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蘇聯共產黨、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百年大黨老黨自我革命比較研究
——以蘇聯共產黨、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為例

2021-02-01 10:24:31趙緒生

趙緒生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 黨的建設教研部,北京100091)

政黨作為現代政治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政治力量,普遍存在于絕大多數民族國家的政治舞臺,政黨政治的影響已深入滲透到民族國家政治各方面。據不完全統計,在當今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共有5 000多個政黨[1]。在世界政黨之林中能夠領導革命并長期執政的大黨老黨不多,而能夠長期堅持推進革命并具有自我革命精神的大黨老黨更少。中國共產黨是世界政黨中少數具有長期堅持推進偉大革命并注重發揚自我革命精神的革命政黨。作為當今世界規模龐大和黨齡近百年的大黨老黨、在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不僅在自身建設的縱向偉大實踐中體現自我革命的優勢,而且在與其他政黨的橫向比較中體現自我革命的優勢。本文選取蘇聯共產黨①關于蘇聯共產黨建黨時間,一般把1898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一大視為蘇共創建時間,而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前身可追溯到1883年普列漢諾夫組織成立的俄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團體——勞動解放社。如果從勞動解放社創建開始計算,蘇共也可算作百年大黨老黨。和中國國民黨②本文研究在大陸時期的中國國民黨。作為比較研究對象,在政黨比較視域下分析中國共產黨如何吸取其他政黨自我革命的經驗教訓,如何通過自我革命破解大黨治理大國的難題、老黨長期執政的難題。

一、蘇聯共產黨的自我革命

大黨治理大國,注定要面對長期執政難題。如果長期執政的大黨老黨不能發揚自我革命精神解決這一難題,就會因問題積重難返而在內外交困中走向人亡政息。蘇聯共產黨是第一個在民族國家范圍內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同時也是世界政黨政治中一黨連續執政時間最長的執政黨。從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到1991年蘇聯共產黨亡黨、蘇聯解體,蘇聯共產黨一黨連續執政了74年。蘇聯共產黨領導蘇聯人民建設了一個強大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二戰結束后領導建立了強大的社會主義陣營,在冷戰時期以超級大國身份與美國相抗衡斗爭。蘇聯共產黨以實際行動探索了馬克思主義政黨如何在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建立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的發展之路,同時為其他國家共產黨領導革命和開展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1991年8月,蘇聯共產黨突然垮臺,隨后蘇聯轟然倒塌,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從黨的自我革命角度看,蘇聯共產黨在長期執政過程中弱化黨的領導和忽視黨的建設,導致蘇聯共產黨從充滿生機活力、勇于自我革命的黨逐漸轉變為思想保守僵化、體制機制固化、頑瘴痼疾纏身的老大黨,最終因喪失自我革命精神而亡黨亡國。

(一)從思想僵化保守到意識形態陣地失守

作為高度重視思想建設的馬克思主義政黨,蘇聯共產黨自我革命精神的喪失始于黨的思想建設領域。列寧主義是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在領導俄國革命和蘇聯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形成的,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1939年3月,聯共(布)十八大黨章首次把列寧主義寫入黨章,明確規定“黨以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理論作為自己工作的指南”[2]。蘇聯共產黨在確立馬克思列寧主義為黨的根本指導思想后,在長期執政過程中不注重推動黨的思想理論發展和創新,教條主義導致思想僵化,修正主義導致思想西化。列寧去世后,從斯大林、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到戈爾巴喬夫等蘇聯共產黨領導人都沒有形成對列寧主義發展和完善的思想理論體系。盡管有“斯大林主義”“赫魯曉夫主義”“勃列日涅夫主義”等提法,但這些提法從未成為蘇聯共產黨的指導思想,而且有些提法包含貶義和引起很大爭議。斯大林時期蘇聯共產黨指導思想即出現僵化保守的禁錮傾向;赫魯曉夫改革時期蘇聯共產黨意識形態領域出現“解凍”趨勢,但赫魯曉夫提出的“三和兩全”路線蛻變為修正主義思想;勃列日涅夫時期重回僵化保守狀態,進入思想理論發展“停滯”時期;戈爾巴喬夫改革時期以“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取代馬克思列寧主義。在“民主化”和“公開性”改革思想指導下,蘇聯共產黨指導思想出現了放任化、多元化、無序化發展,廣大黨員和干部陷入思想混亂狀態。當時蘇聯共產黨中央宣傳部長雅科夫列夫作為主管意識形態工作的高級干部利用各種場合大肆鼓吹所謂“民主化”和“公開性”,成為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反共急先鋒”和“社會民主主義的擁護者”。在戈爾巴喬夫和雅科夫列夫錯誤思想指導下,蘇聯共產黨意識形態領域出現極為混亂局面,導致一些黨員和干部出現理想信念動搖和精神缺鈣滑坡等嚴重的思想問題。蘇聯共產黨后期的蛻變始于思想領域,戈爾巴喬夫改革時期思想建設方面的失誤加速了蘇聯共產黨亡黨的進程。習近平指出:“我們常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信念不牢也是要地動山搖的。蘇聯解體、蘇聯共產黨垮臺、東歐劇變不就是這個邏輯嗎?”[3]拋棄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共產黨就不再成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喪失了思想上自我革命的精神,共產黨就不再擁有旺盛的生命動力。

(二)組織路線偏差導致領導層和黨員隊伍蛻化

嚴密的組織性、嚴格的紀律性,既是共產黨鮮明的政治優勢和重要特征,也是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的重要保證。堅持民主集中制根本原則,執行正確的組織路線對于堅持黨的領導和加強黨的建設及實現長期執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蘇聯共產黨在列寧時期能較好執行民主集中制原則,然而自斯大林擔任黨和國家領導人以來,蘇聯共產黨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未能正確貫徹好民主集中制原則。“民主集中制原則被嚴重扭曲,從少數人直到個人專斷”[4]。在高度集中領導體制下,黨的最高領導和各級黨組織書記的個人獨斷專行,嚴重影響了黨組織的生機活力和黨員民主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赫魯曉夫改革時期,為改革干部隊伍結構,在干部政策上推行任期制和輪換制,采取大規模更新干部隊伍的措施,但同時帶來干部隊伍不穩定問題。到了勃列日涅夫時期,由于過分強調干部隊伍穩定,又走向另一極端形成事實上的干部終身制,干部長期連任導致隊伍不斷膨脹和年齡嚴重老化,嚴重影響干部隊伍梯隊建設和高層決策機制。“干部體制的老化與僵化,不僅使整個黨員干部隊伍暮氣沉沉,效率低下,而且也在不斷強化著黨內的官僚主義作風,嚴重阻礙甚至是隔斷了黨組織內部成員之間以及黨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血肉聯系。”[5]在戈爾巴喬夫改革時期,蘇聯共產黨徹底放棄民主集中制,采取了允許派別存在的“民主制”,黨內高層出現了以戈爾巴喬夫為代表的“主流派”、以利加喬夫為代表的“保守派”、以葉利欽為代表的“激進派”[6]。此后,蘇聯共產黨不僅黨內有派,而且黨外有黨,出現了新建立的黨、分裂而成的黨、由政治性組織轉化而成的黨、舊黨復辟[4]。由于蘇聯共產黨中央缺乏權威領導,黨內高層的派別化和斗爭激烈,導致各級黨組織迷失了方向、亂了陣腳,特別是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面對蘇共上層的分裂與爭斗,基層組織生活的失常,黨員作為個體對黨的前途和命運愈加迷茫和無能為力,他們失去了方向和信心。”[6]在蘇聯共產黨二十大前后,黨內出現了黨員大規模的退黨潮,進而導致“蘇共擁有20萬黨員時奪取了政權,擁有200萬黨員時候打敗了希特勒,而擁有近2 000萬黨員時卻失去了政權。”[3]斯大林之后的蘇聯共產黨始終未能形成一個堅強有力的領導集體核心,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過程中沒有及時修正錯誤的組織路線方針,缺乏以勇于自我革命精神解決黨的領導、自身建設和治國理政中的重大問題,在長期的問題積累和負重前行中步履蹣跚,最終走向亡黨亡國的不歸路。

(三)不正之風和脫離群眾導致失去執政的社會基礎

馬克思主義政黨高度重視黨的作風建設,特別是執政黨的作風建設。“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7]蘇聯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過程中,積累了優良作風特別是密切聯系群眾的好作風,在鞏固蘇聯社會主義政權和領導社會主義建設取得成就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蘇聯共產黨一黨長期連續執政過程中,黨內不正之風逐漸滋生蔓延,由特權思想與特權行為引發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嚴重影響黨的形象和公信力。蘇聯社會科學院在1989年進行的關于蘇聯共產黨代表誰的利益的問卷調查,“認為蘇共代表勞動人民的只占7%,代表工人的只占4%,代表全體黨員的只占11%,而認為代表官僚、干部、機關工作人員的竟達85%”[8]。在問卷被調查者反饋的蘇聯共產黨主要代表的是黨和國家機關官僚特權階層,主要是“指按照一定的職務名冊直接任命、相應地掌握著國家執政資源并且按職級合法享受不同特權的一部分人。俄語中專門有一個詞來表示它,翻譯成中文,有的用‘官員名冊’、有的用‘在冊官員’”[6]。官員名冊制形成于斯大林時期,在“官員名冊”上擔任一定職務的干部享有特殊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構成整個蘇聯黨和國家的封閉的特權階層。官員名冊上的官員,有的在戈爾巴喬夫改革中成為既得利益集團,有的成為推動蘇聯共產黨亡黨、蘇聯解體的一支重要力量,有的在蘇聯解體后成為俄羅斯的經濟寡頭或新政治權貴。蘇聯共產黨的特權現象在整個干部隊伍中的蔓延始于勃列日涅夫時期,他擴大了干部特權的享有人數,提高了特權標準,大幅度推開針對黨員干部的免費食堂、高級別墅和豪華汽車等特權。勃列日涅夫作為蘇聯共產黨最高領導人,他本人及其家屬的享樂主義、奢靡之風和濫用特權做法在全黨和廣大人民群眾中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在戈爾巴喬夫時期,官僚特權問題不僅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而且其改革失誤為官僚特權階層進一步異化提供了特殊的客觀環境和條件,甚至其本人也坦然接受了各種特權待遇。戈爾巴喬夫在辭去蘇聯總統下臺前曾會見葉利欽,希望下臺后能為他保留六項待遇①第一,保留政府豪華別墅;第二,保留自己的秘書隊伍;第三,高額的退休金;第四,專門的司機;第五,24小時保鏢保護;第六,家族利益保障。,但五項待遇要求被葉利欽拒絕了,只保留了退休金待遇一項。主導蘇聯改革的蘇聯共產黨領導人在下臺前還在為自己的政治待遇討價還價,可想而知這樣的改革者何以能真正全面深入推進蘇聯黨和國家改革進程。葉利欽在《我的自述》中寫道:“當人們了解到這令人憤怒的社會不公,并看到黨的領袖不采取任何措施以制止黨的高層人物對財富的這種不知羞恥的掠奪,就會失去最后一丁點的信任。”“沒有信任,也就談不上有任何前途的、真正的改革。”[9]蘇聯共產黨執政后期日盛的不正之風及由此衍生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導致蘇聯共產黨嚴重脫離人民群眾,人民對蘇聯共產黨失去了信任、放棄了支持。在蘇聯共產黨處于生死存亡關頭,蘇聯民眾為蘇聯共產黨舉行了一場“靜悄悄的葬禮”。

(四)腐敗問題得不到根本解決成為致命的傷害

腐敗被稱為“政治之癌”,是政黨特別是執政黨面臨的最大威脅。對于長期執政的政黨而言,能否以自我革命精神解決腐敗問題,直接決定了執政黨的興衰成敗。在蘇聯共產黨垮臺的眾多原因分析中,形成廣泛共識的基本觀點是蘇聯共產黨在長期執政過程中沒有跨越腐敗的陷阱,其亡于腐敗分子之手。“美國一個專門研究俄羅斯問題小組的負責人弗蘭克·奇福德說:‘蘇聯共產黨是惟一一個在自己的葬禮上致富的政黨’。可以說,搞垮蘇共的主要力量并不是反共分子,而是蘇共黨內的腐敗分子。”[8]列寧在領導黨和蘇維埃政權建設中高度重視反腐敗,對懲治和預防腐敗提出了一系列寶貴思想。他將蘇俄政治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任務概括為三大敵人,即“共產黨員的狂妄自大”“文盲”“貪污受賄”[10]。斯大林強調同貪污和浪費國家財產的人作斗爭,必須得到千百萬工人群眾的支持,只有讓工人和勞動群眾揭發執政黨工作中的缺點,才能使黨的工作和建設不會保守、停滯和出現腐敗現象[11]。斯大林時期采取嚴厲的措施懲治當時黨內存在的腐敗問題,甚至以嚴酷的“清洗”手段和方式純潔黨的隊伍。在蘇聯共產黨執政的后期,由于權力缺乏有效的制約和監督,管黨不力和治黨不嚴導致腐敗問題叢生,貪污受賄、奢侈腐敗、盜竊國庫等腐敗大案要案不斷。蘇聯共產黨的腐敗案件不僅涉及黨的各級領導干部和政府官員,甚至連黨的最高領導人勃列日涅夫本人及其家人都深陷腐敗的泥沼。在勃列日涅夫執政后期,莫斯科和各加盟共和國的貪污腐化問題愈演愈烈,“漁業案件”“索契案件”“克拉斯諾達爾案件”“海洋案件”“烏茲別克案件”等大案要案,都嚴重損害了蘇聯共產黨的形象和權威,給黨和國家帶來嚴重損失,在廣大黨員和人民群眾中產生極其惡劣的影響。有研究者概括了勃列日涅夫時期腐敗案件的特點,是“層次高”“貪污受賄案值大”“牽涉面廣”“情節惡劣”[12]。安德羅波夫在擔任蘇聯共產黨領導人期間,以懲治貪污腐敗作為推動改革的突破口,通過加強法制和在政府內部加強紀律,加大執紀力度,對貪污受賄等違法行業及犯罪行為進行有力打擊。安德羅波夫在整肅黨風黨紀、重塑黨員干部形象、解決群眾反映的問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安德羅波夫的反腐舉措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很遺憾隨著安德羅波夫在任上去世而中止,一些腐敗問題卷土重來甚至更加嚴重。在蘇聯共產黨被宣布解散時,一些黨員群眾自發聚集到黨中央大樓前痛斥黨員干部的腐敗現象。原蘇聯共產黨中央書記處書記、前國家杜馬副主席庫普佐夫說:“我們路過的時候,他們紛紛向我們吐痰,侮辱我們。這是我人生經歷的最屈辱的一刻。”[13]蘇聯共產黨未能以自我革命精神防范和化解黨的腐敗問題,使腐敗成為壓倒自身的最后一根稻草。

二、中國國民黨的自我革命

自中國進入現代政治體系以來,在中國政黨政治舞臺上出現過很多政黨,但真正對中國政治發展進程有決定性影響的政黨只有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有研究者認為,“國民黨和共產黨是一根藤上結的兩個瓜。”[14]國共兩黨在歷史上有兩次合作,分別是在北伐戰爭和抗日戰爭時期,兩黨均“以俄為師”,在組織形態和政治文化上具有許多相通和相似之處,可以說具有“同源性”和“同構性”[14]序51。國民黨作為中國現代政黨政治的先驅,在推翻兩千多年封建制度和建立現代民族國家體系中體現了一個革命政黨的鮮明特質。“國民黨政權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黨治政權。它的建立,標志著中國政治形態在漫長的王朝帝制崩潰后,中經民初軍閥政權的過渡,開始向一種新的黨國體制轉型。”[14]自序1從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到1949年國民黨敗退到中國臺灣一隅,國民黨領導下的南京國民政府為何在大陸執政僅22年即走向潰敗?導致國民黨在大陸失去執政地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國民黨未能在執政黨建設中發揚自我革命精神解決自身問題。“一個最初充滿活力的革命黨,如今已老態龍鐘,勉強維持著門面,再也看不到樂觀地奔向未來的那種青春朝氣。”[15]在全國執政后不久,國民黨即放棄革命立場、丟掉革命精神,出現暮氣沉沉、綱紀松弛、腐化墮落問題,先后失去在大陸和臺灣地區的執政黨地位。

(一)三民主義思想的流變與理想信念動搖喪失

國民黨作為革命政黨,建黨初期比較注重黨的宗旨和信仰建設,把三民主義確立為黨的根本指導思想。國民黨創建者孫中山在同盟會創立初期提出了三民主義的思想理論體系。他在1905年《民報》發刊詞中最早提出三民主義表述,“余維歐美之進化,凡以三大主義,曰民族,曰民權,曰民生”[16]。1906年底,他在《民報》創刊周年慶祝大會發表演說中對三民主義作進一步解釋:民族主義是通過民族革命,實現由漢民族掌握國家政權,掃除惡劣政府的“根本”;民權主義是政治革命的根本,顛覆君主政體,建立國民政府;民生主義是政治革命之后對社會革命的預防策略,解決社會問題,核心是解決土地問題。隨后,三民主義作為國民黨政治理念的核心,對國民黨的建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新三民主義是孫中山生前對三民主義思想修正的最后一個版本,即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形成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思想。三民主義作為國民黨“以黨治國”的重要理論依據,在國民黨內的權威性是不容置疑的,因此被寫入《中華民國憲法》。然而,孫中山去世后,國民黨內部對三民主義的解釋形成不同流派,如戴季陶的“民生三民主義”、胡漢民的“連環三民主義”、改組派的“科學三民主義”等。蔣介石擔任國民黨領導人期間,根據自己的思想解釋三民主義,突出特點是三民主義儒學化,結果是扭曲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引導國民黨及其政權走上邪路。雖然國民黨利用執政優勢,通過各種方式宣傳教化黨員、干部和民眾,構建以三民主義為核心的主流意識形態,但自20世紀30年代起,國民黨就出現三民主義信仰危機。除了國民黨內部對三民主義解釋分歧、黨內派系斗爭、不正之風和貪污腐敗等,特別是領導層對三民主義精神的背叛,造成黨內三民主義信仰的動搖和缺失,使國民黨失去維系組織凝聚力的精神紐帶,整個政黨失去了靈魂。在南京國民政府后期,三民主義的意識形態功能軟化,加之三民主義主張貫徹執行不徹底,導致民眾對三民主義從動搖、懷疑到否定、不信再到失望、放棄,三民主義失去了動員凝聚民眾的價值和在民眾中的公信力,更使國民黨的執政合法性出現了危機。

(二)黨內派系林立紛爭導致組織渙散紀律松弛

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孫中山在“以俄為師”思想指導下對國民黨進行改組,以民主集權制(有時也稱為民主集中制)作為國民黨的組織原則,以此加強國民黨的組織體系建設。“1924年改組以后,國民黨才由一個隱秘的、封閉的、精英型的革命黨,逐漸轉變為一個開放的、具有較廣泛群眾基礎和較強政治動員能力的革命黨。”[14]231924年國民黨一大通過的“紀律問題”的議案規定:“大會以為國民黨之組織原則,當為民主主義的集權制度。”[17]該議案對民主集權制作進一步闡釋:“吾黨夙抱國民革命之宗旨,欲求取得政權,實行三民主義,若無民主集權制度之組織及紀律,則必不能勝利。無組織之政黨等于無政府主義者之俱樂部,絕非民眾之先鋒隊,決不能為民族解放而斗爭,故亦決不成其為政黨。”[17]38這標志著國民黨正式宣布以民主集權制作為其根本組織原則,以民主集權制指導改組后的國民黨政治生活。根據國民黨的解釋和實踐操作,國民黨把執行的重點放在了集權,強調黨總裁的個人集權。孫中山去世后,在蔣介石擔任國民黨領導人期間,國民黨內派系林立、勾心斗角情況日益嚴重,派系紛爭成為國民黨極具特色的政治文化,為國民黨在大陸失去執政地位和在臺灣地區黨內分裂埋下“地雷”。有研究者把國民黨派系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軍隊、地盤為憑借的地方實力派,如李宗仁和白崇禧的“桂系”、閻錫山的“晉綏系”、盧漢和龍云的“滇系”、陳誠的“土木系”;另一類是沒有軍隊、地盤的政治性派系,如西山會議派、改組派、CC系、力行社和政學系等。在兩大派系劃分基礎上,國民黨組織形態的顯著特征可以概括為“黨的派系化”和“派系的黨化”交相并舉,前者指“國民黨黨機器由北伐時期指導全國政治軍事的核心權力組織逐漸蛻變為一個由單一政治派別所獨掌和壟斷的權力工具”,后者指“在黨機器淪為派系工具的同時,另一些派系發展成為具有自主性和獨立性的準政黨組織”[14]259-261。對于國民黨內的派系斗爭,蔣介石心知肚明并在1938年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上曾下令解散黨內所有的“小組織”,但是派系爭斗不會因“一紙命令”就自然消失,而是依然盛行不衰、爭斗不斷。國民黨政論家任卓宣指出:“黨內派別林立,在大派別中又有小派別,每一派別都反對其他派別。”[15]153-154國民黨的派系成了政治活動的主要工具:在政治領域,國民黨內不同派別爭權奪利纏斗不休;在軍事領域,國民黨內不同派系各自為戰保存實力;在組織領域,國民黨各級組織的特征是“上層臃腫,中層隔閡,下層虛弱”,基層組織的突出特點是“空”“窮”“弱”“散”[14]355-360。國民黨的黨紀松弛,制定的黨紀黨規條例執行力差,對黨員沒有多大約束力。大多數黨員游離于黨組織之外,多數黨員不過組織生活、不繳納黨費、不隨工作調動轉移黨籍,違法亂紀也不會受到黨紀懲處,甚至有的在黨內受到處分,卻在政府機關被提升。蔣介石在敗退臺灣前講話中指出:“老實說,古今中外,任何革命黨都沒有像我們今天這樣的沒有精神,沒有紀律,更沒有是非標準。這樣的黨,早就應該被消滅淘汰了。”[18]

(三)黨風政風不正嚴重削弱了執政的群眾基礎

在推翻封建帝制和北伐戰爭時期的國民黨基本保持了革命政黨的優良作風。1924年在孫中山新三民主義指導下的國民黨改組,使其在意識形態和組織體系上獲得了新的生命力;“扶助農工”政策的提出及實踐,使其擁有了一定的階級基礎,特別是長期受剝削、被壓迫的民眾的支持。國民黨改組后設立了指導民眾運動的組織機構五部——農民部、工人部、商人部、青年部、婦女部。國民黨領導下的北伐戰爭勝利,既有國共兩黨的通力合作,也有廣大民眾的參與支持。國民黨在北伐戰爭中通過五部機構與廣大民眾建立了密切聯系,動員和組織民眾投入到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戰爭中,為國民革命戰爭勝利做出貢獻。然而,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不久,國民黨即在1928年二屆四中全會撤銷五部機構,標志著國民黨主動割斷與民眾的組織紐帶,取而代之的“訓練部”旨在規訓和控制民眾,民眾團體異化成了官僚衙門[14]152-155。在國民黨取得執政地位后,國民黨很快完成了從革命黨向執政黨轉型,體現在黨民關系上就是從組織動員的參與體制轉變為領導規訓的控制體制,黨群關系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蔣介石在1932年承認,“中國革命已經失敗了”,“我現在唯一的愿望是恢復中國國民黨1924年的革命精神”[19]。可見,取得執政地位后的國民黨干部及其國民政府官員很快就喪失了革命精神和革命勇氣,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在干部和官員群體中日漸興盛起來。易勞逸指出:“政府機構的無效率也許是國民黨統治最虛弱的特征,北伐時期的革命者很快地變成了南京時期的傳統官僚。”“伴隨著工作人員的超編,南京的機關也變得象‘閑聊的咖啡館’一樣”[19]20。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士氣低落,工作作風消沉,黨群關系惡化,導致國民黨干部、政府官員在民眾和愛國民主人士中的觀感極差。在國民政府作為陪都的重慶,曾流傳著“前方吃緊,喪師失地;后方緊吃,醉生夢死”,諷刺國民黨的一些干部和官員在戰事吃緊的情況下仍然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奢靡之風。解放戰爭時期,普通民眾編了一段歌謠揭露和諷刺國民黨的不良黨風政風:“半分責任不負,一句真話不講,二面做人不羞,三民主義不顧,四處開會不絕,五院兼職不少,六法全書不問,七情感應不靈,八圈麻將不夠,九流三教不拒,十目所視不怕,百貨生意不斷,千秋事業不想,萬民唾罵不冤。”[20]國民黨的不良黨風政風,嚴重損害了國民黨的形象和公信力,嚴重削弱了國民黨執政的群眾基礎。在1949年決定中國命運之際,廣大民眾在比較國共兩黨作風后,拋棄了作風敗壞的中國國民黨,選擇了作風優良的中國共產黨。

(四)貪污腐敗問題積重難返直接導致政權喪失

國內外研究國民黨問題的專家學者在這一問題上基本形成共識,即貪污腐敗問題是導致國民黨失去執政地位和南京國民政府垮臺的最重要原因。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不久,國民黨黨員和干部隊伍就出現了腐敗趨勢。1932年4月,楊公達等在《時代公論》上聯名發表文章指出國民黨黨員的“四化”現象:“現在國民黨黨員的全體,大多數是腐化,次多數是惡化,再次多數是軟化,余則不問黨事的消極化。”[14]314易勞逸指出:“1930年代人們就感受到,貪污在各級政府中的普遍程度,已經超過了北洋軍閥政府時期。許多觀察家認為,貪污是南京統治的最卑劣的特征。”[19]28-29雖然國民政府公布了一批反對和懲治貪污腐敗的法律及規章制度,但由于缺乏強有力的執行機制,導致反腐敗規章制度無法發揮效力。監察院本是憲法賦予權力對政府官員實施監督的最高機關,但在清除貪腐方面根本無法發揮實效,成了安置沒有影響的老人的閑散機關,被人嘲笑為政府內的“老人院”(敬老院)[19]28-29。抗戰勝利后,國民黨的貪腐行為在全黨全社會形成一股赤裸裸的“刮收”浪潮。國民黨在全國成立的接收委員會打著“接收”的旗號大發國難財,把所謂“淪陷區”的土地、企業礦山、國家財產拿來中飽私囊。各級政府官員利用手中的權力巧取豪奪,被當時的媒體和民眾諷刺為新的“五子登科”,即“金子、房子、票子、車子、女子(漢奸的妻妾)”是“接收大員”巧取豪奪的對象。解放戰爭時期,蔣經國在1948年被任命為上海經濟管制副督導員負責“經濟改革”:一是發行金圓券,收兌人民持有的黃金、白銀、外匯;二是限定物價,打擊囤積居奇。蔣經國采取鐵腕執法方式,在上海“打老虎”,但打到國民黨四大家族之一孔家大公子孔令侃的頭上,最后因蔣介石出面干預,只好妥協,“打老虎”行動以失敗告終。蔣經國“打老虎”行動的失敗,標志著國民黨在大陸執政時期懲治貪污腐敗努力的徹底失敗,國民黨的貪污腐敗問題已病入膏肓、無藥可救了,距離在大陸統治的崩潰時日不多了。在大陸執政的22年間,中國國民黨從建黨初期勇于革命、銳意進取、爭取群眾支持、有政治動員能力的革命政黨逐步喪失革命精神和自我革命精神,蛻變為精神懈怠、組織散漫、派系林立、腐化墮落的老大黨。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的失敗,從黨的自我革命角度看,歸根到底在于其管黨不力、治黨不嚴,在于治理國家腐敗無能和黨員干部、官員貪得無厭,是國民黨的腐敗和無能使其徹底失去民心,最終被時代所淘汰、為人民所拋棄。

三、中國共產黨的自我革命

中國共產黨歷經革命、建設和改革不同時期風雨考驗而歷久彌新,在近百年的偉大發展歷程中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正領導中國人民從富起來向強起來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闊步前行。中國共產黨取得成功的關鍵在于始終堅持黨對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的領導權,堅持把自我革命精神始終貫穿于近百年發展的偉大歷程、始終貫穿于領導中華人民共和國70多年建設的治國理政實踐。

(一)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重視強化理論武裝

在黨的思想建設自我革命方面,蘇聯共產黨在列寧去世后歷任領導人未能繼承和發展好馬克思列寧主義,沒有形成正確指導黨的建設的新指導思想,在教條主義和修正主義錯誤思想指引下誤入歧路;國民黨在孫中山去世后的領導人不僅沒有繼承和發展新三民主義,反而在黨內右派分子的歪曲改造下變成了“以黨治國”的集權統治思想,無法發揮黨的指導思想在治國理政和理論武裝方面的重要作用。與蘇聯共產黨、國民黨在思想建設方面的做法不同,中國共產黨自建黨以來高度重視和加強黨的思想建設,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相結合,形成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以一脈相承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武裝全黨,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中國共產黨人堅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顛撲不破的科學真理,堅信馬克思主義必須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豐富和發展,從來不把馬克思主義看成是空洞、僵硬、刻板的教條。”[21]基于不同時期黨和國家面臨的形勢任務,發揚勇于自我革命精神糾正錯誤的路線、方針、政策,帶領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走向新的正確道路。延安整風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既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轉折事件,也是發揚自我革命精神糾正錯誤、堅持真理的偉大實踐。中國共產黨在運用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來解決中國革命實踐問題的過程中曾犯過右傾投降主義、“左傾”盲動主義、“左傾”冒險主義的路線錯誤,導致黨領導的革命事業和隊伍建設遇到嚴重挫折。延安整風之前,黨內存在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特別是主觀主義、宗派主義、黨八股三種不正之風對黨的影響和危害尤甚。為提高全黨的馬列主義水平,解決黨的思想理論和政治路線問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提出了通過開展整風運動來解決黨的思想問題的辦法,在延安和抗日根據地開展了整頓黨的作風活動,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路徑。黨的七大把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根本指導思想,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也是黨的歷史上一次成功的思想建設自我革命的重要成果。十年“文化大革命”使黨的思想理論和政治路線發展再次遇到嚴重挫折。為徹底糾正錯誤思想路線,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通過一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糾正“左”的錯誤思想路線,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正確思想路線,開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在40多年改革開放發展歷程中,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相結合,產生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重大思想理論成果,并及時寫入黨章成為全黨的根本指導思想,用強大的思想理論武裝全黨。近百年的思想建設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能夠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糾正思想路線上的錯誤,在困難和挫折中奮起前進。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始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注重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最新成果武裝全黨,這就是中國共產黨百年發展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之一。

(二)堅持貫徹民主集中制,加強黨的團結統一

蘇聯共產黨是民主集中制原則的創建者和率先實踐者,國民黨在1924年改組后把民主集中制(其自稱民主集權制)作為黨的組織原則,兩黨都力圖用民主集中制原則組建起強大的黨組織隊伍和執政骨干。然而,在兩黨的組織建設實踐中,都未能把民主集中制原則精髓和精神貫徹始終如一,最致命的失誤是把民主集中制割裂開來,前期片面地強調黨的最高領導人的集中領導,后期片面地強調民主化而放任黨內派別形成和分化,最后導致黨的消亡或分裂。中國共產黨在1927年第三次修正黨章時,首次把民主集中制原則寫進黨章,即“黨部的指導原則為民主集中制。”[22]1928年六大黨章明確了民主集中制原則作為黨的根本組織原則,并提出貫徹執行民主集中制原則的三項要求。針對長征途中張國燾“另立中央”、抗戰時期各根據地和地方局不服從黨中央政令及張國燾叛逃問題,毛澤東在1938年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政治報告中首次提出民主集中原則的“四個服從”[23]。1945年七大黨章把“四個服從”作為民主集中制原則的核心要求寫入黨章,指出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導下的民主”[22]51,并確立民主集中制的四項基本條件。中國共產黨堅持以民主集中原則為根本指導,加強革命和建設時期黨的組織建設,用嚴密的組織體系和嚴格的紀律把全黨建設成為一支堅強團結、意志統一、行動一致的戰斗組織和先鋒隊。粉碎“四人幫”后,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強調堅持民主集中制:維護黨的集中統一,嚴格遵守黨的紀律,堅持黨性,根絕派性。1982年十二大黨章總結十年“文化大革命”中未能貫徹好執行好民主集中制的教訓,概括提出了改革時期民主集中制的六條基本原則要求,成為指導改革開放以來黨的組織建設的一以貫之的根本組織原則。民主集中制實行民主基礎上的集中與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堅持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的原則。集體領導、民主集中是黨的領導的最高原則,個別醞釀、會議決定是重要的方法和程序。“黨的歷史表明,必須有一個在實踐中形成的堅強的中央領導集體,在這個領導集體中必須有一個核心。如果沒有這樣的領導集體和核心,黨的事業就不能勝利。這是堅持民主集中制的一個重大問題。”[24]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集中制根本原則指導下,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時期分別形成了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新時代黨中央領導集體,形成黨中央對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保證黨的團結統一和中央政令暢通,推動黨中央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實施,領導全黨和全國人民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的偉大成就。歷史和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就在于有堅強的領導集體核心、嚴密的組織體系、強大的組織能力、嚴明的紀律規矩。如果沒有這些要素,黨就會變成一盤散沙,成為群龍無首、各行其是的烏合之眾,失去凝聚力和戰斗力,失去領導地位和領導作用。

(三)堅持整治各種不正之風,優良黨風贏得群眾

蘇聯共產黨和國民黨在黨的作風建設特別是執政黨作風建設問題上,一個重大的失誤就是在長期執政過程中沒有把黨風政風建設好,導致不正之風嚴重影響了執政黨的形象和權威,嚴重削弱了黨長期執政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在丟掉民心后黯然失去執政地位。堅持以自我革命精神凈化與純潔黨員和干部隊伍,建設風清氣正和清正廉潔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這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保持生機活力和朝氣蓬勃、得以長期執政的重要保障之一。中國共產黨在成立初期就高度重視黨的作風建設,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實踐中形成了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三大作風,成為克敵制勝的力量源泉和有效法寶,也是黨執政后的寶貴精神財富。1940年2月,毛澤東在延安民眾討汪大會上的講演中指出陜甘寧邊區“十個沒有”的優良作風:“這里一沒有貪官污吏,二沒有土豪劣紳,三沒有賭博,四沒有娼妓,五沒有小老婆,六沒有叫花子,七沒有結黨營私之徒,八沒有萎靡不振之氣,九沒有人吃摩擦飯,十沒有人發國難財。”[25]同年初秋,他在與馬列學院的鄧力群等人的談話中提出要用“延安作風打敗西安作風”,“延安作風”是指中國共產黨的作風,“西安作風”是指國民黨的作風[26]。1941年至1945年,中國共產黨通過延安整風運動糾正主觀主義、宗派主義、教條主義錯誤,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實現了思想理論的革命化,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發展,為黨領導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在1949年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我們有批評和自我批評這個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武器。我們能夠去掉不良作風,保持優良作風。”[27]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取得了執政地位,在領導國家建設的進程中繼續發揚黨在過去革命時期的革命熱情、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比如,1950年至1953年,為克服上級機關官僚主義、居功自傲和“革命到頭”思想,開展了黨內整風運動,主要采取召開各級干部整風會議、舉辦整風訓練班、學習文件等方式整風。1957年至1958年,開展反官僚主義、反宗派主義、反主觀主義的整風運動,后期由于黨的路線偏“左”導致反右斗爭擴大化。1961年在農村地區開展檢查和糾正“共產風”、浮夸風、瞎指揮生產風、特殊化風、命令風,反對貪污、浪費、官僚主義等不正風氣,采取了放手發動群眾的方式進行整風。1963年至1966年,在全國城鄉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即“四清運動”,前期在農村中是“清工分、清賬目、清倉庫和清財物”,后期在城鄉中表現為“清思想、清政治、清組織和清經濟”,最后從教育性質偏離正確方向而轉入階級斗爭。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通過一系列的政治運動糾正黨在領導建設中暴露的不正之風和貪污腐敗問題,努力凈化黨的思想、政治和組織隊伍,以勇于自我革命精神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改革開放以來,在總結以政治運動方式管黨治黨的經驗和教訓基礎上,中國共產黨不斷改進和創新自我革命的方式方法,采取以學習教育活動和依規治黨方式推動黨的自我革命,以正視問題的自覺和刀刃向內的勇氣,全面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高度重視加強黨的作風建設,以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為重點,堅持不懈糾正“四風”問題及由“四風”延伸出來的其他不正之風問題。他對全黨提出明確要求:“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永遠沒有休止符,必須抓常、抓細、抓長,持續發力、久久為功。”[28]通過深入持久抓作風建設,推進作風建設常態化制度化,以優良黨風帶政風促民風,以優良的黨風凝聚黨心民心,夯實黨長期執政和國家長治久安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

(四)堅持深入推進反腐敗斗爭,建設干凈廉潔政黨

物必先腐,而后蟲生。蘇聯共產黨和國民黨作為長期執政的大黨老黨,腐敗是導致其喪失執政地位和蘇聯共產黨亡黨的共同原因之一。蘇聯共產黨在長期執政過程中沒有找到反腐敗的有效途徑,逐漸從當初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的馬克思主義政黨蛻化變質,越來越引起廣大人民群眾對蘇聯共產黨的失望和不滿,在逐漸喪失執政的群眾基礎后步入亡黨亡國不歸路。國民黨喪失在大陸的執政地位和敗退臺灣地區再次失去執政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沒有解決好腐敗問題,正如研究國民黨問題的專家學者和國民黨領導人自己分析失敗的原因所指出的,腐敗是國民黨失敗和南京國民政府“毀滅的種子”。蘇聯共產黨和國民黨在反腐敗問題上的前車之鑒,中國共產黨在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中始終重視借鑒和吸取其深刻教訓。中國共產黨在建黨初期就堅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革命精神,以自我革命精神不斷推進黨的布爾什維克化,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黨綱黨章和黨內文件中制定了一系列推動自我革命的規章制度。比如,1926年8月,中國共產黨中央擴大會議發布的《堅決清理貪污腐化分子》通告要求各地黨組織堅決清洗貪污腐化分子,制止黨內產生腐化問題。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懲治貪污腐化分子的重要文件。1927年5月,黨的五大選舉產生了第一個黨的紀律檢查機構——中央監察委員會,作為維護和執行黨紀的專門機關,純潔、凈化黨員和干部隊伍。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中國共產黨以嚴厲的懲治手段處死謝步升、唐達仁、左祥云、黃克功、肖玉璧、劉青山、張子善、王仲、胡長清、成克杰、王懷忠等腐敗分子,形成了以霹靂手段懲治腐敗的高壓震懾態勢。隨著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腐敗問題成為影響和制約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嚴峻挑戰。胡錦濤在2011年慶祝建黨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首次把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列為執政黨建設面臨的“四種危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黨長期執政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高度重視抓反腐敗,把反腐敗斗爭納入當前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的一部分。黨的十九大修訂的黨章把“四種危險”正式寫入黨章總綱,深入推進反腐敗斗爭成為新時代黨的建設總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出要“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機制”[29]。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構建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體制機制:從查處腐敗案件、斬斷利益鏈條、破除關系網絡方面懲治腐敗分子,深化標本兼治,推動重點領域監督機制改革和制度建設,推進反腐敗國家立法,促進反腐敗國際合作,加強思想道德和黨紀國法教育,鞏固和發展反腐敗斗爭壓倒性勝利[30]。能否敢于以刀刃向內和刮骨療毒的勇氣解決執政黨的腐敗問題,是檢驗一個執政黨是否具有自我革命精神的試金石。中國共產黨始終以蘇聯共產黨和國民黨反腐敗的教訓為鑒,不斷增強憂患意識,不斷推進自我革命,不斷加強自我監督,堅信只有在反腐敗斗爭的持久戰、攻堅戰中保持堅韌和執著,才能找到跳出“歷史周期率”的新路,確保黨長期執政和國家長治久安,避免重蹈蘇聯共產黨和國民黨因腐敗而失政和亡黨的覆轍。

四、大黨老黨自我革命比較小結

選擇蘇聯共產黨、國民黨、中國共產黨作為自我革命研究的比較對象,主要在于三個大黨老黨在世界政黨比較研究中具有很強的代表性,都屬于百年大黨老黨,都有長期執政的經歷,都在治國理政與黨的自身建設中面對過共同的境遇和現實。中國共產黨在創建與發展中受到蘇聯共產黨及其領導下共產國際的幫助和支持,在革命、建設、改革發展的歷程中與蘇聯共產黨有著廣泛而深刻的聯系,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曾經受到蘇聯模式的深刻影響。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偉大成就,既有對蘇聯共產黨成功經驗的學習,也有對蘇聯共產黨失敗教訓的借鑒。蘇聯共產黨和中國共產黨作為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中的兩大馬克思主義政黨,分別在兩個社會主義大國長期執政,對兩個大黨老黨在長期執政中自我革命方面的比較研究,可以為探究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規律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中國共產黨是在中國政治土壤中誕生、在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熏陶中成長、在中國政治舞臺上發展壯大,共同的政治土壤、共同的傳統政治文化、共同的政治舞臺把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聯結起來。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既有兩度合作(北伐戰爭時期的第一次國共合作、抗日戰爭時期的第二次國共合作),也有兩度斗爭(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第一次斗爭、解放戰爭時期的第二次斗爭)。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于20世紀中國政黨政治舞臺上的互動,在合作與斗爭的過程中,呈現了源自國外的現代政黨政治在中國政治舞臺上的發展特色,為探究中國執政黨建設規律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基于蘇聯共產黨、國民黨、中國共產黨三個政黨存在的共性與個性特征,在政黨政治中存在的廣泛交集與互動,筆者從大黨老黨自我革命比較的視角,采取類似地質學家從眾多斷層中摘取典型樣本以分析地質結構形成和發展規律的研究方法,從思想、組織、作風、反腐敗四個維度比較研究三個政黨的成敗得失。指導思想是政黨靈魂,為政黨存在與發展提供意識形態上的理論支撐和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大黨老黨思想上自我革命要求必須重視思想理論的發展和創新,既不能墨守成規、保守僵化,也不能丟棄根本、蛻化異化。強大組織是政黨骨骼,為政黨的宣傳組織動員民眾和組建領導政府提供力量源泉。大黨老黨組織上自我革命要求必須堅守根本組織原則不動搖,健全完善黨的領導體系和組織體系,建設堅強有力的領導集體核心,防止黨內派別組織化和分化裂化,堅持質量標準下發展壯大黨員隊伍,補充黨的新鮮血液。優良作風是政黨形象,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命。大黨老黨作風上自我革命要求必須嚴明黨的紀律,以嚴格的標準和措施整治黨的不正之風,以優良黨風帶政風促民風,才能贏得民眾對執政黨的信任和支持,才能鞏固長期執政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腐敗問題是政黨的大敵,是任何大黨老黨都無法繞過的重要一關,更是長期執政的大黨老黨面臨的最大威脅。反腐敗上自我革命要求必須以刀刃向內、刮骨療毒的勇氣整治各種腐敗問題,以反腐敗斗爭的成果贏得黨心民心,建設清正廉潔、朝氣蓬勃的大黨老黨。與蘇聯共產黨、國民黨的自我革命相比,中國共產黨的自我革命是成功的,但對于肩負偉大使命的百年大黨老黨——中國共產黨而言,自我革命的前途注定不會平凡,也不會一帆風順,而是要在偉大的自我革命征程上再接再厲、砥礪前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中文字幕色在线| 91精品国产丝袜| 嫩草国产在线| 99热这里都是国产精品| 欧美在线国产| 国产第一页亚洲| 成年网址网站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日本人又色又爽的视频| 亚洲男人天堂2018|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 狠狠色综合久久狠狠色综合| 9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精品久久| 日韩欧美视频第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毛片高清完整视频版| 国产亚洲精|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熟女1区2区| 国产欧美网站| 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一区| 国产一级二级三级毛片| 久青草免费视频|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精品一区二区无码av| 五月激情综合网| 在线观看亚洲成人| 亚洲色婷婷一区二区|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国产丰满成熟女性性满足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77777| 久久网综合| 亚洲精品视频网| 欧美影院久久|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3页在线|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激情| 五月婷婷丁香综合|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专区| 亚洲系列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国产成a人片在线播放| 亚洲午夜综合网| 欧美一区中文字幕| 亚洲中文字幕av无码区| 美女国产在线| 国产成人一级| 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亚洲黄色高清|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小视频| av性天堂网|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 国产XXXX做受性欧美88| 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 91成人精品视频| 亚洲第一黄片大全| 成人欧美日韩|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亚洲精品综合一二三区在线|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中文|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五月婷婷丁香色| 久久综合色播五月男人的天堂| 自拍亚洲欧美精品| 亚洲天堂免费|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欧美 亚洲 日韩 国产| 精品福利网|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国产97色在线| 国产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色综合热无码热国产| 亚洲精品免费网站| 国产经典三级在线| 在线国产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国产| a毛片基地免费大全| 97se亚洲综合不卡| 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v国产精品|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国产a国产片免费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