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大年

民間有三句話概括了北京城與水的密切關系,一曰:“自古無水不建都。”北京城坐落在華北平原北端,西有太行山,北有軍都山,東北是燕山。遠古時代氣候溫暖,山林茂密,雨水豐沛,造就了這片沖積小平原,就叫北平。地面有永定河、白河、黑河、湯河、潮河、溫榆河、拒馬河,還有許多地下潛河、自流泉和溫泉。豐富的水資源是北京成為帝都發祥地的重要條件。
經過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封建割據、政權頻繁更替的戰亂年代,隋朝統一了全國。弒父登基的隋煬帝楊廣是個史存爭議的鐵腕君主,為了鞏固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和發展農商,他在位短暫的十幾年,就大手筆創辦科舉,不問出身,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由朝廷直接委派地方官員;同時調集百萬民眾,修建(后人稱謂的)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溝通長江、淮河、黃河三大流域的許多水路,漕運把物產富饒的江南與北京連接起來,又聯通帝都長安和洛陽,組成華夏神州的內河航運網。隋煬帝如此重視北京,因為這里歷來是我國南北交往的通衢大邑,連接華北平原與東北平原的走廊咽喉,兵家必爭之地。北京通了大運河,如虎添翼,也顯露出雄視天下之氣派。
二曰:“興修水利,造福一方。”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成為部族領袖、官員楷模,被推舉為華夏第一個王朝的英主。戰國時期蜀郡太守李冰修建都江堰,引岷江水灌溉成都平原,千古流芳,川人立廟祭祀他。元朝科學家郭守敬同樣受到北京人的愛戴,他擔任水監(相當于水利部長),設計并主持了北京供水、排水和漕運的系統工程——引白浮泉水入甕山泊,經玉淵潭,供給積水潭、什剎海和北、中、南海。整修甕山泊(昆明湖),使之成為北京第一座人工水庫,乃有京西稻。修整通惠河,讓京杭大運河“南糧北調”的船隊和商船直接駛入市中心,“積水潭帆檣蔽日”,沿岸貨棧、商店、旅館、酒肆鱗次櫛比,成為繁華的商貿區。作為京官,郭守敬編織了這座城市的水利網絡,在天文氣象方面也有重要建樹,真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好干部呀。
三曰:“水上漂來的北京城。”從古至今,水上航運都是最廉價、載貨量最大的經濟大動脈。我國南方物產豐富,“湖廣熟,天下足”,江浙閩粵湘楚歷來是國家的銀庫、糧倉。大規模的“南糧北調”主要依靠漕運。八百年帝都北京城的“糧道”就是京杭大運河。其他大宗商品,諸如綾羅綢緞、布匹、茶葉、食鹽、瓷器、紅木家具、竹藤家具、絲麻制品、水產品、雨傘葵扇等手工藝品,也多從大運河輸入。北京是百萬舉人趕考之地,人文薈萃之都,需用的優良文具特多,如宣紙、湖筆、徽墨、歙硯,也是產自南方,供應京華。更大宗的物資是建筑材料,看看故宮三大殿的梁柱,就知道這些參天大樹只能從水上漂來。
明朝的燕王朱棣,擁兵駐守燕京,深知威脅來自北方。他當了皇帝,決定由南京遷都北京,“坐鎮北京,君臨天下”。他調集百萬士兵和江南工匠,在元大都基礎上修建了紫禁、皇、內、外四重城,三道護城河,城墻堅固,城門附有高大的城樓、箭樓和甕城,突出了防御功能。而這些厚重的城磚,五十斤一塊,敲擊有金屬聲,號稱金磚,皆由南方燒制,從大運河漕運而來。加之漕運清朝“三山五園”大型皇家園林的建筑材料,可不是水上漂來的北京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