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永康 洪澤庭
2020年11月27日,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制止餐飲浪費的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決定緊密結合廣東實際,突出廣東特色,找準我省餐飲浪費的關鍵環節和突出問題“小切口”,突出“小快靈”立法優勢,從法規制度上作出規定,明確各政府部門和社會各方面制止餐飲浪費的責任義務,注重立法實效性,增強可操作性,努力做到立好法、立管用之法。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制定決定,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制止餐飲浪費行為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具體體現,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總結我省實踐經驗,推動解決餐飲浪費突出問題的現實需要。
2013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就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厲行節約、反對浪費。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再次作出重要指示。之后,從中央到各地紛紛采取行動措施響應號召。8月17日,省委李希書記在省委常委會上提出“要抓緊推進立法工作,著手研究制定制止餐飲和糧食浪費的地方性法規”。隨后,省人大常委會立即著手研究開展我省制止餐飲浪費行為立法工作,牽頭成立了決定起草工作領導小組和起草工作專班,推進制止餐飲浪費法規起草工作,形成決定草案,經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
決定起草工作以餐飲消費環節為切入點,重點加強餐飲浪費的關鍵環節和突出問題的治理,建立健全相關制度機制,積極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節約的飲食文化,堅決剎住餐飲浪費的陋習,推動我省新時代餐飲文明建設,形成“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餐飲浪費”的社會新風尚。
堅持以法治引領社會風尚,做到倡導性規定和約束性規定相結合。制定決定就是要發揮立法的規范和保障作用,將厲行節約、制止餐飲浪費納入法治化軌道,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社會文明程度。起草過程中,在積極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節儉的飲食文化和飲食習慣的同時,注意把實踐中廣泛認同、較為成熟、操作性強的經驗和做法上升為法規規范,成為全社會共同遵循的規則,并通過有獎有罰提升執行力,明確法律責任,使決定更具有剛性約束力。
堅持立足省情實際,著力解決我省餐飲浪費的突出問題。廣東是餐飲大省,改革開放之初就以“剩菜打包”文化領全國餐飲節約風氣之先,但同時,我省一些地方一些領域的餐飲浪費問題還比較突出。有關調查數據顯示,一些人情宴請、婚喪嫁娶、公務商務消費、公共食堂餐飲浪費仍比較嚴重。針對我省這些突出問題和現象,決定都相應作出了規定,將切實可行的措施和機制上升為法規制度,形成長效機制。
堅持有特色、可操作,在廣泛吸收借鑒國內外有關立法經驗的基礎上體現法規性決定的特點。起草過程在廣泛吸收借鑒國內外相關立法經驗的基礎上,注重體現廣東的地方特色,如在制度內容上,著重對餐飲經營者責任、學校食堂用餐治理、宴席和團餐節約用餐、臨近保質期食品處理、餐廚廢棄物處理等重點環節作出規定,同時為各市制定配套法規明確法律責任留有一定空間。
決定共16條,主要從總體要求、工作機制、社會共治、餐飲經營者責任、網絡餐飲服務平臺責任、個人和家庭責任、單位食堂用餐治理、學校食堂用餐治理、公務用餐治理、旅游用餐治理、網絡吃播治理、臨近保質期食品處理、餐廚廢棄物處理、法律責任等方面作出規定。
明確制止餐飲浪費的責任體系和工作格局。決定第一條提出了總體要求,明確制止餐飲浪費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規定了工作原則,并對餐飲浪費的定義作出規定。第二條規定各級政府應當加強制止餐飲浪費工作的統籌協調,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并對精神文明建設、商務、市場監督管理、衛生健康等相關部門的職責作出規定。第三條要求加強社會共治,規定機關、人民團體、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和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新聞媒體、網站、相關行業協會以及消費者組織應當履行的社會責任,共同參與制止餐飲浪費工作,實現對餐飲浪費的社會監督和治理全覆蓋、無死角。
明確餐飲經營者制止餐飲浪費的責任和義務。餐飲經營者是提供餐飲的重要主體,也是制止餐飲浪費的主要力量。第四條以餐飲環節為切入口,以防止餐飲浪費為重點,明確了餐飲經營者制止餐飲浪費八個方面的義務性規范,包括建立健全全鏈條節約管理制度和操作規范,將反對浪費納入員工培訓內容等等。同時,還鼓勵餐飲經營者積極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等科技手段推進制止餐飲浪費工作。
加強對餐飲浪費關鍵環節和突出問題的治理。針對我省人情宴請、婚喪嫁娶、公務商務消費、公共食堂、旅游用餐等餐飲浪費比較嚴重的突出問題,第六至十一條分別就人情宴請、單位食堂、學生節儉教育、學校用餐、公務用餐、旅游用餐、網絡吃播等重點領域作出規定,強化治理措施。
關于人情宴請問題,第六條在明確個人和家庭用餐責任和義務的基礎上對舉辦婚喪嫁娶、朋友聚餐、家庭聚會等活動的用餐作出具體要求,要求按照文明節儉原則,合理安排餐飲,防止鋪張浪費行為。
針對單位食堂用餐人數動態變化容易導致備餐環節浪費的問題,要求建立按需供餐、用餐預訂制度,根據用餐人數采購、做餐、配餐,優化供餐方式,最大程度減少浪費,并鼓勵具備條件的單位食堂實行自助點餐、計量收費。對公務活動用餐,規定應當按照簡樸節約的要求,推行簡餐和標準化飲食,以普通家常菜為主,科學合理安排菜品、主食數量。
關于旅游用餐浪費問題,要求旅游景區、星級酒店、民宿等旅游經營者應當將制止餐飲浪費納入服務流程和操作規范,履行引導游客文明節儉用餐義務。同時要求旅行社及導游在安排團隊用餐時,要結合游客的用餐習慣、食量和健康營養等要求,科學合理安排用餐,并做好文明節儉用餐提醒。
近年來,網絡上出現了以食量驚人、以假吃催吐等為噱頭的“吃播”娛樂節目。這種不健康、不文明的“吃播”行為,不僅造成嚴重食品浪費,而且誤導了公眾價值觀,在社會上造成了嚴重不良影響。第十一條針對此類問題作出規定,明確禁止制作、傳播、宣揚量大多吃、暴飲暴食以及其他浪費食品的節目或者音視頻信息。同時,明確網絡音視頻服務提供者對音視頻信息的審核責任,及時制止涉及餐飲浪費音視頻信息的傳播。
規范處理臨近保質期食品,減少流通環節食物浪費。第十二條針對臨近保質期食品的特殊性,明確規定餐飲經營者、食堂等應當加強對食品的動態管理和檢查,認真做好食品保質期區分標識,進行分類管理,在確保食品安全的前提下,鼓勵予以捐贈。同時,明確民政部門應當為餐飲經營者、食堂等捐贈食品提供幫助,與慈善組織、救助機構等建立快速便捷的對接機制,確保捐贈的食品送達受贈方時尚在保質期內安全可食用。
規范廚余垃圾的處理,落實責任推動源頭減量。餐飲經營者、食堂等是產生廚余垃圾的主要地方,廚余垃圾跟餐飲浪費有著直接的關聯。第十三條規定,廚余垃圾和過期食品應當交由具備相應資質條件的單位進行無害化處理,不得隨意處置。規定了相關主體廚余垃圾源頭減量義務,明確應當按照誰產生誰付費、多產生多付費的原則,推廣實施計量收費、分類計價等收費管理制度,承擔相應的廚余垃圾產生者責任,通過垃圾處理費與廚余垃圾的產生量相關聯,推動從源頭減少餐飲浪費。
合理設定法律責任,強化法規剛性約束力。為強化法律法規剛性約束力,取得制止餐飲浪費實效,第十四條針對我省容易造成餐飲浪費的突出問題,對餐飲經營者、食堂等以及網絡餐飲服務平臺未履行制止餐飲浪費義務,宴席或者團體用餐活動造成浪費,媒體網絡宣揚吃播,公務活動用餐造成浪費四種行為明確了法律責任,同時考慮到我省粵東西北、珠三角等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一、民俗風情各異的特點,法律責任僅作原則性、指引性規定,對具體處罰標準和幅度未作明確規定,而是交由各市作出具體規定。因此,第十五條明確設區的市人大常委會可以結合本地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制定本市制止餐飲浪費的具體辦法,細化各項制度措施和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