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封 麗
2006年6月1日省人大常委會通過《廣東省濕地保護條例》。條例實施以來,有效遏制了濕地違法行為,濕地資源得到了有效保護。2019年,我省啟動了濕地條例的修訂工作,經2020年11月27日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條例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遵循“有特色、可操作”立法原則要求,把突出地方特色擺在顯著位置,把增強實操性作為重要抓手,以國家政策要求為核心,以問題為導向,立足我省實際,突出紅樹林濕地保護,完善濕地保護管理制度。修訂后的條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亮點。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一定要尊重科學、落實責任,把紅樹林保護好”。紅樹林在凈化海水、防風消浪、維持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濕地資源調查統計顯示,我省紅樹林濕地約1.98萬公頃,是全國紅樹林面積最大的省份。近年來,我省推動紅樹林保護修復取得積極進展,紅樹林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成效顯著,但是尚存在紅樹林濕地保護缺乏法律保障,剛性約束不足的客觀情況。為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強化紅樹林濕地保護法治保障力度,條例專門增設一章對紅樹林濕地保護管控、種植修復、利用發展等作了全面規定,這是本次修訂最大的重點、特點和亮點。
一是加強保護針對性。條例規定了“兩個專項”工作,即開展紅樹林濕地專項調查和專項保護規劃,通過摸清家底,系統規劃,有針對性找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提高紅樹林濕地保護的科學性和管理水平。
二是加強巡查管護。條例明確了沿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紅樹林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在巡查管護方面的職責,規定根據當地實際,可以在村規民約或者居民公約中約定紅樹林管護措施。通過整合政府、基層、自治組織多方力量,加強對紅樹林濕地的保護。
三是加強紅樹林及其種子保護。條例明確禁止非法移植、采挖、采伐紅樹林或者采摘紅樹林種子,因科研、醫藥、更新、改造、撫育以及國家或者省重點項目等需要移植、采挖、采伐、采摘的,應當依法經批準并在指定的種類、數量、時間、地點內進行。規定除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外,禁止占用紅樹林濕地;確需占用或者臨時占用的,應當開展不可避讓性論證,并依法辦理審批手續。通過嚴格管控措施,從源頭抑制對紅樹林及其種子的破壞。
自然資源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于2020年印發的《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提出行動目標,部署廣東省到2025年營造5 500公頃、修復2 500公頃紅樹林,占到總任務目標將近一半。我省肩負任務重、時間緊、責任大,加快推動紅樹林營造修復工作是當務之急、當務之重,但在調研中,有群眾反映部分地區為種植紅樹林,不經調查論證,因為“亂選址、亂造林”影響了居民正常生活和生產,造成了其他生態資源損害。對此,條例按照“因地制宜、科學種植”原則,支持科學營造紅樹林,規定在紅樹林濕地資源現狀調查的基礎上,科學論證、合理確定紅樹林適宜恢復種植地,明確紅樹林種植選種要求和優先修復區域,推進紅樹林濕地營造修復工作科學有序開展。
紅樹林濕地作為一種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要嚴格保護,也要規范利用,更要促進發展。條例明確紅樹林濕地從事生產經營、生態旅游、科學研究等活動,應當符合保護規劃和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相關設施應當符合國家和地方的安全和環保標準。同時,為推動我省濕地保護工作與國際接軌,提升保護工作水平,條例明確要求推動紅樹林濕地國際合作,促進紅樹林濕地保護科學技術、管理模式及候鳥遷徙等方面的技術交流和成果共享。
本次修訂以國家現有政策為核心,完善了一系列濕地保護管理制度,并作了細化和創新,增強操作性。
目前,國家雖未出臺濕地保護法,但規劃管理、分級管理、名錄管理等措施實踐已經成熟,我省條例修訂時相應作了補充完善。

一是完善規劃編制制度。條例充分兼顧濕地保護涉及林地、灘涂保護及生態用水等方面的需要,強調濕地保護規劃的編制和調整應當以國土空間規劃為依據,與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林地保護利用規劃、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等相銜接。
二是完善分級管理制度。條例規定按照生態區位、生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程度,將濕地劃分為國家重要濕地、省重要濕地和一般濕地。在此基礎上,從我省各市保護需求出發,規定了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將一般濕地劃為市重要濕地。
三是完善名錄管理制度。重要濕地在生態區位、生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等方面有著重要價值,在保護上需要優先人力物力參與,保障其生態功能的發揮;而一般濕地量大面廣分布散,調研中大家普遍反映建立名錄操作性不強。條例從重要濕地和一般濕地的保護需求出發,建立省重要濕地名錄管理制度,并明確名錄應當包含的事項,創設了一般濕地數據檔案管理制度。
此外,條例還根據國家規定對濕地面積總量管控、標準體系建設等作了規定。
為落實《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又兼顧到眾多一般濕地的保護需要,增強保護體系的科學性和保護規定的可操作性,修訂細化了分類保護方式。
一方面,落實“加快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要求,通過推動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申請設立國家公園,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方式加強濕地保護,并明確相應的保護要求,對納入自然保護地、飲用水水源等方式保護的濕地,規定按照相應的法律法規實施保護。另一方面,對未納入的濕地,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防止濕地污染,維護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同時,為增強可操作性,針對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小區各自特點,完善了建立的情況和條件。
條例貫徹落實十九大強化濕地保護和恢復精神,嚴格要求、強化措施、落實責任,有力推動濕地保護修復工作。
一是嚴格濕地用途管制。條例明確規定建設項目應當不占用或者少占用濕地;對國家重要濕地、省重要濕地以及位于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濕地等,依法禁止占用或者擅自改變用途;對確需占用并轉變用途的,除依法辦理相關手續外,還應符合占補平衡的要求。
二是嚴懲破壞濕地行為。條例對濕地范圍內的活動明確了11項禁令,同時,在處罰上與生態環境保護、水體水質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有關法律法規相銜接,并針對圍墾、開墾、填埋濕地,排干濕地或者永久性截斷濕地水源等典型違法行為,按照不同情形和情節輕重,分別設置處罰,加大處罰力度,增加違法成本。
三是明確修復主體責任。條例按照“誰破壞、誰修復”的原則,明確責任主體的修復責任和賠償責任。對因歷史原因、公共利益或者重大自然災害等,導致濕地面積減少、生態功能退化,經科學論證確需恢復的濕地,明確由濕地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修復。對臨時占用的,細化占用期滿后的修復期限,規定一年內要完成生態修復。
地方立法中有特色是核心,可操作是關鍵,為確保濕地相關管理保護制度規定能夠有效落地,此次修訂還完善了其他一些規定。
濕地包括沼澤、湖泊、河流、濱海等各種類型,在管理保護職責上涉及部門多,機構改革后,濕地保護組織協調工作難度加大,為確保濕地保護工作“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條例強化政府及部門職責,嚴明獎懲制度,加強監督管理。明確各級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濕地保護負總責,保障濕地保護、修復和補償的資金投入,建立濕地保護工作協調機制。厘清林業、水行政、自然資源、農業農村、住房城鄉建設、生態環境等主管部門的職責,強化濕地保護管理機構、村(居)民委員會在濕地保護工作中的責任。堅持嚴格考核、注重成效,建立濕地保護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將濕地保護指標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制度體系,加強對濕地保護規劃執行情況和濕地保護工作的監督檢查。
保護濕地,既要考慮符合生態建設發展需要,滿足當代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又不影響后人發展需求。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條例堅持生態優先、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原則,體現尊重民意、維護民生的立法宗旨,強調嚴格保護的同時,推動依法合理適度規范利用濕地;規定建立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設立濕地保護小區,應當充分征求當地居民和利益關聯方的意見,并組織評估論證;對編制紅樹林濕地專項保護規劃,也強調應當兼顧當地經濟建設和居民生產、生活需要,以及通航、行洪、候鳥停歇覓食地等需求。
此外,條例在加強人才培養、科技研究、宣傳教育方面也作了規定,推動形成全社會保護濕地的良好氛圍,為持續推進濕地保護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