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鄉村旅游中非正規導游的呈現

2021-02-04 08:03:05袁超孔翔陳品宇吳棟
旅游學刊 2021年1期
關鍵詞:影響因素

袁超 孔翔 陳品宇 吳棟

[摘? ? 要]旅游非正規就業研究較少關注鄉村空間中的現象,已有研究尚未能充分解釋鄉村旅游中的非正規就業。文章以黃山市徽州區呈坎村“村民導游”為例,運用質性研究方法,探討了鄉村旅游中非正規導游呈現的影響因素。研究發現,村民從事非正規導游是外部促動的結果,體現在村民參與到旅游非正規部門的被動性與妥協性。具體而言,呈坎村的地方性催生的導游需求與正規導游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村集體經濟單一、旅游分配制度社會正義性存疑促使村民參與到旅游業之中;“村民導游”是留守村民在性別、年齡、職業等因素限制下參與旅游業的重要甚至是唯一途徑;由于從事非正規導游帶來的經濟和文化層面的正反饋與適應外部自發形成的競爭合作行為,“村民導游”將長期存在。進一步,文章提出“前提-參與-選擇-反饋-適應”模式解構鄉村旅游中的非正規就業現象。文章認為,在較難從群體本身治理旅游非正規就業的情形下,可從提升旅游服務水平、改善旅游分配制度與加強村落日常生活文化建設來應對非正規導游等鄉村旅游中涌現的非正規就業問題。

[關鍵詞]非正規就業;“村民導游”;影響因素;鄉村旅游;呈坎村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21)01-0087-12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1.01.011

引言

隨著中國鄉村由生產主義向后生產主義轉型,供給食物和自然資源不再是鄉村空間的首要功能,鄉村亦成為消費的場所[1]。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興起的鄉村旅游,也已經從小旅游、中旅游步入大旅游時代[2]。傳統村落在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方面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整體傳承性[3],成為鄉村旅游發展依托的重要載體。伴隨著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也不斷涌現出一些新現象、新問題、新挑戰,如非正規住宿、非正規交通、非正規食品服務等非正規就業現象層出不窮[4]。

盡管國內外有關旅游非正規就業現象的研究已頗有建樹,但聚焦于鄉村旅游中非正規現象的仍相對欠缺[5]。由于鄉村旅游在空間性、社會性、在地性等維度上與城市旅游差異較大,以往關注城市景點與海濱旅游地的相關研究較難充分解釋鄉村旅游中的非正規就業現象。在現實層面,旅游非正規就業在中國鄉村景區往往得到了某種默許[6],但由此產生的對旅游體驗與旅游形象的負面影響,則可能威脅鄉村旅游社區的良性發展。因此,無論從增進對旅游非正規就業理解本身,還是促進鄉村旅游作為一種可持續發展方式而言,鄉村旅游中的非正規就業現象都需進一步研究與分析。

旅游非正規就業涵蓋了食、住、行、游、購、娛[7],但是在小尺度的傳統村落旅游中,可能涉及的類型較少。本文主要關注與“游”相關的非正規導游。具體而言,呈坎村的“村民導游”在規模方面,超過了旅游公司的正規導游,而同處黃山市的西遞、宏村、唐模等傳統村落卻沒有類似現象。因此,本文所要回答的研究問題是鄉村旅游中非正規導游呈現的影響因素有哪些?是主動選擇還是外部促動?一方面,在已有研究[8-10]的基礎上,剖析非正規導游形成本身,深化對旅游非正規就業影響因素的理解與認識,呼應旅游非正規就業具有多種歷史、地理、社會、經濟和政治力量所塑造的特征[11]的觀點;另一方面,透過非正規導游現象,審視鄉村旅游開發中的社會正義性、鄉村日常生活文化等問題,并為呈坎村及其他鄉村旅游地提供應對非正規導游的建議與啟示。

1 非正規就業在旅游研究中的進展

非正規就業的研究受到了來自旅游研究等領域學者的持續關注[7],是指發生在國家監管范圍之外的經濟活動,涉及個體經營者以及經營規模較小的企業[12]。國際勞工組織將非正規部門就業的工人定義為具有以下特征之一[13]:未依法成立,因此不納稅;沒有一套完整的賬戶,至少銷售其生產的一些商品;未登記員工,因此他們既沒有獲得健康福利,也沒有養老金福利。郭為等結合中國具體國情,認為旅游非正規就業的本質核心包括3點[14]:沒有在政府部門登記,勞務處于稅務監管的盲區;沒有納入社會保障體系,或者雖有制度性的規定,但很少被執行;勞動關系不規范、不穩定,勞動契約隨時可能被終止。對于旅游非正規就業的定義,除了少數研究通過資本、技術、對外國的依賴度等特點將非正規就業與正規就業區別外[15],大多數學者根據上述非正規部門的特征,將銷售旅游紀念品的小販、街頭小手工藝人、人力車司機、沒有營業執照的家庭旅館、無證導游和景區附近路邊的小吃攤等視為旅游非正規就業的從事類型[7,14,16-17]。進一步,張若陽等將鄉村旅游非正規就業者界定為以各種不同方式參與鄉村旅游經濟活動但未在政府部門登記或未依照勞動法簽訂正規勞動合同的群體[5]。本文所關注的非正規導游1,即“村民導游”,該群體不被旅游公司和地方政府所承認,其空間活動范圍時常受到管制的體制外群體,符合學界對旅游非正規就業的既往認知與分類。

旅游非正規就業的經驗研究多探討了非正規就業的影響因素。從非正規部門角度來看,戶籍制度松動造成的農村人口流動、城市化快速催生的就業崗位激增、所有制結構調整等使得非正規就業現象在全國不斷涌現[18]。從從業者的視角來看,收入、稅收、自身能力、個體特征對非正規就業具有影響[8]。基于實地調研,郭為等通過分析青島旅游自我就業者的現狀,發現影響自我就業的因素包括機會成本、社會關系網絡、就業的休閑功能、時間自由對工作和家庭的平衡、收入等[8]。由此可見,改善自身貧困和增加收入等經濟因素[12,19-21]已不再是唯一原因,社會文化層面的因素亦被考慮進來[22]。在此方面,梁增賢和謝春紅發現,旅游非正規就業是一條低層次勞動者向高層次城市就業者轉變的職業通道[10],這有效回應了非正規就業是逃避非自愿失業的最后策略還是基于收入或效用最大化的自愿選擇之間的爭辯[23]。除影響因素外,旅游非正規就業的拉動效應及增長規模[14,18]、非正規部門與正規部門的關系[11-12,24]、非正規就業對旅游地的影響[17,21,25,27]、非正規就業群體特征[7,28]及行為特點[16,19,25],對非正規就業群體的管理措施與效果[11,24,29-31]也被許多學者廣泛研討。

總體而言,國內學者于2010年以后開始關注旅游非正規就業[18],開展了許多具有啟示意義的研究。但由于對旅游非正規就業的研究具有隱藏性與邊緣化的性質[16,32-33],加上非正規就業是高度細分的[13],進而有學者指出與旅游相關的非正規就業研究范圍極其有限,仍舊不足[34]。一般而言,旅游非正規就業涵蓋了城市和農村兩個地域類型[18]。但由于最早有關非正規就業的研究是基于發展中國家的鄉村人口過剩、從而流向城市的背景下進行的[35],所以除少數探討鄉村旅游中的非正規住宿[34]與非正規就業居民的社會排斥感[5]以外,大多數旅游非正規就業的研究仍聚焦城市[7,17,28,36-38]、度假勝地中心和海濱[11,39]。從影響旅游非正規就業的因素來看,旅游非正規部門呈現的復雜性、異質性與差異性[11-17,24]逐漸被一些學者所強調,已有研究更多的是關注到了影響因素的某一方面,如收入低下或區域性貧困、微觀或宏觀層面等,缺乏一種系統性的關系視角來審視非正規就業的呈現,對于非正規就業的影響因素與形成邏輯、治理措施等尚處在爭辯之中。進一步,有關影響因素的理論透視,非正規現象的解釋已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理論視角[18,40],例如二元主義、新馬克思主義、結構主義、新自由主義、現代化主義、依附理論,但不同視角之間亦存在爭議性甚至是相互沖突的[41]。進而,有研究認為,由理論視角之間的爭論所揭示出非正規部門的多樣性和地理差異性,突出了具體部門具體分析方法的重要性[42]。因此,本文嘗試在既有視角的基礎上,暫時拋開不同視角之間的先驗劃分,并承認事物發展的不可知論、廣義對稱性與自由關聯的原則[43],以一種后結構主義的立場跟隨不同行動者,詳細描繪非正規導游呈現的影響因素。從而推進國內學者在鄉村旅游中非正規就業方面的研究,有助于將旅游非正規就業研究的學術關照從城市擴充到鄉村,深化對該領域的認識與理解。

2 案例地概況

呈坎村,原為古徽州首府歙縣轄地,現屬中國安徽省黃山市古徽州區,是呈坎鎮政府所在地。村域面積達8.24平方千米,人口3460余人(呈坎古村落核心區2619人)①。歷史可追溯到1800多年前東漢時期,有文字記錄的歷史始于距今1100多年前的唐末。豐富的古建筑是呈坎村的重要特色,羅東舒祠和呈坎古民居建筑群(明末至清初古建筑20處)分別于1996年和2001年被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素有“中國古建筑藝術博物館”的美譽。中國傳統風水文化深刻影響了該村的村名、單體建筑設計與整體空間結構。因此,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呈坎村便依托村落獨特的歷史文化與豐富的古建筑遺產發展旅游業,2002年,地方政府以租賃方式[44]委托黃山市徽州呈坎八卦村旅游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旅游公司)進行旅游開發,重點打造“中國風水第一村”“八卦村”的旅游形象。目前,可供參觀的主要景點有永興湖、下屋、燕翼堂、環秀橋、羅東舒祠(圖1),包含文獻祠舊址與靈秀亭兩個進村入口。

2002年,旅游公司與呈坎鎮政府、區委區政府、呈坎村村民代表簽訂了為期20年的合同,獲得了呈坎村旅游開發與經營的權力,標志呈坎村旅游發展開始邁向正規化道路。旅游公司進駐呈坎村以后,對呈坎村基礎設施與旅游資源做了進一步整合。2002—2005年,陸續有游客前往呈坎景區觀光,此時進村入口較多,游客在村落的位置也相對分散。村民在與游客互動中充當帶路與講解的角色,這便是“村民導游”的雛形。2006年,呈坎景區開始大規模營業。翌年,呈坎景區被列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2012年,呈坎村被列入首批中央財政支持的中國傳統村落名單。2014年,包括呈坎景區在內的古徽州文化旅游區申報國家5A級景區得到批復。隨著呈坎景區知名度的提升,呈坎景區的旅游人次也大規模增長,這也刺激了更多村民加入“村民導游”隊伍。由于“村民導游”素質、技能等方面的限制,在與游客互動中出現了磨客、拉客等行為,一度對景區秩序與旅游形象造成了不良影響。更是由于“村民導游”身份特殊性與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原因,該群體的管理成為地方政府與旅游公司很難處理的事情。拐點發生在2015年,當時在永興湖區域發生了“村民導游”打架事件,對旅游景區造成了極為負面的影響。旅游公司借此對“村民導游”的空間活動范圍進行限制,即不允許“村民導游”進入村落的各景點。為了進一步規范“村民導游”,呈坎鎮政府與旅游公司于2016年10月1—3日聘請了黃山學院的相關老師給“村民導游”進行培訓,主要集中在儀容儀表、內容講解等導游服務技能提升方面。但當時正值旅游旺季,“村民導游”第1天參加培訓后,絕大多數第2天、第3天均不再參加。因此“村民導游”培訓與管理之事亦不了了之。總之,呈坎村的“村民導游”是在鄉村旅游開發的背景下涌現的,并隨著呈坎景區知名度的逐漸提升而不斷發展,這一鄉村地域中非正規導游現象,所涉及的旅游收益分配、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博弈、正規導游與非正規導游之間的關系、鄉村日常生活文化等問題具有外推意義。這符合王寧所強調的“一個個案,只要能集中體現某一類別,則不論這個類別的覆蓋范圍的大小怎樣,就具有了典型性”[45],也呼應了個案研究分析性概括之取向[46]。

3 研究方法與過程

由于定性研究方法有助于識別人們在社會情景中的生活經歷、行為和感受[47],本文通過在呈坎村的3次田野調查,使用了半結構式訪談、直接觀察法、參與式觀察法來收集關鍵證據,包括訪談資料和田野調查日志。為了進一步驗證資料之間的真實性與可信度,分析材料還包含了網絡文本材料,例如《徽州區呈坎鎮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2016—2020)》、攜程網用戶點評數據等。受訪對象也不僅包含“村民導游”,亦包括與之相關的村民、旅游公司、游客等利益相關者,以盡可能運用較多信息相互參校[46],進而在不同證據鏈之間形成“三角互證”[48]。分析方法則參考了Cole[49]與Littrell等[50]的研究,即通過歸納方法,對多種文本材料進行編碼分析總結出范疇,以確定具有意義的主題。

具體而言,田野調查分為3個階段:(1)第一階段是2017年7月12—16日,筆者以游客身份與“村民導游”互動,對該群體的特征、規模、動機進行初步調研。(2)第二階段是2018年7月26—8月1日,聚焦“村民導游”發展過程、從事原因與帶客行為。在此階段,筆者為保證資料收集的真實性與豐富性,一方面,請所住農家樂的老板介紹其熟悉的“村民導游”進行訪談,并以滾雪球的方式確定、發展訪談對象;另一方面,為建立與研究對象之間的信任關系,筆者也以導游身份1加入“村民導游”隊伍之中,幫助“村民導游”帶客。(3)第三階段是2019年3月10—16日,筆者在上述兩階段資料分析的基礎上,對資料中析出的范疇進行針對性的訪談,以檢驗有無新范疇出現[51]。此外,對“村民導游”的形成、發展尚存在模糊之處展開補充調研,并將文章內容的初步分析結果交由該群體中文化素養相對較高的“村民導游”進行審閱,力圖使研究發現在尊重研究對象的基礎上更接近事實。前后3個階段共訪談34人,涉及村民、游客、村民導游、旅游公司、村委會等利益相關者,詳細情況見表1。

4 結果分析

4.1 非正規導游產生的前提

在旅游開發的背景下,呈坎村的地方性催生了導游需求。呈坎村村落具有歷史悠久、古建筑豐富、街巷肌理復雜的特征。相對于西遞、宏村而言,呈坎村的歷史還要早約800年。村落歷史積淀深厚使得古建筑遺存豐富,橫跨了元、明、清3個朝代,目前擁有兩處國家級保護單位。在村落規模及構造方面,呈坎村古村落范圍較大,共有二圳五街九十九巷,其街巷肌理也更加復雜。因此,呈坎村的旅游觀光活動客觀需要解說、帶路之人。在旅游發展早期,村民在與游客互動的過程中,便承擔了“村民導游”的角色。“剛開始沒有人會做導游的,有的客人來了以后,就想和老百姓聊聊,問問這個地方怎么樣,還有的客人是有點迷路,需要帶路,然后就有了邊帶邊講講,類似于導游這個工作了。”(村民導游7)實際上,從筆者田野調查的經歷來看,時常會出現迷路的情況,游客也常在景區導覽圖指示牌前駐足觀看,并詢問附近的村民、開店老板等。

但與此同時,旅游公司并未能有效滿足游客在此方面的需求,正規導游不足引致非正規導游需求增長,部分“村民導游”的優勢在與旅游公司的比較中得以顯現。首先,旅游公司導游(約20人)表現出數量少、服務水平低的特點。即便時至今日,尤其在旅游旺季(春節、暑期、國慶節),旅游公司仍然以聘請臨時導游人員來緩解用人壓力。在呈坎村旅游觀光需要導游講解的前提下,就存在著導游供給缺口。其次,在導游服務水平上,旅游公司導游的講解呈現出教條化、娛樂化的特征。公司導游的講解嚴格按照預先設定好的解說詞與游覽路線展開,未能有效傳遞呈坎村深厚的歷史文化及旅游線路之外的重要的歷史景觀(例如長春大社)。而“村民導游”講解的靈活性較大,相對而言,可以從家族記憶及生活經驗解說旅游景觀的歷史文化。田野調查發現,旅游公司導游員缺乏對村落地方文化的深刻了解,“村民導游”能夠全面深入解說呈坎村歷史文化。“村民導游中確實有幾個講得還是比較好的,客觀來說,他們也具有市場。”(村主任)“公司的那些導游都是胡扯,什么百姓街啊、水口啊那都是假的,不是那樣的,你要想聊歷史的話,那個姓黃的村民導游還是能講些徽文化出來。”(村民2)旅游公司導游講解收費50元一次,一般在1小時左右講解完畢,解說時間相對較短。而“村民導游”收費則從10元~50元不等,相對便宜,游覽時間也不限制。因此,從文化解說、導游服務水平方面來說,“村民導游”在呈坎村導游服務中占有一席之地。

4.2 村民參與旅游業的推動力

呈坎村的村集體經濟收入來源單一,進一步促使村民參與到旅游業之中。《徽州區呈坎鎮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2016—2020)》1顯示,呈坎鎮仍存在工業經濟發展緩慢,村集體經濟收入單一等問題。在呈坎村發展旅游初期,呈坎鎮村民生計方式單一,缺乏其他生計來源。“這里的老百姓也沒什么副業,加上這里又沒有什么工業支撐,給個5塊錢、10塊錢,十幾年前老百姓也可以買點油鹽醬醋,補貼家用,就這樣搞搞,還覺得這樣是一個商機,也有這個市場,外地人想找當地的老者了解了解。然后1個、2個、3個就自發地出來了。”(村民導游10)從實際調查來看,留守村民依賴茶葉種植、少量的油菜、水稻等維持生計,再加上徽州地區“人多地少”的狀況,導致了村民收入十分有限。在此背景下,“村民導游”服務帶來的“小費”,對經濟收入水平低、收入來源單一的村民來說,具有相當的經濟意義。由此,村民開始意識到“村民導游”是一個商機,一些村民便自發來做導游。

此外,旅游經濟的快速發展并未有效提升村民的獲益感,促使村民進一步加入旅游業中。從旅游經濟狀況來看,該村近些年旅游發展態勢迅猛。僅2018年“十一”黃金周期間,呈坎景區的門票收入就高達422.7萬元2。另外,徽州區文化旅游體育局提供的數據3顯示,2014年至2018年呈坎景區門票人次年均增長10.37%,營業收入年均增長14.34%,其中,2018年呈坎景區門票人數達860 676次,旅游總收入達5311.76萬元。與此相反,村民個體從旅游發展中獲益卻很少,并未感受到呈坎村鄉村旅游經濟發展帶來的獲得感。通過各方訪談發現,2016年至今村民每人每年分紅150元,其中80歲、90歲以上分別增加50元、100元。在提及旅游收入分配的數額時,許多村民都特別強調150元不是一個月,而是一年的分紅收入。村民對現有的旅游分配制度表現出強烈不滿,引起了對旅游開發的消極態度。并在與西遞、宏村的比較中,這種相對剝奪感更加明顯。“錢都讓旅游公司掙去了,我們村民沒有啥錢,一個人一年150元,夠什么的,門票還107元呢。你看看人家西遞、宏村,一個人一年要分好幾千呢。這樣,一家幾口人也夠農村家庭生活了。要我說,我們這里我寧愿不發展旅游。”(村民6)很明顯,多數村民并沒有從旅游發展過程中有效提高經濟收入水平。然而,村民由于其社會地位的邊緣化,很難重塑現有的旅游收益分配方案。同時,一些村民也認識到旅游業的巨大經濟效應及蘊含的商機,這激發了部分村民從事旅游業的愿望。

4.3 村民選擇非正規部門的被動性

通過文本資料的三角互證發現,“村民導游”大約40~50人1,將近是旅游公司導游的兩倍。大多數“村民導游”是閑暇時間來兼職的老人與婦女,該群體的導游時間安排在上午7點半到下午5點半,與景區開放時間同步,但為帶到更多游客,許多“村民導游”都早于開放時間和晚于關閉時間。在空間上,該群體均來自本村,較多分布于進村的入口攬客。在群體增長上,由于許多村民會根據自己的生產生活事項來靈活從事導游工作,表現出非線性和機動性。

由于性別、年齡、受教育水平、職業等因素限制,“村民導游”是村民快速參與旅游業的重要途徑。當下中國農村的留守群體大多數都是老人、婦女、小孩。對于老人而言,身體機能已經大不如年輕之時,也無法從事較為費力的生產活動,因此只能從事相對輕松的職業。對于婦女而言,她們承擔著照顧老人和孩子的責任,因此只能從事時間機動的職業。此外,住宿、餐飲等旅游服務業,需要較大的資金與精力投入、較高的經營技能、較好的地理位置。這便限制了絕大多數留守村民從事此類旅游服務業的可能性。在“村民導游”看來,導游這一工作具有省力氣、沒本錢的特點。更是由于村民自身對村落的歷史文化都或多或少地理解,對村落復雜的路況也比較熟悉,因此大多數的老人和婦女均能勝任講解與帶路的工作。對于那些有意愿從事旅游服務業而又被上述因素限制的留守村民來說,“村民導游”使其能夠快速參與到鄉村旅游中,并從中獲益。

4.4 村民從事非正規導游的正反饋

在“村民導游”參與到鄉村旅游的過程中,在經濟收入層面和日常生活文化層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獲益情況。經濟上,“村民導游”帶一次游客收費10元~50元不等,大多數“村民導游”在旅游旺季的時候均能帶到兩次以上客人。“旺季一般至少是兩趟的,淡季的時候就靠運氣了,一天掙個幾十塊錢,這在農村已經不錯了,夠生活了。”(村民導游2)這基本就可以滿足留守村民至少一天的生活開銷了。此外,呈坎村旅游快速發展吸引了外來經營者的進駐,他們將其他旅游地的回扣操作也帶到了呈坎村。“有一次,有個‘村民導游帶客人進木雕店,消費提成拿了3000多元呢,你可別小看了他們。”(村民3)因此,“村民導游”不僅有導游服務的收入,還有帶游客進店消費的回扣收入。盡管如此,“村民導游”對于從事導游工作收入的波動性也有清晰認識。“賺一點算一點、補貼家用”“靠這個要餓死”也正是“村民導游”對導游工作收入情況的全面認識及所帶來的正反饋,才使有村民不斷加入“村民導游”的隊伍中。

在文化方面,旅游發展有效激活了古村落的日常生活文化。呈坎村原有的傳統村落日常文化活動在現代性的沖擊下幾乎消失殆盡,新的、有意義的日常休閑文化尚未建立起來,村落日常活動呈現出單調乏味的特點。更是由于農村社區設施不全、家庭結構與家本位的生活境況等因素的制約,當前農村婦女的閑暇時間雖有大幅度提升,休閑生活卻仍然單調、低俗,打牌、看電視、串門聊天等是她們休閑生活的主體[52]。“我們老太婆又沒事,總不能天天在家里待著看電視吧,電視看多了對身體還不好啊,跟游客聊一聊、嗨一嗨,散散心嘛。”(村民導游11)就村民而言,旅游是一件新鮮事,它為現有日常生活注入了新的組分。更是在旅游影響下,村民由室內走向室外、由封閉逐漸開放,大量游客的涌入打破了傳統村落“熟人社會”的格局,是對以往單調乏味日常生活的有效補充,達到了散心、娛樂的目的。“村民導游”也在與游客的互動中,豐富并充實著自身的日常生活,成為部分村民日常生活中閑談的媒介和內容。

4.5 非正規導游適應外部的競爭合作行為

在“村民導游”群體不斷壯大的情形之下,由于部分“村民導游”在自身文化素質、服務技能等方面的不足,時有發生騷擾游客的拉客行為,甚至發生了為了爭搶客源的打架事件,對呈坎景區的旅游形象、游客體驗造成了較為負面的影響。基于此,旅游公司對“村民導游”群體進行了空間管制,該群體形成了競爭合作行為。

具體而言,由于群體特殊性和缺乏制度參考,形成了治理困境。“景色挺好的小村子,但是有好多當地人拉著游客有償講解,說了不用講還跟著講,感覺特別不好,強買強賣一樣”2,這是攜程網中有關呈坎村景區“村民導游”的評價,與對游客實地訪談所呈現的結果一致。受訪游客強調“村民導游”糾纏不放,其采取尾隨的方式不斷詢問,讓人不勝其煩。“你看這些導游呢,大部分都是本村老太太,年紀都大了,她們有時候干,有時候不干導游的活,視情況而定的,所以也不好管理。”(村委書記)現有制度、政策法規對正規導游員的管理有了較為詳細的說明,而對于旅游管理制度不予承認的“野導”等非正規導游并未有相應的管理說明。這使得地方政府與旅游公司在應對該群體之時,缺乏必要的制度參考。“你說的這個‘村民導游問題呢,我們區政府都專門開過會議討論過,但純打擊嘛,也有傷害農民為旅游賺點生活費的積極性,也考慮到他(她)們的實際困難,實際也有市場,但是要合法化的話,哪個部門給他發這個證,給他(她)擔這個責任?”(村主任)再如旅游景區負責人認為,“政府出面很難對村民中的導游進行強監管,也不能強管,這就需要規范的景區管理秩序,而管理制度是要國家出臺的,規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比如說‘村民導游不能做,或者能做怎么去規范他”。由于“村民導游”身份屬性的特殊性和不確定性,以及管理制度的缺失,很難對“村民導游”進行有效管理,

然而,旅游公司借由特定事件,對“村民導游”進行了空間管制,該群體自發形成了競爭合作行為。在2015年10月“村民導游”為了爭搶客源,在永興湖區域發生了影響較為惡劣的打架事件,對景區管理與形象造成了較為負面的影響。旅游公司借此事件對該群體實行了空間管制,此事件后“村民導游”不能進入永興湖與各個景點(在此事件前,“村民導游”的活動空間是不受限制的)。“以前他們都能進景點的,誰都想多帶不就亂套了嘛,前幾年在永興湖還打架嘞,當時政府還有警察都來人了,這不旅游公司不讓他們在景點里了,只能在外面了。”(村民9)在空間管制的影響下,為了能夠順利開展導游服務,“村民導游”自發形成了帶客制度,表現出競爭合作行為[16]。帶客制度分為候客位置、排隊時間、帶客順序、過時不候4個方面:即在空間限制前提下,自發在文獻祠入口、靈秀亭兩個位置等候游客。由于人數較多,在候客位置相對固定的情況下,“村民導游”之間形成了一大早(6點多甚至更早)便排隊的“上班制度”,而排隊時間又直接決定了“先來先帶,后來后帶”的帶客順序。然而,從參與式觀察的結果來看,“村民導游”帶客會時常出現不成功的情況。即當依次輪到了某一“村民導游”帶客時,游客并不一定會聘請“村民導游”講解。如若出現這種情況,此“村民導游”就要重新排隊以等候下一輪帶客機會,這便是“過時不候”的規則。可見,“村民導游”在時間、空間、制度上表現出結構化特征,群體內部成員之間形成了競爭合作行為,表現出的自組織特征更能適應來自群體外部的沖擊。

5 結論與討論

5.1 結論

以往旅游非正規就業的研究多聚焦在城市空間中,對于鄉村旅游中的類似現象卻較少關注。城市空間中的旅游非正規就業群體多是基于城鄉二元結構與城鄉流動的背景下產生的,而鄉村旅游地中的非正規就業多與地方具有緊密聯系,具有在地性。為了透視鄉村旅游中非正規導游呈現的復雜因素,文章采用了一種后結構主義的關系視角來剖析非正規導游現象。

以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呈坎村“村民導游”為例,詳細描繪了旅游非正規就業中的非正規導游呈現的影響因素。研究發現,“村民導游”的出現與外部因素的促動密切相關,具有多種力量形塑的特征。具體而言,呈坎村的地方性、旅游公司正規導游供給不足、村落集體經濟收入來源單一、旅游分配制度社會正義性存疑促使留守村民參與到旅游業之中。此外,由于性別、年齡、職業等因素帶來的交叉性、經濟與文化層面的正反饋、群體的競爭合作行為,“村民導游”將會長期存在。依據對呈坎村非正規導游呈現的影響因素分析,文章提出“(非正規部門產生)前提-參與(旅游業)-選擇(非正規部門)-反饋(從事效果)-適應(外部環境)”的分析模式(圖2)來透視鄉村旅游中非正規就業形成與演變。

5.2 討論

盡管非正規就業領域已形成了較為成熟的解釋理論,對于理解非正規導游現象具有一定幫助,但僅依據其中的任何一種視角都不足以解釋呈坎村“村民導游”的呈現。例如,二元主義強調非正規部門作為傳統經濟的殘余,將會隨著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而不斷縮小[41]。但是,呈坎村的村民能夠參與旅游業并選擇從事“村民導游”,恰恰是旅游開發這一充滿資本屬性的經濟活動造就的。再如,新自由主義代表人物De Soto認為,人們選擇非正規就業是自愿和主動的替代性行動方式[53]。但是,這卻忽略了這種主動選擇中的妥協性。本文無意駁斥已有理論視角在特定情境下的啟發性,而是主張一種后結構主義的觀點,強調現象的呈現乃是不同實體相互關聯的效應與結果。

具體來看,呈坎村的地方性催生了導游需求,這與旅游公司正規導游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是非正規導游產生的前提,而部分“村民導游”有效緩解了此種矛盾。可見,地方作為自然實體是具有能動性的,地方本身的特點可解釋非正規現象[11,54],而不僅是非正規就業者占據的空間[19]。在正規部門與非正規部門關系方面,呈坎村的案例表明,不同于Michaud指出的“正規部門往往根據其自身的經濟需要征服非正規部門,并及時改善后者的不足之處”[22]。就游客而言,“村民導游”非但不能被正規導游完全取代,前者卻是后者的有效補充。但對旅游公司而言,兩者仍然存在著緊張關系。有學者認為,正規部門有權力迫使非正規部門離開“黃金位置”[55],這一點上,在相對較易帶到游客的位置,本研究中“村民導游”的活動范圍均被旅游公司限制。因此,審視正規部門與非正規部門之間的關系,不同的角度將會看到不一樣的結果。正如Henderson和Smith觀察到的,旅游背景下非正規-正規的關系有時可能比該術語暗示的更為復雜[11]。

旅游分配制度的社會正義性存疑進一步誘發了更多的村民加入非正規導游之中。總體上看,鄉村旅游發展能夠產生顯著的經濟效應[56-58],呈坎村的鄉村旅游發展的確證實了這點。但仍不能忽視Britton在30年前的洞見,即“旅游業確實為窮國提供了許多好處,但認識旅游發展的重點不是旅游業在總體上是否具有經濟優勢,而是這些優勢對誰有利,旅游發展的社會正義性應包括根據基本需求的優先次序,以達到減少不平等和重新分配社會商品的目標,其中,旅游業分配至關重要”[59]。因此,鄉村旅游的發展不能僅看它的總體經濟效應,也要關注旅游發展帶來的經濟收益和發展機會最終流向了誰、對誰有利。呈坎村村民正是由于此種社會正義性存疑的旅游分配制度,而引發了對鄉村旅游發展的消極態度,它威脅了鄉村旅游作為一種可持續的發展方式。畢竟,本地居民對旅游發展的支持態度對于旅游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已形成共識[60]。

此外,由于群體特征與行為、外部正反饋因素,“村民導游”將長期存在。和中國大多數鄉村類似[61],呈坎村留守群體是老年人和婦女,他(她)們由于性別、年齡、職業等因素的交叉性[62],非正規導游是該群體快速參與到鄉村旅游并獲益的主要方式。而經濟和文化層面的正反饋則促使村民繼續從事非正規導游,經濟層面在以往研究中經常提及[12,19-21],豐富日常生活文化亦是因素之一,與郭為等人指出的旅游非正規就業的休閑功能[8]具有相似性。從宏觀背景來看,這與中國鄉村文化不斷受損并日漸衰落的大環境有關[2]。在旅游非正規就業影響方面,與已有研究指出的對景區形象及旅游體驗的負面影響[25]相似,部分“村民導游”由于過度逐利造成了負面影響。但由于群體特殊性以及現有制度對如何引導非正規導游極少涉及[63],“村民導游”一度較難治理。而打架事件則使得旅游公司有了憑借,對該群體的活動空間進行了限制,該群體自發形成了帶客制度,表現出競爭合作行為[16],而非具有領域性的競爭關系[25]。因此,在審視中國鄉村旅游中非正規現象之時,即便討論非正規就業的主動選擇,仍然需要考慮與主體的相關社會、文化與制度環境,有助于理解主體為何如此選擇。

5.3 啟示

基于以上討論,文章建議從外部因素來應對鄉村旅游中的非正規就業帶來的負面影響。由于“村民導游”群體身份特殊性,很難從群體入手進行有效治理,這就決定了不能采取驅逐[29]與“非正式管理”[30]的方式,而應考慮非正規就業呈現的外部因素。其一,正規導游服務水平是貫穿非正規導游呈現的重要因素,因此,旅游公司可從數量和講解水平等方面有效擴充導游服務隊伍,盡可能吸納高水平的“村民導游”,從而實現“雙贏”局面。其二,現有旅游分配制度社會正義性存疑,引致村民獲得感低而加入“村民導游”之中。因此,可根據地方經濟發展水平與旅游發展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改善旅游分配制度,充分解釋分配制度的實操性與合理性,必要時引入參與機制與監督機制,適時適當地公布旅游收益情況,并提高分配方案的透明度,切實將本地居民視為旅游經濟發展的受益者。其三,村落日常生活單調是大多數留守群體的常態,因此,旅游公司和地方政府應當加強村落傳統文化與日常休閑活動建設,例如營造村民共享空間、開辦傳統手工藝學習班、舉辦傳承地方非物質文化等活動,積極引導村民將日常生活實踐與旅游地傳統文化結合起來,既能豐富村民的日常生活,又能夠增加村民參與旅游業的途徑。當然,本文只是呈坎村“村民導游”的個案研究,案例析出的旅游分配制度、交叉性、競爭合作行為等是具有一定外推意義的概念,雖對認識與應對其他鄉村旅游地中非正規現象具有參考價值,但后期仍需以不同類型的鄉村旅游地與非正規就業為研究對象,以進一步總結鄉村旅游中非正規現象呈現的影響因素,以提升研究發現的價值與意義。

致謝:感謝呈坎村村民與呈坎八卦村旅游有限公司在調研時提供的幫助,感謝華東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趙弋徵在論文修改過程中有關論文結構與中英文對照的建議,感謝3位匿名評審專家在研究問題、研究貢獻、案例典型性、綜述寫作、行文邏輯、謀篇布局、寫作規范等方面的修改意見及編輯老師的辛苦工作。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張京祥, 申明銳, 趙晨. 鄉村復興:生產主義和后生產主義下的中國鄉村轉型[J]. 國際城市規劃, 2014, 29(5): 1-7. [ZHANG Jingxiang, SHEN Mingrui, ZHAO Chen. Rural renaissance: Rural China transformation under productivism and post-productivism[J].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 2014,29(5):1-7.]

[2] 黃震方, 陸林, 蘇勤, 等.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鄉村旅游發展——理論反思與困境突破[J]. 地理研究, 2015, 34(8): 1409-1421. [HUANG Zhenfang, LU Lin, SU Qin, et 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 Theoretical reflection and breakthrough of predicament[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34(8): 1409-1421.]

[3] 孫九霞. 傳統村落:理論內涵與發展路徑[J]. 旅游學刊, 2017, 32(1): 1-3. [SUN Jiuxia. Traditional villages: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J]. Tourism Tribune, 2017, 32 (1) :1-3.]

[4] 及佳, 王旭. 基于“非正規”現象的城鄉旅游公眾參與模式研究[C]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 2014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規劃實施與管理)論文集. 北京: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 2014: 1098-1106. [JI Jia, WANG Xu. Research on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model of urban and rural tourism based on the phenomenon of “informality” [C] // China Urban Planning Society. The Proceedings of 2014 China Urban Planning Annual Conference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Management). Beijing: China Urban Planning Society, 2014: 1098-1106.]

[5] 張若陽, 付蕭蕭, 章牧, 等. 鄉村旅游非正規就業居民的社會排斥感知研究——以珠璣古巷為例 [J]. 旅游學刊, 2019, 34(5): 26-36. [ZHANG Ruoyang, FU Xiaoxiao, ZHANG Mu, et al. Investigating the social exclusion perception of the informally employed group in chinese rural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Zhuji ancient alley[J]. Tourism Tribune, 2019, 34(5): 26-36.]

[6] 梁增賢,保繼剛. 主題公園周邊非正規就業管制的堵與疏——以北京歡樂谷為例[J]. 城市問題, 2012, 31(4): 67-72. [LIANG Zengxian, BAO Jigang. Regulation on the informal employment around the theme park: A case study of Beijing Happy Valley[J]. Urban Problems, 2012, 31(4): 67-72.]

[7] 郭為, 秦宇, 王麗. 旅游非正規就業的群體特征與行業滿意度——以青島和煙臺的旅游非正規部門調查為例[J]. 旅游學刊,2012, 27(7): 81-90. [GUO Wei, QIN Yu, WANG Li. On the group features of tourism informal employment and industrial satisfaction: A case study of Qingdao and Yantai [J]. Tourism Tribune, 2012, 27(7): 81-90.]

[8] 郭為, 許珂, 廖淑鳳. 旅游自我就業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對青島旅游自我就業者的調查 [J]. 旅游科學, 2016, 30(4): 14-29. [GUO Wei,XU Ke,LIAO Shufeng. The positive study on the status and causes of tourism self-employment: The investigations to the self-employment in Qingdao[J]. Tourism Science, 2016, 30(4): 14-29.]

[9] 郭為, 田加文. 貧困、家庭話語權與旅游非正規就業——對青島旅游非正規就業者的調查 [J]. 旅游科學, 2018, 32(3): 39-50; 62. [GUO Wei, TIAN Jiawen. Poverty, family discourse power and informal tourism employment: An investigation on informal tourism workers of Qingdao[J].Tourism Science, 2018, 32(3):39-50; 62.]

[10] 梁增賢, 謝春紅. 旅游非正規就業: 職業發展的末端還是通道[J]. 旅游學刊, 2016, 31(1): 102-110. [LIANG Zengxian, XIE Chunhong. Informal tourism employment: The end to a career or a channel for career development [J]. Tourism Tribune, 2016, 31(1): 102-110.]

[11] HENDERSON J C, SMITH R A. The Informal tourism economy at beach resorts: A comparison of Cha-Am and Laguna Phuket in Thailand [J]. 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 2009, 34(1): 13-22.

[12] TRUONG V D.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the informal economy: The street vendors of Hanoi, Vietnam [J]. 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 2018, 43(1): 52-67.

[13] MARTNEZ L, SHORT J R, ESTRADA D. The diversity of the street vending: A case study of street vending in Cali [J]. Cities, 2018, 79(2): 18-25.

[14] 郭為, 厲新建, 許珂. 被忽視的真實力量: 旅游非正規就業及其拉動效應[J]. 旅游學刊, 2014, 29(8): 70-79. [GUO Wei, LI Xinjian, XU Ke. The neglected true power: Tourism informal employment and its pull effects[J]. Tourism Tribune, 2014, 29(8): 70-79.]

[15] OPPERMANN M. Tourism spa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3, 20(3): 535-556.

[16] DAMAYANTI M, SCOTT N, RUHANEN L. Coopetitive behaviours in an informal tourism economy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7, 65(4): 25-35.

[17] HENDERSON J C, YUN O S, POON P, et al. Hawker centres as tourist attractions: The case of Singapor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12, 31(3): 849-855.

[18] 郭為, 秦宇, 黃衛東, 等. 旅游產業融合、新業態與 非正規就業增長: 一個基于經驗與概念模型的實證分析[J]. 旅游學刊, 2017, 32(6): 14-27. [GUO Wei, QIN Yu, HUANG Weidong, et al. The convergence of tourism industries, new tourism formats and the growth of informal employment: A positive analysis based on industries experience and conceptual model[J]. Tourism Tribune, 2017, 32(6): 14-27.]

[19] DAMAYANTI M, SCOTT N, RUHANEN L. Space for the informal tourism economy [J].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2018, 38(11-12): 772-788.

[20] LITTLE W E. Selling strategies and social relations among mobile Maya handicrafts vendors [M]// ISAAC B L. Research in Economic Anthropology. Bingley: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 2002: 61-95.

[21] FAGERTUN A. Labour in paradise: Gender, class and social mobility in the informal tourism economy of urban Bali, Indonesia [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2016, 53(3): 331-345.

[22] MICHAUD J. A social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in Ladakh, India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1, 18(4): 605-621.

[23] GNTHER I, LAUNOV A. Informal employ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Opportunity or last resort?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12, 97(1): 88-98.

[24] TIMOTHY D J, WALL G. Selling to tourists: Indonesian street vendor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7, 24(2): 322-340.

[25] CRICK M. Life in the informal sector: Street guides in Kandy, Sri Lanka[M]// HARRISON D. Tourism & the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London: Belhaven Press, 1992: 135-147.

[26] CUKIER-SNOW J, WALL G. Tourism employment: Perspectives from Bali [J]. Tourism Management, 1993, 14(3): 195-201.

[27] KERMATH B M, THOMAS R N. Spatial dynamics of resorts: Sosua, Dominican Republic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2, 19(2): 173-90.

[28] 梁增賢, 黎結儀, 文彤. 城市旅游非正規就業者生活質量感知研究——以廣州為例[J]. 旅游學刊, 2015, 30(9): 72-81. [ LIANG Zengxian, LI Jieyi, WEN Tong. Tourism and quality of life perceptions among urban tourism informal employees: A case study of Guangzhou city[J]. Tourism Tribune, 2015, 30(9): 72-81.]

[29] BOONJUBUN C. Conflicts over streets: The eviction of Bangkok street vendors[J]. Cities, 2017, 70(6): 22-31.

[30] BATRAU Q, BONNET F. Managed informality: Regulating street vendors in Bangkok[J]. City & Community, 2016, 15(1): 29-43.

[31] WILLIAMS COLIN C. Regulating the sharing economy to prevent the growth of the informal sector in the hospitality indust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17, 29(9): 2261-2278.

[32] BRIASSOULIS 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informal sector: An uneasy relationship?[J].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 & Development, 1999, 8(3): 213-237.

[33] BRIASSOULIS 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formal or informal way?[M]// Environmental Politics in Southern Europe. Dordrecht: Springer. 2001: 73-99.

[34] R?DAN-GORSKA M M. Destinations without regulations: Informal practices in Romanian rural tourism[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Research in Anthropology and Sociology, 2013 (2): 195-225.

[35] PORTES A, SCHAUFFLER R. Competing perspectives on the Latin American informal sector[J].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1993, 19(1): 33-60.

[36] HAYS-MITCHELL M. Streetvending in peruvian cities: The spatio-temporal behavior of ambulantes[J]. 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1994, 46(4): 425-438.

[37] MIDDLETON A. Informal traders and planners in the regeneration of historic city centres: The case of Quito, Ecuador [J]. Progress in Planning, 2003, 59(2): 71-123.

[38] 梁增賢, 保繼剛. 大型主題公園發展與城市居民就業——對華僑城主題公園就業分配的考察[J]. 旅游學刊, 2014, 29(8): 62-69. [LIANG Zengxian, BAO Jigang. Can urban theme parks increas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for local residents: An empirical study of OCT Parks, China[J]. Tourism Tribune, 2014, 29(8): 62-69.]

[39] GRIFFITH H. Beach operations: Their contribution to tourism in Barbados[J]. Caribbean Finance and Management, 1987, 3(2): 55-65.

[40] 黃穎敏 薛德升, 黃耿志. 國外城市非正規性研究進展及啟示 [J]. 人文地理, 2017, 32(4): 7-14. [HUANG Yingmin, XUE Desheng, HUANG Gengzhi. Urban informality in the global south: Review and implications[J]. Human Geography, 2017, 32(4): 7-14.]

[41] ONODUGO V A, EZEADICHIE N H, ONWUNEME C A, et al. The dilemma of managing the challenges of street vending in public spaces: The case of Enugu city, Nigeria [J]. Cities, 2016, 59(6): 95-101.

[42] 黃耿志, 薛德升. 國外非正規部門研究的主要學派 [J]. 城市問題, 2011, 29(5): 85-90.[HUANG Gengzhi, XUE Desheng. Foreign studies of informal sector[J]. Urban Problems, 2011, 29(5):85-90.]

[43] CALLON M. Some elements of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 Domestication of the scallops and the fishermen of St Brieuc Bay [J]. The Sociological Review, 1984, 32(1s): 196-233.

[44] QIAN C, SASAKI N, JOURDAIN D, et al. Local livelihood under different governance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A case study of Huangshan mountain area [J]. Tourism Management, 2017, 61(2): 221-233.

[45] 王寧. 代表性還是典型性?——個案的屬性與個案研究方法的邏輯基礎[J]. 社會學研究, 2002(5): 123-125. [WANG Ning. Representativeness or typicalness? —The property of a special case and logical basis of a special case study[J]. Sociological Studies, 2002 (5): 123-125.]

[46] 盧暉臨, 李雪. 如何走出個案——從個案研究到擴展個案研究[J]. 中國社會科學, 2007(1): 118-130. [LU Huilin, LI Xue. How can we go beyond the case? From the case study to the extended case study[J]. Social Science in China, 2007 (1): 118-130.]

[47] YIN R K. Qualitative Research from Start to Finish [M]. New York: The Guildford Press, 2011: 3-26.

[48] OPPERMANN M. Triangulation—A methodological discuss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00, 2(2): 141-145.

[49] COLE S. Beyond authenticity and commodification[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7, 34(4): 943-960.

[50] LITTRELL M A, ANDERSON L F, BROWN P J. What makes a craft souvenir authentic?[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3, 20(1): 197-215.

[51] STRAUSS A, CORBIN J. Grounded theory methodology: An overview[M]// DENZIN N K, LINCOLN Y 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 Sage, 1994: 273-285.

[52] 易佳. 農村婦女的休閑與文化資本關系研究[D]. 咸陽: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08. [YI Jia.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isure and Culture Captital of Coutry Women[D]. Xianyang: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2008.]

[53] DE SOTO H. The Other Path: The Invisible Revolution in the Third World [M].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9: 3-15.

[54] WILLIAMS C C, WINDEBANK J. Spatial variations in the informal sector: A review of evidence from the European Union[J]. Regional Studies, 1994, 28(8): 819-825.

[55] WAHNSCHAFFT R. Formal and informal tourism sectors—A case-study in Pattaya, Thailand[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2, 9(3): 429-451.

[56] LANE B, KASTENHOLZ E. Rural tourism: The evolution of practice and research approaches—Towards a new generation concept? [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5, 23(8-9): 1133-1156.

[57] SU B. Rural tourism in China[J]. Tourism Management, 2011, 32(6): 1438-1441.

[58] SHARPLEY R, ROBERTS L. Rural tourism — 10 years 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04, 6(3): 119-124.

[59] BRITTON S. Tourism, dependency and development: A mode of analysis[M]// APOSTOLOPOULOS Y, LEIVADI S, YIAN-NAKIS A. The Sociology of Tourism: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s. New York: Routledge Press, 1996: 155-173.

[60] SHARPLEY R. Host perceptions of tourism: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J]. Tourism Management, 2014, 42(1): 37-49.

[61] JACKA T. Translocal family reproduction and agrarian change in China: A new analytical framework[J]. The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 2017(5): 1-19.

[62] NIGHTINGALE A J. Bounding difference: Intersectionality and the material production of gender, caste, class and environment in Nepal [J]. Geoforum, 2011, 42(2): 153-162.

[63] 吳永瑩. 陽朔“地方導游”成長與影響研究[D]. 廣州:中山大學, 2009. [WU Yongying. A Cas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Impact of Yangshuos Local Guide[D]. Guangzhou: Sun Yat-sen University, 2009.]

猜你喜歡
影響因素
房地產經濟波動的影響因素及對策
零售銀行如何贏得客戶忠誠度
醫保政策對醫療服務價格影響因素的探討
東林煤礦保護層開采瓦斯抽采影響因素分析
影響農村婦女政治參與的因素分析
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績效影響因素的探索與研究
水驅油效率影響因素研究進展
突發事件下應急物資保障能力影響因素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36期)2016-10-19 03:54:01
環衛工人生存狀況的調查分析
中國市場(2016年35期)2016-10-19 02:30:10
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需求影響因素分析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7:09: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第4页| 成人日韩视频| 欧美色视频日本|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毛片| 精品久久综合1区2区3区激情| 午夜福利网址| 国产成人精品18| 91在线无码精品秘九色APP | 国产无遮挡裸体免费视频| 成人午夜视频网站| 精品视频第一页|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性色| www.亚洲一区| 日韩成人午夜| 国产一级无码不卡视频| 114级毛片免费观看| 91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 99精品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7 | 玖玖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综合天天色| 久久久久久高潮白浆| 日韩一级二级三级| 成人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尤物铁牛tv |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古装片| 国产免费福利网站| 亚洲色欲色欲www网| 欧美成一级| 久久女人网|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视频| 久久精品电影| 国产一级毛片高清完整视频版| 国产性猛交XXXX免费看| 成人午夜天| a级毛片免费网站|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中文精品| 亚洲另类色| AⅤ色综合久久天堂AV色综合| 国产免费看久久久|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下载| 中文一级毛片| 久久国产香蕉| 97无码免费人妻超级碰碰碰|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不卡中文字幕| 国产在线观看成人91|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无码久久久| 992tv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国产尤物在线播放|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无码91视频| 丁香五月激情图片| 香蕉eeww99国产在线观看| 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爱91| 国产精品999在线|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 欧美性久久久久|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99爱在线| 国产精品福利尤物youwu| 久久婷婷六月| 欧美日在线观看| 亚洲熟女偷拍| 国产精品分类视频分类一区|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成人日韩精品| 国产三级韩国三级理| 日韩毛片免费|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亚洲无码A视频在线| 国产在线日本| 亚洲综合第一区| m男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久久情精品国产品免费| 一级香蕉人体视频| 亚洲精品黄| 免费在线播放毛片|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电| 香蕉99国内自产自拍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