真情,不要在日夜的拼搏中忽略了真情。”[11]
優雅是文化的體現。傳統士人的優雅不僅在于他們有著優雅的人格,還在于他們有著發現美的眼睛,在于他們以審美的眼光來看待萬事萬物。他們崇尚自然之美,在自然之美中塑造美好人生,用高尚的情趣和審美的眼光感受生活中的美,從而更好地詮釋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追尋傳統士人優雅浪漫的生活藝術,對于當下的我們也有著重要啟示。在當今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應該學習傳統士人用心感受生活,發現生活的美,感受生活的幸福;我們應該學習傳統士人在琴棋書畫中修煉自己,在詩詞歌賦中陶冶自己,在生活中體會內心的豐盈與人格的高貴;我們應該學習傳統士人在困難中能夠坦然面對一切,通過豐富多彩的精神活動調適自己,呵護心靈。
總而言之,作為中國古典短篇白話小說巔峰之作的“三言二拍”,在小說中塑造了一批忠君愛國、崇仁尚義、知恩圖報、優雅浪漫的士人形象,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傳統士人的生活、心態和優秀品質,完美演繹和實踐了中國文化所固有的精神品格,這種精神品格對于現代社會弘揚愛國精神、樹立正確人生觀、培養高尚人格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