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秀瓊 梁肖梅 吳小節



[摘? ? 要]以往有關中國旅游上市公司多元化并購驅動機制的研究比較缺乏,且僅關注少數幾個變量的影響機制問題,無法深入探討各變量之間的內在相互作用機制。該文首先依據企業的戰略決策一般原則,總結出“產業-資源-決策者偏好-制度”的分析框架;接著,結合產業組織理論、資源基礎觀等經典理論視角和旅游產業的特點,選取行業市場機會、冗余資源、政治關聯、高管持股比例、公司業績期望差距以及國有控股作為前因條件的備選因素;然后搜集2007—2017年中國典型的旅游上市公司多元化并購案例,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方法對中國旅游上市公司多元化并購的驅動機制進行了整合性分析,通過不同前因條件構型總結出相關多元化并購和無關多元化并購的驅動模式。研究結果表明:相關多元化并購的驅動模式包括外部優勢填補型、內部驅動型和內外部優勢雙驅動型;無關多元化并購的驅動模式則可劃分為管理者利益驅動型、風險承擔型和多重利益驅動型。其中,行業市場機會和國有控股對兩種類型多元化并購都是重要的驅動因素,但具體表現為:較好的市場機會帶動相關多元化并購,而較差的市場機會則引發無關多元化并購;國有企業更傾向于相關多元化并購戰略,非國有企業則選擇無關多元化并購戰略。另外,較強的政治關聯對兩類多元化并購戰略都有驅動作用,這體現了定性比較分析的因果非對稱性特點。
[關鍵詞]旅游上市公司;相關多元化;無關多元化;并購;驅動機制;定性比較分析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21)01-0052-17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1.01.009
引言
中國旅游業發展迅猛,現已逐漸步入全域旅游和“旅游+”時代。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旅游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俄羅斯“中國旅游年”開幕式上指出:“旅游是綜合性產業,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首屆世界旅游發展大會中更是明確提出:“現代旅游業是融合一二三產業的綜合性產業,其關聯產業達110多個,對餐飲、住宿、民航、鐵路客運業的貢獻率都超過80%。”旅游企業作為旅游產業發展的最基礎單元,是直接提供旅游服務的市場主體[1]。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8〕15號)中指出:“鼓勵各類市場主體通過資源整合、改革重組、收購兼并、線上線下融合等投資旅游業,促進旅游投資主體多元化。”近年來,大量旅游企業紛紛加入了多元化并購的浪潮,多元化經營也成為旅游企業降低經營風險、提升成長價值的重要路徑。
目前,有關旅游企業并購的研究成果在逐漸增多,主要從以下方面展開:第一,對旅游企業的并購事件做概括性刻畫。吳志軍采用描述性統計從資產重組的次數、公告時間、關聯交易、模式、動因及績效6個方面分析中國旅游上市公司的資產重組[2]。Gross等采取案例研究方法,以錦江集團收購美國洲際酒店及度假村為例,總結其收購模式特點[3]。第二,從整體趨勢切入,分析宏觀經濟因素對酒店業并購浪潮的影響。此類研究多以經濟學理論或模型為基礎,選取財政、金融、投資等宏觀經濟指標作為重要分析因素。例如,有學者指出,總體經濟狀況、市場價值、債務成本和通貨膨脹對酒店業并購浪潮在長期與短期分別產生不同的作用[4],企業對未來經濟前景持樂觀態度,并且能夠以較低的成本承擔債務時,更有可能采取并購策略[5]。第三,探究旅游企業并購策略的動機。盡管已有研究提及高管“帝國建設”和利益攫取的野心會促使并購行為,但是酒店企業的并購更多時候也是一種獲取關鍵資源從而創造企業價值的策略[6],比如取得品牌效應[7]。第四,對并購策略的結果研究。并購后的績效是學者所關心的議題[8-9],譬如,多元化并購的長期績效[10]。還有學者探討酒店業的并購對企業成長價值[11]、股票收益[12-13]的影響。另外,從時間維度來看并購的收益,Park等發現并購對績效增長的影響在并購后一年較為明顯,但3年以后這種積極影響會削弱或消退[14]。第五,考察并購成功的因素。Canina等從支付方式、交易模式、組織特征以及外部環境分析了住宿企業并購成功的因素,包括管理者個性、目標企業性質、股票市場動態等[15]。
從上述研究概況來看,盡管現有研究對旅游企業并購的前因、過程以及結果均有所涉及,但從研究數量、研究深度與廣度來看,仍然存在較大的拓展空間。聚焦于旅游企業并購策略的驅動機制研究,當前學者主要基于宏觀經濟學的基礎原理,獲取相關的指標來分析外部經濟環境對并購的影響,或者從資源基礎觀的角度出發,探索并購的動機。然而,這些研究仍存在以下缺陷:第一,從研究內容上看,缺乏從組織戰略以及整體性視角分析并購行為的驅動機制。并購是企業較常發生的戰略,并購戰略的決策主體是高層管理者或其團隊,除此之外,還會受到企業內部資源稟賦、產業環境、利益相關者等影響。那么,僅從單一因素去分析并購驅動機制是片面的、不客觀的。第二,從研究方法上看,目前的研究主要采用描述性統計或者傳統的回歸統計方法。然而,“自變量-因變量”二元關系構成的統計方法只能得到單一前因變量對結果的凈效應,且很難清晰闡述3個以上變量之間的交互影響作用[16],這造成無法從全局視角探討多層次因素的聯合效應,以及復雜的因果關系。第三,從研究樣本來看,目前研究僅關注了酒店企業的并購動機,缺乏對諸如旅行社、景區等旅游企業的并購驅動機制的探究。
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fuzzy-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FsQCA)方法在探索“聯合效應”和“互動關系”方面能起到較好的作用[17],近年來已經被廣泛應用于管理學科的各個領域[18]。基于此,本文首先構建“產業-資源-決策者偏好-制度”框架,選取影響旅游上市公司多元化并購的因素,將多元化經營劃分為相關多元化并購與無關多元化并購兩大類,以2007—2017年旅游上市公司多元化并購相關案例為樣本,并采用FsQCA方法探尋行業機會、公司資源、管理者風險偏好、國有控股等對兩類多元化并購的影響,最終總結出不同并購類型的驅動模式。本文的貢獻體現在:第一,將組織管理的經典理論運用于旅游企業戰略研究,總結出驅動旅游上市公司多元化并購的理論框架;第二,突破過往研究方法僅關注“自變量-因變量”之間的凈效應的局限,選取更符合組織管理現實情境的構型視角,采用定性比較分析方法探究旅游上市公司多元化并購的多重驅動路徑和復雜因果關系;第三,通過識別出中國旅游上市公司多元化并購的驅動模式,為企業制定多元化并購戰略提供理論指導。
1 文獻回顧與分析框架
旅游企業為何選擇多元化并購戰略,選擇什么類型的多元化并購形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Andrews在The Concept of Corporate Strategy(《企業政策》)一書中提到,企業經營戰略的選擇與制定要考慮4方面的因素:其一,企業可以做什么,即外部環境中的機會與威脅;其二,企業能夠做什么,即企業內部所掌握的資源、能力等;其三,企業想要做什么,即企業管理決策者的偏好;第四,企業應該做什么,即企業面臨的合法性壓力與社會責任[19]。通常,上述4項因素可能同時作用于企業的戰略選擇,影響因素之間也是相互作用的。企業在戰略決策時也會盡量地尋求4個方面因素的契合與均衡[20]。旅游業具有綜合性、資源依賴性強、關聯產業眾多等特點,因此,在分析旅游上市公司的多元化并購戰略驅動機制時,本文整合了一個“產業-資源-決策者偏好-制度”的分析框架,然后借助定性比較分析方法來闡釋各個因素如何聯動作用于多元化并購的戰略選擇。
1.1 可以做:行業市場機會對多元化并購的影響
產業組織理論強調市場結構對企業業績的作用,企業數量、規模等決定市場結構,市場結構決定企業定價、投資等行為從而決定企業業績,即“結構-行為-績效”(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SCP)范式[21]。因此,公司選擇何種類型的多元化并購戰略不僅取決于公司自身的特征,還受到行業特征的影響[22],決策者通過衡量企業原來所在行業的利潤與其他行業的吸引力[23],來決定選擇相關多元化并購或者無關多元化并購。若企業所處行業的潛力巨大,發展空間充足,管理者將選擇相關多元化并購策略追尋更大的利潤。相反,企業所處行業競爭激烈、利潤空間小,或者處于“夕陽”狀態,管理者更傾向于往高回報、風險小、國家支持的行業進行投資[24],產生無關多元化并購。另外,“十三五”旅游規劃強調產業融合的重要性,推動旅游業與農業、林業、水利、工業、科技、文化、體育和健康醫療等產業深入融合。旅游企業作為旅游經濟的基礎單元,采取相關多元化并購戰略深入旅游業各個部門,或者積極響應“旅游+”,利用無關多元化并購戰略挖掘其他產業的利潤機會,最終實現業績提升與企業成長。
1.2 能夠做:冗余資源、政治關聯對多元化并購的影響
資源基礎觀(resource-based view)認為,企業存在異質性資源是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關鍵,也是? ?造成企業之間利潤差距的原因[25]。技術的保密性、復雜性和資源的不可分性使得資源轉移成本過? ? 高或過于困難。因此,企業尋求多元化發展具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企業具有過剩的戰略資源,并試圖進入自身戰略資源能夠產生競爭優勢的產品市場; 第二,旨在獲取其他行業的異質性資源[26]。并購? ?是一項資源消耗型戰略,依賴于企業充足的冗余資源[27]。因此,當企業內部資金、設備、實物資產等冗余資源豐富時,企業更容易實施多元化并購,甚至進入無關行業,以市場擴張來獲取競爭優勢。對旅游行業而言,旅游目的地企業涉及景區、餐飲、娛樂等,每一類企業所擁有的資源優勢不同,通過共享旅游資源與設施等,企業間形成良好的競合關系有利于提升績效[28]。多元化并購則是實現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的途徑之一。在此過程中,掌握豐富資源的企業在旅游市場中更具有吸引力,從而推動并購交易完成。
企業與政府關系密切,可被視為是企業擁有一項獨特的資源與優勢。在經濟轉軌期,政治關聯能為企業實施并購戰略帶來諸多好處:其一,政治關聯有利于企業在并購前后獲得政府在資金、優惠政策等方面的支持,降低并購整合成本[29];其二,有政治背景的高管與政府保持良好關聯,獲得緊密信任,有助于企業掌握政策動態,創造商業信息優勢[30]。因此,在制度環境不確定的背景下,有并購需求的企業必然通過向政府“尋租”獲得政策支持和資源傾斜。特別對民營企業而言,建立起緊密的政治關聯能有效地打破行業壁壘,實現多元化并購。無關多元化并購則需要更多的市場信息與資源,因而構建強大的政治關聯尤為重要。
1.3 想要做:管理者風險偏好、高管持股比例對多元化并購的影響
公司業績對多元化并購戰略的影響表現為:公司的盈利能力與風險偏好的聯系。績效反饋理論在有限理性的假設下,提出管理者會預先設定業績期望水平,然后通過對比實際業績與期望業績之間的距離,做出相應的決策。一方面,當企業的實際業績未達到期望時,管理者采取問題搜尋、風險承擔等決策來彌補業績差距,矯正當前行為[31];另一方面,企業行為理論認為企業績效良好意味著冗余資源儲備充足,更有利于企業各項嘗試性投入[32]。并購是企業應對業績下滑所做出的一種戰略調整行為[33]。但是,過往的良好業績和收購經驗也使企業增加后續收購[34]。另外,前景理論認為,個體在有利條件下更偏向于風險厭惡,而在不利條件下則表現出風險喜好[35]。相比起相關多元化并購,選擇無關多元化并購需要管理者對目標行業有全面的認知與知識經驗,風險更高。例如,復星旅文在多年盈利為虧損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將休閑度假旅游做全球化和全產業鏈的布局,并購了Club Med、Thomas Cook等歐洲著名休閑品牌,其目的是著眼于企業未來的盈利增長與成長價值。因此,管理者會根據業績期望差距來判斷采取何種并購行為。
委托代理理論是現代公司治理理論的邏輯起點,由信息不對稱和股權激勵問題衍生而來,經營權和所有權的“兩權分離”是委托代理關系的來源,股東和經理人的利益不一致導致代理問題的產生[36]。當高管不再是單一的代理人,而是通過持有公司的股份成為“小當家”或“大當家”時,意味著個人的利益與股東利益聯系一起,職業經理人和資產所有者雙重身份使得管理者決策更為謹慎,若在戰略變革時出現了失誤,極有可能承受“職業和財富兩空”的重大打擊[37]。并購在一定程度上是高管對個人利益和企業價值兩者相衡之下采取的戰略行為。倘若高管持股比例較高,則將自身利益與股東利益綜合衡量,可以避免其利用手中的權力獲取私利,降低從事可能帶來價值損耗的并購交易的可能[38]。因此,管理者會依據所持股權比例大小,選擇恰當的多元化并購戰略。
1.4 應該做:國有控股對多元化并購的影響
由于中國處于經濟轉型期,缺乏完善的以產權市場為基礎的法律框架、政治治理機制不確定性強、缺乏成熟的戰略要素市場[39],企業的并購行為往往受到制度因素的約束。在轉型經濟期或新興市場國家情境下,雖然市場機制能夠發揮一定的作用,但是資源配置過程還存在政府直接分配資源以及社會網絡替代市場機制分配資源的現象[26]。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稀缺性或關鍵性資源,國有企業具有從政府獲取重要資源的優勢。旅游業的資源依賴性強,景區發展離不開自然資源,酒店擴張需要土地資源等,這些資源大多由政府控制與分配。因此,國有企業依靠政府的力量,在吸收旅游資源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相對容易實現相關多元化并購。此外,國有企業的管理者除了經濟目標外,還肩負政治使命和其他社會目標[40]。例如,為響應旅游供給側改革和全域旅游發展戰略,國有企業擔負著提升旅游服務質量的任務,通過相關多元化并購可以實現對優質資產的吸納,打造良好的企業形象并起到示范效應;同時,采取無關多元化并購戰略則是資源融合、產業融合的有效途徑之一。相反,民營企業對關鍵性旅游資源的控制較弱,通過無關多元化并購獲取其他類型資源,達到融資、擴張等目的。
綜上所述,旅游上市公司多元化并購的驅動機制分析框架如圖1所示。
2 研究方法
與傳統的“自變量-因變量”二元關系為基礎的統計手段不同,定性比較分析(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QCA)是由美國社會科學家Ragin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來的一種結合定量與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具體而言,QCA是以案例研究為導向的集合理論研究方法[41],基于集合論思想與布爾代數對中小數量樣本進行比較分析,研究多個原因與特定結果的邏輯關系[42]。本文選用基于構型理論的定性比較方法來揭示旅游上市公司多元化并購的驅動機制,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采用QCA方法有利于解決組織管理現象中因果復雜性及前因變量間互動關系問題。追溯組織管理研究的范式,經歷了“通用-權變-構型”的視角變遷過程[43],即管理研究的邏輯也從關注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線性關系到自變量的交互效應對因變量的影響,最終發展到以整體性視角分析前因變量的相互依賴、共同作用于因變量。構型視角在制度邏輯[44]、商業模式[45]、戰略類型[46-47]等領域已得到重視與廣泛運用。由于管理實踐發生的條件相互依賴是普遍現象,這意味著傳統的單一理論視角或權變視角對組織管理現象的解釋力度有限。因此,學者們基于構型視角對傳統理論做出了更新與挑戰。比如,資源基礎觀已經從主要分析資源的獨立價值(稀缺性、價值性、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延伸到探討資源之間的互動關系對組織可持續競爭優勢的作用[48]。在實證檢驗方面,Dess等也發現構型視角更能有效解釋戰略制定、環境和戰略匹配的關系[49]。可見,構型理論通過分析環境、資源、結構、過程等要素間的共存、相互作用和互補,有助于揭示戰略行為產生的綜合機制[50]。對旅游企業的并購驅動機制而言,影響要素具有多樣性,例如,產業環境驅動、高管升遷動機驅動、政策利好驅動等,這些要素并非孤立、單一作用于企業的并購戰略選擇,而更可能以相互依存、互補或抑制等形式影響結果產生。基于此,定性比較分析從全局出發,旨在解決多維度、多變量互動的復雜問題,解釋組織戰略選擇的因果復雜性關系。
其次,QCA能夠有效解釋因果非對稱性。因果的非對稱性指期望結果出現的原因與不出現的原因是不一樣的。然而,傳統回歸分析方法僅能處理完全對稱的相關關系(若A→D,則~A→~D)。比如,倘若企業的業績良好驅動并購行為,那么回歸統計分析方法則認為業績不佳會抑制并購行為的產生。然而,事實上,業績較差的企業亦有可能利用內部冗余資源實施對優質資產的并購,以此達到提高經營績效的目標。QCA則能很好地處理前因條件與結果的不對稱性(即使A→D成立,~A→~D卻未必成立)。在非對稱假設下,即使高業績引發并購,低業績卻未必阻礙并購行為。由于旅游業具有關聯性強和綜合性的特點,即使在相同的條件下,不同企業可能選擇各異的多元化并購戰略。例如,雖然某一行業的市場競爭程度相同,但是不同企業基于自身的戰略目標和管理框架有可能選擇相關多元化并購,亦有可能采取無關多元化并購。
再次,QCA方法能夠揭示多重并發的因果關系。大量研究結果顯示,多種前因路徑可能在導致同一結果上具有同等效應(A→D,B→D),即“殊途同歸”。例如,企業業績在未達到歷史目標水平時可能驅動多元化并購行為,但企業內部冗余資源充足時也有可能激發企業的多元化并購。面對這一情況,傳統的統計方法一般通過定義中介和調節變量將歷史業績期望差距之外的其他變量納入分析,可是所有自變量在解釋因變量時只能是替代關系或累加關系,而非完全等效關系[16]。QCA方法則能夠很好地處理這種完全等效性[51],意味著產生某類結果的路徑是多樣的,一種情況是核心條件不同的構型形成的多條路徑,另一種情況是核心條件相同的構型由于邊緣條件不同產生等效的中性排列[47]。
最后,考慮到在中國A股上市的旅游類公司較少的現實情況,并且依據一定的篩選原則,總樣本量僅有49個。樣本量未能達到“大樣本”的要求,無法對企業、行業等層面的眾多因素做有效的跨層次處理,難以通過傳統的統計方法得到穩健的結果。若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又面臨難以通過人工分析的方法總結出規律的問題。QCA則介于二者之間,以布爾運算為基礎,分析結果穩健性不取決于樣本大小,只取決于樣本中的個體是否有代表性[52]。本文的樣本量適中,并且涵蓋了景區、酒店、綜合類的各種旅游企業,是QCA方法的適用對象。更重要的是,該方法不要求對多層次的前因條件做特殊處理,尤其適合本文及類似研究的跨層次探索[53]。
依照集合形態的不同,QCA可分為清晰集QCA(crisp-set QCA, CsQCA)、多值QCA(multi-value QCA, MvQCA)和模糊集QCA(fuzzy-set QCA, FsQCA)。從本研究的數據集合來看,連續型變量較多,采用二分法則過于絕對。因此,本文選用FsQCA,將變量轉化為0至1之間的連續值。
模糊集QCA的基本原理和思路是:以集合思想和布爾運算為基石,把所需要研究的原因條件和結果概念化為集合,分析子集合間的關系[54],并確定哪些條件組合是產生特定結果的充分或必要條件[55],最后通過反事實分析解釋復雜的因果關系[18]。具體的操作步驟如下。
(1)校準與集合隸屬度分析。所謂校準,是同時考慮案例間的類別(kind)差異和程度(degree)差異,使得測量可以被解釋和具有意義[17]。例如,對于政治關聯的集合隸屬分析,通過合理的標準對案例數據進行校準,可以劃分出強政治關聯、弱政治關聯等不同的集合,從而為下一步的因果分析做鋪墊。
(2)充要性分析。即判斷特定構型在多大程度上是結果的必要和充分條件及其對結果的解釋力度,由此推導出引致結果發生的多重路徑。一致性(consistency)和覆蓋率(coverage)是判斷條件或條件組合與結果之間關系的重要指標。條件或條件構型能否構成結果的原因在于:具有同樣前因條件構型的案例共屬同一結果的一致性程度,并基于不同的一致性標準來確定是否屬于充分條件或必要條件。另外,覆蓋率描述了解釋條件(組合)對結果的解釋力度,覆蓋率指標越大,前因條件構型對于結果的解釋力度越大[56]。
(3)反事實分析。QCA報告的解有3類:復雜解、簡潔解和中間解。復雜解是沒有進行任何的反事實分析,只分析有實際觀察案例的構型,通常不符合研究經濟性的要求[57]。因此,為了簡化所得到的條件構型,研究者理論預設或實踐經驗判斷進行反事實分析,使得求出的前因條件構型更為簡單,從而得到簡潔解和中間解。這里涉及兩類反事實分析:一是簡單類反事實分析,研究者基于現有理論或實踐經驗,將對結果不造成影響的冗余條件移出構型以簡化條件組合,只保留能被理論或實踐解釋的前因條件;二是困難類反事實分析,指研究者難以從理論上明確判斷條件是否冗余,當前案例數據亦不能證明移除該條件后的構型無法引致結果產生,但出于簡化構型的考慮,仍將該條件移出構型。其中,中間解僅基于簡單反事實分析,而簡潔解則包含了兩類反事實分析。此外,在簡潔解和中間解里共同出現的條件被稱為核心條件,只出現在中間解的條件被稱作邊緣條件。核心條件對結果產生具有重要影響,邊緣條件則起輔助作用。
3 研究設計
3.1 樣本選擇和數據來源
QCA對樣本規模的要求不高,在15~80個樣本規模上都可以運用。借鑒以往研究者對中國旅游上市公司的研究,本文最終確定的研究對象為2007—2017年在中國滬、深兩市上市的A股旅游上市公司。具體選擇的公司共19家,根據主營業務的范圍可劃分為景區類、酒店類和綜合類3大類[1]。其中,景區類,以旅游景區為主營業務,包括:華僑城、張家界、桂林旅游、麗江旅游、云南旅游、三特索道和大連圣亞;酒店類,以飯店經營為主營業務,包括:華天酒店、嶺南控股、錦江股份和金陵飯店;綜合類,主營業務在旅行社、酒店、餐飲、娛樂、旅游電商等旅游相關領域范疇,包括:西安旅游、西安飲食、中青旅、首旅酒店、國旅聯合、中國國旅、凱撒旅游和海航創新。
另外,參照現有文獻對并購事件的篩選方法[10],本文依據以下標準對并購樣本事件進行篩選:(1)以上市公司收購方為研究對象,且標的資產業務所屬行業能夠通過《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確認。(2)收購交易金額達500萬元以上,并剔除ST公司,以及觀察期內發生巨額擔保虧損等顯著影響企業績效等無關因素的并購事件和不能獲取并購前后績效的公司。(3)剔除同業并購的并購事件,如嶺南控股收購中國大酒店屬于“酒店-酒店”的同業并購事件。(4)收購公司一年內發生連續并購行為,按重要性原則進行合并。在不同年度發生的同種類型的多元化并購,且相隔6個月以上,算兩起并購行為。本文通過國泰安經濟金融數據庫(CSMAR)的《中國上市公司兼并收購、資產重組數據庫》、Wind數據庫,以及對照具體的并購公告,共得到49起多元化并購事件,其中,相關多元化并購案例有30起,無關多元化并購案例19起。
3.2 變量的選擇及描述性統計分析
根據以上的理論分析和推斷,發現企業績效、公司特征、行業特征以及制度環境均可能對旅游上市公司的多元化并購行為產生影響。至于原因變量,由于構型的數量會隨變量數量的增加而呈指數級增長,而在案例數有限的情況下,造成部分構型缺乏對應案例的情況也由此增多(即Remainder),導致有限多樣性問題,故原因變量一般選擇3~8個為宜[58]。因此,本文選擇6個原因變量,并對多元化并購的類型進行劃分。
(1)多元化并購。本文將多元化并購劃分為相關多元化和無關多元化兩大類型。在判斷哪些業務相關時,離不開主觀判斷,所以對多元化程度進行度量時,加強主觀判斷是不可避免且十分必要的[59]。盡管大量實證研究采取SIC四位數代碼方法,通過判斷是否處于同一個二位數產業下來確定多元化相關性,然而這種方法可能遠離了相關多元化的定義。逐漸有學者摒棄了利用行業代碼進行判斷的方法,如李善民等根據交易公告對目標公司的描述,來確定其所在行業[24]。旅游業具有綜合性特征,行業關聯性較強,涵蓋了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故本文把旅游行業內的并購行為均劃入相關多元化并購的范疇。如云南旅游收購云南世博出租汽車有限公司51%股權,顯然景區服務與旅游交通在業務配套上存在互補性與相關性的特征,如若按照行業代碼分類則有可能被劃為無關多元化并購,與事實相悖。相反,無關多元化并購則指收購公司所屬行業與標的資產業務所屬行業不存在技術或市場的相關,且戰略目的差異較大[10]。如國旅聯合經過二度收購持有北京新線中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100%股權,作為綜合性旅游企業收購隸屬于廣告行業的企業,應劃歸為無關多元化并購。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對旅游行業特征、并購方與標的資產的主營業務、具體公告的戰略目的來綜合判斷多元化并購類型,將相關多元化并購賦值為1,無關多元化并購賦值為0。
(2)行業市場機會。本文選取行業銷售凈利率(ratio of net sales,ROS)來衡量行業機會,因為凈資產收益率(return on equity, ROE)、總資產回報率(return on assets, ROA)等指標被操縱和粉飾的可能性很大,而行業ROS相對能更客觀地表示利潤率[24]。
(3)冗余資源。采取權益債務比例來衡量,該比例越大,說明企業內部長期冗余性資源越多,資源稟賦程度越高[60]。
(4)政治關聯。利用企業權力機構中擁有政治關聯的人數來衡量,如現任或曾任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61]。
(5)高管持股比例。采用并購發生前一年年末上市公司總經理等代理人持股量占總股本的比例來表示[38]。
(6)公司業績期望差距。本文采取ROA來衡量績效,并將業績期望差距分為歷史業績期望差距和行業業績期望差距兩大類[62]。由于本文考察的是相關多元化并購與無關多元化并購的驅動機制,兩類戰略選擇體現了管理者對行業特征的判斷與機會識別,因此,選用相對外顯與直接的行業業績期望差距測量方式,即將焦點企業業績與行業水平進行比較,本文選用全旅游行業同類型企業內第t年業績的中位數作為行業業績期望(SAi,t)[63]。若Pi,t- SAi,t>0,則表明實際業績高于行業水平;相反,Pi,t- SAi,t<0,則說明企業業績低于行業期望水平。
(7)國有控股。選擇并購前一年的公司國有股(包括國有法人股)所占比例以及公司的最終控制人性質來衡量。其中,1代表國家為最終控制人,0代表自然人或其他法人為最終控制人[26]。
樣本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根據企業的多元化并購類型將樣本分為兩組,并對其中各影響因素進行均值與標準差統計。同時,依據樣本非正態分布的特點,選擇非參數檢驗。結果顯示,兩類多元化并購模式的各個影響因素的p值均大于0.05,說明不存在顯著性差異,這與樣本量偏小有關。但從標準差來看,行業業績期望差距、冗余資源和政治關聯在兩個樣本的值較大,說明這些因素在同一并購模式的組內差異明顯,體現了“殊途同歸”的特點。故需要進一步通過FsQCA的方法對各因素的作用路徑進行分析。
3.3? ? 變量的校準
為使結果具有可解釋性,應依據相關標準對指標值進行校準[64]。未校準的數據僅能表明案例之間的相對位置,例如,未經過校準的冗余資源值,只能反映一個企業比另一個企業的冗余資源值更高,但無法得出它們的冗余資源是否充足。模糊集方法則能夠克服這一缺陷,根據理論概念設定目標集合,并通過恰當的標準對隸屬度進行校準[65]。因此,本文對樣本中的連續變量進行校準。參考Fiss等的研究,設置3個錨點:完全隸屬、中間點和完全不隸屬,分別對應樣本數據的上四分位數、平均值及下四分位數[46](表2)。
4? ? 實證結果
4.1? ? 必要條件分析
在對條件組合分析之前,需要先對條件的必要性進行檢驗。若某項條件是結果的必要條件,那說明只要結果出現了,該條件就一定會出現。通過FsQCA軟件的檢驗,得到如表3所示結果。一般而言,一致性大于0.9才被認為是必要性[17]。結果顯示,所有條件均未超過0.9,不構成必要條件,意味著單個前因條件對多元化并購類型選擇的解釋力度較弱,故需要將多個前因條件組合起來進行構型分析。
4.2? ? 充分條件分析與構型結果
本文使用fsQCA3.0軟件分析中國旅游上市公司多元化并購的49個案例,識別出不同類型多元化并購的前因條件構型。根據前人的研究,將一致性門檻值設定為0.75,案例閾值設定為1[17]。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會得到3類解:復雜解、簡潔解和中間解。復雜解由于未經過簡化,所得構型會較多,不利于后續的路徑分析。簡潔解由于將簡單反事實分析和困難反事實分析均納入簡化過程中,所得結果很有可能與現實不符,而且有可能將重要的必要條件忽視掉。因此,本文在分析驅動機制時選擇中間解的條件構型。核心條件與邊緣條件是區分構型的重要特征。當一個變量同時出現于簡潔解和中間解中,則記為核心條件;若變量僅出現于中間解,則記為邊緣條件。基于上述原則,最終得到兩類多元化并購驅動機制的構型結果(表4)。
4.2.1? ? 相關多元化并購驅動模式分析
通過對30起相關多元化并購的案例分析得到結果(表4),總體一致性為0.852,大于0.75的閾值,整體覆蓋率為0.419。這進一步說明相應案例組成的前因條件也是相關多元化并購發生的充分條件。而覆蓋率則用來衡量前因條件構型對于結果的解釋程度,本文所得結果能解釋41.9%導致相關多元化并購的原因。
從以上結果得到,旅游上市公司相關多元化并購的前因條件構型共有4種。每種條件構型中的核心條件雖有所差異,但所包含的條件覆蓋了“可以做”“能夠做”“想要做”和“應該做”多方面,說明相關多元化并購是多項前因條件組合、多重路徑的結果。本文依照各個構型核心條件,將它們歸納為以下3種相關多元化并購驅動機制模式。
(1)外部優勢填補型
構型1a(MO*~SR*PC*SE)①和構型1b(MO*~ SR*IP*SE)被納入第一類前因構型條件中。兩類構型均呈現出企業內部資源比較缺乏,但是外部條件的優勢能夠有效彌補資源缺陷,從而驅使企業通過相關多元化并購來取得更大的收益。構型1a表明,在企業冗余資源匱乏的情況下,旅游行業的市場機會良好,以及國有性質的企業所具有的強大政治關聯,推動相關多元化并購戰略的實施。構型1b表明,盡管企業內部資源不足,但企業的經營業績良好,外部市場機會較多的情形下,企業同樣具有通過相關多元化并購向外擴張的動力。無疑,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需要實物資產、無形資產等各種資源,特別對旅游企業而言,更是需要整合土地、建筑、技術等各類資源方能滿足市場需求,為旅游者提供優質的旅游服務。然而,當企業內部資源無法滿足成長需求時,就會對環境產生資源依賴[66],通過并購這種形式能夠有效吸收所需的資源,從而降低依賴程度。那么,企業在識別到行業的市場機會較多的條件下,國有企業借助自身所具備的政治關聯更容易實現相關多元化并購,以此獲取被并企業的資源。對于像諸如張家界一類依賴自然資源的景區,若純粹的門票收入所帶來的收益有限且不利于長期生存,企業發現旅游行業其他領域有利潤空間,便會借助政治關聯、國有企業的名片等加快相關多元化并購的進程。例如,張家界景區全資收購實景演出《張家界·魅力湘西》,直接利用其演藝項目的資源,提升景區的文化價值,加快文旅產業的融合。
(2)內部驅動型
構型2(~MO*SR*IP*SE)表明,在行業市場機會較差的外部環境下,企業利用內部現有冗余資源或良好業績所積累的資源仍可能完成相關多元化并購。一方面,企業內部冗余資源與業績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充足的冗余資源增加了企業開展各項經營活動的便利性,進而使得業績提高。隨著業績的提升,企業逐漸積累更充足的冗余資源,從而推動相關多元化并購的進程。另一方面,盡管面臨行業利潤空間小的困境,但旅游業的經濟帶動、創造就業機會、增加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作用,促使地方政府將旅游業定位為“戰略性支柱產業”或“支柱產業”[67]。因而,肩負政治和經濟雙重使命的國有旅游企業往往通過相關多元化并購來拓展多種旅游業務,以此起到帶動旅游經濟的模范作用。例如,嶺南控股并購廣之旅、花園酒店等,聚合優質旅游資源,進一步提高業務協同性,成為旅游國企混改的“領頭羊”。
(3)內外部優勢雙驅動型
構型3(MO*SR*IP*~SE)表明外部市場機會較多,且企業內部的經營業績良好,冗余資源充足的情形下,越能驅動相關多元化并購完成。行業利潤越好對企業的吸引力越大,處于高盈利行業的公司會利用自己的資源和經營能力優勢留在本行業[26],通過相關多元化并購增強自己的實力。另外,所在行業的獲利空間越廣闊,越有利于企業業績的提升,從而累積更為豐富的資源,為經營業務范圍的進一步拓展打下基礎。例如,隨著度假旅游市場需求逐漸增加,不少旅游企業紛紛涉足該領域市場,海航創新借助原有的資本優勢,收購平湖九龍山旅游度假區,完善產業鏈。
4.2.2? ? 無關多元化并購驅動模式分析
根據定性比較分析的思想,某些條件的出現導致了相關多元化并購,但是不代表不出現這些條件就必定導致無關多元化并購,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探討無關多元化并購的條件構型。通過對19起無關多元化并購的案例分析得到結果(表4),總體一致性為0.798,大于0.75的閾值,整體覆蓋率為0.318。研究發現了4條導致旅游上市公司采取無關多元化并購的不同路徑,印證了構型視角的“多個條件,同一結果”的重要特性。對4條路徑的前因構型進行分析后,總結得出下列驅動模式。
(1)管理者利益驅動型
構型1a與構型1b的核心條件相同,為~MO*~MS*~SE,表明了非國有企業在本行業市場機會不足,且高管持股比例較低的情況下,傾向于采取無關多元化并購。首先,本行業的市場飽和或者利潤水平較低說明:原有市場已無法滿足企業的獲利需求和對未來成長前景的預期。那么,企業會冒險進入新領域,尋求更加廣闊的盈利空間。其次,高管持股比例較低,管理者更關注的是“保住職位”,而非股東利益。在行業盈利狀況較差的情況下,管理者更愿意通過實施無關多元化并購來“放手一搏”,以此來提高企業業績并獲得晉升的機會。最后,特別是自然旅游資源具有區域壟斷性[68],非國有企業能掌握的旅游資源有限,通過無關多元化并購去吸收其他資源是一條有效的途徑。例如,凱撒旅游除當前經營的旅游版塊外還收購易生金服,推進旅游業務與貨幣兌換、支付、小額貸款等金融業務的融合,以此提高旅游者的消費品質,為公司增加新的盈利增長點。
(2)風險承擔型
構型2(~MS*~IP*~SE)表明了企業業績未達到滿意水平,且管理者持股比例較低的情形下,非國有企業會實施無關多元化并購策略。在業績困境時,管理者面臨獎勵縮減或解雇等危機,加上管理者的持股比例較低,則不需要過多地考慮股權收益的風險,僅需關注自身的職業風險。基于此情形,管理者更容易受到“窮則思變”思想驅動,采取無關多元化并購這一冒險決策來改善業績,謀求職位的穩定和提升。例如,國旅聯合原來的溫泉旅游業務面臨同質化競爭激烈、季節性導致的利潤下滑等問題,公司開始逐漸進軍體育行業,收購盈博訊彩等優質資產,尋求在體育旅游產品及泛娛樂化經營領域的利潤空間。
(3)多重利益驅動型
構型3(~MO*PC*MS)表明,在本行業市場機會較少的情況下,高層管理者持股比例較高且政治關聯較強的企業更可能采取無關多元化并購策略。一方面,如果管理者持股比例較高,說明管理者的利益與股東是一致的。若行業利潤空間較小,另一方面,企業擁有較強的政治關聯,有利于從政府渠道獲取稀缺資源,并且降低并購風險和成本,推動無關多元化并購的完成。譬如,華僑城在國務院國資委的扶持下,早期通過并購眾多的地產企業,成為國內較早實現“旅游+地產”模式的公司之一。
4.3? ? 兩種多元化并購模式的前因條件構型對比
進一步對比兩類多元化并購驅動模式的構型有以下發現。
第一,行業市場機會作為核心條件出現在兩類多元化并購模式中的可能性較大,這反映了旅游企業的多元化經營戰略受產業環境的影響較為深刻。從實證結果來看,相關多元化并購驅動模式的4條路徑中均存在行業市場機會這一核心條件,而無關多元化并購驅動模式中有3條路徑具備這一核心條件。但具體來看,良好的市場機會推動相關多元化并購;相反,當前的市場盈利條件欠佳,企業則偏向采取無關多元化并購戰略。這印證了Ansoff的觀點:當公司所在的市場已經飽和、產品總需求下降、競爭壓力大時,選擇無關多元化并購能一定程度解決這些問題。同時,側面體現了旅游產業不僅行業內部關聯性較強,與其他行業合理組合也能提高績效。
第二,企業的所有權性質極有可能成為兩類多元化并購戰略驅動機制的核心條件。從實證結果來看,相關多元化并購驅動模式的4條路徑中均存在國有控股這一核心條件,而無關多元化并購驅動模式中有3條路徑具備這一核心條件。其中,國有企業更可能選擇相關多元化并購戰略,非國有企業傾向于無關多元化并購。這主要能歸結為兩類原因:其一,企業所有權性質與所能獲取資源的豐腴度、種類有關。國有企業掌控著更多的自然資源,在進行相關多元化并購時更具有主動權,但是民營企業對旅游資源的控制力有限,制約了相關多元化并購的開展。其二,不同類型企業的經營目標存在差異。國有企業除了追求經濟目標外,還承擔政治任務,響應“全域旅游”理念,推動旅游產業發展,采取相關多元化并購戰略是一條理想的路徑。
第三,較強的政治關聯對兩類多元化并購均可能具有推動作用。從實證結果來看,相關多元化并購驅動模式的構型1a以及無關多元化并購驅動? ? 模式的構型3,這兩條路徑中均包括了較強的政治關聯這個核心條件,反映了QCA所得構型的因果非對稱性特點。當前,多數研究從不同角度表明了政治關聯對企業多元化經營以及并購活動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為:在中國經濟轉軌期,市場基礎性制度有待完善的情況下,高管治理網絡中所蘊含的社會資本有助于企業快速獲取資源以實現多元化戰略[69]。特別對于民營企業而言,企業家的政治活動能力越強,更容易突破管制性壁壘,進入市場更集中、壁壘更高的行業[70]。此外,諸如自然景觀、區域性土地資源更是被地方政府壟斷,企業在跨區域多元化并購過程中,擁有更多的政治關聯更利于并購的完成。
5? ? 結論與展望
5.1? ? 研究結論
旅游上市公司多元化并購是常見的組織決策行為,一般情況下,組織戰略受到內外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以往研究主要從單一前因變量的“權變”視角去分析多元化并購的影響機制,具有片面性。本文從構型視角出發,首先制定了一個“可以做-能夠做-想要做-應該做”的戰略分析框架,并基于現有的組織管理理論,從行業市場機會、冗余資源、政治關聯、管理者風險偏好、高管持股比例以及國有企業制度6個方面論證了各因素對旅游上市公司多元化并購類型選擇的影響。接下來,引入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的方法總結出了中國旅游上市公司相關多元化并購和無關多元化并購兩大類型的驅動機制。其中,相關多元化并購的驅動模式包括:外部優勢填補型、內部驅動型和內外部優勢雙驅動型;無關多元化并購的驅動模式則可劃分為管理者利益驅動型、風險承擔型和多重利益驅動型3種類型。最后,比較兩類多元化并購驅動模式的前因條件構型發現:在眾多因素中,行業市場機會以及企業所有權性質對企業多元化并購戰略的影響較為明顯,而企業政治關聯對兩類多元化并購都形成推動作用。由此,得到以下結論。
(1)無論是哪一類多元化并購類型,所得到的前因條件構型都是由多重因素組成的,體現了每一類驅動機制受到行業環境、內部資源、管理者特性和制度環境等綜合因素的作用。這證明了旅游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在做出并購決策時,往往從全局性出發。比如,行業市場機會較好僅代表該行業值得投資,內部資源豐腴度卻影響企業能否完成并購。
(2)從旅游上市公司相關多元化并購的驅動機制來看,行業市場機會、冗余資源以及國有控股均為各個構型的核心條件,說明這3大因素對該并購類型影響較大。具體來看,良好的行業市場機會具有強大的吸引力,促使管理者采取相關多元化并購,進一步挖掘旅游行業內的利潤機會。然而,盡管行業機會較少,旅游上市公司內部的資源充足卻有利于實施并購行為,通過收購其他旅游企業來降低市場競爭壓力,贏得更多的利潤。同時,國有企業掌控著大量的旅游資源與資產,加上其肩負帶領發展旅游產業的政治目標,相關多元化并購是實現產業鏈整合與優化的重要途徑。
(3)旅游上市公司無關多元化并購驅動機制的各大構型都包括了管理者持股比例這一核心條件。由于無關多元化并購是一項風險相對較大的決策,管理者選擇該項決策將承擔多重利益風險。在持有股權比例較低的情況下,結合行業市場機會較差的情況來看,管理者傾向于冒險選擇無關多元化并購提高企業績效,以達到保住職位和聲譽的目標。另外,若管理者持有較多的股權,其利益與股東趨于一致,采取無關多元化并購則是從長遠出發,保障股東利益與企業成長。
(4)兩種多元化并購驅動模式均存在多條路徑,說明定性比較分析能夠揭示多重并發的因果關系。而對比兩類多元化并購驅動機制的前因構型,則能夠發現定性比較分析的因果復雜性特點。具體表現為:相較于其他因素而言,行業市場機會、所有權性質對兩類多元化并購的驅動效應顯著,但分別以不同的形式起作用;較強的政治關聯對兩類多元化并購戰略均具有驅動作用。首先,旅游行業內的市場機會充足能夠推動上市公司的相關多元化并購,而在旅游行業市場機會匱乏的條件下,旅游上市公司則采取無關多元化并購進入新的市場尋找利潤空間。另外,從資源觀和制度觀的角度來看,國有性質的旅游上市公司具備豐富的資源稟賦以及承擔全面提升旅游產業質量等目標任務,相較于民營企業選擇無關多元化并購模式的可能性更大。最后,政治關聯作為中國制度情境下的企業獨特資源,對兩類多元化并購都具有促進作用,體現了定性比較分析的因果非對稱性。
5.2? ? 理論貢獻
本文以中國旅游上市公司的多元化并購案例為分析單元,借助QCA方法探討了產業、資源、管理者等多重影響因素的多元化并購驅動機制,并彌補了以往研究的理論不足。
首先,將組織戰略管理知識與構型理論引入旅游學研究領域,解釋旅游企業的多元化并購戰略行為,豐富了學科知識。過往研究主要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選取通貨膨脹、市場價值、債務成本、經濟整體狀況等經濟指標構建回歸模型,測算各類經濟指標對酒店企業并購的影響[4-5]。但是,該類簡單的“自變量-因變量”回歸模型只能從單一路徑的角度分析不同經濟因素對并購行為影響的凈效應。此外,只是考察外部宏觀經濟因素與內部財務要素的作用,存在片面性。然而,組織戰略的基礎研究表明:任何一項管理決策都受到產業、制度、資源等多項因素的作用。那么,管理者在制定多元化并購戰略時也會綜合企業內外部環境因素,并且在個人認知和偏好的指引下做出決策。因此,在探討旅游上市公司多元化并購的驅動機制時,需要綜合考慮不同前因條件之間的互動以及因果復雜性。所以,本研究從綜合性和構型理論的角度來分析旅游企業多元化并購的多重并發路徑。同時,在分析驅動機制時,既運用了組織戰略領域的經典理論,如資源基礎觀、產業組織理論等,又結合旅游產業的屬性進行闡釋,如旅游業在地方政府產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最后,將旅游企業多元化并購分為兩種模式,分別探討它們的驅動機制前因條件構型差異,剖析了前因條件各要素之間的復雜互動關系。
其次,通過整體性的構型視角發展了中國旅游上市公司多元化并購驅動機制的內容框架,豐富和拓展了中國特殊情境下旅游上市公司多元化并購的管理理論。通過對經典的組織管理理論的梳理,融合產業組織理論、資源基礎理論、制度理論、前景理論、委托代理理論等視角,形成了一個“產業-資源-決策者偏好-制度”分析框架。研究結果呈現出每條路徑均包含以上4個層面的影響要素,說明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兩類多元化并購戰略的產生,支持了該框架的合理性,同時印證了構型視角的復雜因果關系系統論觀點,超越了權變視角的單一因果匹配。另外,當前有關旅游企業并購的研究大多只從宏觀經濟環境[4]、產業[4-5]或者內部微觀層面展開討論[15],忽略了制度情境的影響。考慮到中國特殊的經濟制度,以及旅游業具有事業與產業雙重屬性[71],引入政治關聯與國有控股兩個影響因素,更加清晰地揭示了制度與市場環境如何雙重作用于旅游企業的多元化并購戰略選擇。
最后,本文驗證了等價性的推論和因果關系的非對稱性推論[72]。等價性是指存在多種產生相關多元化并購或無關多元化并購的組合。正如研究結果所得,兩種類型多元化并購都存在4條不同的路徑,但最終的結果都一樣。因果關系非對稱性推論是指產生相關多元化并購的組合并非產生無關多元化并購組合的對立面。例如,較強的政治關聯能導致相關多元化并購,可是較弱的政治關聯則不能產生無關多元化并購。這兩大推論也正是QCA方法獨有的特點,傳統的統計手段則無法成立。
5.3? ? 管理啟示
針對上述結論,并結合旅游上市公司的特性,本文提出了下述多元化并購選擇行動方案。
第一,基于FsQCA的核心思想,旅游企業管理者在選擇多元化并購類型時,思維要從局部視角轉向整體協調。企業制定和實施戰略的本質,就是將自身資源能力與外部環境進行相互匹配的動態過程[73]。依據前文的結論,兩類多元化并購驅動機制存在多條路徑,不同路徑所涵蓋的影響因素也是多種多樣,而且同一因素在不同路徑中既可能是長板也可能是短板。例如,相關多元化并購驅動機制的路徑中冗余資源既可以是充裕的也可以是匱乏的,但它們分別與不同的行業市場環境以及企業性質相匹配。那么,管理者在制定多元化并購戰略時,需要全面考察各類要素的組合情況,選擇合適的模式。
第二,由于行業市場環境對兩類并購戰略的影響都較顯著,旅游上市公司選擇相關多元化并購時,要重點評估行業市場機會。充足的市場機會賦予企業更多的贏利和成長空間。但是,當行業市場機會比較匱乏時,豐腴的冗余資源能夠有效彌補外部市場環境的不足,所以旅游企業應該有效地配置內部資源,采取相關多元化并購策略來吸收優質資本,減輕競爭壓力。同時,通過并購能夠有效地吸收外部資源,有助于旅游企業完善產業鏈,豐富旅游產品以及構筑全面的服務體系。此外,如果旅游市場的利潤空間十分狹窄,旅游上市公司可另辟蹊徑,選擇無關多元化并購,投資前景良好的行業。
第三,發揮“冒險精神”與采取“利益兼顧”的原則,進入其他無關行業市場。當面臨旅游市場競爭過于激烈或經濟不景氣的情況,職業經理人可選擇冒險決策進入其他市場,以提高公司業績并實現職位穩固,并且實現代理人與股東的利益共贏。從現實來看,旅游上市公司加快將“觸角”伸向其他行業的進程,更有利于得到廣闊的利潤增長空間。在人工智能、共享經濟、定制時代的“風口”下,跨界融合是旅游企業發展的重要路徑,文化旅游、健康旅游、養生旅游、休閑農業旅游、生態旅游和研學旅游等均能成為企業多元化并購的突破口。
5.4? ? 未來研究展望
首先,本研究是從靜態的角度來分析旅游上市公司的多元化并購驅動機制的,但是,隨著企業的生命周期演進,旅游上市公司在不同階段是否采取不同的多元化并購戰略,可從演化論視角來探尋其多元化并購的發展規律;其次,本研究著重探究的是旅游上市公司的國內并購案例,然而旅游上市公司也逐漸開始并購海外企業,例如復星旅游文化集團收購法國的地中海俱樂部,未來可進一步探究旅游上市公司的跨國并購驅動機制;最后,同所有的質性研究和量化研究一樣,通過QCA得出的中國旅游上市公司多元化并購驅動模式的前因條件構型仍存在局限性。由于案例數和案例資料的詳細程度有限,本研究只能選取部分前因條件,以后的研究可對其他影響因素做深入的探討。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 ? 張俊麗, 張紅, 張春暉. 我國旅游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對成長性的影響——以股東親密度為調節變量[J]. 旅游學刊, 2018,33(10): 15-30. [ZHANG Junli, ZHANG Hong, ZHANG Chunhui. Impact of the ownership structure on the growth of Chinese listed tourism companies: With shareholder closeness as the regulating variable[J]. Tourism Tribune, 2018,33(10): 15-30.]
[2]? ? ? 吳志軍. 我國旅游景區類上市公司的資產重組[J]. 經濟管理, 2010 (4): 109-117. [WU Zhijun. Analysis of assets restructuring of tourist sites listed companies[J].Business Management Journal, 2010 (4): 109-117.]
[3]? ? GROSS M J, HUANG S, DING Y. Chinese hotel firm internationalisation: Jin Jiangs joint venture acquisi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17, 29(11): 2730-2750.
[4]? ? ?KIM J, ZHENG T, ARENDT S W. Identification of merger and acquisition waves and their macroeconomic determinants in the hospitality industry[J]. Journal of Hospitality & Tourism Research, 2019, 43(2): 249-271.
[5]? ? ?KIM J, ZHENG T, SCHRIER T.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restaurant merger and acquisition activit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18, 30(2): 1054-1071.
[6]? ? ?KIM J Y, CANINA L. Acquisition premiums and performance improvements for acquirers and targets in the lodging industry[J]. Cornell Hospitality Quarterly, 2013, 54(4): 416-425.
[7]? ? ?QUEK M, BROOKES M, ALTINAY L, et al.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 of four UK hotel companies, 1979-2004[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11, 23(2):147-173.
[8]? ? ? 胡春林. 我國旅游企業并購混合路徑偏好的實證研究[J]. 旅游學刊, 2005, 20(3): 48-52. [HU Chunlin.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mixed paths preference of M&A of tourist enterprises in China[J]. Tourism Tribune, 2005, 20(3): 48-52.]
[9]? ? ? 李凱華. 旅游上市公司并購績效分析——以桂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收購桂林漓江大瀑布飯店為例[J]. 旅游論壇, 2012, 5(3):50-55. [LI Kaihua. Analysis on M&A performance of China's tourism listed companies: Case analysis on Guilin Tourism Co., Ltd Purchased Guilin Lijiang Waterfall Hotel[J]. Tourism Forum, 2012, 5(3):50-55.]
[10]? ? 段正梁, 危湘衡. 旅游企業多元化并購類型與長期績效的關系——以 2002~ 2008 年中國旅游上市公司為例[J]. 旅游學刊, 2013,28(2): 86-93. [DUAN Zhengliang, WEI Xianghe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ypes of diversified M&As and the long-term performance of tourism enterprises: Taking listed tourism companies from 2002 to 2008 as an example[J]. Tourism Tribune, 2013,28(2): 86-93.]
[11]? ?DOGRU T. Under-vs over-investment: Hotel firms value around acquisi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17, 29(8): 2050-2069.
[12]? ?MA Q, ZHANG W, CHOWDHURY N. Stock performance of firms acquiring listed and unlisted lodging assets[J]. Cornell Hospitality Quarterly, 2011, 52(3): 291-301.
[13]? YANG J, QU H, KIM W G. Merger abnormal returns and payment methods of hospitality fir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09, 28(4): 579-585.
[14]? ?PARK K, JANG S C 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d firm growth: Investigating restaurant fir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11, 30(1): 141-149.
[15]? ?CANINA L, KIM J Y, MA Q. What we know about M&A success: A research agenda for the lodging industry[J]. Cornell Hospitality Quarterly, 2010, 51(1): 81-101.
[16]? ?王鳳彬, 江鴻, 王璁. 央企集團管控架構的演進:戰略決定、制度引致還是路徑依賴?——一項定性比較分析(QCA)嘗試[J]. 管理世界, 2014(12):92-114. [WANG Fengbin, JIANG Hong, WANG Cong. The evolution of th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tructure of central enterprises: Strategic decision, institution or path dependence?—A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QCA) attempt[J]. Management World, 2014(12):92-114.]
[17]? ?RAGIN C C. Redesigning Social Inquiry: Fuzzy Sets and Beyond[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8:29-59.
[18]? ?杜運周, 賈良定. 組態視角與定性比較分析 (QCA): 管理學研究的一條新道路[J]. 管理世界, 2017 (6): 155-167. [DU Yunzhou, JIA Liangding. Configuration perspective and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QCA): A new approach to management research[J]. Management World, 2017 (6): 155-167.]
[19]? ANDREWS K R. The Concept of Corporate Strategy[M]. Homewood, IL: Dow Jones-Irwin, 1971:52.
[20]? MA Hao. The Essence of Strategic Management[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8:47. [馬浩. 戰略管理學精要[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47.]
[21]? ? BAIN J. Industrial Organization[M]. New York: Wiley, 1956:4.
[22] CHRISTENSEN H K, MONTGOMERY C A. Corporate economic performance: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versus market structur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1, 2(4): 327-343.
[23]? PORTER M E. Competitive strategy[J]. Measuring Business Excellence, 1997, 1(2): 12-17.
[24]? ?李善民, 趙晶晶, 劉英. 行業機會、政治關聯與多元化并購[J]. 中大管理研究, 2009, 4(4): 1-17. [LI Shanmin, ZHAO Jingjing, LIU Ying. Industry opportunities, political connec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by M&A[J]. China Management Studies, 2009, 4(4): 1-17.]
[25]? ?PETERAF M A, BARNEY J B. Unraveling the resource-based tangle[J]. 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 2003, 24(4): 309-323.
[26]? ?李善民, 周小春. 公司特征、行業特征和并購戰略類型的實證研究[J]. 管理世界, 2007(3):130-137. [LI Shanmin, ZHOU Xiaochun. Empirical research on corporate characteristics,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and merger and acquisition strategy types[J]. Management World, 2007(3):130-137.]
[27]? ?KUUSELA P, KEIL T, MAULA M. Driven by aspirations, but in what direction? Performance shortfalls, slack resources, and resource-consuming vs. resource-freeing organizational chang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7, 38(5): 1101-1120.
[28]? ?姚云浩, 高啟杰. 網絡關系嵌入、創新擴散與旅游企業創新績效[J]. 旅游科學, 2014, 28(5):68-78. [YAO Yunhao, GAO Qijie. Relational embeddedness of network, innovation diffusion and tourism enterprise innovation performance[J]. Tourism Science, 2014, 28(5):68-78.]
[29]? ?張敏, 黃繼承. 政治關聯, 多元化與企業風險——來自我國證券市場的經驗證據[J]. 管理世界, 2009 (7): 156-164. [ZHANG Min, HUANG Jicheng. Political connection, diversification and enterprise risk: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s securities market[J]. Management World, 2009 (7): 156-164.]
[30]? ?楊艷, 鄧樂, 陳收. 企業生命周期, 政治關聯與并購策略[J]. 管理評論, 2014 (10): 152-159. [YANG Yan, DENG Le, CHEN Shou. Corporate life cycle, political connection and M&A strategy[J]. Management Review, 2014 (10): 152-159.]
[31]? ?李溪, 鄭馨, 張建琦. 績效反饋模型的最新研究進展[J]. 經濟管理, 2015(9):189-199. [LI Xi, ZHENG Xin, ZHANG Jianqi. A review of frontier research on performance feedback model[J]. Business Management Journal, 2015(9):189-199.]
[32]? ?CYERT R M, MARCH J G. A Behavioral Theory of the Firm[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1963:65-66.
[33]? ?IYER D N, MILLER K D. Performance feedback, slack, and the timing of acquisition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8, 51(4): 808-822.
[34]? ?HALEBLIAN J J, KIM J J, RAJAGOPALAN N. The influence of acquisition experience and performance on acquisition behavior: Evidence from the US commercial banking industr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6, 49(2): 357-370.
[35]? ?KAHNEMAN D, TVERSKY A.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J]. Econometrica, 1979, 47(2):263-291.
[36]? ?高芳. 公司治理、管理者代理問題與財務重述研究[J]. 南開管理評論, 2016, 19(3): 168-177. [GAO Fang. Research on corporate governance, manager agency problem and financial restatement[J]. Nankai Business Review, 2016, 19(3): 168-177.]
[37]? ?連燕玲, 賀小剛. CEO開放性特征、戰略慣性和組織績效——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實證分析[J]. 管理科學學報, 2015, 18(1): 1-19. [LIAN Yanling, HE Xiaogang. CEO openness, strategic inertia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 Based on empirical analysis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s in China, 2015, 18(1): 1-19.]
[38]? ? 郭冰, 呂巍, 周穎. 公司治理, 經驗學習與企業連續并購——基于我國上市公司并購決策的經驗證據[J]. 財經研究, 2011, 37(10): 124-134. [GUO Bing, LYU Wei, ZHOU Y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experiential learning and corporate serial M&A evidence from M&A decisions of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J].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1, 37(10): 124-134.]
[39]? ?PENG M W, HEATH P S. The growth of the firm in planned economies in transition: Institutions, organizations, and strategic choi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6, 21(2): 492-528.
[40]? ?FACCIO M. Politically connected firm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6, 96(1): 369-386.
[41]? ?王程韡. 腐敗的社會文化根源:基于模糊集的定性比較分析[J]. 社會科學, 2013(10): 28-39. [Wang Chengwei. The sociocultural roots of corruption: A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based on fuzzy sets[J].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2013(10): 28-39.]
[42]? ?LIU Feng.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J]. World Economics and Politics, 2015(1):90-110. [劉豐. 定性比較分析與國際關系研究[J]. 世界經濟與政治, 2015(1):90-110.]
[43]? ?DELERY J E, DOTY D H. Modes of theorizing in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ests of universalistic, contingency, and configurational performance prediction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39(4):802-835.
[44]? ?THORNTON P, OCASIO W, LOUNSBURY M. The institutional logics perspective: A new approach to culture, structure, and process[J].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Journal, 2012, 15(6):583.
[45]? ?BADEN C, MANGEMATIN V. Business models: A challenging agenda[J]. Strategic Organization, 2013, 11(4): 418-427.
[46]? ?MILES R E, SNOW C C, MEYER A D, et al. Organizational strategy, structure, and proces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78, 3(3): 546-562.
[47]? ?FISS P C. Building better causal theories: A fuzzy set approach to typologies in organization research[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1, 54(2): 393-420.
[48]? ?BLACK J A, BOAL K B. Strategic resources: Traits, configurations and paths to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4, 15(S2): 131-148.
[49]? DESS G G, LUMPKIN G T, COVIN J G. Entrepreneurial strategy making and firm performance: Tests of contingency and configurational model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9): 677-695.
[50]? ?MILLER D. Configurations of strategy and structure: Towards a synthesi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6, 7(3):233-249.
[51]? ?FISS P C. A set-theoretic approach to organizational configuration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7, 32(4): 1180-1198.
[52]? ?程聰, 賈良定. 我國企業跨國并購驅動機制研究——基于清晰集的定性比較分析[J]. 南開管理評論, 2016, 19(6):113-121. [CHENG Cong, JIA Liangding. Research on the driving pattern of Chinas enterprise cross-border M&As: A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J]. Nankai Business Review, 2016, 19(6):113-121.]
[53]? ?LACEY R, FISS P C. Comparative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across multiple levels: A set-theoretic approach[J]. Research in the Sociology of Organizations, 2009, 1(26):91-116.
[54]? MISANGYI V F, GRECKHAMER T, FURNARI S, et al. Embracing causal complexity: The emergence of a neo-configurational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7, 43(1): 255-282.
[55]? ?GRECKHAMER T, MISANGYI V F, ELMS H, et al. Using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earch: An examination of combinations of industry, corporate, and business-unit effects[J].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 2008, 11(4): 695-726.
[56]? ?黃榮貴, 鄭雯, 桂勇. 多渠道強干預, 框架與抗爭結果——對 40 個拆遷抗爭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J]. 社會學研究, 2015 (5): 90-114. [HUANG Ronggui, ZHENG Wen, GUI Yong. Multi-channel strong intervention, framework and protest result: A qualitativ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fuzzy set of 40 demolition protest cases[J]. Sociological Studies, 2015 (5): 90-114.]
[57]? ?張馳, 鄭曉杰, 王鳳彬. 定性比較分析法在管理學構型研究中的應用: 述評與展望[J]. 外國經濟與管理, 2017, 39(4): 68-83. [ZHANG Chi, ZHENG Xiaojie, WANG Fengbin. Application of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the study of management configuration: Review and prospect[J]. Foreign Economics & Management, 2017, 39(4): 68-83.]
[58] RIHOUX B, RAGIN C C. Configurational Comparative Methods: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QCA) and Related Techniques[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009:31.
[59]? ?PITTS R A, HOPKINS H D. Firm diversity: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2, 7(4):620-629.
[60]? ?BOURGEOIS L J. On the measur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lack[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1, 6(1):29-39.
[61]? ?連燕玲, 周兵, 賀小剛, 等. 經營期望, 管理自主權與戰略變革[J]. 經濟研究, 2015, 50(8): 31-44. [LIAN Yanling, ZHOU Bing, HE Xiaogang, et al. Performance aspiration, managerial discretion and strategic change[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5, 50(8): 31-44.]
[62]? ?HARRIS J, BROMILEY P. Incentives to cheat: The influence of executive compens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on financial misrepresentation[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7, 18(3): 350-367.
[63]? PARK K M. Antecedents of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in strategic positioning: The effects of performance and aspiration on the direction of strategic change[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7, 18(3): 386-402.
[64]? ?BYRNE D S. Interpreting Quantitative Data[M]. London:Sage, 2002:121.
[65]? ?SMITHSON M, VERKUILEN J. Fuzzy Set Theory: Applications in the Social Sciences[M]. London: Sage, 2006:75.
[66]? PFEFFER J, SALANCIK G R.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03, 23(2):123-133.
[67]? ?喬花芳, 吳郁玲, 馮娟, 等. 基于 DP 矩陣的湖北省旅游業發展評價及政策選擇[J]. 經濟地理, 2017, 37(1): 212-218. [QIAO Huafang, WU Yuling, FENG Juan, et 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choic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Hubei province based on DP matrix[J]. Economic Geography, 2017, 37(1): 212-218.]
[68]? ?梁明珠, 王偉. 公共性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的政府規制研究[J]. 人文地理, 2010, 25(6): 150-153. [LIANG Mingzhu, WANG Wei. A study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of public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ing and protecting[J]. Human Geography, 2010, 25(6): 150-153.]
[69]? ? 巫景飛, 何大軍, 林暐, 等. 高層管理者政治網絡與企業多元化戰略: 社會資本視角——基于我國上市公司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 管理世界, 2008 (8): 107-118. [WU Jingfei, HE Dajun, LIN Wei, et al. Senior managers political network and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apital —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J]. Management World, 2008 (8): 107-118.]
[70]? ? 羅黨論, 劉曉龍. 政治關系、進入壁壘與企業績效——來自中國民營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 管理世界, 2009(5): 104-113. [LUO Danglun, LIU Xiaolong. Political relations, barriers to entry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s private listed companies[J]. Management World, 2009(5):104-113.]
[71]? ?何建民. 改革開放40年中國旅游業發展的基本規律與管理原理[J]. 旅游學刊, 2019, 34(1): 1-3. [HE Jianmin. Basic rules and management principles of Chinas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past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J]. Tourism Tribune, 2019, 34(1): 1-3.]
[72]? ?呂峰. 效率還是效果:復雜環境下企業創新的權衡[J]. 南開管理評論, 2018,21(5): 188-199. [ LYU Feng. Efficiency versus effectiveness: The tradeoff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in complex environments[J]. Nankai Business Review, 2018,21(5): 188-199.]
[73]? ?夏健明, 胡茉. 戰略與環境關系研究脈絡梳理與未來展望[J]. 外國經濟與管理, 2011, 33(7):18-25. [XIA Jianming, HU Mo.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ategy and environment and its future prospects[J]. Foreign Economics & Management, 2011, 33(7):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