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闿林
(四川文理學院體育學院,四川達州 635000)
2019年12月武漢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一時間席卷全國,對各個領域都產生強烈沖擊,新冠疫情對社會安定和生命健康再次提出嚴峻考驗.為了應對疫情,國家科學防控,各地相繼啟動一級響應,延遲復工開學,鼓勵居家戰“疫”.目前尚無藥物治愈,多以自身免疫新冠肺炎,霎時間掀起居家健身熱潮.此現象也正符合社會學非常規突發事件對人的行為影響遠大于常規事件[1].新冠肺炎對人的體育觀念及行為影響很大,這種健身熱是否僅僅策略性應對,曇花一現.鑒于此,通過對大學生新冠肺炎前后體育鍛煉情況進行調查研究,探尋出新冠疫情對大學生體育意識及行為的影響,為高校體育工作者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體育意識和科學的體育行為提供參考價值.
以四川文理學院536名學生在新冠疫情前后體育意識和體育行為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249人,占比46.5%,女生287人,占比53.5%,女生占總樣本比例略大;年級占比情況見表1.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維普等檢索工具收集查閱相關期刊文獻,同時解讀疫情期間的相關文件,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1.2.2 問卷調查法 制定問卷調查表,通過騰訊問卷工具對川東地區部分高校隨機發放問卷536份,回收問卷536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536份,有效率100%.
1.2.3 數理統計法 對回收問卷進行整理分類,并用SPSS22.0軟件對問卷數據進行統計處理.
1.2.4 邏輯分析法 對收集的文獻資料及問卷數據的處理結果,運用邏輯學知識方法,進行比較、分析、歸納,使文章的撰寫達到嚴謹性和邏輯性.
情緒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內容之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其突發性和快傳播性,對人類身體健康產生嚴重威脅的同時,也擾亂著人們的心理情緒.大學生群體活躍度高,信息接受面廣,但尚不具備完善的心理防御能力,易受外界因素影響產生焦慮、恐慌等不良情緒,進而出現盲從、沖動等行為[2].
圖1 疫情期間大學生主要情緒表現類型Fig.1 Main emotional expression types of college students during the epidemic period
從圖1來看,大學生總體上情緒趨于平靜,占比72.86%;38.14%的大學生內心充滿信心,這對抗疫工作的進行有一定積極作用.由于疫情的突然襲擊出現封城、限行等重大控疫舉措,打斷了原來生活方式和節奏,導致大學生一時難以接受,滋生較多負面情緒.46.18%的學生出現擔心情緒,37.94%的學生出現焦慮情緒,出現該類負面情緒的學生可能是因新課程、就業、考研等短期內無法推進的事情,或是擔心自己或家人被感染,時常草木皆兵,“談疫色變”或“談鄂色變”;還有25.71%的學生心懷憤怒.面對新冠疫情所給大學生帶來的負面情緒,學生自我需要積極主動地尋找緩調整措施,化解心理障礙.
意識是人腦對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體育意識是體育現象、規律和本質在人腦中的反映,是人們關于體育知、情、意等統一的心理活動和認知系統[3].體育意識對個體的體育行為有支配作用.在對學生體育意識的研究中,主要從對體育功能的認知和對體育態度兩個層面進行調查,調查結果見表2、表3.
2.2.1 新冠疫情前后大學生的體育認知變化情況
表2 新冠疫情爆發后大學生體育認知變化情況Tab.2 The changes of sports cogni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COVID-19
在對問卷結果進行SPSSAU系統中多重響應分析后,得到表2.從表中可見,在疫情前后,體育的強身健體價值始終站在眾多選項首位,分別是26.45%和27.49%.可以說明體育的健身價值是大學生群體對體育鍛煉最為直接和基本的認識.從普及率上看,疫情爆發后大學生對體育的重視程度和體育價值判斷整體上明顯提升,總體增幅達到21.83%(285.63%,307.46%).其中對體育的強身健體價值增幅最大(達到8.95%),其次體育的緩解心理情緒價值(6.34%),可以看出大學生群體在對體育的認知上不僅是局限于生物層面,在對心理層面也有一定認知;可能受到居家隔離防疫措施的影響,在對人際交往價值指標上出現負增長(5.22%).
2.2.2 新冠疫情前后大學生的體育態度變化情況 表3可見,在疫情爆發之前大學生對體育鍛煉及體育課的整體呈支持態度且處于同一水平,分別是68.18%和70.33%;對體育知識的主動了解(包括鍛煉方法、體育賽事、消費等)大都持一般態度,占比為45.62%.科學的體育健身活動能夠改善健身者的心肺功能和肌肉適能,促進心血管的代謝水平和骨骼的健康,而且能夠降低多種疾病的患病風險[4].疫情爆發后,在體育鍛煉的重要性上變化最為明顯,持支持態度的學生同疫情前增加了10.96%(79.17%,68.18%);對體育課態度略有增加(70.33%,73.86%).可以看出疫情的爆發使大學生群體對體育態度發生積極改變,對參與體育行為具有一定促進作用.
體育行為是指人類為了滿足某種體育需求而有目的、有意識的利用各種手段、方法進行的活動.體育行為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即一切和體育發生聯系的行為活動皆可稱為體育行為,在受著主觀體育意識的影響而呈現出不同的體育行為表現.本研究調查的體育行為主要包括大學生運動項目選擇、運動頻率及強度等變化情況.
2.3.1 新冠疫情前后大學生運動項目選擇的變化情況
圖2 疫情前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項目選擇情況Fig.2 The sele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physical exercise programs before the epidemic
圖3 疫情后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項目選擇情況Fig.3 The sele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physical exercise after the epidemic
通過圖2發現,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大學生無論男女在各種項目上都有所涉獵.男生有籃球、乒乓球和羽毛球上,而女生參加的體育活動主要集中在跑步上,這與女生的身體特點和運動能力有一定關系.跑步本身就是一種形式簡單、對抗較小的體育運動,而且對時間和場地要求不高,這也是眾多女生選擇的主要原因.疫情發生后,大學生在運動項目的選擇上與疫情前出現明顯變化(圖3).最為直觀的是在跑步和徒手鍛煉兩種選擇上,無論男生還是女生都有明顯增加,出現如此變化符合疫情期間居家抗“疫”的控疫舉措.由于出行得到一定限制,學生的鍛煉手段和方式大打折扣,多以居家完成為主.這也是高校常規教學的一大弊病,體育選項課教學不應只注重單一選項教學內容的教與學,教會學生學會并掌握獨立自主鍛煉身體的方法更加重要[5].
2.3.2 運動頻率的變化情況 通過表4發現在疫情爆發之前,大學生每周鍛煉次數多集中在1-5次/后周,特別是每周參加1次、2次的學生最為明顯,占比46.27%.在疫情爆發后,每周不參加鍛煉的人數明顯減少,占比9.51%;每周參加1-2次或3-5次不等的人數相比疫情前都有所變化,分比增長了4.85%和4.10%.這表明,疫情之前大學生的運動積極性不及疫情后,而疫情的突然來臨對大學生的體育行為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學生們想通過體育鍛煉來增強自身免疫力,從根本上抗擊新冠病毒;同時也通過體育鍛煉來調節由疫情引起的不良情緒,確保心理健康.
2.3.3 每次運動時長的變化情況 由表5可知,在疫情前后參加鍛煉的大學生每次鍛煉的時長分布大致集中在30分鐘以下、30分鐘至1個小時和1個小時以上三個時間階段.特別是疫情前,學生們主要集中在30分鐘到1個小時這一階段,有329人,所占比例為61.38%.疫情后,三個鍛煉時間階段的大學生人數皆發生明顯變化,30分鐘到1小時階段的學生明顯減少;鍛煉時長不足30分鐘的同學從疫情前的30.04%增加到55.41%.推測很有可能是由于疫情居家隔離,鍛煉的手段缺乏和乏味,導致他們的鍛煉欲望難以維持.
2.3.4 運動強度的變化情況 運動強度即單位時間內的運動量,是科學健身、保健和康復的核心,對于運動效果和保證健身安全有直接影響[6].通過表6發現,疫情前后大學生每次參與體育運動時的強度有所波動.參加中等強度鍛煉人數增加較為明顯(41.60%到49.07%),參加中上強度鍛煉人數變化輕微(20.34%增加至22.57%,6.53%增加至7.28%),參加中下強度鍛煉人數有所降低(23.88%減少至16.98%,7.62%減少至4.10%).在疫情來臨之際,大學生體質健康受到考驗,對生命健康有了新的認知和渴望,并通過加大運動強度來提高身體機能,以抵御病毒的攻擊.在正式開學復課后,高校體育教師加強居家學習和復課后體育教學的銜接,循序漸進[7].同時也發現,無論疫情前后在參加不同強度鍛煉人數的整體分布上皆現呈正態分布,也表明絕大多數大學生在參與運動鍛煉時能夠維持在中等強度,這也是鍛煉的最佳強度.通常情況下最佳運動心率在最大心率的60%-80%左右[8].
通過調查與分析發現:①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對大學生的心理情緒產生了一定沖擊,很多大學生處在焦慮和不安當中,對后期的學習或工作都存在阻礙作用;②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對轉變了大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認識,強化了體育意識;提高了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誘發了大學生對體育運動的參與.③新冠疫情的出現降低了大學生體育鍛煉的項目選擇,但從運動強度、頻率等方面上又起到了助推作用.
于此建議:①高校教師應該在此特殊時期加強疫情防控教育,特別要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疏導,幫助學生樹立建立起“抗疫”必勝的信心和決心,引導學生制定學習和就業規劃;②高校體育教師可以借助有利時機積極引導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加強體育教育和健康教育,同時在進行體育授課時要拓展教學思路,開發簡單易行的鍛煉方法及手段;③預防新冠的體育鍛煉應以注重身體肌體免疫力的提升,提倡學生采用中等強度的有氧練習,并教授學生一些診斷運動負荷的技巧或方法,讓每一次體育鍛煉更加科學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