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總結文化產業并購理論基礎上,分析我國文化產業并購成因,在2000年以前,我國經歷的三次文化產業并購浪潮并不是基于市場化需求,更多是在特定的政策、體制背景下發生的,之后發生的文化產業并購開始逐步與世界接軌,并購成因主要包括:政府干預動機、獲取資源動機、規模效應動機、獲得核心技術動機和公司轉型動機等。2006年股權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后文化產業并購開始逐步發展,2007—2009年我國文化產業并購拉開序幕;2010—2014年文化產業并購蓬勃發展,互聯網巨頭作用凸顯;2015年以來跨界并購興起。
關鍵詞:文化產業;并購;發展歷程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2095-3283(2016)11-0073-03
[作者簡介]祝智君(1990-),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會計學。
經過30多年的嘗試和探索后,在當前國家提出供給側改革及加快產業升級戰略背景下,我國許多尋求轉型的企業紛紛將目光投向了并購。諾貝爾經濟學家獲得者George Stigler曾指出,沒有一個美國大公司不是通過某種程度、某種方式的兼并而成長起來的,幾乎沒有一家大公司是靠內部擴張成長起來的??梢娂娌⑹召弻τ诠景l展以及產業重組的重要意義。近年來,我國某些領域的并購整合活動呈現井噴式增長,而文化產業并購成果突出。
一、理論綜述
自19世紀以來,西方國家已經經歷了五次大的并購浪潮,學界對于企業并購(M&A)也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理論構架,而近年來我國學者對于文化產業并購也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研究。鄒銀河對我國文化產業并購發展的動因進行了歸納,他認為中國企業的國內并購動因包括政府干預動機、管理層的狂妄情緒、以及獲取殼資源,而中國企業的國外并購動因包括獲得優質資產及品牌,獲取國際市場份額、獲得相關自然資源以及政府的鼓勵政策等。
隨著國內外并購活動交易數量和金額的不斷攀升,并購在全球經濟活動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然而對于并購績效的實證研究表明,相當多數量的并購活動并不成功,令人費解的是,并購活動依然在世界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著。對此,周紹妮和文海濤對已有理論進行了進一步研究,發現前人對于并購績效的研究重點多放在會計業績和股票市場的反應上,對監管部門和企業管理層的參考意義不大,因此,提出不同企業的并購動機不盡相同,因而并購績效不能用會計績效以一概全。同時,還提出了產業發展階段對于企業的并購動機是有影響的這一觀點,認為處于不同產業環境的公司,其進行并購的動機是不同的。
王乾厚從規模經濟的角度對文化產業重組并購行為進行了分析,他認為文化產業的專業分工和協作帶來的經濟效益、技術開發的規模效應以及制度創新的保證作用是文化產業規模經濟形成的原因。通過產業并購的形式實現產業升級,優化資源配置是壯大我國文化產業的必經之路。
魏濤從核心技術等無形資產的角度對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動機進行了研究,他將國內企業跨國并購中關于無形資產利用與整合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歸納,得出了中國企業海外并購中如何合理有效并購優質無形資產的思路和具體路徑。
朱欣悅、李士梅和張倩則針對2013—2014年的最新一輪文化產業并購潮中發生的案例進行了梳理,她將參與的并購方按動機分為借殼上市、產業整合以及公司轉型升級三類,并將我國文化產業并購的背景時期劃分為紅利釋放時期和消費拉動時期,然后按照這兩個時期并購活動的特征對BAT巨頭征戰文化產業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概括,并提出了相應建議。因為企業有時需要跨區域獲取優質、稀缺資源或者為了享受其他地方政府對于某個行業的相關優惠政策,所以跨區域企業并購便應運而生。
于明濤以大眾報業集團的跨地區并購為例,將并購動因歸納為:實現協同效應、減少競爭和夯實主業等,并建立了“跨地區連續并購動因—整合機制—綜合績效”的關聯傳導模型,對并購過程進行了更為深入的說明。
二、我國文化產業并購的動機
如果僅考慮符合現代“并購”定義的并購活動,在2000年以前,中國經歷過三次并購浪潮,但與國外基于市場化需求的并購動機不盡相同的是,我國在此期間的并購整合活動更多是在特定的政策、體制背景下發生的。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后,我國企業的并購活動開始與世界接軌,尤其是在2005年啟動了股權分置改革之后,隨著上市公司所有股份都可以在二級市場上流通,以上市公司為主體的并購活動占總并購活動的比例越來越大。2006年,我國A股市場的股權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自此,在此時點之后發生的企業并購,更為符合通行意義上的“M&A”。并購之后我國的企業并購活動除了在2008年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并購數量有所下降之外,在隨后的幾年內一直呈現興盛之態,個別行業甚至還出現并購熱潮,文化產業表現尤為突出??偨Y已有文獻,總體來看,2006年以后我國文化產業并購動機主要包括:政府干預動機、獲取資源動機、規模效應動機、獲得核心技術動機和公司轉型動機等。
三、我國文化產業并購的發展歷程
放眼世界,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當今最重要的產業部門之一,尤其是在經濟發達地區,與文化產業相關的核心版權每年都為所屬國經濟作出積極貢獻。而我國的文化產業由于在過去較長的時期內過于強調傳媒的意識形態屬性而忽略了其經濟屬性,使得我國文化產業無論在規模抑或是實力上都尚顯弱小,而文化產業也一直在找尋突破。近年來,不斷放寬的文化產業政策和轉移投資熱點、布局文化產業的資本市場無疑為我國文化產業并購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
(一)2007—2009年我國文化產業并購拉開序幕
2007年,各大傳媒集團就已經紛紛加入到準備上市的隊伍中,江蘇鳳凰出版集團意欲借殼ST耀華,湖北日報報業集團擬將參與國藥科技重組,如果說2009年以前資本市場對文化產業的投資還屬于播種期的話,那么隨著2009年《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等相關文件的出臺,國家鼓勵已上市文化企業通過公開增發、定向增發等再融資方式進行并購重組,自此資本市場受困于IPO停滯而無處釋放的熱情終于找到了出口,文化產業借助于并購等整合形式朝著做大做強的目標大步邁進。據投中研究院相關數據顯示,自2009年以來文化傳媒相關的并購數量達到651起,涉及電影、電視劇、出版、廣告、游戲等子行業,而這才剛剛拉開文化產業并購的序幕。
(二)2010—2014年文化產業并購蓬勃發展,互聯網巨頭作用凸顯
除了跨界并購外,文化產業內部的整合升級以及相關企業為獲得更豐富的資源也進一步推進了這波文化產業并購熱潮。例如光線傳媒通過采取股權轉讓的方式分別收購動畫公司藍弧文化和游戲公司熱鋒網絡超過50%的股權以爭奪文化產業其他子產業的市場,而華誼兄弟投資院線和賣座網等并購活動更是為了獲得營銷渠道,延伸其產業鏈條。像以傳統傳媒為主營業務的浙報傳媒也在2012年通過向盛大娛樂支付對價32億元獲得了杭州邊鋒和上海浩方100%的股權, 這無疑是浙報集團向文化周邊產業延伸其經營范圍的一次嘗試。2013年伊始,阿里巴巴集團收購了音樂網站蝦米網,隨后百度又以37億美元收購了視頻網站PPS,并與其旗下愛奇藝進行整合,使愛奇藝成為中國最大的網絡視頻平臺。在2013年下半年,華誼兄弟公司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以672億元購買銀漢科技5088%的股權,進軍手機游戲產業,同月,華策影視決定以現金及發行股份相結合的方式收購上??祟D文化傳媒有限公司100%的股權,該筆交易涉及的金額達到了1652億元。而僅僅在幾年以前,文化產業中一起并購額達到幾千萬的交易就足夠引人矚目了,而自2013年以來的并購案例成交額卻動輒幾億甚至幾十億。
除此之外,文化傳媒產業的持續火熱也離不開互聯網巨頭的推波助瀾,數據顯示,百度、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公司仍是并購潮的主力,占比超過6成。2014年3月,阿里巴巴支付對價6244億港元收購文化中國60%股權,并將其更名為阿里影業,以此進軍電影產業。與此同時,阿里還推出“娛樂寶”,以它所擅長的P2P眾籌模式參與電影行業的競爭。而百度旗下的愛奇藝視頻服務公司也于2014年7月成立了愛奇藝影業公司并與中信信托合作推出了影視文化金融眾籌平臺。而占據了互聯網半壁江山的騰訊公司更是走在了文化產業并購浪潮的最前端,其于2011年就以1679億全資收購了曾推出網游《英雄聯盟》的美國網游開發商Riot Games,同年,其成功入股華誼兄弟,布局影視文化產業;隨后在2012年其分別對游戲谷進行增持,控股比例達到625%和對涉獵PC端游戲和手游的擎天柱工作室進行了第二輪投資,與此同時,騰訊對新加坡游戲公司Level Up進行了收購,成為中國企業跨國收購的又一成功案例。
(三)2015年以來跨界并購興起
文化產業并購活動繼續成為資本市場追逐的熱點,而且與之前的并購參與方不盡相同的是,一些其他行業也以資本運作的形式參與到了這一波產業整合升級中來。如中南重工收購大唐輝煌傳媒有限公司,熊貓煙花收購東陽華海時代影業傳媒有限公司等。而以公共關系服務起家的藍色光標通過不斷的跨界并購已經形成包括公關、廣告在內的全產業鏈經營模式。
跨界并購在近年來的表現異常搶眼,這與我國傳統行業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迫切的轉型升級需求有關,傳統企業面對疲軟的市場需求,寄希望于通過提前布局文化產業,獲得公司經營的外生增長點。
[參考文獻]
[1]王乾厚文化產業規模經濟與文化企業重組并購行為[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
[2]周紹妮,文海濤 基于產業演進、并購動機的并購績效評價體系研究[J]會計研究,2013(10)
[3]鄒銀河中國特色企業并購動因綜述[J]商情,2012(22)
[4]魏濤中資銀行國際化經營的無形資源獲取動因分析——以中國工商銀行的國際化實踐為例[J] 財經理論與實踐,2014(6)
[5]朱欣悅,李士梅,張倩 文化產業價值鏈的構成及拓展[J]商情,2012(22)
[6]于明濤中國式分權下的文化企業跨地區連續并購研究——基于大眾報業集團的案例分析[J]東岳論叢,2015(8)
(責任編輯:張彤彤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