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萍
摘要: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修身觀中所表現的以人為本思想對現代組織管理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文章從儒家修身觀視角探討現代組織人本管理中如何加強自我管理。自我管理即自我檢查、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組織中管理者和員工都應該具有自我管理的意識,以自我管理意識的加強為出發點,進而分別探討管理者和員工如何踐行“修身觀”。
關鍵詞:儒家修身觀;自我管理;組織管理
一、儒家思想中的修身觀
修身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和諧發展偉大復興的現代化建設中,在以員工為資本的現代企業里,如何去傳承傳統文化所蘊含的修身思想,完善和健全領導者的人格理念,提高員工的思想覺悟和自身能力,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命題。對于個人來說,儒家修身觀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春秋戰國時期時孔子將修身以十五字來概括,即“恭、寬、信、慧、敏;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同時孟子也提出“修其身而平天下”的思想觀點,其對于現代管理而言,是組織中每個個體,上至管理者下到被管理者都應恪守的一種抽象的無形的規則規范。而它對西方哲學影響也較為深遠,馬克斯·韋伯在關于新教倫理與儒教倫理的宗教社會學研究中指出,中國的儒教文化不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受儒家思想影響深遠的東亞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破除了韋伯的儒教倫理不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命題。對于我國來說,在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除了學習借鑒西方先進的管理思想與方法以外,更重要的是充分認識儒家文化這一珍貴文化資源對現代管理的指導意義,并將其加以良好的運用。
二、人本管理
(一)何謂人本管理
“人本”從字面來看,即以人為本,將人擺在重要的地位。人本管理即以人為本的管理方法與制度設置。芮明杰則將人本管理定義為“企業創造相應的環境和條件,強調人在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發揮個人的積極主動性,以個人自我管理為核心,以人的全面自在發展為目標,以企業共同愿景企業文化為引導的一整套個性化柔性管理模式,不難看出,人本管理的本質就是引導個體優化自身的資源配置,從而實現個人的自我管理”。在經濟全球化愈演愈烈的今天,許多企業順應著這股潮流獲得到了巨大發展,他們自身在管理運作等方面有過人之處,他們把組織中的人看作是獲取利益和獲得發展的資本而不是工具,他們尊重每個員工的尊嚴和價值,并且將他們的作用發揮至最大。與每個人都具有追求經濟利益的理性選擇的經濟人理論不同,社會人理論認為每個人其實都是社會人,都在不斷尋求與他人的親密關系。在以人為本的現代企業中,組織不僅需要為員工提供具有人情味的工作環境,也需要培養他們適應社會環境、參與社會生活、學習社會規范、履行社會角色的能力,并能認識自我,不斷自我成長。
三、儒家修身觀中所體現的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一詞最先出現于醫學界、主要是強調一些患慢性疾病的病人自我控制。后來這一理論逐步發展至教育學界及企業管理領域。國內學者王益明將自我管理定義為個體主動調整自己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控制不當沖動,克服不利情景,積極尋求發展取得良好適應的心理品質。在組織管理領域中,自我管理則是一種有助于提高員工工作積極性、學習能力和績效的管理方法。儒家修身觀中的自我管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正己正人
儒家提倡“以德為政”,它是一種以道德為導向的柔性管理思想,要求管理者不僅要具備良好的品德修養,而且要求他們在管理中要做到由正己而正人,由修身而治人,由上行而下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篇》),優秀的管理者不會時刻將目光聚焦在下屬身上,而是不斷地去加強自身的形象和下屬自我管理的意識。員工自我管理意識與能力的提升,除了管理者率先樹范、用自身的行動去說服和影響下屬,以起到上行下效的作用。另外,自己也應在眾多員工中自覺遵守規章制度,樹立好榜樣。
(二)慎獨
儒家對于慎獨的解釋是:“能為一者,言能以多為一,以多為一也者,言能以夫五為一也”,“慎其獨也者,言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謂也。獨然后一,一也者,夫五為一也,然后得之。”慎獨指即使當一個人獨處且沒有他人監督的時候,依然能堅持原則,能夠恪守本分,堅守自己的美好品德和為人原則,做到人前與人后形象一致,無愧于心。組織中管理崗位的人員應該嚴格遵守這一項,位置越高時所擁有的權力越大越多,而因地位的原因很少有人敢于對管理者提出意見,所以對于管理者來說怎樣合理行使權力至關重要。員工在企業工作過程中,切忌敷衍了事,不能時刻想著逃避工作職責,尋求管理中的盲區,而應做到即使沒有上司的監督也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為瑣碎利益而欺人欺已損害自己的個人形象。
(三)自省
儒家修身觀強調“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吾日三省吾身”的思想對個人工作、生活、學習和做人都有重要的影響。它認為每個人需要利用時間進行自我反思,檢查近期個人在工作、生活、學習和為人方面的行為是否恰當。組織中,管理者與員工都應反省內求。反省內求不僅有利于管理者與員工個人素質的提高與個人精神世界的升華,也有利于緩解組織內部矛盾,營造輕松和諧的工作氛圍。
(四)正心誠意
《大學》中提到“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和“心正而后身修”,正心即端正心態,心地端正誠懇。作為管理者要不偏不倚,運用和下放權力時要公平公正公開,為員工塑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對于下屬而言,正心就是每個人有良好且積極的工作心態,不因為小事而大動肝火,為人平和,如果組織中上至管理者下至員工都能夠“正心”,如此有助于減少組織中矛盾發生的概率,提高工作效率。
四、儒家修身觀對組織管理的啟示
儒家思想歷經滄桑,內涵博大精深,不僅影響了當時的治國方針,對現代組織管理和個人修身養性亦有重大意義,其中所表現的以人為本思想啟示現代組織管理者應當將組織中的人作為最重要的資本加以開發和利用,使其為組織長遠發展做出貢獻。
(一)加強自我管理意識
自我管理的實現不僅需要組織中每個個體自身的高素質,關鍵在于形成利于工作展開的工作氛圍。組織中對管理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要求應更高,因為他們是整個組織的協調者和領導者,其自身素質和能力的高低關系到整個組織的長遠與良好發展;人本管理下組織應更注重員工的價值,員工自我管理意識的加強同樣有必要。自我管理的實現應當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 自我定位管理
一個人的首要任務是認識自我,即認清自身在社會上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在工作中的職責是什么,家庭中的責任是什么。管理者應該重視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自己沒能很好地完成的工作,自身無法實現的工作,不能任其自由發展,而是要積極地進行協調并充分利用自己所有的資源來加以解決。員工也應該有清晰的自我定位,自己在組織中處于什么位置,能為組織做出什么貢獻,應該如何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促進組織的發展進步。只有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和明確的定位,才能認識真正的自我,才能以相應的行動去不斷完善和提高自己同時助力組織的發展。
2. 自我目標管理
每個有抱負的人都應當有自己的人生目標,它指引著個人的努力方向,鼓勵著個人的進步和成長,引導著個體走向成功。在組織中,管理者的目標是進行協調,著力解決好工作中的問題,使員工的目標與組織目標相一致。而員工的目標則是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為組織績效做貢獻。每個人不僅要有短期目標,還應該有長期規劃,對自己要完成的工作進行合理地規劃,這樣才能避免少走彎路,更好地實現目標。
3. 自我突破管理
在工作中感到勞累、沒有新的想法和創意、無計可施的時候,不是因為工作本身枯燥無聊,而是自己本身已經產生安于現狀的想法,導致思維被禁錮,這時所謂的管理制度與方法更是畫地為牢。因此,管理者應具備換位思考的能力,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如此才會有新的視野、新的想法和新的創意。而員工除了做好本職工作之外,還應該放眼于整個組織,時常思考自己能為組織的未來良好發展做出什么貢獻,將自己于其他人進行比較,思考自己在工作和學習中還存在的不足,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和思維,不閉門造車,而應不斷銳意進取,開拓創新。
4. 自我學習管理
自我學習能力不僅要求個人學習理論知識,有充足的知識儲備,而且要求個人應該學會如何去學習的方法,如何加強自身道德品行修養的方法。學無止境,學習是一段漫長的修行,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嶄新的領域等待著人們去發現去開拓。生活處處皆學問,知識不僅存在于書本和屏幕上,生活中的每個細節,每件小事都蘊藏著大學問,關鍵在于個人有沒有善于學習的心。在組織中管理者應該留有充足的時間去學習管理知識和管理方法,不斷鉆研業務、獲取養分、借鑒良好經驗。
(二)提升德行修養
儒家修身觀所表現出的正己正人、慎獨等思想對個人道德品行和個人修養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值得現代組織管理中的每個人學習。
1. 正己正人:提高管理者素質
自孔子之后,歷代儒家學者都將“正己正人”思想作為治國之道的重要參考,尤其重視管理者的表率作用,它突出道德導向,強調人格感化,屬于政治倫理型管理模式。在現代管理中,許多管理者都將它視為重要的管理之道。法國管理學家法約爾在他的《工業管理與一般管理》一書中指出:領導做出榜樣是最有效的工作方法之一。當然,也有管理者把“正己正人”看作是“自我管理”的重要模式,強調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下屬對他的信服是自然性的而不是強制性的,這樣才能樹立可信、可親、可愛的管理者形象。
2. 慎獨自律:提高員工能力
作為員工應慎獨自律,注重自我約束,自覺遵守企業的規章制度,盡自己職位之責。首先,應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準確認識自己的崗位與自身的職責。其次,應積極求索,不斷提升完善自身素質,主動學習理論知識,還并付諸實踐,以做到知行合一。
(三)提高自我學習能力
實現修身目標不僅需要將自己的思想提升至一定境界,把道德修養進一步提高,還需要具備一定的自我學習能力,道德修養與自我學習能力二者并不是相分離,而是互補的。自身素質較高會以嚴格的標準要求和約束自己去學習,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吸取提升和完善自己的方法。
1. 格物致知:明確人本管理的根本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即探究事與物的原理,而從中有所收獲。組織中的每個人都應該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和態度,對于學習,首先,應該有端正的學習態度,“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其次,要保持勤勉,“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對學習應該保持積極的態度,學業的精髓在于勤奮,而貪玩任性則會荒廢學業;再次,要有好問精神,以謙卑的姿態去學習,“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除此之外,學習是一個付諸實踐的行動過程,不能只想不做,做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最后,學習應該是一件持之以恒的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將學習看作一項需要終身去完成的使命,切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2. 創造條件:構建積極良好的組織文化
組織人本管理作用的發揮需要將自我管理作良好的引導,而組織文化則可以作為最佳依托。企業文化是企業組織的基本信念、基本價值觀和對企業內外環境的基本看法,它對促進企業整體發展發揮著核心作用。組織文化是組織中的全體成員在組織運行過程中所培育而成,并被全體成員認同且自覺遵守的價值體系、基本信念和行為規范等的和。組織創造良好的組織文化使員工有充足的空間去學習借鑒,主要是通過將組織建立成為一種學習型組織而實現的。學習型組織理論認為,企業持續發展的源泉是提高企業的整體競爭優勢,提高整體競爭能力,未來真正出色的企業是使全體員工全心投入并善于學習、持續學習的組織——學習型組織。這對于組織而言,不僅有助于凝聚力與向心力的增強,使組織充滿創意和蓬勃的生命力,同時能夠鼓舞組織士氣,使組織不斷成長發展且屹立不倒。
參考文獻:
[1]牟洪明.先秦儒道思想中修身文化的傳承與思考[J].人文天下,2017(05):42-44.
[2]張靜.儒家思想與現代企業人本管理問題研究——以仁、義、信為切入點[J].東方企業文化,2012(02):223-224.
[3]芮明杰,管理學——現代的觀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王益明,金瑜.自我管理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2002.25(04):453-464.
[5]程曉文,張淑萍.儒家文化視野下的中國企業文化建設[J].勞動保障世界,2015(26):49-50.
[6]范青蠡.學習型組織的思維邏輯[J].上海管理科學,2018,40(04):6-9.
(作者單位:天津商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