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媛媛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①滿足大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是當前高校思政課亟需解決的課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從供給端入手,用改革的辦法調整經濟結構,擴大有效供給,提高經濟發展質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涉及方法論,又涉及思維方式。本文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維和方法,以習總書記提出的思政課“八個統一”為指導,探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提升問題,這有助于在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中“鑄”好魂,“育”好人。
供給和需求是經濟活動中的兩個基本方面,從理論上說,二者保持平衡才能保證經濟的良好發展。同理,教學活動中,教師是供給端,學生是需求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供給滿足學生需求,學生“到課率”“抬頭率”“入腦率”就會高,教學效果就會好。近些年,雖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和效果不斷提升,但是,2018 年度的調查顯示,有近兩成(19.6%)大學生對思政課教學評價“一般”[1],這反映出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供給與學生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問題。從教學內容看,大學與高中思政課、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各門課程存在重復,弱化了學生學習的“新鮮”度;授課過程中“照本宣科”,重理論說教,輕理論聯系實際;重知識傳授,輕價值引領,難以形成思想共鳴。從教學供給方式看,重教師單向灌輸,“一言堂”“滿堂灌”,輕師生雙向交流,限制了學生主動性發揮。從供給渠道看,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育人與其他課程育人、課堂“主渠道”育人與網絡等其他渠道育人尚需形成合力。從供給主體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學養和素養、職業認同感需要不斷提升,等等。這樣的教學供給與大學生需求產生間距,無法滿足大學生成長發展需要,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筆者認為,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供給端入手,用改革的辦法全面提升教學供給質量,實現教學供需高位對接、精準對接,是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有效方法。
習總書記指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處理好供給和需求的關系②。高校思政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的提升,要打破供需兩側“毫不相干”“各自為戰”的局面,建立供給側和需求側高度契合的良好態勢。在瞄準“需求側”的基礎上,著力加強“供給側”,提供“有虛有實、有棱有角、有情有義、有滋有味”的有效供給,增強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獲得感。
毛澤東同志曾指出:“射箭要看靶子,彈琴要看聽眾,寫文章做演說倒可以不看讀者不看聽眾嗎?”[2]836“做宣傳工作的人,對于自己的宣傳對象沒有調查,沒有研究,沒有分析,亂講一頓,是萬萬不行的。”[2]837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學生是供給對象,是“射箭”對準的“靶子”、“彈琴”要看的“聽眾”。學生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點,“正視、重視、理解學生成長發展需求,是激發思想政治教育內生動力的重要內容。”[3]開展學情調查、了解學生需求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的前提和基礎。思政課教師要采用各種方法如問卷調查法、學生訪談法、學生評教法,在課前、課中、課后展開調查研究,了解學生所關注和所困惑的問題,了解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的需求,分析學生需求特點,把握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加強對學生需求的研究,為有的放矢地開展教學做好充分準備。
“00后”的大學生群體,個性十足,強調自主,追求務實,是網絡原住民,思想認識、價值觀念呈現多元化。針對“00后”大學生的這些特點,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要注重“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將黨和國家的統一要求和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有機結合:遵守課程設置、教材使用、教學內容等方面的統一要求,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生制宜地探索多樣化教學方式、教學手段、語言方式、考核方式等,把統一的教材體系靈活轉化為多樣化的教學體系,在準確把握多樣性中形成教學針對性,在因材施教中滿足學生合理需求,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化為大學生自身的需要,以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價值引領,促進大學生發展。
馬克思說過:“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4]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基礎在教學內容,核心在用徹底的理論說服人。問題是實踐的起點。“缺乏問題意識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沒有真實主題的教學;沒有問題意識的課堂,是沒有靈魂的課堂;沒有問題導向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不可能有吸引力和說服力的。”[5]要以理服人,直面回應思想政治理論中重大問題和學生提出的問題,堅持“問題導向”,讓教學活動始終與解疑釋惑相聯系,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首先,在教學中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既要對各種社會現象和問題做好透徹的學理分析,又要加強政治引導,培育政治擔當,提升學生的思想理論素養和政治素養。要深入研究教材,吃透精髓,在講清“是什么”的基礎上,加強“為什么”“怎么辦”的學理分析,讓學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心悅誠服地將理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在理論教學中,要根據學生情況優化重復內容,包括整合和取舍,拓寬廣度和深度,增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新鮮感和針對性,提升學生獲得感;要結合理論難點、社會熱點、學生困惑的問題,增強理論的現實解釋力,拉近理論與現實的距離;主動回應學生的理論關切,用接地氣的話語和大學生習慣的方式呈現理論,拉近理論與大學生的距離。在實踐教學中,要不斷創新實踐教學模式,通過參觀、訪問、志愿服務、實習見習、講座等各種形式,將“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接觸社會、感知社會,更好地體悟和踐行理論,讓學生真學真信馬克思主義理論,愿學愛學思想政治理論課。
毛澤東同志曾說過:“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和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6]教學方式就是過河的“橋”和“船”。貼切的教學方式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關鍵,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學生主動接受灌輸的理論,更好地實現思想內化和行為外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的雙向互動中實現的,是充滿情感的對唱,學生既是“聽眾”又是“主角”。傳統的“填鴨式”“注入式”教學把學生當成簡單的“接收器”,習慣于我講你聽的單向傳輸,教師唱獨角戲,忽視了學生內在需求,抑制了學生能動性的發揮,這樣勢必會影響教學效果。
首先,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就要“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教師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實施者,教學活動的出發點是為了學生。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調動學生的主體性。要摒棄“注入式”教學方式,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采取如翻轉課堂、實踐演示、情景模擬等互動式教學,引發學生心理體驗,在“你來我往”互動中開啟思想碰撞,激發情感共鳴,形成教與學合力。
其次,要“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思政課教學,本質上是意識形態教育。思政課教學所希望學生確立的內容不可能自發生成。因此,思政課教學有必要堅持灌輸性。”[7]灌輸性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本質屬性。但“灌輸性”不是“填鴨式”的硬灌輸,而是要立足學生實際,根據教育教學規律進行科學灌輸,包括灌輸對象差異性、灌輸方法互動性、灌輸途徑多樣性等,以實現精準灌輸;啟發性是實現科學灌輸的重要方法,運用案例教學法、問題探究法、專題討論法等,讓學生進行多角度的思考,在個體、群體合作思考討論中進行民主、平等、真誠溝通,調動學生積極性,提升學生認知,增強教學實效性。
習總書記指出:“我們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③“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③知識性和價值性是教育活動的本質屬性,知識性是價值性的載體,為價值性服務。思想政治理論課融思想性、政治性、理論性于一體,鮮明的價值性是其區別于其他課程的最大特色。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存在一些將價值性和知識性相割裂的錯誤傾向,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和效果。因此,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滿足學生成長的精神需求,就要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要寓價值觀的引導于知識傳授之中。要圍繞思想政治理論課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價值觀目標三維教學目標體系,在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評價、教學管理等各方面實現價值引導與知識傳授的有機融合。
考核評價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要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對大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效果評價,要超越一般的知識性評價,要以檢測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為基礎,強化對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解決問題的評價,強化對大學生的思想素質、政治素質、道德素質的評價,實現知識性評價與價值性評價有機融合,并以價值性評價統領知識性評價。因此,要建立健全立體化的全面、客觀、真實反映大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效果的考核評價體系,要堅持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加大過程性考核在學生考評體系中的權重。可以采用開卷考試與閉卷考試相結合、平時考核與期末考核相結合、理論考核與實踐考核相結合等形式,在試題命制中也要堅持知識性和價值性相統一,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考查中。
習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①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是思政教師的事情,更是多元主體合力共治的結果。
在教學中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既要旗幟鮮明、理直氣壯地講授思想政治理論課,發揮思政課顯性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又要深入挖掘其他課程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發揮課程思政潤物無聲的隱性教育作用,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核心協同合作育人的課程集群效應。因此,要著力構建思政課、通識課、專業課三位一體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建立思政課與其他課程常態化聯動合作的工作機制,實現從“思政課程”育人到“課程思政”育人的轉變,推動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頻共振;樹立“學校無小事,事事皆育人”的思維,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學校的各個方面,形成課程育人這一顯性教育與科研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網絡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資助育人、組織育人等隱性教育有效結合,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在學校制定的各項規章制度中蘊涵人文關懷,在學校各種設施、場所“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積極開展學生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活動,在學校的制度文化、物質文化、精神文化中將顯性教育與隱形教育相結合,發揮協同育人作用;要在互聯網這一新陣地上強化顯性教育和隱形教育的協同,在加強網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線上與線下有機結合的同時,發揮學校官網的引領作用,加強班級QQ群、微信群的監管與引導,從而使育人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習總書記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③教師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供給主體,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素質與教學質量和效果息息相關,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提升的內在動因。
“思政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③,就要將意識形態的“立”與“破”相結合,在教學中要“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既要從正面宣傳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社會正能量,給人以真善美的啟迪,引導大學生增強“四個自信”,又要注意發揚斗爭精神,從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出發,批判各種錯誤觀點和思潮,幫助學生分清真善美和假惡丑,提高學生明辨是非能力,以建設引領批判,以批判為手段,最終實現建設目的。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按照“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要求,涵養道德、錘煉品質、堅定信仰、開闊視野、提升業務能力。高校要搭建思政課教師成長平臺,構建一整套科學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如培訓、激勵、考核、評聘等制度,打造政治過硬、品德高尚、本領高強的高素質思政課教師隊伍:健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準入、評價、考核機制,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培養體系,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思政課教師學科歸屬意識,提升思政課教師的專業素養,激發思政課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肩負著立德、鑄魂、育人的重大使命。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在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中不辱使命,發揮好關鍵課程、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切實提高教學的實際效果,增強大學生的獲得感。面對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存在供需失配的問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教育者指明方向,即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遵循“八個統一”的要求,著力推進教學改革創新,使得教學供給不斷適應和滿足學生成長發展的需求,把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成大學生受益一生的魅力課程。
注釋:
①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② 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強調:推進供給側改革要處理好四大關系[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7-1-23(1).
③ 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