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水長
京杭大運河的七個河段,其最北一段北京城區至通州稱通惠河,第二段通州至天津段為北運河。通惠河與北運河的交叉點在通州,在這里有一座橋,名為八里橋。
馬昌華, 土生土長在八里橋這片熱土,他對這里的一切情有獨鐘。初次見面,我們緩緩走過已經建好的新橋,走向了和它毗鄰的老橋。隨著京杭大運河源頭的通惠河潺潺流水,我們在兩橋之間的一塊空地上坐下,接著他就不緊不慢地操著一口通州土話,向我敘說起老八里橋的那些往事……
御制通州石道碑位于八里橋東的京通快速路北側。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十二月初九日,為記載修筑京通石道事而立,雍正皇帝撰文并書。碑南向,艾葉青石制,由碑身、石龜和基座組成,全高7米。雕琢精巧,刀法細膩。碑陽螭首正中篆刻“御制”二字,下面周雕群龍戲水,內縱刻碑文,左漢右滿,筆勢遒勁厚重。此文將通州之要、道途之難、修路之需、工程始末一一交代清楚,然后遠引古籍以表效法先圣之美德,近示己意而贊當今之盛治,結尾為點睛之筆也。
原此碑曾建有碑亭,四角攢尖,黃琉璃筒瓦帶寶頂,柱棟朱髹,和璽彩畫,壯觀肅穆,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 被八國聯軍燒毀。2005年建新碑亭,亭總高12米,為四角、黃琉璃亭雙圍柱、重檐、歇山頂,并在周圍建起花崗巖護欄。

冬雪下的八里橋石獅子 攝影 朱天純
重修朝陽門石道碑位于朝陽區三間房鄉定福莊東村, 立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為清高宗弘歷御書碑文,記載了重修朝陽門石道(今朝陽路)的緣由、重修經過和竣工年月。此碑東距前碑10里,其形制與規模相同。
整塊石碑由底座、螭首龜趺、碑身三部分組成。整塊石碑連同底座高約6米—7米,碑身寬1.5米左右,0.65米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紋。碑陽為滿漢雙文,碑陰無字。碑文題為“重修朝陽門石道碑文”。碑文結尾處寫有“乾隆二十有六年歲在辛巳夏六月御筆”。
那時每天都有數百輛以上騾車、馬車、驢車拉著漕糧等貨物走在石道上。馬昌華的大伯和哥哥就在這條石道上跑過,往京城里運糧送貨,老爺兒倆用的就是騾子車,車轱轆是掛膠皮的鋼瓦,因為當時政府有令,不容許帶鐵皮瓦和鋼皮瓦轱轆的車在石道上走,這對保護石道路面是有積極意義的。
解放前這條石道曾鋪過石渣,這種石渣成細小顆粒狀也就有黃豆粒那么大,鋪在路面上有硬度、有柔性,適合當時車輛的行駛。八里橋面主道沒有鋪石渣,兩側的人行輔道上鋪了石渣和黃土。直到解放后的1958年前,朝陽門到通州石道上鋪上了柏油(瀝青),八里橋上的路面也鋪了。兩側的人行輔道沒鋪,仍是石渣路。
1900年前后通惠河的漕運漸停,通惠河的運輸歷史作用終結,被汽車和畜力車運輸代替了。
清光緒五年(1879年)王維珍編的《通州志》中有通州八景,八景之一“長橋映月”就是指八里橋。長橋為漢白玉護欄巨大石拱橋。映月指二景,一是此橋本身構造之三孔券, 垂影水中, 上下結合似滿月;一是撫欄下望,夜空之月垂影通惠河中,因橋高而大,居高臨下方可賞到此景。此景配合橋兩側的蘆葦蕩、菖蒲搖曳、魚燈蟹火、岸邊綠柳、路側紅楓、河中駁船、橋上車馬,組合成壯麗景象。遙想當年,《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先生去張家灣老宅,往返此處也是觸景生情啊!
八里橋原橋頭有石碑《永通橋碑記》,碑文:“通州在京城之東,潞河之上,凡四方萬國貢賦由水道以達京師者,必萃于此,實國家之要沖也。”“朝廷遷都北京,建萬世不拔之丕基,其要在于漕運,實軍國所資,而橋乃陸運之衢,非細故也。”
八里橋為一大二小三券石拱橋,橋長50米,寬16米,有66根望柱,其中62根望柱頂有石獅,4根柱頂無獅的轉角方形望柱;64塊凹刻回形紋護欄板,兩橋頭各有一只獨角異獸,橋下四角護岸各有一只伏臥鎮水獸。橋中孔高8.5米,寬6.7米,行舟過去不必挽帆,故有“八里橋不挽桅”之說;中孔兩側橋小孔,孔高3.5米,寬5.5米,洪水可以暢通。昔日橋的兩端各建一座題寫“永通橋”的牌坊,橋側樹立“敕建永通橋碑”;還造有河神廟。這些附屬建筑與設施均已不存在了。一塊“永通橋”簡介新漢白玉長方體標志石屹立在橋南頭西側,向人們介紹這橋的歷史。其簡介全文如下:

1996.7.14 八里橋南下坎為減緩坡度的墊土層
“永通橋始建于明正統十一年(1446年),因其距通州城西八里, 故俗稱八里橋。該橋為三孔石橋,中孔奇高,是專為方便漕船通行而設置。這里還是清代雍正七年( 1729年) 所建京通四十里石道起始處,被稱為‘國東門孔道,成為控制京通糧道的標志性建筑。八里橋地處京城東部門戶,與京西盧溝橋、京北朝宗橋并稱京城三大古橋,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八里橋戰役就發生在這里,成為近代中國抗擊外族侵略的寶貴見證。”在橋南頭東側還屹立著又一新漢白玉長方體標志石:大運河——永通橋及石道碑。在橋的東側兩端還有北京市人民政府立漢白玉“中國大運河遺產區界樁”。
解放前后,雖然多次對這座古橋進行修葺,終因年深日久,經常遭猛水沖擊而毀損。1980年代,北京市政府為了保護古橋,在古橋北側開掘分水渠道,并在分水河道上新建一座三孔混凝土橋,與老橋南北相連,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分洪泄壓的作用。