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海騰,曲靜然,王存芳,張崇真,崔波
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濟南 250353)
隨著信息化、大數據時代到來,教學手段發生根本性變化,從單一的板書課堂轉變為采用內容豐富的多媒體授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效提高教學效果。但大部分多媒體教學停留在傳統“老師講,學生聽”的被動教學模式,初上課時受到圖文并茂課件激發學生還興趣盎然,隨著課程內容深入學生愈發產生疲勞厭學情緒,尤其枯燥邏輯性的基礎理論課,很大程度上影響教學質量。面對當今社會發展形勢下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新要求,尤其在思辨能力、創新精神、合作意識、交流表達等方面有更高要求,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越來越不適應時代需求,要求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創新,旨在減少向學生的單向知識傳授,增加學生主導教學的份額[1]。
食品營養與安全作為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核心課程,涵蓋食品營養與人類健康、食品安全保障、食品衛生監督管理等領域,同時被作為國民素質教育、終身教育的重要課程,在復合型專業人才培養中扮演著主要作用[2]。食品營養與安全屬于交叉學科,具有知識點多、內容龐雜的特點,僅憑傳統的填鴨課堂講授模式,學生普遍感覺學習壓力大,知識體系構建困難。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我們在課堂授課基礎上,嘗試結合啟發、案例、翻轉課堂、網絡等多種教學方法,構建全面高效的多元化教學模式。
食品營養學主要研究食物、營養與人體生長發育和健康的關系,以及攝取食物以滿足自身生理需要、合理膳食營養和有關保證措施的科學。食品安全學主要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威脅人體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預防措施,食品質量安全管理的科學。食品營養與安全涵蓋這2門相互關聯又相對獨立的學科,通過課程學習,要求學生了解營養與安全關系,并能運用于合理營養與膳食的實踐。由于專業培養方案所限,制定48學時的授課任務,具體分配為營養部分30學時,內容包括營養素的功能特性、人體對營養素的消化吸收、各種食品的營養價值、特殊人群的營養需求、合理膳食及營養平衡、營養強化及功能性食品等;安全部分18學時,內容包括食品污染的種類及危害、各類食品的安全問題、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等。課程內容多,涉及面廣泛,如果僅靠課堂的全面細致講解,規定課時肯定不足。
根據課程安排,先講營養部分后講安全部分,2部分內容比較分離,缺乏營養與安全結合的章節,學生難以認識到營養與安全的緊密聯系,很難培養對食品品質的綜合評價能力。在傳統課堂講授的教學環境下,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容易出現碎片化現象,難以建立系統的知識體系,達不到課程培養目標。因此,食品營養與安全需要創新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結合起知識要點,增強學生學習系統性,改善教學效果。
食品營養與安全授課學生為貫通培養食品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由日照職業技術學院(職業院校)、齊魯工業大學(本科高校)“3+2”對口貫通分段培養,是山東省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先在高職院校學習3年,經轉段測試合格后,轉入本科高校學習3年,旨在培養文化基礎扎實、專業能力優良的高素質人才。
在職業學院的大專階段,實行的是技師人才培養模式,開設的課程大多數是應用實踐類的,如烘焙加工技術、乳制品加工技術、果蔬加工技術、食品理化檢驗技術、儀器分析、食品工廠設計及開發等,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強,思維也比較活躍,但基礎理論薄弱,缺乏對機理問題的深入了解。對食品的認識大多關注如何提高風味、如何延長保質期或者如何改善品相等實用性問題,而對風味形成機理、腐敗微生物特性、褪色影響因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等基礎理論問題,了解皮毛或一無所知。畢業生可以成為熟練的技術工人或者技師,但難以勝任高端產品研發、企業發展思路規劃等技術負責人的工作。
針對學生職業學院培養的背景,食品學院在本科第1年主要開設基礎理論課,如食品營養與安全、食品化學、食品微生物、食品生物技術、食品專業英語等,立足夯實學生的基礎理論,打造系統知識架構?;A理論課中涉及的理論問題,僅靠傳統課堂教授,學生容易失去學習興趣。實際上,這些基礎理論課程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通過啟發式教學、案例法教學、反轉課堂、網絡教學等多元化模式,在食品營養與安全進行教學改革與實踐,以期培養學生建立系統的食品專業理論體系。
圖1 多元化教學模式實施方案
啟發式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習的客觀規律,從學生實際出發,采用多種方式,以啟發學生的思維為核心,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促使其生動活潑地學習的一種教學指導思想[3]。對于消化與吸收、營養素功能、營養失衡與疾病防治、食品腐敗機制、食物中毒等基礎理論的課堂授課,采用啟發模式教學,選擇酸奶利于腸道健康、饅頭越嚼越甜、喝涼水會導致腹瀉、將軍肚的形成、水果腐爛過程、發芽土豆不能吃等生活中常見的事例,穿插于機理機制的講解,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引發求知欲,一個問題的解決會帶動另一個問題的出現,環環相扣,引發學生在思考和實踐中學習基礎理論知識,加深記憶和理解,形成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體系。
案例教學法是由哈佛大學法學院開創的,在學生掌握有關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在教師的精心策劃和指導下,運用典型案例,將學生帶入特定事件的現場進行案例分析,通過學生獨立思考或集體協作,進一步提高其識別、分析和解決某一具體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溝通能力和協作精神[4]。通過在各類食物的營養價值課程中引入火鍋選菜營養搭配、在食品安全管理課程中引入電商食品店運營,提高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培養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各類食物的營養價值課程涉及糧油、果蔬、肉蛋奶、海鮮等各種食材,課程內容很多,如何讓學生全面掌握各種食材的營養是課程難點。為此聯想到學生喜歡的美食——火鍋,按麻辣鍋、菌湯鍋、骨湯鍋、海鮮鍋等鍋底分類,在鍋底熬制、食材選擇、調料調配等過程中進行各種食材的營養搭配,并說出理論依據。
食品安全管理課程涉及的內容基本上是法律法規,需要學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去記憶內容,結合學生的創業想法,以《食品安全法》為主要依據,設計一個開辦食品電商的案例,分析審批程序、平臺運營、產品采購、物流運輸、快遞配送等環節所依據的條款,依經營范圍劃分鮮農產品、糧油食品、飲料乳品、零食干果等幾個類型店鋪,提供天貓超市、拼多多、京東、美團、聚劃算等網絡平臺。
翻轉課堂是由美國科羅拉多州林地公園高中開創的,也就是把傳統教學中課上所講的主要知識點讓學生通過課本預習、文獻檢索及學生間討論交流進行深度學習[5]。通過在平衡膳食與特殊人群的營養課程中大學生自身營養需求、在各種食品的安全問題課程中火鍋的營養健康作為翻轉課堂,借助課堂教師簡單講解、具體作業布置、學生以多媒體手段展示作業成果、教師詳細內容點評的方式,通過教師與學生間、學生與學生間的互動來達到鞏固課程教學內容的目的。
在平衡膳食與特殊人群的營養課程中,按年齡段及體質不同,在課堂講授孕婦、嬰幼兒、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運動員等不同人群營養需求的基礎上,把上課的大學生群體的營養自身需求作為翻轉課堂內容。為更深入討論分析,并結合青春期教育,將案例按性別交互細化,男大學生的營養需求由女生討論分析,女大學生的營養需求由男生討論分析,并在講課之前布置下題目,讓學生帶著問題去了解課程,有利于進行資料調研。待講完其他人群的營養需求后,按體質特性、代謝需求、膳食搭配、飲食禁忌等方面進行闡述,給出大學生營養健康飲食指南。
各種食品的安全問題課程中,按食品種類不同,在課堂上主要講解糧油、果蔬、肉制品、海鮮水產等的食品安全隱患,把學生經常點的外賣作為翻轉課堂。適逢電視臺剛開展一個關于大學城外賣的暗訪,推薦學生收看。結合安全隱患,要求從食材選擇、廚房烹飪、餐盒包裝、快遞配方、從業健康等環節進行分析,如何辨別外賣食品的優劣,并給出正確選擇放心外賣的指導性建議。
隨著網絡時代到來,“互聯網+”改造和影響多個傳統行業[3],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傳統課堂教學中內容有限、教學時間有限等問題[6]。除了線下教學外,在學校內網建立網絡教學平臺,力爭為學生創造一個可以自主學習、隨時溝通、互動互享的網絡教學平臺,實現輕松愉快學習,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在網絡教學平臺上開設教學課件、電子教材、專項習題庫等學習資源版塊,期末試卷內容大部分從這里篩選。此外,為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建立師生自由交流平臺,開設討論答疑版塊,圍繞著營養健康觀點、食品安全事件等進行互動討論,話題可以由老師提學生答,也可以由學生提老師及其他學生答,按教學進度討論相關的話題。為督促學生積極參與網絡教學,提前告知這部分內容也算課程考核的一部分,如果不參加即使期末試卷及格也記為不及格。
在基礎理論的啟發式教學中,關鍵在于問題的選擇,既符合知識點的闡述,又得具有系統性,一系列問題引申出系統知識體系。通過在每章內容中設計2~3個關聯性較強的問題,然后由老師引導,學生順著問題再回溯講過的知識點,以搶答積分的形式激勵學生踴躍發言,有效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對基礎理論的掌握也得到有效提高。
案例教學法和翻轉課堂采用分組負責制,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負責1個店鋪,1組8~10人,留出1~2周時間實地調研、素材搜集、討論分析制定方案,以PPT形式給其他人講解,其他人質疑回答3~5個問題,最后由老師總結點評。大學生聚餐經常吃火鍋,只追求風味口感,對營養健康的關注大多停留在店家的宣傳,沒有自己的判斷力。通過火鍋案例分析,學生們普遍提高對專業的認可度,增強學生的營養健康意識。食品電商是學生經常規劃的創業模式,感覺敲敲鍵盤就能賺錢,比較容易可行。在討論開店方案中,通過慢慢熟悉食品安全法規在各個環節的約束規定,認識到國家社會對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視,同時培養學生遵規守法的意識。學生對自身營養這個話題討論特別熱烈,內容很全面,包括女生生理期的特殊營養、男生劇烈運動的能量供給、熬夜對視力的影響、不吃早飯對腸胃的影響、考試期間補腦的營養等。外賣的安全隱患以前學生略有聽說,但由于方便美味,吃得還是比較頻繁,在觀看電視暗訪之后,認識到問題超出其想象力,結合課堂教授的基礎知識,深刻認識到非法外賣對健康的嚴重影響,表示以后盡量少吃外賣,或者選擇有門頭的正規店鋪。
網絡教學方面,在考核督促下,學生被動參與討論答疑,隨著老師話題引導,學生主動性逐漸被調動,很多實時食品營養健康、質量安全話題被提出,如大骨湯營養、學校食堂安全管理、臭豆腐的臭味等,師生討論分析問題本質,學習資源板塊查找相關知識點,無形中加強學生的平時學習,不必再單獨拿出時間突擊備考試卷。
表1 學生滿意度調查
多元化教學模式經歷2017(72人)、2018(56人)、2019(64人)這3屆食品(3+2)學生,通過滿意度調查(表2)可以看出,多元式教學模式得到學生廣泛認可,但也有少數學生不認可啟發式教學,說明教學水平有待提升。多元化教學模式的另一個收獲是,師生互動交流增多,增強師生之間情感,不僅停留在這門課程,課后師生還繼續保持交流,更有延續到畢業后還保持密切聯系。
課程考核成績計算方式為:課堂表現(10%)+網絡學習(10%)+期末試卷(80%)。通過多元化教學模式,課堂氣氛有明顯改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這3屆學生沒有出現掛科現象。從成績分布(圖2)可以看出,成績80分以上學生人數分別為68,54和62人,占總人數比分別為94%,96%和97%,圓滿完成學習任務。
圖2 學生考核成績分布
扎實的基礎理論如同大廈的牢固地基,是具有穩定性、根本性、普遍性特點的理論原理,是學生扎實專業素養的保障。課堂講授是基礎理論教學的必要手段,盡管多媒體替代板書,但只是教學手段的改變,對教學水平的提高有限,仍需要教師自身教學方法革新突破。食品營養與安全內容繁多且關聯性弱,但通過啟發式、案例、教學、網絡等多元化教學模式,可將課程內容有機串聯,教師授課有激情,學生學習有勁頭,教學改革取得一定效果。因此,可通過不斷細化各種教學方法的實施方案,提高教學質量,并把多元化教學模式推廣到其他食品類基礎理論課,打造學生過硬的綜合專業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