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巖
摘要:受新冠疫情影響,全球各國都出現了嚴重的企業破產現象,全球經濟遭受了嚴重的打擊。我國企業在前期疫情防控期間也因為收入與固定成本支出之間的平衡被打破而出現大量破產現象。根據《企業破產法》規定,破產預重整制度能夠有效緩解當前情況,保護部分具有地區影響力的大型企業。文章將結合破產預重整制度運用的價值,探究其在我國法律中的有效運用。
關鍵詞:債務人;破產預重整制度;債權人;破產重整制度;庭外重組
2006年頒布的《企業破產法》中設置了破產重整制度,建立了企業挽救機制。2018年3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正式頒布了《全國法院破產審判工作會議紀要》,就庭外重組與庭內重整的銜接進行了規定,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對破產預重整制度的認可。盡管當前我國法律中對于破產預重整制度的主導者和程序等規定尚未形成體系,但其作為我國破產重組的前置環節,在挽救企業經濟危機和企業形象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破產預重整制度在我國法律中的有效運用,也大大緩解了此次疫情中很多企業的經濟發展壓力。
一、破產預重整制度的起源和發展
破產預重整制度最早起源于美國的破產重整實踐,當前有三種模式,分別為美國模式、倫敦模式以及東南亞模式。上述三種模式已經對重整計劃的提出者以及重整程序形成了相對完善的體系,但是我國破產預重整制度建設尚未得到立法支持,只是作為破產重整制度的前置環節展開。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社會現實條件,全部照搬美國模式或者倫敦模式的破產預重整制度勢必不適合我國的國情。近年來,隨著我國企業挽救機制建設和現代企業發展,在依法治國的總前提下,破產預重整制度也得到了法律界的認可和重視。破產預重整制度被認定為輔助模式,實體預存于重整程序,最終成果也是體現在重整程序中。當前,我國破產預重整制度已經成為有效連接庭外重組和司法重整程度的處置手段,在一些傳統大型企業以及具有很強的地區影響力的企業破產重整中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破產預重整制度為后續破產重整程序的進行節約了時間成本,也有效保護了地方大型企業的信譽和形象。
二、破產預重整制度在我國法律中運用的價值與意義
破產預重整制度是庭外重組和破產重整程序之間的銜接部分,預重整制度完成后,可以協商下一步程序,如果不繼續進行破產重整,則進入到庭外重組;如果繼續進行破產重整,則進入到破產重整程序。破產預重整制度在我國法律中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我國企業挽救司法機制的日益完善和程序化,對于我國依法治國建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有助于加快重整速度,節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
破產預重整制度有助于加快重整速度,節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首先,破產預重整制度的應用,是在企業面臨破產危機的情況下展開的。根據《企業破產法》的規定,啟動破產重整程序,需要大量的時間成本,進行詳實的調查和重整方案討論。經過長時間的調查和審判程序,企業或許已經失去了破產重整的價值,也違背了企業挽救機制的初衷。不僅如此,破產重整程序啟動之后還會產生很多經濟成本,因為調查耽誤的生產時間等更是會加劇企業的經營困境。預重整制度在我國法律中的應用,能夠提前處理企業挽救中的疑難問題,其前期調查處理結果也可以作為破產重整程序中的成果,大大縮短破產重整的時間。在破產預重整制度下,債務人和債權人能夠在相對輕松的氛圍下進行多輪談判和協商,最終形成最優的重整方案,在這一過程中對企業的生產經營影響也相對較小。
(二)有助于維護企業形象,保護其長遠發展效益
破產重整盡管可以挽救企業,但是會對企業的商業價值和信譽造成負面影響。其他企業在與破產重組企業合作時,會考慮更多的因素,從而會影響到企業的長遠發展效益。破產預重整制度與破產重整制度不同,其是破產重整的前置環節,具有很多回旋的余地。在破產預重整制度下,債務人和債權人可以就具體事宜進行自主協商,協商結果也具有法律效力,與破產重整的結果有著一定的差別。除此之外,在破產預重整制度下,債務人和債權人都擁有較好的商業判斷力,也對困境企業的實際情況和未來發展格局有著較多的了解,對于是否重整的判斷正確率相對更高。對于具有重整價值的企業可以進行多次談判和博弈,最大限度地挽救困境企業。預重整制度在其中的運用,有助于維護企業形象,保護企業的長遠發展效益。
(三)有助于穩定社會環境,保障就業和人民生活
我國法律中的企業挽救機制,需要綜合判斷企業的價值和影響力,通常是針對一些具有地區影響力的大型企業。這種企業不僅是地方經濟的重要支柱,且為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企業員工人數以及供應商人數眾多,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穩定的價值鏈。這種企業一旦出現破產倒閉的問題,會出現大量人口失業、原有的供應鏈和價值鏈斷裂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不僅會影響社會穩定,更是會增加政府財政負擔。破產預重整制度在我國法律中的運用,能夠做好破產重整程序啟動前的準備工作,為企業提供多渠道的挽救方式,幫助企業做好相應的準備。同時,經過破產預重整制度,也能夠得到最優重整方案,保證企業員工的生活和工作,緩解彌漫在員工中間的消極情緒。由此可見,破產預重整制度在我國法律中的運用,有助于穩定社會環境,保證就業和人民生活。
三、破產預重整制度運用實效性提升的措施分析
我國破產預重整制度尚未獲得立法支持,只是作為破產重整制度以及企業挽救機制的輔助機制。面對遭受新冠疫情沖擊的企業危機,諸多企業不得不申請破產保護等方式來及時止損,有效運用破產預重整制度能夠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有助于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如何提升破產預重整制度的實效性,具體從以下方面展開。
(一)設定破產預重整制度適用企業標準,做好企業篩選和流程監督
破產預重整制度需要消耗社會資源,對企業的長遠發展也具有重要價值。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任何具有經濟危機的企業都有資格開啟破產預重整程序,出于社會資源集約利用的考慮,需要設定破產預重整制度適用企業標準,做好企業篩選和流程監督。首先,在設定企業標準時,需要綜合評定困境企業的重整價值,從債務人自身財務狀況、地區影響力以及行業發展前景等角度進行評價,選擇對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能夠產生正向影響的企業。其次,在企業篩選過程中,還需要做好流程監督,加強政府和法院內部的廉政建設,避免部分官員以權謀私,影響企業破產預重整制度效用的發揮。最后,在選定相應的企業之后,還需要對企業重整計劃等進行綜合評價,考慮債務人和債權人的經濟效益,爭取雙方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彰顯破產預重整制度在我國法律中運用的價值和實效性。
(二)政府和法院需要明確定位,精準發力推動破產預重整制度的作用發揮
破產預重整制度在我國法律中的運用,賦予了債務人和債權人更多的自主權,也順應了新形勢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市場發揮資源配置的決定作用的重要趨勢。為此,政府和法院需要明確定位,精準發力來推動這一制度作用的發揮。在我國現行法律制度下,破產預重整制度尚未形成規范的體系,對于重整程序的啟動者沒有明確的要求,因此可以構建政府主導,法院參與以及管理人引導機制。對于提出破產重整申請或者確有經營困難的困境企業,可以由當地政府啟動重整程序,為企業經營提供政策扶持。在這一過程中,因為部分企業對于破產預重整制度的了解并不完全,法院可以在適當時候提前介入,為其提供一些法律方面的幫助。管理人在這一過程中需要發揮好協調作用,促進債務人和債權人的溝通和談判,有效收集和匯總債務人的財務數據,加強對市場經濟數據的分析和整理,為債務人和債權人的談判提供幫助和參考,促成雙方和解以及最優重整方案的完成。破產預重整制度運用過程中,政府和法院屬于公權力,其需要明確自己的定位,適當地給予企業破產預重整以幫助,推動整個流程的進行。但是在這一過程中也需要尊重債務人和債權人的自主權,形成破產預重整制度下企業談判的良性循環。
(三)做好破產預重整制度與破產重整制度的銜接,加強信息數據管理和對接工作
做好破產預重整制度與破產重整制度的銜接,能夠有效實現破產預重整制度的價值和意義。在這一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便是加強信息數據管理和對接工作。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和二重集團(德陽)重型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的重整案中,因為前期的破產預重整工作為破產重整程序啟動做好了準備工作,將重整計劃批準時間縮短到了2個月,大大節約了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深圳市福昌電子技術有限公司也是在重整后的10個月時間內完成了重整計劃。因此,要想發揮破產預重整制度在我國法律中運用的效率和效果,需要在前期做好數據信息管理和對接工作,可以推進大數據系統的應用,管理人做好債務人和債權人談判信息和數據的統籌,并進行線上歸檔。這樣一來,在啟動破產重整程序之后,就可以在破產預重整制度前期工作基礎上繼續開展重整計劃的審批工作,避免做過多的無用功,大大縮短重整計劃的審批和通過時間。這樣也能夠為困境企業引進投資、恢復生產爭取到寶貴時間,盡快恢復企業生產力,保護企業的社會形象。
(四)推動破產預重整制度規范發展,明確主體責任和義務
破產預重整制度在我國法律中的應用,還需要獲得立法支持和保護,推進整個體系的建設和完善,明確主體責任和義務。美國模式、倫敦模式以及東南亞模式下的破產預重整制度,對誰發起、誰主導以及破產預重整制度下債權管理等都進行了相對明確的規定,能夠有效保證這一制度作用的發揮。但是我國破產預重整制度起步較晚,僅在我國經濟發展良好的地區開展了破產預重整實踐。此次新冠疫情防控期間企業經營發展情況也給我國經濟法制度的完善敲響了警鐘,單純地依靠政府政策扶持和財政救濟還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破產預重整制度下的私力救濟協同挽救企業。因此,在之后的發展中,需要根據我國特色的國情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情況,實事求是,推動破產預重整制度的規范發展,明確在這一制度啟動時,主要是由誰啟動,談判時效以及重整計劃中的內容等,重視對破產預重整制度的司法解釋,切實推動這一制度的落實和實踐,為更多符合條件的企業提供救濟,增加社會穩定。
四、結語
綜上所述,受新冠疫情影響,全球經濟都遭受了重創。企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細胞”,其不單單個體,其更是價值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企業的破產通常會牽動著供應商的發展以及員工的生活保障等問題。出于維護社會穩定和經濟平穩高效發展的考慮,我國法律中建立了企業挽救機制。破產預重整制度在我國法律中的有效運用,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破產給企業帶來的負面商業影響,能夠讓債務人和債權人自行協商,大大提升了我國企業重整的成功率和效率。
參考文獻:
[1]何蓉蓉.從浙江經驗探索我國預重整制度的建立與完善[J].現代營銷(經營版),2020(01):71.
[2]武蕭靜.完善困難企業拯救機制——我國預重整制度的構建[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1):42-43.
[3]郭航超.關于破產重整制度下限制擔保物權規定的探討[A].河南省法學會、山西省法學會、湖北省法學會、安徽省法學會、江西省法學會、湖南省法學會.第十二屆“中部崛起法治論壇”論文匯編集[C].河南省法學會、山西省法學會、湖北省法學會、安徽省法學會、江西省法學會、湖南省法學會:河南省法學會,2019:5.
[4]李俊嬌.論預重整制度構建的必要性[A].河南省法學會、山西省法學會、湖北省法學會、安徽省法學會、江西省法學會、湖南省法學會.第十二屆“中部崛起法治論壇”論文匯編集[C].河南省法學會、山西省法學會、湖北省法學會、安徽省法學會、江西省法學會、湖南省法學會:河南省法學會,2019:7.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憲法視角下納稅人權利保障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8JS116)。
(作者單位:昆明理工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