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吳耀,何林海,章秀梅,徐文,黃越
(1.杭州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9;2.杭州良渚麟海蔬果專業合作社,浙江 杭州 311113)
小菜蛾、菜青蟲是為害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蟲,年發生代數多,繁殖率高,世代重疊嚴重,春、秋兩季出現發生高峰,常在十字花科蔬菜上混合發生,蔬菜受害后品質降低,蟲傷還易引起軟腐病的發生流行,影響蔬菜的產量和質量[1-2]。目前,防治小菜蛾、菜青蟲的藥劑種類較多,仍以化學農藥為主。近年來,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需求加大,對蔬菜生產中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的選擇和科學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3-5]。唑蟲酰胺是原日本三菱化學開發的新型吡唑雜環類殺蟲殺螨劑,目前登記制劑為15%乳油,殺蟲譜廣、安全性高、復配性好、可用于抗性害蟲防治,兼具殺卵、抑食、抑制產卵及殺菌作用[6]。但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連續、頻繁、高劑量使用,易導致害蟲抗藥性上升、生態環境污染等問題[7],因此,通過試驗研究明確唑蟲酰胺的合理施用濃度和次數十分有必要。西蘭苔屬于十字花科蕓薹屬,與西蘭花、中國芥蘭同為甘藍種的一個同變種,在我國南北方均有栽培,已成為日常主要蔬菜品種,目前,國內外關于西蘭苔上小菜蛾、菜青蟲防治技術研究未見報道。本試驗研究了15%唑蟲酰胺懸浮劑在不同施藥濃度、施藥次數下防治西蘭苔小菜蛾、菜青蟲的效果,從而制定其安全使用技術,以期為該農藥在十字花科蔬菜上的科學應用提供依據。
15%唑蟲酰胺懸浮劑,海利爾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試驗于2020年5月19日至2020年6月16日在杭州市富陽區場口鎮聯群村綠禾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基地進行。試驗地排灌條件較好,地塊水、肥條件良好。試驗作物為西蘭苔,露地栽培。防治對象為小菜蛾、菜青蟲等鱗翅目害蟲。
試驗設15%唑蟲酰胺懸浮劑850倍液施藥1次、1 700倍液施藥2次、850倍液施藥2次及清水對照共4個處理,隨機區組排列,重復3次,小區面積20 m2。藥劑按試驗設計劑量兌水噴霧,分別施藥1次、2次,2020年5 月19日處理1至處理3施藥1次,5月26日處理2和處理3第2次施藥。采用WS-16型手動噴霧器(噴孔直徑0.7 mm,工作壓力3~4 kg·cm-2)均勻噴霧,每667 m2用藥液量30 kg。
藥效調查:于第1次施藥前即5月19日調查蟲口基數。采用對角線五點取樣法調查,每點定2株,每小區調查10株。調查記載標記株整株小菜蛾、菜青蟲不同齡期的活幼蟲數,計算百株蟲量作為藥前基數。藥后24 h、3 d、7 d、14 d、21 d分別調查殘余活蟲數,計算百株蟲量,計算蟲口減退率和校正防效,采用SPSS 17.0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Duncan’s新復極差法)。
在田間低齡幼蟲盛發期施藥1~2次,不同濃度的15%唑蟲酰胺懸浮劑對小菜蛾均有較好的防效,試驗結果見表1。第1次藥后24 h,15%唑蟲酰胺懸浮劑850倍液、1700倍液處理防效均為90%以上,速效性較好;第1次藥后3 d,15%唑蟲酰胺懸浮劑850倍液處理防效在91.5%~92.9%、1700倍液處理防效89.6%,均有較好的防效。第1次藥后7 d,各處理防效83.1%~90.1%,以15%唑蟲酰胺懸浮劑的高濃度處理防效更優但處理間差異不顯著。第1次藥后14 d(第2次藥后7 d),15%唑蟲酰胺懸浮劑施藥2次的處理防效84.4%~89.3%,極顯著優于施藥1次的處理。第1次藥后21 d(第2次藥后14 d),15%唑蟲酰胺懸浮劑850倍液施藥2次處理防效81.9%,850倍液施藥1次處理防效57.3%。說明15%唑蟲酰胺懸浮劑防治小菜蛾在施藥1次的情況下持效期7 d,施藥2次持效期達21 d。

表1 15%唑蟲酰胺懸浮劑處理對小菜蛾的田間防治效果
在田間低齡幼蟲盛發期施藥1~2次,不同濃度的15%唑蟲酰胺懸浮劑對小菜蛾均有較好的防效。試驗結果見表2。第1次藥后24 h,15%唑蟲酰胺懸浮劑850倍液、1 700倍液處理防效均為98%以上,速效性較強;第1次藥后3 d,15%唑蟲酰胺懸浮劑850倍液、1 700倍液施藥1~2次,防效93.6%~98.0%;第1次藥后7 d,15%唑蟲酰胺懸浮劑850倍液處理防效93.4%~95.2%,優于1 700倍液處理;第1次藥后14 d(第2次藥后7 d)、第1次藥后21 d(第2次藥后14 d),均以15%唑蟲酰胺懸浮劑850倍液施藥2次防效最為優異,其次是1 700倍液施藥2次的處理,均明顯優于850倍液施藥1次的處理,說明15%唑蟲酰胺懸浮劑防治菜青蟲,藥后7 d需第2次施藥,可保證防治效果;不同施藥濃度間防效差異不顯著,建議生產中可低濃度施藥,以實現農藥減量。

表2 15%唑蟲酰胺懸浮劑處理對菜青蟲的田間防治效果
藥后不定期觀察藥劑的安全性,至試驗結束,均未在試驗田發現藥害癥狀,表明15%唑蟲酰胺懸浮劑在西蘭苔種植中可以安全使用。
藥劑的殺蟲機理主要為害蟲與藥劑接觸后出現麻痹癥狀,難以活動和取食,或者通過影響害蟲的生理代謝作用,如抑制解毒酶系使殺蟲劑不被迅速降解為無毒物等作用,使得害蟲最終死亡[8]。本試驗通過15%唑蟲酰胺懸浮劑不同施藥濃度、施藥次數處理,研究其對西蘭苔上小菜蛾、菜青蟲的綜合防治效果。結果表明,在小菜蛾、菜青蟲田間低齡幼蟲盛發期施藥1次,15%唑蟲酰胺懸浮劑850倍液處理對2種害蟲均有較好的防效。藥后24 h和3 d的防效均在90%以上,說明速效性好。藥后14和21 d,對小菜蛾的防效下降,持效性一般,對菜青蟲的防效在80%以上,持效性較強。間隔7日第2次施藥,15%唑蟲酰胺懸浮劑850倍液處理和1 700倍液處理對害蟲的防效差異不顯著,對菜青蟲的防效總體優于小菜蛾。相同施藥濃度下施藥2次的處理防效顯著優于施藥1次的處理,而相同施藥次數、不同施藥濃度間防效差異不顯著。
根據本試驗研究,建議在防治過程中可根據實際情況,在低齡幼蟲盛發期施藥,對菜青蟲和小菜蛾有較好防效。從抗藥性治理的角度,建議生產中在菜青蟲高發期可以使用低濃度藥劑,在害蟲混發期,藥后7 d需第2次施藥,以保證防治效果。至于更經濟有效的用量及對其他害蟲的控制效果,將在進一步試驗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探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