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婷 馮彬彬 王煦煜 郭志瑜
摘 要:如今,全球多元文化對我國一些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一定的沖擊。優秀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的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和靈魂,代表了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積累的豐富多彩的生活經驗和藝術內涵。皮影戲就是這樣的一個存在。我國皮影戲分布地域廣泛,各地皮影戲各具特色。雖然有部分人還在堅持傳承皮影戲,但整體上全國皮影戲呈衰落趨勢。基于此,探討皮影戲傳承中面臨的挑戰,從而提出新時期皮影戲傳承與創新的思路,以促進我國皮影戲及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發展。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戲;傳承;創新
近些年,國家倡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鼓勵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招收弟子,傳承文化。加之新媒體的發展讓各種藝術有了更大的展示平臺,皮影戲也重新回到大眾的視野中。傳承者將皮影戲視頻上傳至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讓大眾對皮影戲也有了全新的認識。在這種背景下,我國皮影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有了新希望。皮影戲是我國傳統文化,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典型代表。研究皮影戲的創新發展對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有著重要的啟發意義。
一、皮影戲及其發展現狀
皮影戲,又稱“燈影戲”或“影子戲”,是我國傳統的民間藝術。它融合了戲曲、木偶戲、剪紙、雕塑、彩繪等多門藝術,在藝術方面具有動靜結合的特點。古人云:“隔簾說書,一口道盡千古事,影子亂彈,雙手對舞百萬兵。”法國電影史家喬治·薩杜爾評論我國的皮影戲為“電影的先驅”。
皮影戲最早源于2000多年前的長安,盛行于唐宋,元代時期傳入波斯(今伊朗)、阿拉伯、土耳其和東南亞一些國家中。皮影戲至明清時期發展到鼎盛階段。明清時期,皮影戲在全國廣泛流傳,得到了空前的普及與發展。在這一時期,皮影戲的工藝形象也更加精細和多樣。大部分皮影戲手藝人為子承父業,經歷代相傳。
皮影戲具有獨特的造型,并且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積累了一套完整的美學模式。其人物造型特征為平面化、藝術化、卡通化、戲曲化。除人物造型外,還包含山石門景、花樹魚蟲、亭臺樓閣、龍鳳禽獸、車船馬轎、城橋塔寺、軍帳兵器、陳設用具等。通過人物造型與非人物造型的協調,構成獨具魅力的場景和形象鮮明的皮影藝術特色。皮影戲的經典曲目包括《戰惡獸》《雞與蛇》《飛天》《龜兔賽跑》《鳳儀亭》《哭塔》《雞斗》等。
近年來,全國各地的皮影戲發展整體衰落,甚至面臨著傳承困難的問題。特別是受西方文明影響,皮影戲及其他中國傳統民間藝術都受到了極大的沖擊,顯示出明顯的衰落趨勢。皮影戲這類傳統的民間藝術只有少部分人還在堅持傳承,并且,能夠堅持傳承皮影戲的人已經越來越少,部分地區的皮影戲傳承已經面臨著斷代或已經失傳的問題。老一輩的皮影戲傳承人相繼老去或去世,新一代的青年人對其喪失興趣和信心。如果再不加以保護和傳承創新,皮影戲這類傳統的民間藝術將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甚至成為只會出現在博物館或陳列館中的陳列品,使后人唏噓。
二、皮影戲傳承中面臨的挑戰
為了更好地保護皮影戲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5月,國務院批準確定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皮影戲等傳統戲劇被錄入其中。目前,皮影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相繼展開,但保護作用仍較微弱。皮影戲的保護實際上還面臨著重重的挑戰,且這是一項長期的、持續的任務。皮影戲傳承當下面臨的挑戰主要有五個方面:第一,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不足;第二,傳播方式和渠道有限;第三,大眾了解較少;第四,缺乏系統性的教育;第五,創新形式單一。
在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中西方文化高度融合,青年群體大多面臨著房貸、車貸、子女現代教育等生存壓力,還受西方文化沖擊產生了新的審美觀點和價值觀。青年群體生活節奏較快,而皮影戲等中國傳統藝術的發展節奏較慢,傳統的皮影戲傳播受地點、時間等限制,難以大范圍傳播,人們對其逐漸喪失興趣,使皮影戲帶給手藝人的收入也非常有限。一方面,皮影戲手藝人的生存和生活面臨著難題;另一方面,皮影戲手藝人不被社會關注,其職業價值和個體價值被忽視,導致一些手藝人逐漸喪失傳承信心。老一輩人傳承信念的喪失對尋找下一代傳承人和傳承、創新手藝形成了一定的障礙。
三、皮影戲傳承與創新的思路
(一)加大資金的宣傳和支持力度
根據皮影戲傳承面臨的挑戰,現階段,相關部門應該對所在地的皮影戲手藝人進行統計和收編,并給予資金方面的扶持,加大文化宣傳力度。一方面,可以為皮影戲手藝人提供固定的收入,確保其生活;另一方面,要鼓勵和吸引年輕人重視和學習皮影戲,給予年輕人學習的希望,提高青年群體對皮影戲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習和傳承興趣。
(二)開展皮影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教育
針對現階段皮影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嚴重沒落的問題,中小學校、職業技術學校等應組織開展皮影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校園教育,擴大其教育、宣傳及手藝傳承的范圍。另外,相關部門可以通過皮影戲校園教育發展皮影戲真正的興趣者,尋找新一代的皮影戲手藝繼承人,發展中國傳統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融合地方特色和新媒體思維進行皮影戲曲目的創新
為了吸引更多的皮影戲受眾,現階段各地相關部門應組織皮影戲手藝人和年輕的學習者進行曲目、表現形式和傳播方式的創新。皮影戲曲目中應融入現代社會人們喜聞樂見的故事或內容。在表現方式方面,可以通過多媒體投影進行創新呈現。在傳播方面,可以采用微信、抖音、快手、小紅書等新媒體平臺作為載體,增加皮影戲表演者與大眾的互動,培養大眾對皮影戲的興趣。
(四)適應受眾新需求進行戲臺改造的創新
皮影戲的內容是通過戲臺向觀眾呈現。傳統的戲臺搭建一般就地取材,選擇一塊棉布或床單,戲臺極為簡陋。這類簡陋戲臺雖然便于裝拆,但觀者也能清晰地看到后臺操作的演員,會使皮影戲的表演喪失神秘感,且對于受眾而言失去了一些吸引力。現階段的戲臺創新改造,不僅需要從幕布及裝飾上下功夫,還應該重視燈的選擇及布置。搭建好的戲臺,可以選擇當下流行的幕布、LED燈,同時配合反光板等。為了防止吊燈晃動對表演造成影響,應當在調整好吊燈位置后進行固定。后臺也可以采用圍帳全圍的方式增強神秘感。對于前臺四周,可選擇皮影戲人物造型等進行裝飾,既可加大宣傳力度,又可提高戲臺的審美價值。
四、結語
皮影戲作為我國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無論在任何時期都應該被重視、保護和創新。現階段,我國各地皮影戲都在發生不同程度的衰落。
鑒于各地皮影戲及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差異性,在皮影戲及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發展中,相關部門應作為驅動者,引領和鼓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和年輕人重視它們,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當地人的文化生活相關聯,為皮影戲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提供一個廣闊的平臺。在此基礎上,再通過師徒模式、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教育、夜校等方式傳承皮影戲的手藝,潛移默化地影響大眾對皮影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從而使皮影戲真正融入人們的生活,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藝術。新一代的年輕傳承者,則要根據新時期大眾的喜好,對皮影戲的故事呈現方式、表現形式等進行創新,以滿足大眾多元化的喜好。
參考文獻:
[1]陳勝容.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再生視角的唐山皮影戲傳承與創新[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19):72-74.
[2]張嘉效,薛敬亞.鄉土語境的變遷與缺失:兼談華縣皮影[J].民藝,2020(3):93-97.
[3]周先利,莫群,鹿賽飛.傳承傳統文化背景下的中華皮影戲在幼兒園應用現狀研究:以湖南省常德地區為例[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11):65-66,69.
[4]董夢苑,林娟,伍雨婷,等.兩岸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傳播策略研究:以皖南、高雄皮影戲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20(22):245-247.
[5]吳鳳玲.非遺創新的地方實踐與理論思考:以岫巖皮影戲為例[J].民間文化論壇,2020(5):112-119.
作者單位:
山西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