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浩
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住宿業供需正經歷深刻的變革,行業發展步入“雙循環”格局,需要我們探尋市場和行業變化的邏輯,揭示行業未來發展的方向,找到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解決方案。
一、新冠疫情引致住宿業系列變化
2020年,我國住宿業經受了有史以來最為嚴峻的考驗。一是住宿業市場結構劇變。自新冠疫情暴發后,國內市場占絕對主導地位,入境游客住宿人數占總接待人數比重不足1%。預計這一基本格局一旦形成,在疫情警報完全解除前,也很難有大的改變,這也奠定了住宿業發展的“雙循環”新格局。二是導致旅行方式重構和消費行為變化。例如潛在的出境游轉向國內游,國內游則趨向城市郊區和周邊等短程旅游,休閑、度假、康養和親子游等產品受歡迎,住宿客人更加關注健康、衛生、安全和品質,對智能化、無接觸式服務需求增加;且消費預算降低,對價格更為敏感。三是需求變化倒逼住宿業供給側變革。例如,城市周邊游興起要求提供更多休閑度假、健康療養、家庭親子等主題酒店;以前入境客人占比較高的國際品牌酒店迅速做出調整,迎合國內客人需求;消費回流的游客對住宿業業態創新和服務品質要求更高,需要更多高端精品酒店、高品質度假酒店來匹配其需求;酒店功能配套、空間布局、服務產品和服務流程、運營管理和營銷推廣等都需作相應調整。四是產業格局重塑。鑒于已有項目翻牌大品牌、新項目選擇強勢品牌、更多單體酒店加入托管或加盟行列、國際品牌在國內逆勢加大布局力度以及兼并收購等原因,行業集中度有所提升。五是行業業績短期承壓,酒店行業2020年將出現較大幅度虧損。六是住宿業投資呈負增長,特別是部分酒店項目取消、暫停或延期投資。但在住宿業增量投資下降的同時,存量物業的改造升級投資呈上升趨勢。
二、“雙循環”格局下住宿業未來走向
未來幾年,在“雙循環”經濟格局下,住宿業將呈現以下趨勢:
一是本土品牌崛起,國際品牌本土化加速。在2019年HOTELs全球酒店排名榜上,按客房規模3家本土酒店集團進入10強,13家進入50強;但在2020年世界領先酒店品牌價值Top50上,上百個本土品牌無一進入20強,進入前50強的僅錦江和漢庭酒店兩個品牌。本土酒店集團規模增長與品牌成長嚴重不同步,但疫情給了本土品牌縮小與國際品牌差距的機會。未來本土品牌將更加多元,覆蓋范圍更廣,將會涌現更多健康療養、休閑度假、精品藝術、文化主題、設計師等主題型住宿品牌,塑造更具國際競爭力的品牌。因市場基礎生變,國際品牌迅速改變策略,更加貼近國內消費者,響應其需求,例如洲際集團率先提出了“在中國,為中國”(in China,for China)的本土化理念,其他集團將會積極跟進。
二是住宿業數字化進程提速,賦能效果更顯著。模塊化建筑、新能源環保、大健康等新技術將會在住宿業更廣泛應用,特別是數字技術應用將會加速。數字技術將從需求預測、供應鏈管理、流程再造、組織優化、商業政策、核心功能和支持功能等多個層面賦能住宿企業,也將重建住宿消費場景,催生住宿新業態、新產品和新模式。隨著數字技術在住宿業內的快速應用,以經濟型無人酒店為代表的智能酒店、以數字化主題酒店為代表的數字化定制酒店、基于大數據應用的酒店供應鏈管理以及酒店社群經濟都將逐步興起。
三是酒店向生活性服務業領域延伸,實施跨界融合發展。酒店首先是一個住宿體驗空間,但酒店又不止于住宿體驗。酒店可以是一個商務空間(商務客人),可以是一個生活空間(休閑客人),也可以是一個旅游集散地(觀光游客),還可以是一個度假目的地(度假游客),一個健康療養基地(療愈系游客)。因此,可以視酒店為一個平臺,酒店空間價值將被重新界定,可以植入美食、社交、辦公、健康、教育、藝術展示、零售等眾多業態。酒店也將不斷與文化、旅游、餐飲、出行、健康、養老、教育、體育等服務業融合發展。
四是集團注重住宿創新實驗室的發展,決策更理性更科學。國家提倡大力發展實驗室經濟,而住宿業已經有發展實驗室經濟的先例。國際上,萬豪國際推出了“快閃”酒店創新實驗室,四季設有四季酒店研發工作室,喜達屋創建了StarLab實驗室等。在國內,阿里興建了“未來酒店”,實驗智慧酒店數字設備和技術的應用。未來,會有本土酒店集團建立內部的創新實驗室,也可能與高校或研究機構合作,聯合成立住宿創新實驗室,加快新技術、新理念的轉化應用。
此外,住宿業頭部效應將會進一步凸顯,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酒店集團在加速規模擴張的同時將更加注重發展質量,構建國際競爭優勢,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三、“雙循環”格局下的住宿業發展建議
當前,我國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住宿業面臨中美貿易摩擦和新冠疫情雙重風險疊加影響,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行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聚力國內消費大循環,戰略布局國際大循環。經此一“疫”,國內市場成為住宿業發展的主戰場和基本盤。國內游客已經成長為內行而挑剔的消費者,國內酒店集團應抓住千載難逢的時間窗口,服務好國內消費者需求,贏得他們對本土品牌的信心和信任。一方面,要以需求牽引供給,研究疫情發生之后旅行和消費行為的變化,匹配契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其中,特別要關注千禧一代、銀發一族、中等收入群體、親子家庭、下沉市場以及消費回流群體等消費群體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大供給側改革力度,創新住宿和生活性服務產品,創造新的需求。區域布局上,除了布局大灣區、長三角和京津冀等城市群外,要重點布局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以及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休閑城市,要戰略布局“一帶一路”沿線城市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ernership,RECP)這個有著23億人口、25億美元市場潛力的區域。
二是講好中國故事,塑造世界級品牌。每一座酒店、民宿都可以是一個鮮活的文化載體,是展示、體驗和傳播中國文化的最佳窗口之一。酒店要以文化為引領,講好中國故事,講好在地故事,講好酒店故事,做好中國服務,做好品牌傳播,樹立品牌形象,塑造世界級品牌,提升中國服務和文化軟實力。未來疫情警報解除后,本土酒店集團要依托龐大出境游客流,采用輸出品牌、標準或運營能力等輕資產模式加快境外布局。輸出服務標準方面,“歡迎中國”模式是一種值得借鑒的創新模式。若未來國家對酒店境外投資管制放松,在境外投資建設具有深厚中國文化底蘊的酒店,將更加有利于中國文化的表述和傳播,增強中國文化的自信。
三是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推動數字產業化。一方面,要繼續推進住宿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推進經濟型酒店向智能化方向發展,用數字技術優化酒店供應鏈體系,搭建第三方酒店集采平臺,研究5G、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新技術在住宿業的應用。另一方面,各大在線旅游平臺、酒店集團等生產和積累了大量游客消費行為和經營數據,要加大對這些數據資源的開發力度,指導企業產品研發和運營管理,為優化住宿產業鏈供應鏈提供決策依據,或運用大數據創新酒店供應鏈金融等新模式。要進一步將這些數據資源資產化,實現流通和交易。站在行業層面,要匯聚整合眾多“數據孤島”,建立數據共享平臺,構建全國型住宿業“數據大腦”,為企業投資、運營和行業監管提供決策依據。
四是發揮好資本市場價值,助力行業高質量發展。居于世界前列的酒店集團大多實現了上市,且萬豪系和希爾頓系分別有酒店運營管理、酒店資產管理和分時度假3個上市平臺。根據2020年11月25日的粗略統計,美國酒店類上市公司市值高達1500億美金,中國近10家酒店類上市公司市值約為前者的1/5。這顯然與我國的經濟地位是不相稱的。上市公司平臺的價值不僅在于低成本融資和資本運作,還可以幫助公司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提升企業運營管理水平,實現低成本品牌推廣。我們要最大程度發揮好已上市平臺的價值,同時推動住宿企業資產證券化,加快住宿企業的IPO,繼續努力推進酒店REITs的落地,用資本市場的力量助推行業高質量發展。
五是要重視企業家的價值,弘揚企業家精神。企業家是風險承擔者、機會發現者和創新實踐者,是行業領頭羊。創新是企業家精神的靈魂。國際上大型酒店集團和著名品牌從萌芽到長成參天大樹,背后無一例外都站著一位甚至多位偉大企業家。我國住宿業近年來已涌現出一批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他們是我國住宿業創新發展的稀缺資源和寶貴財富。要進一步激發企業家的熱情,弘揚企業家精神,培育一批世界級的住宿企業集團。
六是修訂規則和標準,推進品牌化建設。一方面,給予國際品牌“國民待遇”。地方政府要修改其招商/獎勵條件和規則,刪除其中指定國際酒店品牌,甚至要求世界排名前10國際酒店集團旗下品牌,有的甚至點名一些高端奢華品牌的現象。另一方面,對行業標準中不利于本土品牌發展、不符合國內消費者需求的條款進行修訂。例如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標準中對國際客源數量和占比、國際品牌酒店的數量的要求,星級飯店標準中對西餐廳、浴缸比例的要求。這兩項工作的開展都有利于推進住宿業標準化和品牌化建設。
(作者系該院產業研究所所長,副研究員;收稿日期:20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