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
【摘要】隨著移動互聯技術的普及,視頻以一種常態化應用方式介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這種視頻化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用戶、媒介與社會三者關系的互動,可以說,視頻化已經成為當前數字化生活最為重要的信息樣態。本研究對移動視頻化生活進行剖析,指出其意義與風險,以推動移動視頻傳播能夠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關鍵詞】視頻化生活? ?媒介化? ?風險認知
【中圖分類號】G201? ? 【文獻標識碼】A
移動互聯技術的普及,打破并重構了人際交往的模式與社會關系,使媒介更多地以“人”為中心進行開發、組織和利用,其中,移動視頻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移動視頻的常態化應用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和工作方式,形成了所謂的視頻化生活。
視頻作為一種媒介方式已經不僅僅是人們日常交往的中介工具或是從屬于人際交往鏈條中的被使用角色,而是以媒介化(mediatization)姿態主動嵌入并重塑社會中人的關系與文化生活,亦或是扮演構建社會新生活的角色。從研究視角來講,這是視頻化生活從中介化到媒介化的傳播范式轉變。
本研究旨在沿著媒介化研究的視野,剖析移動視頻化生活的意義與風險認知,為透視其深刻內涵梳理出一條較為清晰的思路。
一、移動視頻化生活的意義
視頻技術作為構建媒介環境的主要因素,在更深層面為用戶賦權與增權,是對“人”的主體性的再次肯定,其加速了人性與情感的回歸。簡言之,視頻化生活對于人際交往、社會關系與(跨)文化傳播具有諸多積極意義。
(一)場景套嵌構建新型交往模式
移動視頻彌合了人際交往的物理區隔,使其不再以物理地點作為空間基礎,“地點和媒介同為人們構筑了交往模式和社會信息傳播模式”。①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傳播學教授彭蘭認為:“移動傳播的本質是基于場景的服務,即對場景的感知及信息(服務)的適配。場景成為繼內容、形式、社交之后媒體的另一種核心要素。”②場景應用于移動視頻,是視頻生產者對現實環境的二次加工,然后再“流入”用戶自身的現實環境中,從而產生場景套嵌。可以這樣理解,視頻組織了多個空間的疊加,并為人際交往注入新的含意,突出了現實環境與虛擬空間的整合,完成了標準化與個性化之間的調試。在其中,用戶的沉浸感更強、黏性更高、體驗感更佳,并由此引導用戶心理認知與行為實踐。
以視頻通話為例,智能手機的視頻通話功能成為人們日常交往媒介化的重要體現,視頻通話串聯了遠距離的人際交往,又以實時畫面呈現回歸了形式上的面對面交流,通話雙方有時會對所處現實環境進行選擇、設計、加工,通過轉換攝像頭進行場景呈現,如旅游的人會向朋友呈現景點的場景,在外打工的年輕人會向父母呈現安定舒適的生活和工作場景,通話雙方彼此在對方的場景呈現中相互感染,沉浸在近乎于現實的物理空間之中,讓面對面交流的形式與實質分離,甚至是形式混淆了實質,生發出視頻問候、視頻拜年、視頻祝福等媒介化行為,形塑了一種新的人際交往模式。
(二)移動視頻技術賦能社會關系構建
視頻化生活影響了人際交往模式的定式,進而賦能社會關系的建構。傳統的社會關系主要依據特定的物理空間和彼此的熟悉程度而劃定邊界,例如家庭成員組建了家庭關系、一定學生數量組建了班級關系等。而在視頻化技術普及的今天,這些傳統的人的社會關系正在被豐富并產生變化,每個用戶都可以作為視頻使用與發布的節點而存在。也就是說,視頻“建構了一個社會個體表現、傳播、行動和由此獲得承認的舞臺”③。依靠這個舞臺,社會事務參與的邊界獲得延展,參與互動個體的身份得到重新確定,參與規則依據媒介邏輯來劃定。簡言之,通過視頻,有共同興趣愛好和利益需求的(熟悉或陌生的)用戶彼此連接在一起,在媒介邏輯的形塑下形成一種虛擬社群,使社會關系能夠從物理性空間中抽離,“塑造了新的社會關系——媒介化人際關系”。④
隨著用戶生產視頻門檻的降低,帶來的是私人空間向公共領域開放,“圍觀”成為連接和共享生活方式的一種手段。網絡平臺的視頻種類繁多,事件議論、景點打卡、美食分享、音樂推薦等,既使得視頻生產者在公眾視野中找到存在感,同時也以呈現出獨特的愛好與才藝進而網羅了一批關注者。例如:在快手平臺上有一位名為“農村王大爺”的用戶,通過制作鄉村傳統美食展現山東農村平淡質樸的生活,其發布的每個短視頻都以自家宅院或廚房為場景,以樸實的拍攝手法和毫無修飾的美食制作贏得了粉絲的追隨,通過美食制作視頻連接了具有共同愛好或向往恬靜生活的用戶。正如彭蘭所說:“在視頻平臺上流動的無數的視頻,成為社會的‘毛細血管’,它們讓社會的‘末端’彼此相連,并構成了自己的‘微循環’。”⑤
(三)平臺連接推動(跨)文化傳播
移動視頻作為當前人們日常生活與工作媒介化的重要實踐,不僅滿足了用戶對視頻所傳播的信息需求,還刺激用戶以更高的創作手法體現出審美的需求。從某種層面講,它提升了該文化的關注度,也推動了其在(跨)文化傳播中的認知度,例如李子柒短視頻在社交媒體YouTube(油管)上的傳播增進了國外用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李子柒短視頻以田園敘事連接講好中國故事這一宏大敘事,以社會個體的原創藝術助力文化自信建設。
二、移動視頻化生活的風險認知
視頻化生活使得媒介場景與現實生活高度融合,二者的邊界日益模糊,在賦能人們日常生活與工作的同時,也要警惕其滑向工具理性的一端。在闡述視頻化生活時不應忽略對其存在的風險的認知,這樣才能更加理性地讓視頻為用戶和社會發展所用。
(一)視頻沉溺滑向去閱讀化
移動視頻較圖文信息不僅在聲畫效果上占據優勢,同時還可能消解原本嚴肅的公共話語,導致去閱讀化,從而趨向“娛樂至死”。如果人們都不再思索事件的原因、過程與結果,只是在聲光效果構建的“偽語境”中獲得“只顧當下一時樂,莫問來處與前路”的即時滿足感,人們的思想將陷于膚淺。
移動互聯時代,網絡平臺上生產與傳播的海量視頻成為鏈接用戶記憶和滿足所需的主要載體。人們對于社會事件的認知依靠視頻進行碎片化的拼接與感知,而非對嚴肅的公共話語進行深入思考和理解。例如在短視頻平臺上流行對時事進行評價,視頻生產者從自身角度看待事件,可能是一時感悟,也可能是毫無根據的主觀臆想,甚至是為自身獲利或博取眼球而傳播謠言、制造恐慌。而大眾有時并不會對其觀點做深入思考,而是被其制作的聲畫效果所吸引,產生盲目跟風現象。從這個角度上說,視頻化生活提升了用戶感知與體驗,但是卻以犧牲大腦的邏輯性為代價,信息由此失去了連續性,真相常常被淹沒在了聲光炫彩之中。
(二)視頻社交導致對空言說
視頻社交雖然突出了實時性,但只是恢復了形式上的面對面交流。面對面交流實質上是注意力交流,交流方可根據表情和肢體語言判斷交流的程度與進展。視頻化導致的媒介化人際關系只是一種“類社交互動”(Para-social Interaction),用戶在視頻平臺上以“陌生的熟悉人”的角色用彈幕或留言進行積極互動,但實際上卻沒有什么收獲,于是整個傳播過程陷入對空言說的尷尬局面,從而導致群體性孤獨。
以視頻會議為例。視頻會議融合了家庭或工作場景,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人們足不出戶便可辦公和教學,于是處于“前臺”的工作場景侵入處于“后臺”的生活空間,使得社會角色的邊界被打破。有些用戶為了避免“后臺”開放導致角色穿幫,便使用關閉攝像頭的方式保持會議在線。根據筆者以視頻會議形式進行網絡授課的經驗,不愿主動打開攝像頭進行自我呈現的學生占據大多數,原因之一在于其以衣冠不整等居家狀態進入教學狀態時感到不適,也就是說,“雖然講者的信息可以以多種方式( 包括視頻、PPT、文字等) 到達聽者端,但是,聽者對講者的反饋系統卻可能出現很多的問題”。⑥這就出現了本該進行互動的視頻課程變成了單向傳播,阻礙視頻社交功能的發揮,對空言說的無奈由此產生。
(三)視頻逐利助長習慣性消費過度
視頻化生活提升了用戶對超出個體直接經驗范圍的認知與體驗,同時也因其逐利性加固了消費文化對用戶的影響。視頻產生了大量虛擬景觀,但這些景觀符號只是在濾鏡下組成的生活碎片,并沒有反映真實的生活,用戶只是在符號表象中去追逐被媒介化后的生活質量與品位,以超前消費或無意義消費的行為為視頻生產平臺或商品供應商進行資本積累。
直播帶貨是視頻生產平臺、商品供應商與網紅主播共同打造的網絡虛擬賣場,主播通過激情式營銷語言、體驗式營銷方式、快樂式營銷情緒,生成一種類似于“樂隊花車”的狂歡場景,激活社群的互動性,以此帶動消費行為產生。用戶由于身體缺席,所以讓渡一定的體驗權利給主播。此時,主播會以朋友陪伴的方式消除與用戶的物理性區隔,打造一種現場感——一種面對面交流的假象,形成用戶對主播的高度粘連,使消費文化不再僅是用戶對商品的擁有,“而是溝通和交換的系統,是被持續發送、接收并重新創造的符號編碼,是一種語言”。⑦
三、結語
移動視頻化生活,讓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進入“看屏”“劃屏”模式,使得媒介場景與現實生活的邊界日益模糊,甚至日常生活、社會關系與文化領域都依據視頻化邏輯來構建。社會個體行為實踐、傳統的社會關系、文化認同與傳播方式發生變化。同時,這種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帶來嚴肅公共話語被消解、視頻社交對空言說等情況,并且出現文化消費被主播代理的現象。換言之,視頻化生活在給人們社會生活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也的確帶來一些風險隱患,需要社會各方面重視,認真研究其解決辦法,趨利除弊,使其健康發展。如何使人與媒介技術和諧共生、這是視頻化生活需要研究討論的重要課題。
注釋
①〔美〕約書亞·梅洛維茨:《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肖志軍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頁。
②彭蘭:《場景: 移動時代媒體的新要素》,《新聞記者》,2015年第3期。
③〔丹麥〕施蒂格·夏瓦:《文化與社會的媒介化》,劉君等譯,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第152頁。
④李巖、林麗:《人際傳播的媒介化研究——基于一個新類型框架的探索》,《編輯之友》,2019年第4期。
⑤彭蘭:《新媒體用戶研究:節點化、媒介化、賽博化的人》,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第289頁。
⑥彭蘭:《視頻會議應用與工作的“媒介化”》,《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1期。
⑦ 〔法〕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77頁。
(作者單位:北京體育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