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萍,何登良,劉樹信,唐 杰,陳 寧
(綿陽師范學院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四川綿陽 621000)
我國現有大量培養服務于國家基礎教育的師范型人才的地方高師院校,但是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該類院校下設的理、化、生等院系都面臨專業拓展與轉型的困境,因此許多地方高師院校在原有化學、物理、生物等師范專業的基礎上,開辦了一系列與原有師范專業緊密聯系的非師范理工類專業,其中材料類專業,由于應用性強、需求大及與化學、物理等學科聯系緊密等原因,逐漸成為該類院校應用轉型過程中新辦非師范理工類專業的重要選項之一.
近年來,國家高等教育提出進行“新工科”建設,著眼于內涵式質量提升,以適應新產業及技術革命對工程教育的新要求[1].但是由于地方師范類院校的歷史沿革、學科布局、地緣因素等特點,使得該類院校在舉辦應用型工科專業時,在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實踐教學、師資隊伍、服務社會等方面均面臨極大的困難與挑戰,因此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加快地方高師院校應用型工科專業建設與發展就極為迫切[2,3].本文以地方高師院校創辦應用型材料類專業為切入點,結合學校實踐,系統分析了當前地方高師院校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并在“新工科”背景下針對地提出了人才培養模式、師資隊伍建設、實踐教學平臺建設、課程建設、服務社會等方面的對策.
材料類專業在我國高等院校中分布較廣,目前開設該專業的高校主要是綜合性大學、理工類本專科院校.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材料類專業已經形成了完整的辦學層次和龐大的辦學規模.以四川省為例,目前開設材料類本科專業的本科高校就已達14所,其中有以四川大學為代表的985高校,也有包含西南石油大學等高校在內的高水平行業類高校,同時也有攀枝花學院等新興本科院校,另外以四川師范大學為代表的師范類本科院校也加入了舉辦陣營,同時還有部分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的材料類專業在特定領域也具有較強競爭力,因此四川高校材料類專業已形成數量多,分布廣,競爭激烈的發展格局.
以師范本科院校為例,目前川內開設材料類專業的院校包括四川師范大學(材料化學)、西昌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綿陽師范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宜賓學院(材料化學),但是師范本科院校在專業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師資隊伍、實驗室建設、實習實訓資源、學生就業、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不足,使得師范院校材料類專業在競爭中處于不利位置.
地方高師院校開設“材料類”專業的院系一般為理化類院系,主要培養服務于基礎教育的師范型人才,而“材料類”專業屬于大類專業,《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2018)中對該專業的表述如下:“材料類專業的主干學科是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類本科專業包括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學、冶金工程、金屬材料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復合材料與工程8個基本專業,以及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寶石及材料工藝學、焊接技術與工程、功能材料、納米材料與技術、新能源材料與器件6個特設專業”[4], 可以看出材料類專業覆蓋面之廣.
地方高師院校在開辦材料類專業時須克服從化學、物理等學科專業跨越到材料類專業的困難[5-7].部分高師院校往往忽略了材料類專業與原有師范專業基礎如師資隊伍、課程設置、人才培養目標、實踐教學資源、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有機銜接.具體體現在:(1)專業定位不清,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與實際需求脫節,沒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專業定位;(2)軟硬件準備不充分,簡單套用原有師范專業的教學資源及人才培養模式;(3)脫離原有依托院系的現有辦學資源,形成不同學科并行發展,使得專業建設投入過大,難以為繼.如:《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2018)中規定,對于新建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專業,用于實驗儀器的添置經費,初期一次性投入一般不低于1000萬元;對于新建二級專業,一般不低于300萬元[4];(4)辦學模式上大都沿用師范專業,專業建設與管理理念不符合工科專業發展規律.
師資隊伍是專業發展基礎.目前地方高師院校的師資結構主要以師范或理科類專業為主,專業師資來源一是原有專業教師轉向進入新辦材料類專業;二是通過各種方式引進專業教師;三是從其他高校或企事業單位聘請兼職教師.
地方高師院校與傳統材料類強校相比,由于歷史沿革、地緣因素、學科布局、軟硬件條件等方面的限制,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存在諸多短板[8-10].主要體現在:(1)優秀高層次人才引進陷入引不來,留不住的尷尬境地;(2)教師學科專業方向分散,專業課程教學、學科方向凝聚、科研團隊建設、教學科研成果孵化等方面舉步維艱;(3)教學任務繁重,教師無余力進行專業學科建設;(4)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師不足,大部分教師缺乏工科專業的實踐經驗.
實踐教學是材料類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環節,“新工科”背景下實踐教學要求具有工程性、技術性、實踐性和應用性,涉及主要環節包括課程實驗、專業見習、實習實訓、畢業論文(設計)、專業研習等環節.地方高師院校原有師范專業實踐教學平臺建設模式已不能滿足要求,主要體現在:(1)非師范專業建設資金投入力度、專業認可度欠缺,現有實踐教學平臺建設難以滿足實踐教學需要.如“雙師型”教師數量不足,實驗室配備不齊全,實驗儀器設備種類及數量不足,實習實訓基地利用率不高等;(2)實踐教學基地主要為生產型企業或研發型單位,實習實訓工作開展流于形式,學生難以獲得系統的專業訓練;(3)由于軟硬件的匱乏,學生工程訓練程度較低.
針對面臨的挑戰,可采取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進行建設,實現新辦材料類專業的可持續發展.
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培養高質量人才的基礎,專業定位必須著眼于區域經濟發展、社會需求,同時考慮區域內支柱產業和經濟發展規劃的需求.
在人才培養模式探索時要注意以下問題:(1)認真調研,仔細分析區域內開設材料類專業的院校的專業定位與人才培養模式,做到差異化人才培養和錯位競爭;(2)客觀分析依托高校及院系的學科專業特點、師資隊伍、實踐教學資源、區域經濟發展等條件,做到人才培養模式符合實際,具有可操作性;(3)深入討論,凝煉符合學校實際、具有可操作性的人才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體系、學科專業特色;(4)以達成人才培養目標為綱,做好專業建設發展規劃并嚴格按照規劃開展專業建設工作.
興教必強師,高素質師資是專業形成特色和亮點的保障,積極開展“內培外引”,打造“高素質”專業師資隊伍[11].(1)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重點引進在學科專業領域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學科帶頭人及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青年人才;(2)深挖內潛,注重“內培”.通過學歷晉升、職稱晉升、訪學進修、實踐鍛煉等形式不斷優化現有專業師資隊伍結構與素質,形成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師資隊伍.(3)專兼結合.采用兼職制、導師制、聯合培養制等多種方式,把具有較強工程實踐能力、豐富工程經驗的專家、名師、技術能手“請進來”,打造“雙師型”師資隊伍強化工程實踐能力培養.(4)積極推動教學科研平臺建設.形成高層次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的良好局面,達到平臺留人、事業留人、感情留人;(5)建立完善的教師考核與激勵制度,促進教師評價的制度化.
實踐教學環節對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極為關鍵.實踐教學平臺建設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1)建立涵蓋課程實驗、專業實習、專業見習、畢業論文(設計)等的實踐教學體系.其中課程實驗主要包括物理、化學類等學科基礎實驗;專業課程實驗主要包括材料科學基礎實驗、材料現代分析測試技術實驗、材料制備與合成實驗、材料性能測試實驗、專業特色課程實驗;專業實習包括金工實習、專業見習、企業實習、專業研習等;另外畢業論文(設計)需滿足一人一題的實際訓練[12,13].(2)結合工科專業發展要求,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提高專業教學實驗室的硬件條件和水平.建立與產業鏈對接的開放式的科研創新平臺和綜合實驗教學平臺,重點建設材料科學基礎實驗室、材料制備實驗室、材料性能測試實驗室、大型材料測試表征儀器平臺、專業特色實驗室、實習實訓基地、校內工廠等;(3)創新思維,有效利用共享資源平臺.將科研成果引入教學活動,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各類縱向、橫向科研課題研究,培養學生創新意識;(4)探索創新實踐方式,適應工科專業發展.如采用頂崗實習、集中實習、實習實訓結合等方式,盤活校外實習實訓基地資源.
“新工科”背景下,堅持先進性、針對性、應用型、綜合化為原則,以行業發展趨勢為導向,按照“教師適應課程、課程適應專業、專業適應學生,學生適應社會”的課程建設思路,構建與行業聯系緊密的專業課程體系.(1)科學梳理專業課程體系,在開設無機及分析化學、有機化學、大學物理、物理化學、材料科學基礎、材料工程基礎、材料現代分析測試技術、材料制備與合成等傳統專業主干課程群的基礎上,積極開設具有學科專業特色的專業選修課程群;(2)強化專業課程的行業特色,在課程類型、課程學分、課程內容、課程考核等均符合本科專業教學質量標準的前提下,形成自身的特色課程群[7];(3)緊扣國家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新時代要求,建立涵蓋2-3門在線開放課程、1-2門應用型示范課程、1-2門創新型示范課程的優質課程體系;(4)加強課程資源庫建設,保證每門專業課程均有完整、科學的課程資源庫(教學大綱、考試大綱、教案、教學日歷、教學課件、教材、習題庫等);(5)課程教學內容要突出創新性、前沿性與時代性,堅持科研反哺教學,及時將學術研究與科研發展前沿成果引入課程.
服務社會是高校的基本功能之一.地方高師院校應“準確識變,主動求變”,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打造“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形成高校與地方融合發展、融合發力的良好格局[14-16].在學校的新辦專業的專業培養目標、專業培養方案等方面務必抓住區域經濟發展機遇,通過訂單式人才培養、聯合培養、科研成果轉化、聯合科研攻關、實踐資源共享等形式與區域內企事業單位緊密合作,形成產教融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從而實現專業的可持續發展和應用轉型.
地方高師院校理科院系的專業發展向非師范理工類專業拓展是未來的一個重要方向,“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地方高師院校應找準專業建設定位,準確識變,在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實踐教學、師資隊伍、服務社會等方面進行專業綜合改革,解決地方高師院校舉辦非師范專業的各種挑戰,從而推動師范類院校的可持續發展與應用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